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服务贵州大数据的紧缺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15998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务贵州大数据的紧缺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服务贵州大数据的紧缺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服务贵州大数据的紧缺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12 Academics and Practice 学术与实践服务贵州大数据的紧缺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田有亮,周洲,牛坤(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针对贵州大数据紧缺人才培养短板与瓶颈问题,以密码学科群为主线、以“本硕博”体系化为培养方法、以“产、学、研、用”为培养目标,提出“厚基础、宏传承、重交叉、强创新”的育人模式,构建服务贵州大数据的紧缺人才培养新体系。围绕理论基础筑根基、思政教学宏传承、学科交叉重融合、多重创新促发展的发力点,培养具备严谨科研态度、优良科学素养、扎实理论基础及工程应用能力的高层次、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关键词:大数据人才培养;思政教学;学科

2、交叉;多重创新基金项目:贵州大学2021年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现代密码学”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教学团队);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金课”(一流课程)“现代密码学”;贵州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现代密码学”。作者简介:田有亮,男,博士,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周洲,女,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师。牛坤,女,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一、引言目前,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迅猛发展,引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1。中共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标志着大数据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 年,贵州坚持“数据是资源、应用是关键、产业是

3、目的、安全是保障”的大数据发展理念,将大数据作为贵州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贵阳先行先试发展大数据,需要牢牢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相关政策条例报告显示,人才匮乏是当下制约大数据发展的最大短板,大数据相关岗田有亮,周洲,牛坤:服务贵州大数据的紧缺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113位需求量供不应求,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企业对中高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贵州出台各种优厚政策,吸纳人才。由此可见,人才匮乏、创新不足是大数据发展的痛点。人才是科技发展的第一资源,大数据人才是指具备融合大数据相关产业深厚理论基础、工程应用能力、科研攻关能力的高素养、复合型人才。大数据技术作为企业转型的刚需,将有力支持产业高速发展

4、。为促进贵州大数据发展培养高水平、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结合贵州大学密码学课题组发展历程和经验,本研究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大数据人才紧缺、基础匮乏、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短板,着重“厚基础、宏传承、重交叉、强创新”的定位,构建服务贵州大数据的紧缺人才培养体系,旨在培养具备严谨科研态度、优良科学素养、扎实理论基础及工程应用能力的高层次、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如图 1)。本研究重点解决以下人才培养瓶颈问题:学生跨学科理论基础薄弱,难以打破学科壁垒、融会贯通;大数据复合型人才知识需求与单一学科培养机制存在矛盾,难以找寻跨专业、多学科交叉培养融合途径;不同学科学生逻辑思维和知识体系存在巨大差异,难以触

5、类旁通、激发创新能力。图 1“厚基础、宏传承、重交叉、强创新”的大数据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二、“厚基础、宏传承、重交叉、强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厚基础、宏传承、重交叉、强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注重“三管齐下”厚基础、“三层融合”宏传承、“四维递进”重交叉、“一重三强”激创新的螺旋递进方式,由底至上,高内聚、低耦合,环环相扣地打造大数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知识提供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实践应用的基础,通过跨学科交叉弥补理论基础,打通知识链条,提升逻辑思维和应用分析能力,114 Academics and Practice 学术与实践“厚基础”乃基石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浸润是抓手2,3,能力

6、培养与德育传承同行同向,是助力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基础,“宏传承”是必由之路。交叉型创新人才培养由国家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决定,契合国家战略需求,“重交叉”为需求导向。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大数据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发力点,“强创新”是催化剂4。从上述理论与分析出发,本研究以密码学为主线、以“本硕博”体系化为培养方法、以“产、学、研、用”为培养目标,提出“厚基础、宏传承、重交叉、强创新”的育人模式,构建服务贵州大数据的紧缺人才培养新体系,具体包括:第一,厚基础层,通过“补缺加量、融会贯通、提质增效”的“三管齐下”夯实基础,打通知识链条;第二,宏传

7、承层,知行合一,通过“传承贵大文化、致良知5、弘扬榜样”的“三层融合”宏传承,做实文化浸润体系;第三,重交叉层,通过“学科交叉、培养交叉、学习交叉、研究交叉”的“四维递进”重交叉,打造渗透互补式培养模式;第四,强创新层,通过“重工程、强应用、强产业、强服务”的“一重三强”式创新,提升服务贵州大数据实践能力。三、“厚基础、宏传承、重交叉、强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针对贵州省大数据人才培养短板,面向贵州大学大数据相关专业本、硕、博学生,以“厚基础、宏传承、重交叉、强创新”为途径,开展高水平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一)“三管齐下”夯实基础,打通跨学科知识链条“三管齐下”着重从补缺加量、融会贯通、提质增

8、效三方面夯实基础,打通跨学科知识链条(如图 2)。图 2“三管齐下”夯实基础示意图田有亮,周洲,牛坤:服务贵州大数据的紧缺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115补缺加量:按照“数学专业厚计算机基础、计算机专业厚代数基础、电子科学专业厚算法基础”的原则,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增设高级程序设计、数值分析等课程、在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中增设数学建模、离散数学等课程,在电子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增设算法设计课程,优化知识体系,扩充跨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实现本科读数学、硕士读计算机、博士读网络空间安全,或本硕读数学、博士读信息安全的跨学科交叉培养体系。融会贯通:瞄准新工科建设指标体系,面向国家“自主可控”“信创工程”等布局,按

9、照“宏观上把控,微观上落实”的原则,从工程应用学数学理论、从理论方法练计算机技术、从算法训练改电路,依托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训等应用环节驱动,逐层细化课程群纽带关系,促进学科交叉,让学生沿着“问题应用建模与方案理论知识点”的主线,实现换思路、改方法、练技术,促进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提质增效: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知易行难。团队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历练队伍,鼓励学生参加密码学、网络攻防等课程的实战演练,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实现教师和学生对于“教”与“学”观念的转变;以项目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举办多学科混合讨论班、合作承担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独立申报研究生创新课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10、题的综合能力,提升解决复杂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二)“三层融合”宏传承,做实文化浸润体系着力宏传承,通过推进“微思政”渗透,引入科技强国的责任担当、“卡脖子”问题的科研攻关担当等教学内容,培养研究生正确的“三观”、政治站位、道德素养和担当意识,旨在立德树人(如图 3)。图 3“三层融合”宏传承的德育体系116 Academics and Practice 学术与实践一是传承贵大老一辈计算机科学家们艰苦、朴素、踏实、奋进的科研精神。贵州大学数据安全团队久负盛名,影响深远,由李祥教授领衔的密码学与计算复杂性研究方向,支撑了贵州大学软件工程、数学博士点建设。团队建设成果突出、成效显著,其人才培养、团

11、队建设、科学研究方面情况被今日头条、贵州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团队优良的研究氛围和传承意识,言传身教激励后辈吃苦耐劳、敢打敢拼、勇于担当,多次邀请本领域知名专家话“科研创作”、话“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一方面传经送宝,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言传身教,培育学生科学道德、职业道德和使命担当。二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大时寄语青年学子“奋发有为、自强不息,做中华民族的脊梁”的期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大的讲话精神,用好“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秉持“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推动学生追求“致良知”的学习境界。在科研上沿着“问题理论论证实践”的闭环链,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追求真理,锻炼学生实事求是的

12、做事做人态度。三是弘扬榜样力量,以先进典型和学生优秀典型引导学生学好知识、搞好学术,增强“四个自信”。在学生中树典型,通过开展“榜样讲座”“榜样面对面”“优秀学生表彰”等活动,正确引导和激励学生向标杆靠拢,不断进步。(三)“四维递进”重交叉,培养渗透互补的复合型人才如何构建面向不同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数据人才培养新机制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成果通过“四维递进”重交叉,打破学科壁垒,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如图 4)。图 4“四维递进”重交叉的培养模式田有亮,周洲,牛坤:服务贵州大数据的紧缺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117一是学科交叉:跨学科组建多种形式的学科群体,产生群体协同效应。第一,依托数学与统计

1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数据与信息工程等学院筹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共享学科建设资源。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构建深度交叉融合的管理机制,推动形成多样化交叉学科体系。第二,建立多个具备优势特色的学科交叉团队,打破“成果归属”“考核评价”等机制障碍,形成良好的交叉融合生态6,7。二是培养交叉:构建覆盖全环节的交叉培养体系,从培养实施主体到质量监控逐层把关落实。第一,采取转型、培养、吸引、共建等措施协调、共建教师队伍,采用老中青、帮扶带相结合的方式均衡教师队伍发展,通过多学科教师联合交叉授课,实现教学相长。第二,瞄准大数据紧缺人才输出方向和指标,厘清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各类知识体系和架构,制定自主、

14、灵活的课程框架与体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服务需求的三重达标。第三,组建学科交叉学习小组,以实践贯穿全过程,抓实课内实验、课外实训、企业实习、学科竞赛等实践环节,通过组内交叉学习、调研和交流,确保实践与工程能力培养一气呵成。第四,教学质量评估“多策并用”,分别从学生维和教师维建立跨学院、跨学科群的质量监控体系。三是学习交叉:通过导师合作构建学科交叉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学习的交叉融合。以教师团队项目为依托,组建跨学科的学习团队,由来自不同学科的导师共同指导。当前已建立的学习团队分别来自于密码学与数据安全组、大数据应用开发组、网络攻防组、物联网组,共计研究生 70 余人。通过交叉学习,学科界限

15、逐渐打破、学习梯度不断壮大、学习成果越来越显著。四是研究交叉:聚焦前沿,合力承担科研项目。面向“大数据战略”“自主可控”“网络空间安全”等重大需求和卡脖子问题,整合科研团队多种学科力量和资源,动态优化资源配置和项目责任制。通过定期组织小组讨论、学术讲座、项目交流、前沿论坛,实现理论互鉴、模式组合、方法碰撞,进而催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推动形成高水平科研交叉团队。(四)“一重三强”式创新,打造服务贵州大数据实践新模式围绕“数据是资源(重工程)、应用是关键(强应用)、产业是目的(强产业)、安全是保障(强服务)”的理念,从“数据挖掘与融合”“技术应用与工程”“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三个方向培养人才

16、以对标大数据重要研究领域,储备大数据紧缺人才(如图 5),主要方法包括:118 Academics and Practice 学术与实践拔高学研思策略:第一,将研讨式教学贯穿课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的探讨式学习,构建师生一体化式的“调研、汇报、点拨、反思”闭环学习链。第二,采用名师执教和全程导师制方法,邀请国家级等高层次专家传经送宝,“手把手”传授科研方法和前沿技术;实施导师“年审制”“双选制”,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第三,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高端学术交流会议,开拓科研视野,激发求知热情,启迪创新思维,激活创新能力。强化产学研用:以贵州省云计算与大数据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站、贵州省示范性软件

17、学院等为基础,依托云上贵州、国家大数据安全靶场等推进实践培养平台和校企实践基地建设,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产学研协同育人。依托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等 30 余项各级教改项目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筑牢分流机制和资助二维体系:一是夯实“监督维”,全面改革研究生培养环节,在全校率先主动实行“分流淘汰制”,倒逼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重视论文的质量、检查和审核,以“严”促“质”,提升论文质量。二是推进“保障维”,学院出台或修改科研奖励、奖学金评审等文件,对研究生的科研和实践实现有效保障和引导。四、“厚基础、宏传承、重交叉、强创新”理念实施的关键与特色(一)抓好体系创新以“

18、密码学”学科群为主线,工程应用能力提升为抓手,贯彻“厚基础、宏传承、重交叉、强创新”的理念与方法。以图 5“一重三强”式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田有亮,周洲,牛坤:服务贵州大数据的紧缺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119“密码学+”学科群为培养载体,全过程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指标,围绕理论基础筑根基、思政教学宏传承、学科交叉重融合、多重创新促发展的维度,以交叉融合为途径,打破学科壁垒,全方位做实思政浸润,多措并举提升创新能力,交互式、协同式构筑人才培养体系。(二)扎实模式创新以“学科交叉、培养交叉、学习交叉、研究交叉”的“四维递进”,打造渗透互补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瞄准立德树人的目标,从学科根基到科学研究逐步进

19、阶,挖掘学科共性、打破学科壁垒、找准交叉融合点。依托软件工程、数学和电子科学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平台优势,疏通研究生、博士后的交叉培养渠道,大力探索跨专业四重交叉融合方法,打造渗透互补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三)落实应用创新围绕“数据是资源、应用是关键、产业是目的、安全是保障”,构建“重工程、强应用、强产业、强服务”的“一重三强”大数据应用人才实践新方法。聚焦自主可控,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以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突破口的号召,在课程教学中融合国密算法标准体系,基于国密研究改造区块链技术,以“产、教、研、用”融合模式,服务国家、贵州省大数据发展战略,构建基于区块链的产业应用新模式,从产业应用高度实施专

20、业理论教学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五、结语人文素养、实践应用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是大数据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本文聚焦大数据人才培养中跨学科理论基础弱、复合型人才知识需求与单一学科培养机制相矛盾及学生创新能力难激发等瓶颈,着重“三管齐下”夯实基础、“三层融合”宏传承,“四维递进”重交叉,“一重三强”式强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培育具备高素养、理论基础过硬、应用能力突出的综合型人才。参考文献:1倪红卫,张志清,程光文,等.数智时代地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645-649.2詹洪磊,赵昆,苗昕扬.研究生交叉型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探析以油气光学研究方向人才

21、培养为例J.高教学刊,2021(23):39-42.3令狐彩桃,于松,肖敏,等.“六个融合”构建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研究以贵州大学实践120 Academics and Practice 学术与实践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22,14(4):22-29.4王建新,段桂华,刘锦.“人工智能+X”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10):6-9+30.5刘杰,蔡亮.王阳明师徒交游的历史图景及其现代育人价值J.教育文化论坛,2022,14(6):93-98.6刘九庆,马新宇,崔连婧,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17):116-118.7包水梅.基于交叉融合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理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9):39-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