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检视和完善——基于157份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14704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检视和完善——基于157份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检视和完善——基于157份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检视和完善——基于157份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检视和完善 基于1 5 7份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戈治文,徐 瑞(北京理工大学 法学院,北京 1 0 2 4 0 0)摘 要:数字时代个人信息兼具个体和社会属性,该保护领域已由个人控制转向社会协同共治,具有寻求公益诉讼保护以解决结构性困境的迫切需求。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具有区别其他公益诉讼的独特实体和程序性价值,在程序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渐提升。基于司法大数据的微观检视,相关司法实践尚面临起诉主体范围狭窄、诉讼请求选择单一和赔偿资金管理不明等具体规范阙短之难题。为优化制度设计,我国应当着力拓宽该制度领域多层次的主体范围,探索多元化的诉讼请求类型,并健全规范化的资金

2、管理机制,以回应纾解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困境。关键词: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起诉主体;诉讼请求;赔偿资金中图分类号:D 9 2 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1 3 8 0 X(2 0 2 4)0 2 0 0 2 9 0 6P e r s o n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 P r o t e c t i o n C r i m i n a l I n c i d e n t a l C i v i l P u b l i c I n t e r e s t L i t i g a t i o n R e v i e w a n d I

3、m p r o v e m e n t:a n E m p i r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B a s e d o n 1 5 7 J u d g m e n t sG E Z h i w e n,X U R u i(S c h o o l o f L a w,B e i j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B e i j i n g 1 0 2 4 0 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P e r s o n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 h a s b o t

4、 h i n d i v i d u a l a n d s o c i a l a t t r i b u t e s i n t h e d i g i t a l a g e.A n d t h e f i e l d o f p r o t e c-t i o n h a s s h i f t e d f r o m i n d i v i d u a l c o n t r o l t o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s o c i a l g o v e r n a n c e,w i t h a n u r g e n t n e e d t o s e

5、 e k p r o t e c t i o n i n p u b l i c i n t e r e s t l i t i g a t i o n i n o r d e r t o r e s o l v e s t r u c t u r a l d i l e mm a s.C i v i l p u b l i c i n t e r e s t l i t i g a t i o n i n c i d e n t a l t o c r i m i-n a l p r o c e e d i n g s h a s u n i q u e s u b s t a n t i

6、v e a n d p r o c e d u r a l v a l u e s t h a t d i s t i n g u i s h i t f r o m o t h e r p u b l i c i n t e r e s t l i t i g a-t i o n,a n d i t s i m p o r t a n c e i n t h e p r o c e d u r a l g o v e r n a n c e s y s t e m i s g r a d u a l l y i n c r e a s i n g.B a s e d o n t h e m

7、i c r o e x a m i-n a t i o n o f j u d i c i a l b i g d a t a,t h e r e l e v a n t j u d i c i a l p r a c t i c e i s s t i l l f a c e d w i t h t h e p r o b l e m o f n a r r o w s c o p e o f p r o s e c u-t i o n s u b j e c t s,s i n g l e c h o i c e o f l i t i g a t i o n c l a i m s a

8、n d u n c l e a r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c o m p e n s a t i o n f u n d s a n d o t h e r s p e c i f i c n o r m s.I n o r d e r t o o p t i m i z e t h e s y s t e m d e s i g n,C h i n a s h o u l d m a k e e f f o r t s t o b r o a d e n t h e s c o p e o f m u l t i l e v e l s u b j e c t s,

9、e x p l o r e d i v e r s i f i e d t y p e s o f c l a i m s,a n d i m p r o v e t h e s t a n d a r d i z e d f u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m e c h a n i s m,s o a s t o r e s p o n d t o t h e d i l e mm a o f p e r s o n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 p r o t e c t i o n.K e y w o r d s:p r o t e c t i

10、 o n o f p e r s o n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c r i m i n a l i n c i d e n t a l c i v i l p u b l i c i n t e r e s t l i t i g a t i o n;s u b j e c t o f p r o s e-c u t i o n;l i t i g a t i o n d e m a n d;c o m p e n s a t i o n f u n d s 一、问题的提出伴随产业升级与信息科技深度交融,数据已然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因而个人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防御属性

11、,要求国家不得侵犯,同时基于其秩序价值的法律定位,要求国家提供制度性保障、组织与程序保障和保护义务以实现个人信息权保护。12 0 2 2年底至2 0 2 3年初,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和筹备国家数据局的政策相继出台,多处内容涉及数据安全的管理、开发和利用。上述举措作为顶层设计有力佐证了当前个人信息具有的社会属性,不仅事关个人权益,更是一个急需关注的公共命题,个人信息保护也从个人信息保护的权利化逐步扩展到国家义务的合理配置,强调实体保障与程序保障并重。目前,我国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92第4 6卷 第2期2 0 2 4年2月 宜春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12、 o f Y i c h u n U n i v e r s i t y V o l.4 6,N o.2M a r.2 0 2 4 收稿日期:2 0 2 3 1 2 1 3作者简介:戈治文(2 0 0 0),男,河北张家口人,北京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简称 民法典)为基础和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 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核心的个人信息保护实体法律体系已基本建成。民法典对个人信息的概念界定、合理使用、权益保护等问题做出了原则性规定。个人信息的处理方式、权利义务规定和责任承担方式则通过 个人信息保护法在前者规定上进行了具体阐释。但实体法的相对滞后性使得其在切实解决

13、不断变化的社会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困境,相应的程序规定也存在立法上的空白。2譬如,个人信息保护法已实施近两年,司法机关对涉案信息的认定仍具有争议,知情同意规则在个案处理时的有效条件认定仍相对粗疏。3有鉴于此,单纯依靠实体法推动个人信息保护的确难以应对新现象和新矛盾,确需以规范化的程序性治理路径来推动法律规范体系的日趋完善。而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七十条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检察公益诉讼法定领域也为此路径的完善提供了契机。可见,个人信息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作为程序法治理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代表公共利益的检察机关参与个人信息保护协同治理的重要举措。2 0 1 8年3月,关于检察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4、以下简称 公益诉讼解释)出台。首次确立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该制度因在精简司法流程、提升诉讼效率、形追责合力等方面的突出优势成为公益诉讼中应用最广的形式之一,个人信息保护也成为该制度探索延伸的全新领域。2 0 2 0年9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 关于积极稳妥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的指导意见,要求准确把握包括个人信息保护在内的网络侵害等典型领域的重点范围,明确将个人信息保护作为办案重点。2 0 2 1年4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1 1件检察机关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中,便有3例案件关涉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虽已具备环境沃土,但相较于环境资源保护、消费者权益

15、保护等传统公益诉讼制度仍略显经验不足,存在亟待研究的价值空间。4有鉴于此,试以探寻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价值基础为原点,结合近几年的司法案例考察分析该制度的实践样态,探究司法争议,探讨提升路径,以期对我国该制度的完善构建提供智识支持。二、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之价值基础(一)实体性价值:解决刑民责任,维护公共利益个人信息具有人格与财产的双重属性,5意味着单一的刑事或民事公益诉讼皆难以保障个人信息权。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作为兼具刑事诉讼与民事公益诉讼特性的复合之诉,具有特殊的实体性价值。其一,刑事与民事责任屡屡在个人信息侵权案件中出现交叉竞合。此时,刑事附带民事

16、公益诉讼既区别于刑事诉讼偏重通过国家强制力保护客观上可能受到侵害或威胁的人的生活利益,而缺乏对相关主体间人格利益的平衡;又不同于民事诉讼偏重于补偿而忽视对犯罪人本身的惩处。该制度除精准打击犯罪外,还可要求被告人履行赔礼道歉义务、承担赔偿义务等民事责任方式,填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惩治范围缩限于企业或个人私益受损的空缺,着重发挥刑事法律的预防价值,实现诉讼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其二,个人信息保护法本身兼具公法和私法双重色彩,可见单纯的公法或私法难以对个人信息进行妥善保护,应采取体系性和综合性思维对其复杂性和特殊性予以审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模式可将刑事打击与民事责任承担有机结合,更加充分发挥认罪认罚

17、制度的作用,从而激励被告人积极承担民事责任、主动弥补自身造成的个人信息保护缺失的漏洞,并将此作为衡量被告人主观恶性的重要参考依据,进一步作为刑事部分定罪量刑的重要考量因素,使认罪认罚制度成为弥补公益诉讼执行乏力的缺陷的有力武器。综上,这一制度可促进案件审理坚持以问题解决和关系修复为导向,化解恢复性司法理念没有法律依据的困境,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6(二)程序性价值:节约诉讼成本,兼顾公平效率从实践的因素中来看,司法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使得如何实现最优化配置成为司法机关始终无法回避的价值难题。7兼顾成本与效率一直以来是司法效益最大化需要实现的目标,但侵权人强势处理个人信息方式屡屡挑战传统私益救济手

18、段,个人或组织面对繁杂的信息数据不可避免处于弱势地位。权利人采用诉讼方式维权,不仅面临高额费用,还要耗费难以估量的时间、人力等成本,而将大数据整体的经济价值分配到个体层面,个人信息为个体带来的经济价值又会被无限缩小,8加之判决被告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的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使得个人或组织诉讼积极性不高。而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过程中,对于案件事实部分的证明责任由公诉机关承担,减轻了与之关联的个人信息权人的举证负担,其只需就关涉个人所受损失的诉讼请求03第2期 宜春学院学报 第4 6卷提供补充证明。公权力的介入大大消除了权利人与侵权者的信息差,与权利人结成了对抗信息侵犯者的共同体。其次,鉴于侵犯

19、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证明标准高于相关民事诉讼,检察机关在刑事案件中侦查取得的可采线索可直接转换为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证据材料,发挥证据协同及统筹成本的积极价值。并且,刑事诉讼和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由同一法院管辖及审理,可以有效地沟通刑民诉讼程序,规避裁判结果中效率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潜在风险。例如,刑罚责任承担方式相对单一,而在附带的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可以选择调解按照相应司法解释规定予以监督执行,及时有效地修复个人信息侵权损失。可见,刑民综合治理的新格局对有效惩治犯罪、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大有裨益。三、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之问题检视为直观把握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逐年发展动态,

20、通过对于中国裁判文书网以“个人信息”“检察院”“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一审”为关键词对2 0 2 02 0 2 2年全年的司法案例进行深度检索,以人工阅读的方式归纳整理得出裁判文书1 5 7份。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呈现如下问题:(一)起诉主体范围狭窄在 公益诉讼解释中,检察机关为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唯一起诉主体。但有学者对7 5 2件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有近8 0%的案件由检察机关作为起诉主体,而另2 0%的案件则是由由行政机关作为起诉主体。9可见在实务中,检察机关以外的主体已尝试提起此类诉讼并得到受理。为进一步掌握司法实践情况,笔者对1 5 7份裁判文书进行统计,发现几

21、乎所有的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均由检察机关提起。检察机关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办案能力,1 0但个人信息侵权案件证据通常较为复杂、隐蔽,限制有关机关和社会组织参与诉讼带来了一定的法理和实践问题。首先,公益诉讼因其直接关系不特定主体的公共利益而被纳入现行法治轨道,社会公众身为利益核心有应然理由置身于内。1 1“两高”基于保护其他主体诉讼权利,强调检察机关应当履行诉前公告程序,关于人民检察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应否履行诉前公告程序问题的批复中的释明即是对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起诉主体多元化的认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赋予了“有关机关和组织”维护社会公共

22、利益的权利,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已在司法实践中试炼形成“起诉主体多元、检察机关兜底”的工作模式,兼具正当性和实操性,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规定重塑已有逻辑,恐不符情理,与公众的法律预期不相匹配。其次,若仅单独承认检察机关的起诉主体身份,则变相淡化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存在价值,削弱其他适格主体正当性。当前法律框架下,检察机关提起该类诉讼是诉权而非义务。以结果论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赔偿资金需用以弥合公共信息泄露损失,原告人个人获益极少。当前制度层面的干预与监督渠道尚且缺乏,本就缺乏内驱动力的检察机关若怠于行使诉权,部分单位在考量是否提起诉讼时便可能发生寻求权力援助或规避主要焦点之行为,从而给诉讼参与人权利

23、保障增添潜在的偶然风险,导致社会公共利益因适格主体限制而难以获得及时救济。(二)诉讼请求选择单一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价值的多元性决定了此类案件的诉讼请求适用的多样化。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赔礼道歉”是人格恢复层面最常提出的诉讼请求,2 0 2 0 2 0 2 2年,共有1 3 4起案例(占比8 5.3%)检察机关都要求被告人承担“赔礼道歉”责任,除极个别法院认为赔礼道歉的诉讼请求不属物质损失,不予支持外,其他法院全部予以支持。第二,“赔偿损失”是物质赔偿层面的主要诉求。三年内,共计1 5 1起案例(占比9 6.1%)提出“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在计算方式上,检察机关大多是根据被告的违法所得来

24、确定赔偿损失的具体数额。第三,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欠缺,三年内出现比例均未超过5%。可见惩罚性赔偿制度在个人信息保护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中适用仍处于探索阶段,该制度的预防价值未能充分体现。表1 2 0 2 0 2 0 2 2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中诉讼请求类型(单位/件)年年份份案案件件总总数数赔赔礼礼道道歉歉赔赔偿偿损损失失消消除除危危险险惩惩罚罚性性赔赔偿偿2 0 2 2年5 04 24 81 802 0 2 1年6 25 15 83 212 0 2 0年4 54 14 51 71 可见,“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是检察机关在处理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时的主要诉讼请

25、求类型,具有单一性的特征。而在此种相对单一的诉讼请求方式下,需要检视是否能够13第2期 戈治文,徐 瑞: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检视和完善 基于1 5 7份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 第4 6卷充分实现个人信息保护的目的。一方面,受限于电子证据等收集困难,在以赔偿损失作为法律责任形式时,检察机关通常依据被告人的非法获利数额提出赔偿请求。事实上单条信息价格极低,尽管案涉信息数据总量惊人,但仅根据非法获利数额计算赔偿金额,往往难以填补公共利益的损失,赔偿数额及范围不尽如人意。值得注意的是预防层面,尽管支持赔礼道歉的案件比例较高,其社会预防效果仍然相对薄弱。该法律责任形式应属最基本的道德义务,尽管

26、其能敦促一定比例的涉案人员改过自新,但难以形成对同类不法行为的有效震慑力。并且表面的悔改易使办案人员忽视隐藏的风险,由于未能判令消除危险、停止侵害,致使案涉非法网站、数据库仍在运行,相关个人信息仍持续遭受侵害的现象数见不鲜。(三)赔偿资金管理不明据前文数据统计,检察机关提出的赔偿损失诉讼请求得到法院支持的比例极大。在众多个体权益被侵害时,其主体群体呈规模性,1 2因此对赔偿资金如何恰当管理、使用、监管值得探讨。对符合条件对1 5 1例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2 0 2 0 2 0 2 2年分别有2 5(占比5 5.6%)、4 3(占比7 4.1%)、3 8

27、起案例(7 9.2%)通过“上缴国库”管理赔偿资金,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第二,“上缴法院执行款专用账户”和“开设公益专用账户”的做法逐渐受到重视。2 0 2 0年“上缴法院执行款专用账户”案例仅有1起(占比2.3%),“开设公益专用账户”仅有2起(占比4.7%)。2 0 2 2年,二者分别达到3起(占比6.3%)和6起(占比1 2.5%),实现成倍增长,说明其适用价值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目前如何管理赔偿资金已受到各方重视。2 0 2 0年赔偿资金管理方式“未说明”的案例高达1 7起(占比3 7.8%),而2 0 2 2年仅有1起案例(占比2.1%)判决结果未作说明,可见对赔偿资金进行科学管理已成

28、为普遍做法,解决相关争议刻不容缓。表2 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赔偿资金管理方式(单位/件)年年份份案案件件总总数数上上缴缴国国库库上上缴缴法法院院执执行行款款专专用用账账户户开开设设公公益益专专用用账账户户未未说说明明2 0 2 2年4 83 83612 0 2 1年5 84 3141 02 0 2 0年4 52 5121 7 从上述审结案件来看,目前司法实践中关于赔偿资金的去向管理尚为混乱。由于立法上尚未对资金的缴纳账户、管理人、主要用途、使用方式等问题进行规范化规定,造成司法实践中各单位做法各异,赔偿资金的去向主要存在上缴国库、上缴法院执行款专用账户、开设公益专用账户等三种做法,

29、其中上缴国库是目前的通常做法,设立合作基金会专用账户尚属鲜见。其次,赔偿资金的使用规则尚无法可依。在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领域,此类资金“谁来用、用何处、如何用”等问题暂无统一结论。最后,赔偿资金的监管规则仍未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检察机关通过提起公益诉讼的方式来遏制不法行为、保护信息安全属正当之举,但其并非赔偿受益主体,在代表公共利益行使公益诉讼权利时,应当谨慎避免与案件直接利害关系的接触,赔偿资金的归属与支配更要科学评估、协同处置,将该资金最大程度用于个人信息保护体系建设中来。四、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之制度完善(一)拓宽多层次的起诉主体范围检察机关作为当下唯一的起诉主体,是结合各方情

30、况形成的合理决策,但从长远来看并不一定是最优解,主体范围仍有待进一步拓宽。从主体来看,应当拓展行政机关、社会组织作为起诉主体范围。从正当性依据来看,行政机关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的权利主体,有义务代表国家和公众追索损失,其所涉及的利害关系代表其具有更高的积极性。有学者通过检索发现,在实务中,行政机关作为起诉主体已被法院承认。因此,更应当确立行政机关作为起诉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代表公共利益的作用。同样,社会组织作为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在社会治理方面更应当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1 3在我国,规定了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的民事诉讼主体资格,社会组织具有民事公益诉权。但长期以来,其作用并未有效发挥。随着社会的

31、发展,符合条件的组织数量及专业性稳步提升,其功能发挥有迹可循。将社会组织纳入主体范围,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其公益性,有助于保持公益诉讼检察权作为国家强制力的后盾的谦抑性。从诉讼请求的专业性、与受害人联系的直接性上看,社会组织作为主体都更有益于实现公益的目的。在将上述主体纳入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起诉主体范围之后,为增强公众对其行使公益诉权之信心,首先要明确规定相关主体的保密义务。如果其实施了违反保密义务要求的行为,将诉讼中取得的保密信息外泄,应对此承担法律责任。23第2期 宜春学院学报 第4 6卷二是应完善证据规范,衔接来自于各主体的相关证据链条。除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国家秘密等涉密证据

32、外,检察机关可发挥补充和辅助作用,将合法证据移交相关主体,增强公益损害事实证明力度。除此之外,从比较法视野出发,美国作为公益诉讼制度的发源地,早在上世纪6 0年代便萌生个人起诉工厂排污行为和环保部门失察行为并获得审判机关支持的案例。1 4可见将公益执法权广泛赋予个人是其制度完善的突出优点之一。尽管在我国,个人尚未成为此类诉讼的法定起诉主体,但对具有专门知识的公民个人选择参与诉讼、支持起诉或者出庭作证予以支持鼓励,尤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二)探索多元化的诉讼请求类型由于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的责任形式在立法上和司法实践中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检察机关提起相关诉讼请求带有传统性与单一性,制约着该制度功能

33、的实现效果。因此,积极探索预防性请求和惩治性请求相结合的混合型诉讼请求更有利于实现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一条所蕴含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预防”和“惩治”价值。1 5将名誉性利益和财产性利益补偿协同推进,方能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公众惩恶扬善的追求和深化大众对法律的敬畏。第一,预防性请求主要是指请求被告人停止违法犯罪行为避免损害进一步扩大,以及规避未来可能发生的预期危害。禁令请求与确认请求未预防性请求的主要形式,区别来看,禁令请求主要指向请求信息处理者停止向第三人非法泄漏个人信息、断开或屏蔽欺诈性信息采集渠道、禁止沿用不当格式条款等彻底消除危险源的内容,主要针对侵犯不特定人群信息权益行为。相较而言,覆盖

34、面更为广泛的是其中的确认请求,它与信息处理者责任认定相关的所有事项紧密关联,具体涉及确认当事人与案涉信息权益具有表里一体之关系、确认个人信息处理合同和格式条款之效力等内容。第二,惩治性请求的审查逻辑和功能价值在于填补因侵犯个人信息行为而所造成损失的同时,还可同时实现预防的价值,以制裁的威慑作用防止实践中类似事件频发。惩治性请求以惩罚性赔偿请求、损害赔偿请求和合理性费用支出请求为主。1 6惩罚性赔偿与法定赔偿协调适用产生的损害赔偿合理计算方式,对高频发生、数据模糊的个人信息侵权行为具有更好的应对效果。进一步讲,惩罚性赔偿的补偿损失和警示社会之效果当前得到广泛承认,1 7其对个人信息保护违法行为的

35、威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此类行为的不确定性与不可预期性。过往立法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明确规定了适用“惩罚性赔偿”,目前惩罚性赔偿不仅主要应用于消费者保护领域,还稳步推进至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可见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对此已具有广泛可采的实践经验,发展以惩罚性赔偿请求为重心的混合型诉讼请求、扭转个人信息司法保护“高成本、低收益”的困境势在必行。1 8(三)健全规范化的资金管理机制公益诉讼所获利益属于社会利益,应归属社会公众,并且信息数据的高速流通特点使得个人信息侵害案件涉及面极其庞杂,某些公开信息权利人并未因此负担实际损失,故简单以个体为单位划分赔

36、偿数额缺乏可行依据。因此如何遵循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指导,建立健全赔偿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和监督制度,最大限度地将赔偿损失、消除危险、恢复原状的有关资金专款专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不同于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赔偿资金规范在立法上的欠缺,我国专项基金制度已在环境保护公益诉讼领域悄然兴起,并取得一定实践成果。笔者认为,同样可以采用设立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专门账户的方式,重点完善以下内容,以强化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目的性、专业性、实效性。第一,拓展个人信息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专项基金的收入渠道。作为保障个人信息的新兴法律途径,仅有的公益诉讼的赔偿款项尚不足以支撑制度运行,有关

37、部门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财政补贴以及社会各类捐助皆应纳入专项账户的资金库来。第二,规范此类专项基金的管理规则。检察机关应当联合网信、财政、公安等部门协商起草资金管理章程,使专项资金运行规范化,并由财政部门负责独立的账户管理机构,使专项资金运行高效化。第三,扩充此类专项基金的适用范围。专项基金的应用不应当限制在检察机关提起诉讼时因公告、公证、专家勘验、调查论证等支出缴纳层面,其他国家机关和合规组织调取证据、提起有关诉讼的必要支出也应包括在内,以公权力身份鼓励组织和个人提高维权本领。第四,明确此类专项基金的监督机制。为增强专项基金使用管理的透明度,人民法院不仅可以适时要求申请人对其汇报资金管理情况及流

38、动去向,还可适时商请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等对相关主体使用专项基金的情况进行跟踪核查,对于达到预期效果者需组织整改直至符合评估标准。(下转第8 8页)33第2期 戈治文,徐 瑞: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检视和完善 基于1 5 7份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 第4 6卷社,1 9 9 3.6常恒畅.储欣及其 唐宋八大家类选 J.学术研究,2 0 1 3,(4):1 5 0 1 5 4.7吴讷,明 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8.8孙伟.宋明理学视域下的唐宋派定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 0 1 9.9 明 茅坤.茅坤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39、 1 2.1 0 清 储欣.在陆草堂文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 5 9册.济南:齐鲁书社,1 9 9 7.1 1 清 蒋溥.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M.清 纪昀,永瑢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 3 0 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 0 0 5.1 2 清 乾隆选编.御选唐宋文醇M.清 纪昀,永瑢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 4 4 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 0 0 5.(责任编辑:周雅春)(上接第3 3页)注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第七十条:个人信息处理者违反本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众多个人的权益的,人民检察院、法律规定的消费者组织

40、和由国家网信部门确定的组织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关于检察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二十条:人民检察院对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犯罪行为提起刑事公诉时,可以向人民法院一并提起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由人民法院同一审判组织审理。关于人民检察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应否履行诉前公告程序问题的批复 规定:人民检察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应履行诉前公告程序。对于未履行诉前公告程序的,人民法院应当进行释明,告知人民检察院公告后再行提起诉讼。参见甘肃省徽县人民法院(2 0 2 1)甘1 2 2 7刑初5 0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参考

41、文献:1王锡锌.个人信息国家保护义务及展开J.中国法学,2 0 2 1,(1):1 4 5 1 6 6.2丁晓东.个人信息私法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法学研究,2 0 1 8,4 0(6):1 9 4 2 0 6.3李万祥.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一年网络平台需压实主体责任N.经济日报,2 0 2 2 1 1 2 3(0 1 2).4汤维建.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研究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 0 2 2,3 7(1):2 8 4 3.5彭诚信.论个人信息的双重法律属性J.清华法学,2 0 2 1,1 5(6):7 8 9 7.6肖巍鹏.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功能价值探析J.中国检察官,2 0

42、 1 9,(4):1 8 2 1.7赵钢,占善刚.诉讼成本控制论J.法学评论,1 9 9 7,(1):1 0 1 7.8张新宝.论个人信息权益的构造J.中外法学,2 0 2 1,3 3(5):1 1 4 4 1 1 6 6.9田雯娟.刑事附带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实践与反思J.兰州学刊,2 0 1 9,(9):1 1 0 1 2 5.1 0 庄玮.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J.中国应用法学,2 0 2 1,(4):1 9 6 2 1 1.1 1 巩固.公益诉讼的属性及立法完善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 0 2 1,2 9(6):5 5 7 1.1 2 薛天涵.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制

43、度的法理展开J.法律适用,2 0 2 1,(8):1 5 5 1 6 4.1 3 段萱.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的建构维度与共建策略J.求索,2 0 2 0,(5):1 2 1 1 2 7.1 4 蔡巍.美国个人提起公益诉讼的程序和制度保障J.当代法学,2 0 0 7,(4):1 3 2 1 3 8.1 5 张明楷.法益初论(增订本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2 1.1 6 欧丹,陈懿雯.个人信息保护检察民事公益诉讼的路径优化J.政法学刊,2 0 2 3,4 0(2):8 2 8 9.1 7 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 0 0 0,(4):1 1 2 1 2 2+2 0 6 2 0 7.1 8 胡铭,陈高鸣.数字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困境与程序法回应 以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为切入点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2 3,5 3(6):5 2 5.(责任编辑:周 淳)88第2期 宜春学院学报 第4 6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