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石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技工作及科技发展的有关精神,遵照我市“三大战略”发展目标的总体要求,在全面总结我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完成情况的基础上,科学编制黄石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黄石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适用于全市科技、经济、教育、医疗卫生、环保等各个领域;适用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社会发展各个行业;适用于市以及各县(市)区(开发区)等各个区域的科技进步工作和科技创新。适用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一、“十一五”基本评估“十一五”时期,我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
2、持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在科技项目建设、创新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到2010年底,全市科技投入、高新技术产业、重大科技成果、专利等主要指标均能实现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二、“十二五”科技发展的背景条件1、基本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全世界蓬勃兴起,各主要国家都在积极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国际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胡锦涛总书记指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于自主创新。实施市委、市政府确立的“
3、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的重大发展战略需要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产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投入支撑、外延发展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2、条件与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作出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了推进科技创新的优越环境。黄石有较为雄厚的科技资源。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72家,经重新认定的有27家;有企业研发机构50余家,其中省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12家、国家级技术中心3家、企业与高校共建技术中心32个、博士后产业基地6个;全市有专业技术人员28万余人,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
4、1100人;有三级专家453人,其中国家级143人、省级84人。多年以来,黄石获得省级科技奖励的成果,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项目水平均在全省市州中名列第一;黄石人均专利申请量居全省第一。黄石科技工作成效显著。2001至2008年,我市先后4届连续8年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全市6个县(市)区连续4年全部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工作考核。我市还是湖北省第一家生产力促进中心试点城市;是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城市。三、指导思想及原则1、总体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我市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促进企业自主创新长效机制、
5、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创造应用能力、推进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持续科技进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重点,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引导社会科技资源向产业一线聚集,完善支持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加快黄石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三大战略”目标,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2、总体指导原则:1、坚持政府科技计划安排在我市重点产业加快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突出黄石“十二五”发展的重点产业,充分发挥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的导向作用,组织重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2、坚持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项目资金
6、、政策环境、科技服务等多方扶持,建立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创新成果应用主体。3、坚持以产学研合作平台为支撑。广泛集聚省内外优势科教资源,深入推进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战略层面的有效合作,不断提升黄石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4、坚持以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为重点。依托我市优势企业和支柱产业的创新基础,深入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获得一批拥有独占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确立我市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龙头地位。四、主要目标1、综合目标通过“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实施,促进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
7、支撑引领作用得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得到确立,重点企业和支柱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大提升,科技管理、科技服务、科技投融资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发展,到“十二五”末,主要指标有较大幅度提高,创新型城市建设稳步推进。2、量化目标科技投入指标全社会研发投入(RD)占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企业研发投入(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中小企业达到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市本级科技三项经费占同级财政年度支出比重达到1.5%以上。科技成果指标全市专利申请量年增幅10%以上,专利授权量年增幅15%以上;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申请发明专利80
8、0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00件;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100项;掌握支柱产业关键技术100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标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递增20%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经重新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创新主体建设指标力争一家企业跻身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行列,省级创新型企业发展到20家,市级创新型企业扩大到4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到50家。争取3家以上企业进入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行列;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实现零的突破;55%规模以上企业及全部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全市企业专利实施率达到65%以上。科技人才指标力争10家
9、企业进入省重点产业创新创业团队计划,30家企业进入市重点产业创新创业团队计划;引进和培育100名综合素质过硬,创新能力突出,创新带头作用强的技术创新高端人才。五、重点任务1、科技项目建设支柱产业重大共性技术与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提升主导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促进产品结构升级、技术结构换代、产业链延伸开发和壮大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以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农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企业、农户为主体,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和安全”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
10、、标准化、国际化,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一要组织攻克一批事关农业发展大局的关键技术,开发推广优质高效安全种植技术、优质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重点开发推广标准化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核心竞争力。二要突出重点产业,引进、选育、推广一批优良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三要着眼农村经济发展全局,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加速产业化,以技术链延伸价值链,打造产业链,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低炭科技研发应用。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加强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节能产品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推动发展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转变,促
11、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民生及社会发展重大技术推广应用。加强民生科技的研究开发,普及民生科技的应用,改善民生环境,保障民生安全,实现科技进步与民生优化的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推动科技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促进全民健康、改善生存环境、保障公共安全。基础科学研究。基础科学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处于整个创新链的前端,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提升我国持续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要依托黄石高校优势学科,集聚和培养优秀人才,加强科研基地及平台建设,建设3-5个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市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以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知识创新平台。2、科技产业
12、发展及创新基地建设高新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促进经济跨越发展为导向,以提高产业长期竞争力和夺取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为重点,以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高新产业集群化为主线,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努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发展成为新兴主导产业。在产业总体布局上,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做高新材料产业集群,做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稳步发展新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利用黄石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的机遇,加快“三园一带”(黄金山工业园、大冶城西北工业园、阳新工业园以及临港临江经济带)发展。在“三园一带”建设中,大力提升区域
13、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一批特色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智能物流装备、高功能涂镀板、高效换热器、节能节材压缩机和高端医药中间体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整合资源,通过资金支持、项目带动、服务推动,扶持苎麻、油茶、家禽三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产业发展链条,以技术升级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现代化。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大力度建设以国家级创业孵化器黄石磁湖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龙头,以县(市)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骨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器服务体系。产学研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建立一批县(市)区校
14、企合作示范区。通过建立示范区,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先行地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和建立区域性、综合性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和新模式,提供新经验和新政策,辐射带动全市的校企合作全面发展。以机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为重点,建立产学研紧密合作型的公共研发平台。鼓励黄石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联合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研究开发院、重点实验室、博士工作站、教授(院士)工作室、研究生实习基地等产学研结合机构。3、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主体建设。深入开展创建创新型企业活动。围绕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探索具有特色的企业创新有效模式,培育一批
15、绩效突出、示范性强的创新型企业,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支柱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在继续抓好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基础上,重点扶持黄石锻压、华强、华信、山力、宏翔机电、哈特贝尔公司等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省机电研究院共同组建先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扶持三丰、中城、奇迅、华威公司等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机械工业第九设计院共同组建智能物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扶持新冶钢、有色、镀铝薄板等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共同组建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扶持东贝集团太阳能、华科新能源、耀星光电子等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共同组建新
16、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国家级示范中心-黄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以省级示范中心-大冶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及各县(市)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基础,以模具、环境、服装制版、先进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型分中心为骨干的全市三级生产力促进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积极探索面向市场的生产力促进中心运行新机制、服务新模式。推进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将湖北农技110与“星火科技12396”试点工作有机结合,培育“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品牌。充分发挥生猪养殖、植保机防、水产养殖3支市级应急服务分队的作用,依托有实力
17、的农业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选聘地方特色农业服务专家,建设区域应急服务分队,为农户提供高效率的“产、供、销”全程服务。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重点建设机电产业链协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智能物流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和新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服装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三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充实专利信息平台,在原有六大类专利分类导航的基础上,增加无效专利数据库、外文翻译系统、在线专利分析系统等内容和功能,将黄石专利信息平台打造成湖北专利服务的知名品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开展工作的氛围环境。加大
18、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打造高素质科技创新团队。4、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体系建设。各级政府每年科技投入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足额预算到位、拨付到位、使用到位;加强我市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同申报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的工作力度,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争取国家、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扶持;构建科技金融合作平台。不断完善科技贷款贴息、知识产权质押、企业凭借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取得银行授信、中小科技企业互助联保贷款等融资试点;引进投资机构,引导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加大科技招商引资力度。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
19、理。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相协调的知识产权运行机制。深入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扶持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成果的研发和产业化。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及联合执法协调机制。强化县(市)区、开发区知识产权管理职能,引导行业协会建立知识产权联盟,建立知识产权联合执法制度;深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充实专利信息平台,建立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为本市及鄂东南地区提供专利服务。完善科技创新奖励体系。充分发挥以科技突出贡献奖、科技进步奖、科技进步先进单位奖、优秀科技工作者奖以及科普工作先进单位奖、优秀科普工作者奖为主体的市级科技奖励的激励作用;鼓励各县(市)区政
20、府相应设立科学技术奖,鼓励卫生、教育、农业等战线设立行业科技进步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企业科技创新奖。营造创新政策环境。在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市既定政策的基础上,创造条件研究和制定必要的地方政策:一是培育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二是科技引领和支撑黄石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三是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政策;四是深化产学研科技合作创新战略联盟政策;五是加快科技园区发展政策;六是科技投融资政策;七是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体系政策;八是发展和提升科技服务业政策等。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
21、提升素质,促进和谐”原则,整合科技资源,加强民生科普知识宣传和普及,提高全市公民科学素养,形成全社会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六、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建设1、深入实施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从2010年起,每年组织相关部门对各市、州、县政府推进科技进步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并发布全省各市、州、县科技创新白皮书。同时,建立高校和科研机构年度创新绩效评价机制;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作为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等决定精神鄂发(2010)12号,深入实施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把科技进步考核工作引向深入,落实到基层。2、深入推进黄
22、石市政府与省科技厅科技工作会商机制。黄石市政府定期将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企业、重要科技活动等定期向省科技厅通报,争取省科技厅的支持;省科技厅定期将科技项目扶持重点、拟实施的重大科技工程等情况向黄石市政府通报,加强对黄石市科技工作的指导和支持。3、全力推进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合作。充分利用我市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交通便捷,产业对接点多等优势条件,积极开展与东湖示范区的创新合作,广泛吸纳东湖示范区的创新资源,大幅提升我市特别是科技工业园区的创新能力。4、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宣传。重点宣传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科技企业家、一线科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全方位宣传我市各行各业所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自主创新精神,着力营造全社会关注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