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学生沉溺网络的原因及对策.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116162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沉溺网络的原因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学生沉溺网络的原因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学生沉溺网络的原因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学生沉溺网络的原因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学生沉溺网络的原因及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中学生沉溺网络的原因及对策 姓名:周治华 学号:2006131227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小学教育专业(文科) 贵州省都匀市:558000 摘要 当前,随着我国个人电脑以及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电脑进一步丰富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走进了互联网所形成的虚拟世界。学生利用电脑来开阔视野、学习知识,绝对是好事。但有不少中学生却痴迷在电脑上玩网络游戏,成为网络游戏的“俘虏”,不仅耽误学习,而且有害身体。并且现在市场上的网络游戏中真正适合中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产品少之又少,暴力、色情以及含有其他一些不健康内容的网络游戏占了绝大部分,这也是为什么广大家长和老师谈网络游戏而色变的主要原因,这

2、种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已经深深的毒害了大量的中小学生,使他们荒废学业、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有的甚至到了成瘾的地步,为很多家庭带来了难以言状的痛苦。甚至出现不少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孩子不能自拔而自杀或被父母失手打死的骇人听闻!如何引导中学生合理使用电脑,已成为摆在社会各界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关键词 中学生 网络沉溺 原因 措施Talk about the reason and counterplan that the high school student indulges a network Name:zhouzhihua Student ID:2006131227 Qiannan Teacher

3、s College,Department of Primary Education(text)professional; Guizhou duyunshi; 558000Abstract At present, as Chinas personal computers and the rapid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computer and further enrich and improve peoples lives, more and mor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into the formation

4、of the Internet virtual world. Students to use computers to expand their horizons, learn to know, is absolutely a good thing. But many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obsessed with the computer playing online games, online games to become a prisoner not only delay learning, but also harmful to the body. An

5、d now on the market for online games are really suitable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in this age group very few products, violence, pornography and other unhealthy elements that contains online games accounted for the majority,This is why the majority of parents and teachers to talk about onl

6、ine games and the mere mention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is unhealthy online games have been deeply poisoned by a large number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so that they neglect their studies, indulging them unable to extricate themselves, and some even to the addiction the point where, for many

7、 families has brought untold suffering. Even indulge in a lot of online games for children unable to extricate themselves and committed suicide or killed their parents missed the horrifying! How to guide the rational us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computer, has become a priority in the community before

8、 a problem can not be ignored。Key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Reason; Measures一.中学生沉溺网络的定义根据金伯利杨(K.Young)的研究,借鉴DSM-IV对物质的标准来探索网络依赖的存在。经过分析Young认为网络依赖是一种真正的临床障碍,导致持续疲劳,工作与学习效率低,人际关系障碍等症状。1及按照新华字典的解释,“溺”沉溺某种嗜好不能自拔,“沉溺”就是执迷不悟。2从字典和查询的有关资料来看,所谓“网络沉溺”就是指沉溺某种网络虚拟化的网络空间中,由于不能很好地转换现实社会与

9、虚拟社会角色的关系,而造成一种行动怪异乃至心理上的缺陷的状况。乃至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二.中学生上网成瘾现状堪忧.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中学生上网的人数与日俱增,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6年1月统计数据指出,目前18岁以下上网的中学生占16.6%,比例成上升趋势,然而中学生利用互联网聊天、玩游戏、观看不健康的内容的时间,要远远超过上网学习的时间,长期以来,更有不少中学生沉溺上网,陷入不能自拔。而沉溺网络的中学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不爱学习、性格内向、家庭不和睦、曾经遭受过父母的打击,没有什么特长等。因此就上网去释放自己的烦恼,而网络就成为他们最好的场所。沉溺沉溺的中学生最直接的就是耽搁他

10、们的学业,使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学习,逐渐产生厌学的情趣,进一步导致成绩下滑。甚至有部分中学生为了上网铤而走险,骗取父母的钱或者偷盗钱财,砍杀亲人和朋友,更有厌世轻生的学生,竟然选择自杀以寻求解脱。三.中学生沉溺网络的原因 面对网络来势汹涌的发展,中学生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自我控制差和意志力薄弱,面对网络上的各种诱惑缺乏自我调控能力,再加上其生活阅历肤浅,缺乏对美丑善恶的正确判断能力,因此很容易沉溺网络之中,有的学生因此而荒废学业,并且有的学生由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让不少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伤透了心,并且,也让不少的老师因自己的学生沉溺于网络之中而感到痛心。而中

11、学生为什么会沉溺与网络,有及复杂而又深刻的原因。(一).上网者自身的因素 中学生由于处于特殊年龄阶段,对周围的一切新鲜事物都感到好奇,再加上他们思想不成熟,于是他们便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去尝试,结果就被虚拟的网络一环扣一环的情节所吸引住。特别对于那些意志力差的中学生便对网络产生了一种依赖,深陷网络的漩涡中不能自拔,逐渐成为网络成员的一份子,而沉溺于网络的中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3 1.缺乏沟通:由于当今社会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样一来,在他们的交际圈中,普遍缺少朋友,及玩伴也少,在加上有部分中学生与家庭关系的紧张,无法与父母沟通,于是在他们心理无形中增加了一种包袱。因此他们只好把网络当

12、成他们的倾诉对象了。 2.逃避现实:现实生活中,不少的中学生都存在升学、考试等等巨大压力,使他们面临家庭、学校方面的约束和限制,有些家长要求自己的子女按照他们的意志去遵从,这就让他们感到失去了真正的独立,久而久之,孤独感、压抑感便向他们扑面而来。而网络中虚拟性和互动性正好弥补他们逃避生活的不足,找到自我认同、自尊、自我价值等心理需求。这些虚拟的满足往往正好消除他们原有的孤独感、这样他们就愿意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虚拟的网络中去,把网络当成他们最好的避风港湾场所了。 3.自制力差:中学生自制能力没有成人好,更有部分自制力差的中学生,被这多姿多彩而又充满迷惑力的网络所深深吸引住并不能自拔,长期以往,这

13、些中学生也就成了网络的主要成员了。如下面这个案例;讲述的是在2004年12月27日早晨8点钟时,住在天津塘沽区的张某家,一名警察来到他家门前,直截了当对他们说,你的孩子在20多分钟前离开了人世了,这个消息对张某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因为在父母眼里,他家孩子小张是个活泼开朗的好孩子,这么会走上轻生的道路呢?然而让父母的不解的是,他在遗书里发现一些字,上面提到的是一款名叫魔兽争霸的人的名字,他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而小张最崇拜里面的那个大英雄,他就根据里面的情节,自己编写了一部8万字左右的小说。在这小说里面他把自己当作正义的化身,可以为正义事业的英雄。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因为与无法和父母好

14、好的沟通,再加上父母没有及时的疏导和交流,这样他就把这种思想寄托在虚幻的网络世界里,导致小张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最后他选择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4这个案例让我们知道,在孩子沉溺网络的漩涡之中,由于自制力差,在面对新鲜事物时,由于没有很好的认清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加上父母本身没有及时的疏导和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而网络虚幻的东西正好弥补他们心灵上的缺陷,及自身思想的不成熟,使他们的心灵上更容易产生了一种偏激的观点,如果把这种虚拟的网络思想转换到现实中去,一旦这种行为发生,将会给家庭和学生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二),家庭因素中学生沉溺网络除自身因素外,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5、因为家庭是孩子生成、成长、发展的重要场所之一,而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还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当发现孩子沉溺于网络时,不但不采取积极的做法去疏导,而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约束孩子,试图让他们与网络隔绝。但是,家长的这种做法,不但不明智而且适得其反,这种不明智的做法不知不觉给孩子的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5 1父母工作过于繁忙,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再加上有的父母自身文化水平偏低,教育能力明显不足,教育方式方法明显不当。对网络既缺乏应有的知识,也缺乏必要的认识,当发现孩子沉迷于网络后,显得无所适从,要么是听之任之,要么是把网络看成是洪水猛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试图将孩子与网络隔绝开来。 2父母期望过

16、高,孩子压力太大,有些父母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理,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不顾他们的实际情况,不断给孩子施压,要求一定要考上好的学校。久而久之,父母的这样强加的方式,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出现厌学情绪,于是把网络作为摆脱父母压力的一种途径。 3家庭结构不健全,孩子心理、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有些孩子沉迷于网络,与家庭结构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单亲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使其心理和性格上容易存在一定的缺陷,这种学生往往比较内向、孤僻、自卑。 4.父母意愿的强加 部分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强制的给他们设计好成长的轨道,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家,当什么长,等等,这些说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他们的

17、意愿和虚荣心,他们把孩子当成是实现他们梦想的工具,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持这种想法的父母往往把子女看作被统治的对象,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提出种种使子女无法承受的要求,子女的言行稍不顺心,轻则粗暴训斥和干涉,重则随手打骂。这种教育方式,一方面容易使子女失去上进心,或情绪不稳定,或唯唯诺诺,另一方面容易损伤子女的自尊心,形成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就很容易沉溺网络中,长时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求慰籍,在网上尽情地发泄情感,放心地畅所欲言。总之,一方面家长长时期对子女教育的忽视或重视不够,而另一方面,由于中少年长时间上网的行为得不到正确而有效的引导,最终导致了子女迷恋网络不能自拔的不良

18、结果。如下面这个案例:宁宁年仅14岁,却称得上是个“老网虫”,现已经有4个年头的网龄了,会的游戏有几十种,在宁宁10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接触到网络,就是父亲带着她去网吧打电子游戏,从此她就迷上了网络,以至于沉溺于网络。然而,刚开始的时候,她每天都去网络里,但是没有钱,所以只能看着别人上网,当其母亲看到后,反而不劝阻,而是任其放纵,因为母亲工作沉重,及本身对电脑知识的缺乏,加上对孩子的溺爱,心疼自己的孩子,所以就看宁宁一点钱去玩,但是,没有想到,自己的一时错爱竟然给孩子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使孩子沉溺于上网。由此案例可以看出,孩子频频出入网吧,以至于沉溺网络。除了自身因素外,还与父母的溺爱有直接

19、关系。因为一些家长心疼自己的子女,常常给他们零花钱,甚至支持孩子去上网,这就使孩子与网络接触的机会的大大增加了。因此,家长要想管好自己的子女,首先家长要过自己的这一关,断绝他们上网的经济来源。(三).网络自身的因素 网络自身的诱惑。网络有其吸引人的许多特点,如新鲜感、可操作性、虚拟性等。其中最吸引人的特点是它的虚拟性。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人的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性大大削弱或不复存在,人们的网上行为表现出一种解除抑制的特点,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做出许多平常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中学生在家受父母监管,在校受校规校纪及老师的制约,一旦上网就觉得真正进入了自由天地。这种感觉是现实生活中难以

20、找寻的。另一方面,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黄色、暴力内容,这对正处于长身体的中学生来说,是一件最严重的事。(四).学校方面的因素在提倡素质教育、尊重个性、讲求平等多元的今天,在学校里,教师依然以分数取人,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束缚,这种制度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中学生的思想,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而互联网的平等性、互动性、无约束性、彰显个性等特点,给中学生带来强大的吸引力和满足感。在一定程度上讲,这是中学生对整体教育现状某种形式的抗议,值得当前人们的反思。结合在龙里二校实习的一些体会,我个人认为存在以下影响因素。6 1.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直接导致忽视素质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近几年

21、,一些学校忽视德育教育,片面强调智育,“分数挂帅”,从教育领导机关到学校,从教师到学生无不以“分”作为考核评比的根据。在重点学校或“快”班学习的学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即使品质差的,也能戴上“好”的桂冠。相反,分数低的,被编入“漫”班的学生,不仅遭到多方的非难和斥责,即使在品德上是好的,也背上了“黑锅”。这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教师教育方法不当 由于当前有不少教师还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总喜欢各方面表现好特别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由于在课堂上同学们也有喜欢长相好,人缘关系不错等各方面表现好的同学的倾向,一些同学如果相貌平平、不善言辞、胆小害羞、学习成绩差、表现不如意,即使能大胆发

22、言,积极参加讨论,也可能不被重视,甚至遭人白眼。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产生对自己的不正确认识,失去自信心,自我调解能力得不到发展,始终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都是失败和对自身的否定,自己的学习价值得不到实现。因此,其自由、乐观的心理和行为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而在网上学习、讨论,由于人们的长相、性别、人缘等外在力量都没受到限制,从而使每一个学习者都真正以平等的身份,凭借实力来赢得肯定,实现主体性的发展和表现。3.放松思想道德教育 从表面上看,思想道德教育是很虚的,似乎可有可无。但实际上,他对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其遵守社会共同价值规范上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有的教师只教书、不

23、育人,以至学校纪律松弛,学生思想混乱,使得有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厌烦学习。4.学校生活枯燥,失去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能把学生吸引到学校周围,使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学校为中心,这样他们发生不良行为的机会就会减少。现实中,有一些学校对学生的课余活动指导和组织可以说极为贫乏,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甚少,使它们旺盛的精力无处发挥,精神无所寄托,心里感到空虚。于是不喜欢读书的中学生便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 如下面这个案例,在2004年11月中旬,初三考试刚结束后不久,小楠拿到自己的成绩单,各科成绩都在60之80分之间,总体来说还算可以,在读书的时候,他就已经对电脑情有独

24、钟了,因为在网络里,他可以尽情地发泄和倾诉以及逃避家长、老师无止境的任务,于是,网络就成为了避难所,以此他对网络几乎到了狂热的地步。而在学校里,他经常和同学谈论什么游戏最刺激和最好玩等问题,于是,他让爸爸为他建立一份属于自己的网站,在建立属于自己的个人网页后,他向许多网络发出了电子邮件,而短短的几天,他收到各地寄来的电子邮件,看到所取得的这一点成功后,他十分的高心。在11月21日,在广一位广州好友的邀请下,他独自一人来到广州,而且,他只带来20多块钱去,在那里,停留了10多天,家长发出小楠不见后,立即联系他所有来往的同学和老师,及向警方报案,在各方的努力上,终于在广州的一间找到他。从小楠案例我

25、们可以看出,除了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另一方面,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那些沉溺网络的中学生,有责任将其引入到正确的学习中去,而网络方面,要加大多网吧的整顿力度,不要让不良的因素来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才。四解决措施 中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出现的沉溺的现象,既有中学生心理还未成熟、自律能力低的因素,更有社会、学校、家庭、网络方面管理不到位引起的,面对网络时代的冲击,中学生沉溺上网是个棘手的问题,因此,只有通过家庭、学校、上网者自身、社会等几方面的功能的有机整合,尽快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理智上网,使网络真正成为中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得力助手。如何引导和控制中学生上

26、网,就显得颇为重要。7 1.家长要平等地和他们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 很多中生沉溺上网,首先都是由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造成的。要改变学生,就要先改变他们的家长。第一,父母要尊重他们,以平等的身份和他们沟通,因为沟通是解决各种教育矛盾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平等的交流,你会发现孩子们喜欢上网的真正原因。尤其是单子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睦的家庭在和孩子沟通是不要一开始就以教训者的口吻大谈网络的坏处,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们,因为,这样只会让他们对现实更加反感,更容易成为网迷。而对沉溺网络中的孩子,可以对其进行一些心理辅导。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过度使用网络的心理造成的一些问题,并让他们正视网络沉溺背后

27、潜在的心理问题而不是逃避:在面对实现的基础上,让他们认识到网络给他们给来的不良影响及危害,使其深刻的体会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恶化,第二,要协助他们从网络的泥潭里慢慢走出来,培养他们对上网的自我监控能力,当好他们上网中的“网络好助手”。第三,家长要多一些亲和力,使家庭多一些温馨。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2.加强网络监管,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中学生上网成瘾的现象,与网络经营没有一个规范的市场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网络经营者,必须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本着未成年人负责的态度,切实注重网站的社信誉和运营效果,认真履行国家的各项有关规定,创建健康、文明、科学的网站。并且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

28、坚决打击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网吧、图书馆、学校计算机房可安装网络过滤器及监控系统,将一些关于暴力、色情等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进行过滤,从源头上约束学生的上网行为,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还中学生一片纯净的网络天空。同时,可以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网站,让他们学会有效地使用网络,学会正确的利用网络更好地完善自己。8 3.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扩大中学生的兴趣范围。健康、和谐的课外活动,丰富生活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老师、家长要引导孩子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安排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们交流互动,帮助他们扩大兴趣范围,将孩子的关注点从网络视线转移到现实生活

29、中来。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大力倡导和加强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帮助上网成瘾的学生走出网络阴影。同时,学校应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设施建设,扩大计算机数量和电子阅览室规模,创办校园网站,设立校园留言版、学习讨论专栏、资源库中心、师生互动区等栏目,为他们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良好上网环境。94.做好他们心理疏导。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业重负下的中小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在对待这些中学生时,.我们虽然不能因噎废食,但我们必须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积极疏导。首先是防患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就向学生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知识以及

30、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其次是对已患上上网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如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家长、老师等的人际交往。最后,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情绪调控技巧.即使已经产生委屈、难过、害怕、烦恼、苦闷等情绪,也要寻找适当的办法,比如找知心朋友、老师、家长倾诉,合理地宣泄,或转移消极情绪,以尽量将消极心态转化为积极因素。 总而言之,在对待沉溺上网的中学生,首先,家长、学校应该及时的引导,不能因为网络对中学生有有不良的影响,就盲目地禁止,更不能让他们随心所欲的上网而不闻不问。要积极的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引导他们正确上网,把网络当成一种增长知识和开阔眼界的好帮手1

31、0。其次,对网络,执法人员要加大管理的力度,对不法的网吧要严惩,绝不能心慈手软。最后,家长、学校、网吧以及社会各界要齐心协力,各司其职,真正把职责落实到位,将不良的信息清扫干净,让网络真正成为孩子学习、健康成长,创新的、娱乐的开心乐园。参考文献:1桑标.贡哗.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当代青年研究. 2001. 5. 11-132.新华字典m上海:上海新华出版社.18983 http:wwwcnniccomcn4 告诉孩子,“网”向何方/马雷军著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5王艳.网络发展与中学生网络教育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2):52-566江光荣.韦霞霞.胡姝婧.武汉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21-122.7.网络沉溺及其矫治策略/张学波著: 2002.1 2007.18.中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及对策/华南师范大学.苏娟.2008.7-89.郑思明.网络弊病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l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2.1.10.飞鹰教育资源网.关于学生上网现象的思考与对策. hltp;/www. yylsw. cotn/lunwen/ShowAriicle. .4;p? Arti- clelD = 95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