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交叠影响阈理论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范式与实践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14330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叠影响阈理论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范式与实践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交叠影响阈理论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范式与实践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交叠影响阈理论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范式与实践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第6期总第240期交叠影响阈理论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范式与实践路径交叠影响阈理论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范式与实践路径胡顺鼎(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摘要: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目标的实现需要家校社多方协作产生最佳效益,与交叠影响阈理论提出的“青少年的成长有赖于家校社交叠影响”的内涵相一致。因此,深入剖析其理论内涵与实践机制能够为明晰家校社的交互协作关系,探究家校社高效协作的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范式及其实践路径提供有益的指导。研究显示:交叠影响阈理论视域下的

2、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范式,要明确家校社主体间的作用关系和权责边界,更要加强家校社主体间的互动和协作。从定位家校社协作共育的系统目标,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体育课程体系,创新家校社协作共育的多元路径,构建和完善家校社协作共育机制方面提出了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范式的实践路径。关键词: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家校社协同;发展范式;交叠影响阈理论中图分类号:G8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204(2023)06-0129-06The development paradigm and practice path of adolescent physical healthpromoti

3、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lapping influence threshold theoryHU Shunding(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Liaoning,China)Abstract:Adolescent sports health promo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ccelerate the promotion of healthy China2030 strategy,and it is a

4、 hot social issue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The realization of adolescent physicalhealth promotion goals requires the cooperation of the family,school and community to produce the best benefits,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notation of“the growth of adolescents depends on the overlapping in

5、fluence of thefamily and school social interaction”proposed by the overlapping influence threshold theory.Therefore,the in-depth analysis of its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mechanism can provide useful guidance for clarifying the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and s

6、chool,and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paradigm andpractical path of youth sports health promotion with efficient cooperation between family and school.The research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paradigm of adolescent sports health promo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overlappinginfluence threshold theory sh

7、ould clarify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boundary of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between the subjects of family,school and community,and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the subjects of family,school and community.From positioning the system goal of home-school-communitycooperat

8、ive education,constructing the“trinity”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innovating the multiplepaths of home-school-community cooperative education,and constructing and perfecting the mechanism ofhome-school-community cooperative educ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e path of the develop

9、mentparadigm of youth physical education health promotion.辽 宁 体 育 科 技收稿日期:20230506;修回日期:20231010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L17CTY002)。作者简介:胡顺鼎(1987-)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青少年体育。LIAONING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45卷第6期2023年11月Vol.45No.6Nov.2023 1292023 年第6期总第240期交叠影响阈理论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范式与实践路径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作为解决当前青

10、少年健康问题的重要举措,其科学性和实效性得到社会各领域的高度认同,它是以体育为干预手段,以发挥体育对青少年健康促进功能为目标,促使青少年形成自觉的体育意识,养成有益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目标的实现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三大影响源的高效协作、密切配合。家校社在协作过程中,既要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与他方的协作职能,达到权责明确,各尽其职,以获得最佳的联动效能1。因此,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中,明晰家校社三方的协作关系,积极探索高效的协作方式是解决青少年健康问题的当务之急。交叠影响阈理论(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

11、)是由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爱普斯坦教授于20世纪80 年代末提出,他以关怀为核心,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合作的新型理论范式和实践机制,能够为家校社三方高效协作方式的构建提供有益指导。鉴于此,本研究基于交叠影响阈理论视角,探究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中家校社间的交叠关系及作用方式,进而构建出由家校社多方参与的多层次、多方向的高效发展范式,以期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目标的实现。1交叠影响阈理论内涵及实践机制1.1交叠影响阈理论内涵交叠影响阈理论作为一种面向实践的协同育人指导理论,其核心观点表明家庭、学校与社区三大环境在学生的成长中会产生交互叠加的影响,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进行高质量的、频繁的交流和互动,学

12、生更有可能从周围的环境中感受到爱和关心,那么他们就会更加自信地去面对问题,增进自我发展的内驱力,达成自我的成功2。该理论包括外部模型和内部模型两种认知结构。从图1可知,外部模型主要揭示了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间的叠-离关系,即家庭、学校和社区作为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在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三者既可以相互合作,又可以相互分离3。根据活动性质的不同,当有些活动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协作配合时,各方主体的经验、价值观和实践行为就要充分整合,发挥教育合力。当有些活动需要各方相互分离而行时,各方就要发挥其独立作用4。因此,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交叠的程度不同,协作的效能以及活动的效果等就会产生差异。同时,三者

13、间的叠-离关系并非固定不变的,随着学生的年龄、年级以及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变化,彼此间的交叠部分也会随之变化,处于动态之中。内部模型主要着眼于解释家庭、学校、社区三者间应借助何种方式建立起复杂且必要的人际关系和影响模式(见图 2)。其中,学校作为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制度化机构,在协调家庭、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更应重视彼此间合作关系的建立,以发挥教育合力。模型指出,三者间的联系和互动既可以在机构层面(如邀请所有家庭参加学校活动),也可以在个体层面(如教师与家长间的电话沟通)上发挥作用5,但所有层面的联系和互动均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影响力B影响力C影响力D家庭

14、经验、价值观和实践学校经验、价值观和实践社区经验、价值观和实践影响力A家庭学校社区学生时间/年龄/年级图1交叠影响阈外部模型家庭学校家长学生教师家庭学校图2交叠影响阈内部模型以家庭和学校为主体Keywords:adolescent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home-school-community coordination;development paradigm;overlapping influence threshold theory 1302023 年第6期总第240期交叠影响阈理论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范式与实践路径1.2交叠影响阈理论的实践机制基于

15、上述交叠影响阈理论模型,并结合多年的实践研究成果,爱普斯坦总结出了做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辅导、参与决策、社区合作六种主要的家校社合作模式。每种模式包含不同的实践内容,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协同育人提供了较为具体的操作指南6。做好家长,就是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一是既要重视家庭的独特教育影响,又要重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合力。因此,家长应积极营造家庭学习氛围,并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同时帮助教师准确、全面的了解学生。二是做为学校,要为家庭提供各类支持性服务,丰富家长有关教育方面的知识;相互交流,即构建学校-家庭和家庭-学校双向的沟通机制。学校可通过家长会、电话、互联网教育平台

16、、学校开放日等方式,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和学校的情况,促进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志愿服务,即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志愿活动,学校应合理利用家长资源,为家长提供志愿服务的固定空间,吸引和组织他们自愿参与到学校活动中,为家校合作提供契机。在家辅导,即家庭学习,学校应为家长提供辅导学生学习的技能,明确各科目学习的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有助于家长协助学生顺利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同时,家长要大力支持学生们学习工作,履行好在家监督指导学生学习的职责。参与决策,即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一方面,学校应赋予家长参与学校决策的权力和机会,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家长应主动自觉。结合实际情况,为学校改革发展献言献计。

17、社区合作,即加强家庭、学校和社区间的联系,充分借助社区的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和家庭教育实践,如学校可以向家庭提供社区健康、文化等方面服务信息,家庭、学校可以为社区提供义务服务,其他社区组织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7。2交叠影响阈理论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范式探析2.1明确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中家校社的主体关系和权责边界首先,外部模型明确了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中家校社的新型主体关系,这是探索有序、高效的家校社协作方式,获得最佳教育合力的重要前提。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中家校社的主体关系应避免囿于传统观念的认知之中,将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人为割裂,认为各方作用的发挥具有先后的时间次

18、序性,在青少年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仅受到特定主体的单一影响。新型的主体关系指出,家校社各方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具有“主体间性”,即三方共同作为主体,影响着青少年发展的全过程,且这种主体间性并非平面化的并列关系,而是具有交互、叠加和动态性的特征8。由此,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中,家校社各方均应建立起多主体间协作共生的整体思维,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及其重要作用,任何一方对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产生的影响都不可能局限于各自的场域之内,都会溢出各自领域与其他主体相伴共存,并在与其他主体的叠加、交互作用中产生不可预测的教育合力。其次,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中,需要理清各方的权责边界,以发挥“家校社”叠离的整体效益,这也

19、是外部模型需要关照的重点问题。家庭作为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单元,是青少年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9。家长应承担起帮助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教育责任,将体育与家庭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成为最直接的榜样、引导者、支持者和监督者,努力营造家庭体育锻炼氛围,为青少年体育习惯的养成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作为系统化的专门教育机构,应在家校社相互协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借助自身具有的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资源优势,通过一体化的体育课程规划、设计、实施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组织等,引领和拓展家校社协作的多元路径。社区作为现代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利补充,通过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助推青少年体

20、育健康发展,能够大幅度提高体育受益人群比例,借以提高社区体育发展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为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提供富足充裕的社会环境10。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是一项全面的、系统的,需要家校社协同合力、统筹推进的系统工程。明晰家校社各方权责边界,是确保高效协作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如此,才能使各方主体各就其位、各尽其力、各负其责,产生最佳的协同效能。而各主体间协作方式、角色分工等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交叠影响阈的内部模型同样给予了有利指引。2.2加强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中家校社的互动与协作通过分析交叠影响阈理论的内部模型可知,青 1312023 年第6期总第240期交叠影响阈理论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

21、范式与实践路径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中应加强家校社各方之间的互动与协作,积极探索“一体两翼”的家校社互动协作方式。即实施以家校合作为主渠道,家社和校社合作为有利补充的多元互动路径。首先,家庭和学校联合互动的目标主要为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养,包括运动能力的发展,健康行为的养成等11。其主要任务应从身体姿势的矫正、运动技术的学练指导、体能练习方法的传授、运动损伤的预防、科学锻炼计划的制定等方面设置内容。而互动与协作的实现,既可以发生在机构层面,如学校通过举办体育活动周、亲子活动日以及各类体育健康宣讲活动邀请所有家庭参加,或通过网络平台定期向家长推送体育锻炼方面的专业知识等;又可以发生在个体层面,如体育教师

22、可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与部分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或电话沟通等。其次,家庭和社区作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核心场所,两者的互动与协作有利于青少年良好体育习惯的养成12。其主要任务是要充分利用社区的空间环境,加大体育信息的传播力度和家庭成员的体育参与度,如借助宣传栏、简报等普及科学的体育锻炼方式、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等,通过定期组织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育活动的吸引力,促进家庭成员的广泛参与。同样,这种互动与协作可以发生在机构层面,如邀请家庭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规划、筹备和组织,也可发生于个体层面,如社区体育人员与家长针对青少年个体的体育锻炼问题进行沟通协作等。最后,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与协作有利于发

23、挥学校体育的辐射作用,提高青少年体育素养培养力度。其主要任务是要优化整合学校和社区的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的支持性环境;机构层面上,社区可以为学校开展体育健身指导讲座或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实践场所,学校也可以为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场馆设施和专业技术支持;个人层面上,社区可以邀请学校领导、专业教师开设健身辅导课程,以增强社区人员的体育专业素质,提升体育指导能力。3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范式的实践路径3.1定位家校社协作共育的系统目标基于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中家校社交叠影响机理以及当前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实践,应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系统目标。系统目标层级分明,由系统的总

24、目标以及自上而下具体化的家校、家社、校社分目标构成,在系统目标的逐级递进实现中,为学生提供经验、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以创设终身体育学习的支持性环境。家校社协作共育目标体系的构建,要重视目标制定的全面性,不仅要明确家校社各方独自发挥作用时的目标,也要明确家校社各方在相互协作中自身目标的定位,以发挥家校社协作共育的最佳效益。对于青少年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方主体工作目标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就学校体育而言,小学阶段要重视学生体育意识的引导和良好体育习惯的培养,与家庭的合作中,要重视提升家长的体育意识、普及体育知识及加强对孩子体育能力的了解,同时引导家长广泛参与学校的各类体育活动;与社区的合作中,重点强化

25、社区人员的体育安全意识和知识,促进与社区人员的沟通交流,共同规划设计校外实践活动等13。中学阶段,学校要重视学生体育知识的获得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与家庭的合作中,要重点提升家长对孩子体育运动的指导能力和监督能力,尤其是增强家长对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支持力度;与社区的合作中,要重点加强社区人员体育专业素养,为社区体育活动开展提供专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同时为社区创设良好的体育环境提供专业指导。大学阶段,学校要重在鼓励和支持学生体育组织的创建和体育竞赛的开展,提高大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与家庭合作中,要重点加强教师与家长间的交流,及时掌握学生身体情况及变化;与社区合作中,要为

26、社区提供场地和专业人员指导,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提高大学生体育的实践指导能力14。3.2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体育课程体系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为青少年提供知识经验的核心载体15。家校社三位一体的体育课程是指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共同构建的一种基于生活观的以“终身体育发展”为核心理念、以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的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家校社三位一体的体育课程构建应紧紧围绕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系统目标,统筹规划和设计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课程三大模块,实现课程内容设置与课程实施的有机整合,发挥最佳的叠加效益。首先,学校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区基于自身资源优势,共同参与家

27、校社体育课程的研制和 1322023 年第6期总第240期交叠影响阈理论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范式与实践路径开发;其次,家校社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应体现出课程内容的整体性、融合性和互补性,如学校体育课程侧重于体育健康知识及各项目运动技能的传授,从最基本的跑、跳、投到较为复杂的篮、足、排等技能。家庭体育课程应以家庭为单元,以学生为中心,侧重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的养成。社区体育课程应结合本社区时空环境特征,侧重体育群体实践和体育兴趣的培养,使青少年的身心在家校社的协作下获得积极的改变;最后,家校社体育课程的实施应拓宽多种资源渠道,充分发挥家校社合力。如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种体育活动过程中,体育

28、教师除对学生进行校内的技能指导外,还要积极协调家长或社区人员引导和辅助学生个体或群体完成既定的校外体育活动实践,在家校社的联结互动中,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实践的效果。3.3创新家校社协作共育的多元路径交叠影响阈理论揭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必然受到家校社的交叠影响,因此,探索创新家校社协作共育的多元路径对实现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中,家校社各方应深入分析自身资源优势,结合他方需求,创新家校社互动交流的多元协作方式。首先,做好家长。学校可根据家长需要,组织开展主题多样的沙龙式活动,主题可围绕有关青少年体育政策文件的解读、科学锻炼方法指导以及运动负荷监控等方面,为家长提

29、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家长可自行选择活动主题,通过研讨交流,解决家庭体育中的疑难,以提高自身的体育素养,发挥好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16。其次,沟通交流。学校可充分利用智慧共享平台,借助APP、微信圈、公众号、问卷调查等方式,拓宽与家长、社区的沟通渠道,家校社三方可发挥自身优势,分享有关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活动的成功经验或典型案例,通过平台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等,促进家校社的高效协同。最后,在家辅导。在家学习目标的达成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体育健康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而课外体育作业是在家学习的主要任务。课外体育作业实施同样需要家校社的共同参与以产生聚合效应17,因此,需要学校在充分发挥其主

30、导地位、提升家长指导监督能力的同时,不断创新课外体育作业的完成方式及评价方式等,提升学生在家学习的实际效益。此外,“参与决策”和“志愿服务”是学校赋予家长协同共促学生健康的权力和义务,学校可设立家长体育委员会,通过家长代表传达学校体育有关政策举措,收集家长对完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的建议,也可设立家长信箱,及时获得有关信息,发挥家长参与学校体育决策与志愿服务的积极主动性。3.4构建和完善家校社协作共育机制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中,家校社的协作共育本质上要求构建起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会共生为样态的交互合作体系18-19。为保障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中家校社通力协作的规范化和常态化,有必要建

31、立和完善专门的家校社协作共育机制。首先,健全家校协作机制。交叠影响阈理论中的“做好家长、沟通交流、志愿服务、在家辅导”都属于家校协作范畴,因此,在实际的家校协作中,应确立学校的主导作用,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构建起学校与家庭间的双向交流沟通机制。爱普斯坦认为,在建立家校合作关系时,团队合作策略是最明智的选择,如当前存在的家委会、校委会及家长学校等组织机构就是较普遍的团队合作形式。同时,为提高合作实效,在家校合作组织各类体育活动时,既需要合理规划顶层设计,注重协同共育的预设性,又要关注规划实施的合理性,提高实践过程的有效性。其次,构建家校社共育机制。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其生存的社

32、会环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其基本内容是“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20。在此背景下,家庭、学校要秉持开放融合的互动态度,充分借助社区资源优势,努力探寻家校社协作共育之道,将强大的社会力量引入到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过程中,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最后,加强家校社合作共育的监督评价机制,有效的测评和反馈是提高家校社合作效率的保障,要通过构建全面综合的评价指标,追踪家校社协作共育的全过程,以不断完善家校社三者的协作内容与形式,提高家校社共育实效。4结束语在大力贯彻和实施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背景下,家校社协同合作的青少年体

33、育健康促进发展范式不仅是提高青少年体育素养、促进其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家校社体育意识,共促全民健康的重要保障。该范式主要通过建立家校社协作共育的系统目标、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体育课程体系、1332023 年第6期总第240期交叠影响阈理论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范式与实践路径创新家校社协作共育的多元路径、构建和完善家校社协作共育机制等四个实践途径来实现。因此,进一步明确家校社三方的主体地位与权责边界,积极探索家校社三方的高效协作方式,是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参考文献:1赵洪波.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联动机制研究J.体育学刊,2018,25(3):44-50.2唐汉卫

34、.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4(4):102-110.3JL Epstein,L Coates,KC salinas,et al.School,Family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Your Handbook for ActionJ.Corwin Press,2008.4管晓捷.交叠影响域理论下小学家校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5程雯,吴紫娟,谢翌.防疫教育实施范型构建:交叠影响域理论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6):25-29.6赵顺争,姚绩伟.“双减”政策

35、背景下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联动发展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23,45(1):11-14,35.7杨启光.重叠影响阈:美国学校与家庭伙伴关系的一种理论解释框架J.外国教育研究,2006(2):76-80.8郭萍.儒家的契约观念基于“自由儒学”的解读J.齐鲁学刊,2019(2):5-15.9Epstein J L.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Caring for the Children We ShareJ.Phi Delta Kappan,1995,76(9):701-712.10汪敏.家校合作的主体边界与实践范式J.教育科学研究,2018(12)

36、:66-72.11郜飞杰,曾庆涛.关于新时代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探析与思考J.田径,2021(12):60-62.12张伟娟,李鸿燕,刘光宇.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赛事发展探析J.辽宁体育科技,2021,43(6):109-112.13孔琳,汪晓赞,徐勤萍,等.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门J.中国体育科技,2020,56(10):29-35.14李卓霖,王立国.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价值观影响因素和培养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1(8):80-84.15赵霞,王帅,韦佳.对我国传统课外体育活动的反思J.体育学刊,2020,26(4):106-10

37、9.16马德浩.发达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协同治理的经验与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5):69-75.17陈曦,苏坚贞.“交叠影响域”理论视域下课外体育作业的三重困境及其出路J.体育学刊,2021,27(2):124-128.18王满.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联动机制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21(1):165-166.19汪晓赞,杨燕国,孔琳,等.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战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46(3):6-12.20王先茂,王健,鲁长芬,等.学校、社区、家庭体育一体化发展困局、域外经验与发展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5(3):112-118,126.1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