1、课程思政视域下内蒙古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雷蕾,郑海武*,王寿东,张美枝,黄海英,张慧敏,楠极(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包头,014109)课程思政于 2016 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被提出,旨在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当作高校的根本任务1。课程思政教育是“隐性思政教育”,主要形式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价值理念等有机地融入各门课程,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等形成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关乎中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及实现中华民族伟
2、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命题2。各族人民同心协力、竭尽全力,形成了今天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多民族大家庭,而内蒙古地区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面临一定的挑战。对此,这些大学生只有在思想上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行动中推动各民族的友好交往,才能彻底根除狭隘思想。教师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育人效应,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实施课程育人,落实立德树人3。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在铸牢各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课程思政教育中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解
3、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根本问题的本质要求。一、课程思政视域下内蒙古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意义课程思政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价值负载为主要特征,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专业教育,以知识输入和情感认同的形式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的认同,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问题4。大学生是引领社会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共同体的认同程度,对于自身的全面发展、所在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直接的影响。第一,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高校大力推动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的“三进”活动,建设
4、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亲近感和行为自觉,对于实现高校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意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贯穿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能够开阔大学生的全球视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人文情怀等,从而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针对性地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很有必要5,是对大学生世界观的塑造,可使学生“明德”“至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进而能促进大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实现全面发展。第二,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强化学生认同感。课程思政视域下对大学生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有
5、助于各民族大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尊重,在不断的交流互助中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削弱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心理隔阂与偏见,不断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意识,不断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6。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贯穿课程思政教学的全过程,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到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百花齐放”,进而在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DOI:10.16681/ki.wcqe.202321017作者简介:雷蕾(1990),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微生物工程。注:本文系 2022 年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22ZZC066);202
6、1 年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科研项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编号:ZSZX21071);2021 年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编号:Y20211005)。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课程思政视域下内蒙古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意义,然后分析了课程思政视域下内蒙古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最后论述了课程思政视域下内蒙古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思政;大学生;内蒙古高校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23)21-0068-04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11 月第 9 卷第
7、 21 期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11 月第 9 卷第 21 期上,发挥他们在民族文化创新发展上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概言之,以课程思政为载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有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第三,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投入国家建设。“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内蒙古高校大学生作为本地区乃至全国的进步力量,肩负着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针对性地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可以
8、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从而增强自己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待到将来学有所成,便能够更好地投身服务社会、建设伟大祖国的工作岗位7。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中华民族发展史让大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使大学生看到 56 个民族人民保卫祖国时坚强不屈的爱国精神,从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自觉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听党指挥,不懈奋斗。二、课程思政视域下内蒙古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内蒙古高校与普通高校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别,内蒙古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占比相对较高,大学生成长于多民族、多文化的复杂环境,这无疑增加了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与认同
9、的难度8。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当充分挖掘现有问题,并通过多种路径解决现有问题,这是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重要的策略。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调研法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视不够部分内蒙古高校大学生在参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教育活动时,积极性不高、主动性较差、使命担当意识不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不够深刻,停留于表象认识。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不主动关注国家和民族大事,当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的频率不高,即使参加活动也是因为学校强制,或者是为
10、了加学分。可见,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9。对此,教师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针对性地融入课程思政教育,通过不断拓宽课程思政教育的培育途径来提高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大事的关注度,督促大学生积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二)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不理想课程思政起源于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这一全新理念的提出还不足十年,教育部正式发布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仅两年多的时间。目前,内蒙古高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针对性地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还处于初始阶段,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往往利用课前五分钟通过播放视频、观看新闻、阅读文献等方式对
11、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对学生铸牢中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离“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还有一定的差距10。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全过程时,教师对相关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不够完善,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对此,教师需要在授课中巧妙地融入一些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文明的知识,从而进一步强化内蒙古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氛围营造不够在课程思政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网络环境。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内蒙古高校并未基于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需求来创建
12、相应的培育环境,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并未提供可靠的载体或平台供学生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教育活动,使其无法共享资源或交流合作。其二,并未将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即未能形成有利于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环境或校园氛围。不同省市经济发展的差距及习俗等不同,若缺少校园氛围的熏陶,很容易让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其三,未基于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需求重构网络环境。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网络环境,但由于网络信息多元化的特点,大学生可能会接触到一些不良意识形态,并面临不良意识形态的诱导,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大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
13、同体意识产生消极影响。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11 月第 9 卷第 21 期三、课程思政视域下内蒙古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高校应将价值观教育贯穿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蒙古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仅仅依靠公共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人才培养关系到伟大祖国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课堂教学仍是主渠道,高校、教师及所有课程都承担着育人之责,因此应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针对当前内蒙古高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和课程思政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以下
14、策略。(一)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课程思政视域下,如何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是高校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对此,内蒙古高校教师应该以课程思政为主线,从教育学、政治学、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等学科专业知识中提炼与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时政教育等相关的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和优化,从多途径更新并补充,从而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体系,使之成为帮助内蒙古高校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支撑。基于这一前提,内蒙古高校教师要把“五个认同”意识、民族团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和交流
15、中感受草原民族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中华民族的时代魅力。其中,“五个认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是维护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的基础,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核心。强化大学生对国家、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减少西方社会思潮和网络多元信息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使其自觉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在任何时期始终都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主线,内蒙古高校要在课程思政教育引导过程中,不断加强民族观教育、民族政策教育,让学生加深对民族热点问题和国内外复杂局势的认识,理解民族关系的复杂性,认识到各民族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如此方可强化中华民族共
16、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各民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追求,也代表了我国各民族对国家整体的认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概言之,要不断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促进各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二)拓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途径以课程思政为主线,开设第二课堂,建立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活动共享平台,不断拓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途径,为内蒙古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基础。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推动大学生把抽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内蒙古高校要紧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这一主题,主动将“中华民族一家亲”“中
17、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等知识和理念植入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参与、主动开展,在实践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内实践活动即大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和规范下自主策划、组织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讲座、主题演讲比赛、民族知识知多少比赛、民族歌曲舞蹈会演等系列活动。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化的校内实践活动,可增强学生对民族共同体的接受程度、体验感、参与度,使其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同时可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促进不同民族大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校外实践活动即教育者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的一种活动形式,如参观内蒙古博物院,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各民
18、族的风土人情等,在实践中感知丰富多元的中华文化,培养他们的整体意识和包容意识,进而自然而然地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团队以课程思政为主线,打造民族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和高质量的辅导员队伍,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团队,为内蒙古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师资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在一个民族大团结的友好和谐环境中开展。内蒙古高校要创设有效的民族沟通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和辅导员的言传身教和带头作用,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维度和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潜移默化地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11。在课程思政教育
19、的大背景下,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高校要营造“人人重育人、课课讲思政”的育人氛围。学校应当从多方面培养优质教师队伍,主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11 月第 9 卷第 21 期要方法有引进来、走出去,即将国内具有优秀课程思政开展经验的教师引进来,开展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融入课程思政相关内容培训,同时可以选派各专业教师去参与国内相关研讨和培训会议,以选派人员为核心带动各专业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师需要结合课程特点,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挖掘乡土资源、打破学科壁垒、开展实践教学、完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人才上下功夫。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
20、触最多的教师,从班委会建设到班风建设,从返校人数到假期安全教育,辅导员全程关注学生在校的点点滴滴,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引路人。培养高素质的专职辅导员,要帮助其实现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不断强化辅导员的职业认知,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技能水平12。同时,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业务、道德等方面的素质,通过辅导员职业技能比赛,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和专业性。(四)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环境以课程思政为主线,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网络环境,以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环境,为铸牢内蒙古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环境基础。内蒙古各高校要注重搭建内蒙古自治区的校园共享平台,努力
21、为各族学生创造一个共同生活的环境,打造共同学习的平台,并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同时,要在高校校园中浸润文化,切实把各民族共享的中国文化符号和形象标识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入行。校园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具体物态表现,是高校营造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浓厚氛围的重要物质载体,具体可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民族团结等元素渗透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以浸润和熏陶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我构建。校园景观建筑要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这样大学生在感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可欣赏校园建筑之美,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欲。建设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
22、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在理解与包容中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能够通过共情的方式打开各个民族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网络文化,校园网络媒体可采用多种方式,如文字、图片、动画、微短片等,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重复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的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13。同时,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校园网络客户端(两微一端)等移动平台,以生动活泼、简洁明了的形式,及时发布社会热点事件、国家民族政策、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事例,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宽度,使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和关注相关信息,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中华民族
23、共同体相关信息的重视程度。四、结语培养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应建立多元并举的培养格局,形成教育合力,形成课程思政的全学科覆盖14,从多维度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学生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参考文献:1 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增刊 3):11-14.2 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民族研究,2018(1):1-8,1233 郑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院校课程思政建设J.民族学刊,2022,13(7):33-40,14
24、1.4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5 赵心愚.教育视域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民族学刊,2021,12(2):1-8,92.6 屠丽妍.培养和铸牢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未来与发展,2021,45(11):109-112.7 曾禹彬.铸牢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D.重庆:西南民族大学,2020.8 王石,田洪芳.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15-18.9 李定杰,陈乐.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J.大学
25、教育,2019(8):129-131,153.10 杨军,龙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对抗疫精神生成的引领J.文化软实力研究,2021,6(4):49-57.11 欧运波.云南边疆地区中小学语文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及路径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1,40(5):99-103.12 连凤宝.谈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4(1):44-45.13 谭天美,刘燕群,欧阳修俊.高校校园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5):126-129.14 王新刚.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9(21):28-30.通讯作者:郑海武(1991),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发酵工程。(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