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江南古典园林构亭艺术中的“亭踞山巅”.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14673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3.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南古典园林构亭艺术中的“亭踞山巅”.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江南古典园林构亭艺术中的“亭踞山巅”.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06江南古典园林构亭艺术中的“亭踞山巅”张延林 摘要:亭作为最能体现园林意匠的建筑,在江南古典园林的空间营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在亭的位置经营上,“亭踞山巅”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处理的手法。本文从功用、空间特色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这种构亭艺术进行了解读,重新认识其理论内容,与古为新,助推当今的环境设计实现创新性发展。关键词:山亭 假山 园林 建筑|艺术设计研究|Design Study亭子由最开始的军事建筑发展为民用建筑再到园林建筑,其形式也由封闭逐渐向开敞演化、由群体向单体演变,到后来则成为最为典型的园林意象符号。在江南古典园林中,“亭常常作为组景的主体和园林艺术构成的中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1。“无园不亭,无亭不园。”园林构亭艺术是江南传统造园的重要一环,而“亭踞山巅”无疑是最能体现园亭意匠和个性的一种手段。“亭踞山巅”指将亭子构筑在高山或假山的顶部,此概念是童寯先生提出来的。2当然,先生所言也并非无本之木。一方面,现存的江南古典园林中处处存在着这种现象,它们虽无言,却是有力的实证;另一方面,历史文献和传统设计理论著作也一直对其有所关注,“起亭于山椒”3“山顶可亭”4“按景山巅”5“亭冠其阜”“构亭于山之巅”6等诸多论述也都明确了这一模式的普遍性。“亭踞山巅”的构亭模式在园林中十分常见,而当代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对它的关注度却不够高。此前虽然注意到了山巅之亭所反映的“自然”与“人

3、工”之间的和谐关系7,形成了“亭踞山巅”带来的风景体验的历史性认识8,但是简单地把山巅之亭定义为单一的观景场所或是视觉“借景”的媒介,是有失偏颇的,对于“亭踞山巅”的空间认知和文化体味亦有不足与未尽之处。在真实的园林生活中,亭子的功能并不是单一的,空间特色亦是显露的,其带来的体验虽多元,但是始终存在着具有一般性文化认知的主题母语。本文在厘清“亭踞山巅”功能作用的同时,对其空间特色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究。通过对于典型的江南古典园林“亭踞山巅”现象的分析,形成传统造园构亭艺术的再认识,深化今人对于江南古典园林艺术空间的理解。一、功用“亭踞山巅”作为构亭艺术的一种基本模式,它的结构是稳定的,因而其功

4、用亦是非常明晰的。高山、假山和亭子本身就是满足人之需求的物质载体,而它们之间的联结除了强化原有的功能属性之外,还增加了更多的用途。因此,“亭踞山巅”的功用分析是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同时具有统一的特点,其将个体的独立性和整体的完整性融会贯通,呈现出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停留休憩。东汉刘熙在释名中曾言:“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计成在园冶中也认同了此说法,并认为“司空图有休休亭,本此义”。姚承祖在营造法原中对“亭”解释为:“亭为停息凭眺之所。”以上皆说明亭子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供游人停留休憩。登山是人们在城市山林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而此过程必然是相对辛苦且持久的。山顶构亭可以提供一个短暂停留、舒缓劳累

5、的场地,而且是一个可以防晒避雨、消暑纳凉的休憩场地。以可亭(图 1)为例,可亭位于留园中部假山之上,其名字取自可以停留之意,当游人在中心景区游览时,经过渡桥、跨涧、登山的劳累之后,可以在此停留,容膝息肩,得到很好的休息,从而有更好的图 1 可亭007Design Study|艺术设计研究|状态去探寻更多的美景。其二,观赏景物。“山顶构亭可广瞻而极目”9,亭子建立在山顶可以满足人们眺望观景的需求。这从江南古典园林中诸多园林的命名即可得到验证,例如“赏心悦目亭”“妙赏亭”“放眼亭”“选胜亭”等等。亭立山巅,这种位置经营,使得游人观赏范围扩大、方向角度得以增多,从而形成了一种藉景成亭的“假象”。宜两

6、亭(图 2)位于拙政园别有洞天左侧的假山之巅,此处为中、西园的交界之处。宜两亭的形制为暖亭样式,六面开窗,从亭中向两侧望去,视野非常开阔且绵延不尽,层层景物以递进的方式有序展开,中、西两园的景色可以尽收眼底。其三,点缀景观。亭踞山巅使得山的形象更加独立和完整,对于整体空间起到点缀作用,使得空间构图更加均衡,景观层次更加丰富。1在这方面,拙政园的放眼亭(图 3)提供了很好的注脚。位于拙政园东部假山之巅的放眼亭,是拙政园内部空间中海拔最高的亭子。假山周围被河道环绕,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山岛。从整体环境来看,居于山巅的放眼亭位置非常独特和显眼,且非常符合此地“放眼看青山”的景观特色,具有很强的点景作用。

7、其四,主导空间。江南古典园林面积大多较小,因此,山巅建亭往往使其成为“组景主体或园林艺术构图的中心”10。通过体量与高度上的控制和瞰制,空间节奏呈现出间隔、相连的动态属性。在这方面,沧浪亭(图 4)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沧浪亭是苏州沧浪亭园林中的主体建筑,位于园林中部的假山山顶。从平面布局来看,其与任何建筑没有连接,独立于园林中心,对于整个园林空间起着主导作用,使得古朴典雅的空间氛围由山亭向四周扩散,意境更加深远。二、空间特色“亭踞山巅”使亭作为个性化表达的人造元素主动介入山的形象以及空间区域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其遵循着创造景观的本意,将人的活动、体验和自然的生命感融为一体,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力势,

8、同时让我们感受到内在的生命力量和独特的生机活态。其一,力势的突显。在传统的观念里,山是由宇宙元气汇聚而成的,而元气是一种眼不可见的力量,其在山体内部不断地流动着,通过与外部空间的沟通形成的相互关系,形成了“势”。这种势是“一切投注的力量所呈现的某一特别轮廓”11,是表现自身力量的特别图像,这种轮廓和图像是集中且向上的,具有稳定性和秩序性。“山、亭具有一致的力势。山,尖耸而高,呈A型;亭大多呈介型,两者有着同样的向上的力势。”12山巅是山体竖向节理上升力势的结束部分,山顶构亭,捕捉到了山的奇崛倾向和趋势,强化了这种向度的延展性,使得山的个性更加明显,灵魂更加丰盈。从视觉层面来讲,我们可以用张力解

9、读这种力势,亭子本身宽大的屋顶、陡长的坡面以及高翘的脊背表现出极度的高耸感,成为最有效力的增益物,突破了山的实体骨架的形状轮廓,使得山体变得更加高大,增加了山势的高峻之感。其二,生气的蓬发。对于山的阐释,说文解字曰:“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刘熙释名 释山说:“山,产也,生物也。”山孕育万物,散发出蓬勃的造化生机。园林中的山集合玲珑的山石、葱郁的树木和繁盛的花草,呈现出生机盎然的状态。“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亭立山巅,是顺应自然的表现,亭子像是从山体中自然生长而出的。它没有改变山的地形,削足适履,而是尊重其自然性和生命感,以一种“保持着自然和人工之间的连

10、续性”13的姿态,使得亭成为人与自然相融的媒介,借助于亭子,山川得以持久性地聚集生命活力和吐纳灵气,形成中和转化的良性循环。江南古典园林“亭踞山巅”这种构亭手法与中国传统艺术重视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其就是要表现出自然的内在生机,追求生命力的活态灵魂,而人则可以通过这种自在生命的蓬发生气,实现与自然的观照和反视,进而找寻到生命本真的感觉和本真的存在。三、文化内涵中国传统艺术是在儒释道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的,出世和入世两种不同的社会心理在文人的精神世界里一直暗通款曲,当入仕的通道受阻时,隐逸和关注自身的安宁便成为这一时期文人们的集体图 2 宜两亭图 3 放眼亭图 4 沧浪亭008|艺术设计研究

11、|Design Study共识。而营造园林便是文人显示其鲜明意识形态立场的主要手段,园林也因此具有了对传统文化的承载功能,成为典型的文化符号。作为园林构亭艺术的“亭踞山巅”也不例外,同样是隐喻和象征的精神印记,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其一,“亭踞山巅”具有高尚光明的品德情操。上古时期大禹治理洪水时将疏浚堵塞处挖出的泥土堆成了九州山,先民登山抗洪才得以生存,山便在人们心中变得崇高起来。诗经小雅车辖中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自此被认为是具有高尚品德之物。“夫山,草木生焉,鸟兽蕃焉,生财用而无私为,四方皆伐焉,每无私予焉。”山生万物,高尚无私,其品德感染了世人。于是,高山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和精神,

12、产生了比德思想,“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的概念深入人心。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山是静态的,土石结合,宽厚敦实,稳定凝重且朴素忠诚,是“仁者”的形象。亭子本身是一种有顶无墙的简洁建筑,同样具有稳健沉静的特点,受山水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仁者乐亭”的思想,亭亦成为“仁者”的形象。山和亭都具有高尚光明的品德情操,而山顶建亭将人们尊儒雅、敬贤达的感情进行了集中投射,带有“道德比附”的精神体验和品质表现。14其二,“亭踞山巅”具有神性崇拜的历史基因。高山被视为神仙居住之地,其中以蓬莱、方丈、瀛洲海上三山和昆仑、五岳等最为著名,在生民眼中,这些山高万仞,并且是具有神性的。“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山崇拜,

13、是对其神性的崇拜。亭的内部空间是“空”和“虚”的,这种特征使其更加容易与上天交流。亭立山巅使得通天和通神更加便捷,缩短了与神仙意志沟通的距离。王世贞的弇山园在这方面体现得比较明显,园子的命名就是从神话中借来的,其在 弇山园记 中曾言:“园所以名 弇山、又曰弇州者,始余诵南华而至所谓大荒之西,弇州之北意慕之始以名吾园,名吾所撰集,以寄其思而已。”他在造园过程中同样把亭子立在山顶,表达他对“帝妪之乐邦”“群真之琬琰”的神仙栖居之所的崇拜和向往。其三,“亭踞山巅”具有隐逸安顿的生活品性。名人高士“有高不仕之节,抱未遇之才,自放于山巅水涘”。隐居高山,是文人与时间对抗和与社会政治对抗的一种手段,同样也

14、是一种适意悠游、追求内心安宁的生活方式。为了平衡“入仕”和“出世”之间的矛盾,便诞生了中隐和壶隐等隐逸思想,而这些思想在江南古典园林的营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作为城市山林中的假山被视为“世中洞天福地,去人间不远,羽人之丘”,成为文人安顿身心、宠辱皆忘、超然物外、自适其乐的精神乐土。亭同样具有这种性质,计成在 园冶 中言:“亭问草玄”,就是对此最好的注解。在这里借扬雄在草亭著太玄经的典故阐释了构亭具有隐居园林著书立说的淡泊情怀和清静无为的文化品格。人们可以通过山和亭这种媒介,用心灵来与自然沟通,两者在精神基础上具有相容性。山顶建亭,一方面扩大了“栖迟之地”,另一方面促进了私人空间与自然空间的

15、沟通、内心空间与外在空间的融合,从而使得作为私人空间的园林的隐逸精神和意识形态得到进一步的彰显。“亭踞山巅”是人们追求田园式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一种手段,它构成的是一个具有情感意义的精神空间,其将自然之理置于皇权之上,追求人与自然的交融统一,形成了隐逸安顿的精神文化气候。15吴江退思园的眠云亭,亭名取自唐代刘禹锡的诗文:“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园亭立于假山之巅,隐于山石林木之中,简洁幽静,其营造非常符合园林隐逸的整体意匠。四、结语综上所述,“亭踞山巅”是江南传统造园构亭艺术中一个普遍现象。其不仅具有供游人停留休憩和观赏景物的基本功能,而且具备点缀景观和主导空间的用途。“亭踞山巅”遵循着

16、创造景观的本意,将人的活动、体验和自然的生命感融为一体,使得力势的突显和生气的蓬发成为其独属的空间特色。高尚光明的品德情操与神性崇拜的历史基因以及隐逸安顿的生活品性之间相互交织,共同揭示了“亭踞山巅”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一个富有情感意义和精神结构的生活空间。这种基本模式使得山亭成为江南古典园林典型的文化意象符号,开启了人工与自然耦合统一、和谐发展的新篇章,进而推动江南古典园林造园艺术臻于成熟。重新发掘和认识“亭踞山巅”的功用、空间特色和文化内涵将为推动古典园林创造性转化提供借鉴。参考文献1 高鉁明,覃力.中国古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2 童寯.童寯文集(第 1 卷).北京:中国

17、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陈桥驿,译注,王东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4 明 张岱.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 明 计成.园冶.北京:中华书局,2017.6 陈从周.园综.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7 顾凯.中国传统园林中“亭踞山巅”的再认识:作用、文化与观念变迁.中国园林,2016(7).8 赵纪军.中国古代亭记中“亭踞山巅”的风景体验.中国园林,2017(9).9 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10 冯钟平.中国园林建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11 法 余莲.势:中

18、国的效力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 马军山.因山构亭手法初探.中国园林,1996(1).13 Hall D L,Ames R T.The Cosmological Setting of Chinese Gardens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Gardens&Designed Landscapes,1998,3.14 蒋秀碧.论我国山水文化与山水精神.青海社会科学,2007(5).15 季进.地景与想象沧浪亭的空间诗学.文艺争鸣,2009(7).基金项目:2023 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中唐士人园林设计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2023KY0697(张延林,梧州学院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助教)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