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试题型: 考试方式:闭卷单项选择题 20分,10小题 判断题 20分,10小题简答题 28分,4小题 分析题 32分,3小题复习内容:第一章 绪论1.冯诺依曼计算机模式:冯诺依曼计算机模式的提出冯诺依曼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合作,于1952年设计完成了取名为EDVAC(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的按照这种方案设计的电子计算机。这个方案的核心是存储程序方法(设计一个包括存储部件和处理部件的机器),用这个方法来实现自动计算。 计算机界把采用0、1符号编码方法和存储程序方法设计的计算机称为冯诺依曼计算机。2.计算机的用途:1)数值计算 2)信息处理 3)实时控制 4)辅助设计 5)智能模拟第二章
2、计算机工作原理1. 计算机中数的有关概念(老师没有的) 数的长度:1字节(byte)=8比特(bit) 数的符号:一般用数的最高位(左边第一位)来表示数的正负号,并约定以“0”表示正,以“1”表示负。 小数点的表示方法在计算机中表示数值型数据,其小数点的位置总是隐含的。2. 数制与转换:掌握各类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二进制、十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逢R进一,借一当R”十进制R=10,可使用0,1,2,3,4,5,6,7,8,9二进制R=2 ,可使用0,1八进制R=8 ,可使用0,1,2,3,4,5,6,7十六进制R=16 ,可使用0,9,A,B,C,D,E,F 二、八、十六进制转换为十
3、进制:对任意一个二、八、十六进制数,均可按照前述r进制数的展开和式方便的转成相应的十进制数如:(1101.01)2=1X23+1X22+0X21+1X20+0X2-1+1X2-2 十进制数换为r进制数:(1)十进制整数转换为r进制规则:采用除以r取余数,直到商为零时结束。所得余数序列,先余为低位,后余为高位。(2)十进制小数转换为r进制规则:采用乘以r取整数,直到余数为0时结束。所得整数序列,先整为高位,后整为低位。 二进制与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1) 二进制数转换成八进制数:以小数点为分界点,左右三位一节,不足三位以零补足三位。例:(101101.01) 2=(101,101.01
4、0)=(55.2)8(2)八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将每位八进制数码以三位二进制数表示。例:(76.42) 8=(111110.100010)2=(111110.10001)2(3)二进制数转换成十六进制数:以小数点为分界点,左右每四位一节,不足四位以零补足四位。如:(1111011011.100101011)2 = (11,1101,1011.1001,0101,1000)2 = (3DB.958)16(4)十六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将每位十六进制数码以四位二进制数表示。例:(A3B.C) 16 = (101000111011.1100)2= (101000111011.11)23. 数的机器
5、码表示:掌握数的原码、补码、反码的表示方式1)原码: 原码是一种简单的机器数表示法,用最高位表示数的正、负, 0表示正, 1表示负,数值部分按二进制书写2)补码:正数的补码与原码相同;负数的补码是它的原码除符号位外逐位取反(即0变1,1变0),最后在末位加1。3)反码 正数的反码与其本身相同,负数的反码是将它的原码除符号位外逐位取反,也就是1变0,0变14.运算器的三种结构形式:(运算器由核心部件,即算术逻辑部件ALU(Arithmetic Logic Unit)和寄存器、总线等组成。)1)单总线结构的运算器单总线结构的运算器把所有部件都接到同一总线上,所以数据可以在任何两个寄存器之间,或者在
6、任一个寄存器和ALU之间传送。对这种结构的运算器来说,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有一个操作数放在单总线上。如果要把两个操作数输入到ALU,需要分两次来做,而且还需要两个缓冲寄存器A和B。这种结构的主要缺点是操作速度较慢。但由于它只控制一条总线,故控制电路比较简单。2)双总线结构的运算器双总线结构中,两个操作数同时加到ALU进行运算,只需一次操作控制,而且马上就可以得到运算结果。两条总线各自把其数据送至ALU的输入端。特殊寄存器分为两组,它们分别与一条总线交换数据。这样,通用寄存器中的数据就可进入到任一组特殊寄存器中去,从而使数据传送更为灵活。ALU的输出不能直接加到总线上去,这是因为,当形成操作结果输
7、出时,两条总线都被输入数占据,因而必须在ALU输出端设置缓冲寄存器。3)三总线结构的运算器在三总线结构的运算器中,ALU的两个输入端分别由两条总线供给,而ALU的输出则与第三条总线相连。这样,算术逻辑操作就可以在一步控制之内完成。另外,设置了一个总线旁路器。设置总线旁路器的目的是:如果一个操作数不需要修改,而直接从总线2传送到总线3,那么可以通过控制总线旁路器把数据传出;如果一个操作数传送时需要修改,那么就借助于ALU。很显然,三总线结构的运算器的特点是操作时间快,但需要总线多。5.存储器的原理(19)分类:1)按存储介质分类(1)半导体存储器(2)磁面存储器2)按存储方式分类(1)随机访问存
8、储器(RAM)(2)只读存储器(ROM)(3)顺序存储器(SAM) (4)直接存取存储器(DAM)3)按信息的可保存性分类 (1)非永久记忆的存储器 (2)永久记忆性存储器4)按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分类(1)高速缓冲存储器 (2)主存储器(3)外存储器6.中央处理器的基本功能、基本结构(中央处理器是控制器和运算器的总称,它是负责指令解释和执行的部件。)基本功能:(1)指令控制:程序的顺序控制称为指令控制。由于程序是一个指令序列,这些指令的相互顺序不能任意颠倒,必须严格按程序规定的顺序进行。(2)操作控制:一条指令的功能往往是由若干个操作信号的组合来实现的,因此,CPU管理并产生由内存取出的每条
9、指令的操作信号,把各种操作信号送往相应的部件,从而控制这些部件按指令的要求进行动作。(3)时间控制:对各种操作实施时间上的定时称为时间控制。(4)数据加工:数据加工是对数据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处理并进行逻辑测试。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系统特征基本结构:(1)数据缓冲寄存器 (2)指令寄存器 (3)程序计数器 (4)地址寄存器 (5)累加寄存器 (6)状态条件寄存器7.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系统特征指令格式:(26)寻址方式:1)立即寻址:在同一时间内,指令本身被取出来时,操作数也同时被取出来了,这个操作数立即就可以使用了。2)直接寻址:指令中的
10、地址码就是操作数的实际地址,即按照这个地址能够从存储器中直接取得操作数,这样的寻址方式称为直接寻址方式。3)间接寻址:在指令中的地址码不是操作数的地址,而是存放操作数地址的内存单元地址,这个地址称之间接地址。利用间接地址的寻址方式称为间接寻址方式。指令系统特征: 1)完备性 2)有效性 3)规整性 4)兼容性第四章 软件与操作系统1. 计算机软件的分类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三大类1)系统软件系统软件是属于计算机系统中最靠近硬件的一层。它与具体的应用无关,是软件系统的核心,而其他软件一般都通过系统软件发挥作用。例如:操作系统 、语言处理程序 、服务程序 、数据库管理系统 、网络
11、通信管理程序 。2)支撑软件 (软件开发环境)支撑软件是支撑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的软件。 3)应用软件应用软件是支持各种不同领域应用的专门软件,主要用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为特定需要而开发的面向问题的各种应用程序,还有一些子程序包、通用软件等。2. 操作系统的目标、作用1)操作系统的目标 在计算机硬件上配置的OS的目标有以下几点: (1) 方便性 (2) 有效性 (3) 可扩充性 (4) 开放性 2)操作系统的作用(1) 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2) 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3) OS用作扩充机器3. 单道批处理系统、多道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1)单道批处理系统
12、 (处理流程课本67)主要特征如下: 自动性; 顺序性; 单道性2)多道批处理系统 (1) 多道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 在OS中引入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可带来以下好处: 提高CPU的利用率; 可提高内存和I/O设备利用率; 增加系统吞吐量。(2) 多道批处理系统的特征在OS中引入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后,会使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多道性; 无序性; 调度性 (3) 多道批处理系统的优缺点 主要优点:资源利用率高、系统吞吐量大。 缺点:平均周转时间长、无交互能力。 (4) 多道批处理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 处理机管理问题 内存管理问题 I/O设备管理问题 文件管理问题 作业管理问题3)分时系统 (1) 分时系统(T
13、ime-Sharing System)的产生 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 人机交互; 共享主机; 便于用户上机。(2) 分时系统实现中的关键问题 及时接收; 及时处理:为了实现人机交互应该做到:A、使所有的用户作业都直接进入内存;B、在不长的时间内,例如3秒钟内,就能使每个作业都运行一次(较短的时间),这样方能使用户键入的命令获得及时处理。(3)分时系统具体的实现方法有以下几种: 单道分时系统; 具有“前台”和“后台”的分时系统; 多道分时系统。(4) 分时系统的特征 多路性:允许在一台主机上同时联接多台联机终端,系统按分时原则为每个用户服务。 独立性:每个用户各占一个终端,彼此独立操
14、作,互不干扰。 及时性:用户的请求能在很短时间内获得响应,时间间隔是以人们所能接受的等待时间来确定的,通常为2 3秒钟。 交互性:用户可通过终端与系统进行广泛的人机对话。重要指标:响应时间 目前分时操作系统典型的例子就是Unix和Linux的操作系统 4) 实时系统实时系统的引入是由于以下两个领域的需要: 实时控制; 实时信息处理。 实时系统与分时系统的比较:主要从多路性、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和可靠性五个方面对实时系统与分时系统进行比较。4. 操作系统的特征、操作系统的服务1)操作系统的特征(1) 并发(concurrence ) :并行性和并发性是既相似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并行性是指两个或
15、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而并发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2) 共享(Sharing ) :所谓共享是指系统中的资源可供内存中多个并发执行的进程共同使用。由于资源的属性不同,故多个进程对资源的共享方式也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种资源共享方式: 互斥共享方式 同时访问方式(3) 虚拟(Virtual ):在操作系统中的所谓“虚拟”,是指通过某种技术把一个物理实体变成若干个逻辑上的对应物。 (4) 异步性(Asynchronism) :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允许多个进程并发执行,但由于资源等因素的限制,通常进程的执行并非“一气呵成”,而是以“走走停停”的方式运行。2)操作系统的服务(1)
16、操作系统的公共服务类型 : 程序执行; I/O操作; 文件系统操纵(file-system manipulation) ; 通信; 差错检测。(2) 系统调用的作用:OS可用不同的方法提供OS服务,但几乎在所有的OS中所采用的最基本方法是以系统调用(System Call)的方式提供的。 (3) 系统调用的类型:根据操作系统所提供服务的功能,可把系统调用分为进程管理、设备管理、文件操纵、信息维护以及通信五大类。 5. 进程与程序的异同点进程和程序是紧密相关而又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1)每个进程实体中包含了程序段和数据段这两个部分,因此说进程与程序是紧密相关的。但从结构上看,进程实体中除了程序段
17、和数据段外,还必须包含一个数据结构,即进程控制块PCB。(2)进程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因此是动态的;动态性还表现在进程由创建而产生、由调度而执行、由撤消而消亡,即它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而程序则只是一组指令的有序集合,并可永久地存放在某种介质上,其本身不具有运动的含义,因此是静态的。(3)多个进程实体可同时存放在内存中并发地执行,其实这正是引入进程的目的。而程序(在没有为它创建进程时)的并发执行具有不可再现性,因此程序不能正确地并发执行。(4)进程是一个能够独立运行、独立分配资源和独立接受调度的基本单位。而因程序(在没有为它创建进程时)不具有PCB,所以它是不可能在多道程序环境下独立运行的。(
18、5)进程与程序不一一对应。同一个程序的多次运行,将形成多个不同的进程;同一个程序的一次执行也可以产生多个进程(如UNIX中通过fork调用);而一个进程也可以执行多个程序(如UNIX中通过exec调用)。第五章 数据结构与算法1. 数据的逻辑结构、物理结构1) 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结构是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这个关系描述的是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数据的逻辑结构分为三种典型结构,第一种是集合,第二种是线性结构,第三种是非线性结构。(1)集合是元素间为松散的关系,只是同属于一个集合而已。 (2)线性结构的逻辑特征是有且仅有一个起始结点和一个终端结点,并且所有结点只有一个直接
19、前趋和一个直接后继。(3)非线性结构的特征是一个结点可能有多个直接前趋或多个直接后继。2) 数据的物理结构 数据的存储结构是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内部的表示或实现,又称为数据的物理结构,它包括数据元素的表示和关系的表示。它与计算机语言无关。在计算机内有四种基本的存储表示方法:(1)顺序存储方法(2)链式存储方法(3)索引存储方法(4)散列存储方法这四种方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起来对数据结构进行存储。同一种逻辑结构采用不同的存储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存储结构。2. 算法的特征、算法的效率1) 5个重要特性:(1)输入:一个算法具有0个或多个输入的外界量,是算法开始前对算法给出的初始量。 (2
20、)输出:一个算法至少产生一个输出,它们是同输入有一定关系的量。 (3)有穷性:算法中的每一条指令的执行次数必须是有限的,且在有穷时间内完成。 (4)确定性:算法中每一条指令的含义都必须明确定义,即在任何条件下,相同的输入只能得到相同的输出。 (5)可行性:一个算法的执行时间是有限的。2)算法的效率 (算法分析) 评价一个算法的好坏,前提是这个算法首先是正确的,并具有算法的五个特性。此外,还需要考虑以下几点:执行算法所耗费的时间,即效率问题;执行算法所耗费的存储空间,主要考虑辅助的存储空间;算法应易于理解(具有可读性),易于编码,易于调试等;健壮性,即当输入一些非法数据时,算法也应做出适当的反映
21、或进行处理。在讨论一个算法的效率时通常是指算法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算法的时间特性用时间复杂度来表示,时间复杂度就是该算法的时间耗费。一个算法的耗费时间是该算法的所有语句的执行时间之和,而每条语句的执行时间是该语句的执行次数和执行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乘积。3. 线性表的基本概念、顺序存储、链式存储的基本原理、优缺点1) 线性表的基本概念:线性表是一种最简单、常用的数据结构,通常一个线性表是由n(n0)个性质相同的数据元素组成的有限序列。2)线性表的顺序存储指的就是把线性表的各个数据元素依次存储在一组地址连续的存储单元里。用这种方法存储的线性表简称为顺序表。3)顺序存储的基本原理(见课本100)4)
22、顺序存储结构的特点顺序存储结构是线性表中最简单、最常用的存储方式。其主要优点有:无须为表示结点间的逻辑关系而增加额外的存储空间;可以方便地随机存取表中的任一结点。但是,顺序存储结构也有一些不利之处,主要是: 顺序存储结构要求占用连续的存储空间,线性表中数据元素的最大个数需要预先设定,这就使得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译系统需要预先分配相应的存储空间,即需要静态分配。5)链式存储结构的基本原理(课本101)6)链式存储结构的特点链式存储结构存在以下优点:(1) 结点空间的动态申请和动态释放,这克服了顺序存储结构数据元素最大个数需要预先设定的缺点。(2) 另一个链式存储结构中数据元素之间的次序使用指针来控
23、制的,这就不像顺序存储结构在插入删除时需要移动大量的数据。链式存储结构也有一些不足:(1) 每个结点的指针域需要另外加存储空间,当每个结点数据域所占的空间字节不是很大时,指针域所占空间就会显得很大。 (2) 链式存储是一种非随机存储结构,对于任意结点的操作都要首先从开始指针顺链查找该结点,如一个线性表的主要操作是查询,这就增加了算法的时间复杂度。4. 栈和队列的基本概念、特点:给出一组数据,可以得出其出栈、出队列顺序1)栈的基本概念栈是限定仅在表尾进行插入和删除的线性表。2)数据如何进出的。3)队列的概念队列是一种先进先出的线性表,它只允许在表的一端进行插入,而在另一端删除元素,在队列中,允许
24、插入的一端称为队尾,允许删除的一端称为队头。4)数据如何进出的。5. 二叉树的概念、性质1)二叉树的概念:二叉树是一个有限的集合,这个集合或者是空集,或者是由一个根结点和分别称为左子树和右子树的互不相交的二叉树组成。2)二叉树的性质(1)在二叉树的第 i层上至多有2 i1个结点(i1)。(2)深度为k的二叉树至多有2k -1个结点(k1)。(3)对任何一棵二叉树T,如果其叶子结点数为n0,度为2的结点数为n2,则n0= n2+1。(4)具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的深度为+1。(5)如果对一棵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其深度为+1)的结点按层编号(从第1层到第+1层,每层从左到右)。则对任一结点i(
25、1in)有:如果i1,结点i是根结点,无双亲;如果i1,则其双亲PARENT(i)是结点。如果2in,则结点i无左孩子,为叶子结点;否则其左孩子LCHILD(i)是结点2i。如果2i+1n,则结点i无右孩子;否则其右孩子RCHILD(i)是结点2i+1。6. 二叉树顺序存储结构:根据顺序存储结构,可以构造出一棵二叉树(112)顺序存储结构顺序存储结构是把二叉树的所有结点,按照一定的次序顺序,存储到一片连续的存储单元中。因此,必须把结点安排成一个适当的线性序列,使得结点在这个序列中的相互位置能反映出结点之间的逻辑关系。7. 二叉树的遍历:给出一棵二叉树,可以得到其三种遍历结果遍历就是按某指定规则
26、访问树中每个结点,且使得每个结点均被访问一次,而且仅被访问一次。遍历是二叉树经常要遇到的一种操作。二叉树的定义是递归的,一棵非空的二叉树是由根结点、左子树和右子树这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因此,遍历一棵非空二叉树的问题就归结为解决以下三个子问题:访问根结点;遍历左子树;遍历右子树。 (1)前序遍历二叉树。前序遍历二叉树的递归定义为:若二叉树为空,则空操作;否则进行如下操作访问根结点;前序遍历根结点的左子树;前序遍历根结点的右子树。(2)中序遍历二叉树。中序遍历二叉树的操作定义为:若二叉树为空,则空操作;否则进行如下操作中序遍历根结点的左子树;访问根结点;中序遍历根结点的右子树。(3)后序遍历二叉树。
27、后序遍历二叉树的操作定义为:若二叉树为空,则空操作;否则进行如下操作后序遍历根结点的左子树;后序遍历根结点的右子树;访问根结点。8. 查找:掌握折半查找(115)折半查找也称之为二分查找,是一种效率较高的查找方法,查找时要求表中的结点按关键字的大小排序,并且要求线性表顺序存储。 折半查找的基本思想:首先用要查找的关键字值与中间位置结点的关键字值相比较(这个中间结点把线性表分成了两个子表)。比较结果如果相等,则查找完成;若不相等且待查关键字大于中间结点的关键字值,则应查找中间结点以后的子表,否则,查找中间结点以前的子表。这样递归地进行下去,直到或者找到满足条件的结点,或者确定表里没有这样的结点。
28、mid=?(high+low)/2?9. 排序:掌握直接入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直接选择排序。给出一组数据,可以得到其排序结果。1)直接插入排序(118)直接插入排序的基本思想是:每一趟将一个待排序的记录,按其关键字值的大小插入到已经排序的部分文件中适当的位置上,直到全部插入完成。2)冒泡排序 119冒泡排序基本思想是: 将待排序的序列中第一个记录的关键字r1.key与第二个关键字r2.key进行比较(从小到大),如果r1.keyr2.key,则交换r1和r2记录序列中的位置,否则不交换,然后再接着对当前序列中的第二个记录和第三个记录作同样的比较,依此类推,直到序列中最后两个记录处理完为止
29、,这样一个过程就叫做一次冒泡排序。3)快速排序快速排序是由冒泡排序改进而得的,是一种分区交换排序方法。基本思想是:一趟快速排序采用从两头向中间扫描的办法,同时交换与基准记录逆序的记录。在待排序的n个记录中任取一个记录(通常取第一个记录),把该记录放入最终位置后,序列被这个记录分割成两部分,所有关键字比该记录关键字小的放置在前一部分,所有比它大的放置在后一部分,并把该记录排在这两部分的中间,这个过程称为一趟快速排序。之后对所分的两部分分别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每部分内只有一个记录为止。4)直接选择排序直接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是,从待排序的所有记录中,选取关键字最小的记录并将它与原始序列的第一个记录交换
30、位置,然后从去掉了关键字最小的记录的剩余记录中选择关键字最小的记录与原始记录的第二个记录交换位置。即每一趟排序在无序区n-i+1(i = 1,2,n-1)个记录中选取关键字最小的记录,并和第i个记录交换之。第八章 多媒体技术1. 多媒体的概念、分类1)概念: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图形、文本、图像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2)媒体的分类: 感觉媒体 表示媒体 表现媒体 存储媒体 传输媒体2. 图像与图形的比较(位图与矢量图的比较)()矢量图形:一般指计算机生成的各种有规则的图。图形的格式是一组描述点、线、面等几何图形的大小、形状及其位置、
31、维数的指令集合。常见格式:.3ds、.cad、.wmf等优点:存储容量小、放大时图形质量不会降低位图图像:一幅位图图像由若干个点组成,可将位图看成是描述像素的一个简单信息矩阵。矩阵中的任一元素对应图像中的一个点为像素,像素是一种度量单位。指由输入设备捕捉的实际场景画面或以数字化形式存储的任意画面。图像是采用点阵的形式存储。图像格式:BMP、JPG、GIF、TIFF等比较:从存储所需空间来看,矢量图形所需的空间远比位图图像小,矢量图形在显示器上有时不如位图图像逼真,速度也往往不如位图图像快。当位图图像放大时,由于像素点的信息不足,只能通过软件的方法进行模拟补足,因而往往产生失真。位图是以像素点作
32、为存储图像的依据,也就是说图像文件要把所有点的信息保存下来。所以占空间多,但位图图像忠实反映每一个点,能够表现出绚丽多彩的图像,所以在需要重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时,位图图像的优越性是矢量图形不可比拟的。矢量图形是计算机利用点和线的属性方式表达的。矢量图形的特点是图像文件小,而且由于它记录的信息只是关于图形外观的边界与轮廓、所在位置的坐标及如何填充这个图形等,因此,对于图像的放大和缩小只需按比例缩放即可,均不会影响图像的质量。3. RGB模式、CMYK模式的概念、色阶在RGB模式中存在三个原色:红色(Red)绿色(Green)蓝色(Blue)。通过这三种原色的不同强度的混合,可以得到RGB模式中的
33、所有颜色CMYK模式中有四种原色,分别是青色(C)、洋红(M)、品黄(Y)、黑色(K)。通过这四种颜色分别按不同比例(0%-100%)进行混合,可以产生所有CMYK模式中的色彩色阶:(找不到答案)4. Huffman编码:给出一组符号,可以画出其编码树,及得到各符号所对应的编码(224)第九章 软件工程1. 软件危机的概念、表现概念:软件危机指的是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表现:(1)产品不符合用户的实际需要。(2)软件开发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客观需要。(3)软件产品的质量差。(4)对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的估计常常不准确。(5)软件的可维护性差。(6)软件文档资料通常既不
34、完整也不合格。2. 软件工程的概念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一门工程学科。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这就是软件工程。3. 软件生存周期的概念软件生存周期就是从提出软件产品开始,直到该软件产品被淘汰的全过程。4. 瀑布模型和螺旋模型的基本概念瀑布模型:又称为生存周期模型,其核心思想是按工序将问题化简,将功能的实现与设计分开,便于分工协作。螺旋模型:5. 需求分析的任务和步骤需求分析的任务:1)确定对系统的综合需求 2)分析系统的数据需求 3)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4)修正系统开发计划 5)开发
35、原型系统步骤:1)调查研究 2)分析与综合 3)书写文档 4)需求分析评审四份文档资料: 系统规格说明。 数据要求。 用户系统描述。 修正的开发计划。 6. 概要设计的任务与步骤概要设计任务:系统分析员审查软件可行性计划、软件需求分析提供的文档,提出候选的最佳推荐方案,确定模块结构,划分功能模块,编写概要设计说明书。步骤:(1)设计系统方案(2)选取一组合理的方案(3)推荐最佳实施方案(4)功能分解(5)软件结构设计(6)数据库设计、文件结构的设计(7)制定测试计划(8)编写概要设计文档(9)审查与复审概要设计文档7. 软件测试的目标(1)测试是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2)好的测试方案是极可能发现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方案;(3)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