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梧州学院毕 业 论 文题 目 试析毛姆小说中人物的孤独意识 学 院 国际交流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11对外3班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5 年 3 月1梧州学院学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之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后果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手写)日期:(手写)摘要威廉.萨摩赛特.毛姆(1874-1965)是英国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
2、的戏剧、小说、散文被读者广泛地阅读,很多研究者把这归功于毛姆有意迎合大众口味,使得作品很吸引主流阅读群体。本文认为毛姆作品中所包含深刻的非主流个体话语才是深深吸引读者的最主要原因,正如作家摩根所说:“在精明的观察者看来,一个人即使在偶然写出的作品中,也不能不显露他自己的内心世界。”1本文主要围绕毛姆的三部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刀锋来探讨毛姆笔下人物的孤独意识,论述证明毛姆作品中为研究者和大众所忽视的个体孤独者话语。本文分为三节论述,第一节是毛姆笔下的孤独者形象。主要选取了人生的枷锁中抗争者菲利普、月亮和六便士中为艺术献身的孤独者斯特里克兰德、刀锋中跨越刀锋的拉里这三个人物形象;第二节是
3、毛姆笔下孤独意识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为精心的故事题材和主人公对异域和自然的向往;第三节是分析毛姆孤独意识的成因,论述时代根源、叔本华悲观哲学影响、自身经历这三方面对毛姆的影响。关键词:毛姆;孤独意识;表现形式An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s Consciousness of Loneliness in Maughams NovelsAbstractWilliam.Somerset.Maugham (1874-1965) was an important British literary writer. His plays, novels and essays wer
4、e widely read for readers, which was considered that Maugham catered to popular taste intentionally and attracted mainstream reading groups. 1This paper argued that Maugham literature works contained the discourse of non-mainstream individual discourse which wa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to attract
5、audiences. As the writer Morgan said: in a shrewd observer viewpoint, a person even wrote works in occasional, and the works cant fail to reveal his inner world.The thesis analyzed the characters consciousness of loneliness in Maughams novels Of Human Bondage, The Moon and Sixpence and the Razors Ed
6、ge, exploring the discourse of non-mainstream individual discourse in Maugham literature works.The thesis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d the lone images in Maughams novels. This part chose three characters to study: the protesters Philip in Of Human Bondage, the art of de
7、votion Strickland in The Moon and Sixpence and Larry in the Razors Edge;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d the form of lonely consciousness. It was concluded that smart material and the wish to the alien world and nature is the main form.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d the causes of loneliness awareness in
8、Maughams novels, and this part discussed the root causes of the times, the pessimistic philosophical influence of Schopenhauer and authors own experience influencing on Maugham.Keywords: Maugham; Lonely consciousness; Form目录引言1一、毛姆笔下孤独者形象1(一)菲利普:抗争枷锁的孤独者2(二)斯特里克兰德:为艺术献身的孤独者3(三)拉里:跨越刀锋的孤独者4二、毛姆笔下孤独意识
9、的表现形式5(一)精心的故事题材5(二)对异域和自然的向往7三、毛姆的孤独意识的成因8(一)时代根源9(二)自身经历9(三)叔本华悲观哲学影响10结语11参考文献12致谢1314引言威廉.萨默赛特.毛姆(1874-1965)是18世纪后英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他在戏剧创作上成就很大,可以与当时红极一时的剧作大家萧伯纳比肩。牛津大学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的称号,戏剧并没有让毛姆走得更远,让毛姆走得更远的是他的长篇小说。2 毛姆的是个多产的作家,主要是戏剧、小说、散文等方面。代表作有杰克斯特洛、朵特夫人、英雄、克雷杜克夫人、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刀锋等目前,在国内研究毛姆的论文不尽其数,
10、研究的学科多以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中国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为主;研究层次主要是以文艺作品和基础研究为主;也有涉及到毛姆的创作风格等。3比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李侠的解读毛姆笔下的精神探索者形象。该论文是以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刀锋文本为基础,试图解决以菲利普.凯里、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和拉里.达雷尔为代表的精神探索者形象。这三个形象分别是敢于追求自由、实现自我和摆脱痛苦的凯里和为了追寻自己审美理想而献身的殉道者的斯特里.克兰德,还有凝聚了毛姆对人生的思考的圣徒者拉里。本文主要写毛姆小说中的孤独意识,现代汉语是这样解释“孤独”:孤独,独自一个人,在文学领域中,孤独的词性并无褒贬,而是带有现代意味
11、,是一种心理体验和精神状态。在毛姆作品中的主人公注定活在孤独之中,菲利普的独处,还是思特里克兰德逃离社会和拉里的主动远离世俗,都是孤独的体现。国内虽然对毛姆的研究角度呈现多元化,但对毛姆作品中的孤独意识研究还是比较少的,涉及到的都是较为零散的,研究毛姆作品中的人物的孤独意识可以让我们更全方面、多层次了解、分析和研究的毛姆的生平思想及其著作创造风格。一、毛姆笔下孤独者形象 孤独可是通过文学来表现,孤独是文学永久的母题。简明心理百科全书中这样定义孤独:一种缺乏紧密社会关系而产生的不开心的情绪就是孤独。孤独和独处状态不同,缺乏亲情跟友谊让人产生孤独感,就算是有人安慰也是无用的。孤独并不是个体身上的形
12、单影只,其作为一种情感体验,是一种深刻的内心体验,甚至会内化为个体人格。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面的孤独,是人不满足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是孤僻;二是内在孤独,是指心理状态不平衡,是由于人的经历创伤等导致,根本无法根除,从而形成一种躲避内向型性格。三是超越的孤独,是个体精神、思想、才华等杰出的表现。4我们的痛苦来源于孤独,但人类正是因为这种痛苦得到力量,19世纪以后,接连两次世界大战以来,人们发现上帝失去了原有的效力,人类创造上帝,也就是宗教被摧残得失去当年的效力。“上帝已死”的观念已映于人们心中,人们失去信仰,就像被抛到一个巨大的荒原。孤独、迷惘几乎绝望地成为人类的情绪的主旋律。在小说中毛姆
13、描述了一个个孤独者形象,抗争枷锁的菲利普、为艺术献身的斯特里克兰德和跨越刀锋的拉里,他们一个个人物形象在毛姆笔下表现出浓浓的孤独感。(一)菲利普:抗争枷锁的孤独者人生的枷锁是毛姆根据自己的早年经历写的小说,毛姆自传体小说人生的枷锁中的主人公菲利普从小失去双亲,由于身体缺陷而备受欺凌,这正好是作者毛姆人生的真实写照。5宗教、家庭、爱情、职业、金钱等枷锁几乎是人身处尘世的必须受到的束缚,现实的残酷已经把人变得更加世俗、物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追求精神的独立和人生的自由的道路必定是孤独的,只有能忍受孤独的人才能换来精神的独立。人生的枷锁中的菲利普属于这样的一类人,他人生的道路从童年时代到三十岁都是坎
14、坷的,他一直是孤独的,因为他一直走在挣脱世俗的枷锁和探索人生意义的道路上。菲利普受到的枷锁主要来自宗教、爱情、金钱这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宗教。他一直走在抗争这些世俗枷锁的孤独者。菲利普从小就生活在富裕幸福的家庭中,父亲是医生,但是早逝,母亲也在他9岁时去世了,于是从小便被从事牧师职业的伯父威廉接去英国抚养。自幼失去双亲,天生的跛足,寄人篱下,养成了菲利普敏感内向、孤独的性格。年幼的菲利普在宗教学校和牧师家庭的双重宗教环境影响下,宗教因而顺理成章成为菲利普虔诚的信仰。基督教的救世观念宣扬:只要虔诚地信仰基督就能获得上帝的救赎,这为菲利普描述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他一直天真地相信只要我有足够的诚心去
15、祈祷就可以获得上帝的救赎。他为了拥有健全身体宁愿做个全校最笨的学生,因为跛足,他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欺凌和不尊重。6他渴望通过祈祷上帝,希望自己的跛足能够好起来,那段时间他虔诚按时地祈祷,渴望得到上帝的眷顾,可是第二天,他的跛足依然在。当他向伯父请教,伯父告诉他是因为他的还没有足够虔诚,不足以感动上帝,可是当他祈祷后,结果亦是如此。他终于明白了宗教的欺世性。伯父虽然一直让菲利普继承其牧师的职位,但对待菲利普却是自私自利,他切下的一个小鸡蛋尖便成为菲利普的奢侈,那段时间小菲利普每天早上梦中醒来都仍是在母亲的怀里。“跛足事件”让菲利普看清这种知行不一致的欺世虚伪行为,他宁愿孤独地离去,也不要在挣扎于这
16、种环境中。离开伦敦,出发去德国海德堡,他通过那些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诗人和哲学家不信教也可以过得逍遥自在。他明白了人是自由的,完全不会受到上帝的束缚。在新的环境中菲利普结识了新的朋友,给了他的人生观、世界观注入了新的鲜血,宗教对于他来说就像他不再需要的一件斗篷,轻而易举地把它脱掉。 第二个方面是爱情。在菲利普孤独的内心里,其实是非常渴望有一份温暖而真挚的爱情,却喜欢上了庸俗的餐厅服务员米尔德丽德,他对米尔德丽德的这份不理智的感情就像一副沉重的枷锁,牵绊了他将近一生。菲利普看不出米尔德丽德有任何有魅力的地方,她瘦长的个子,扁平的臀部,胸部平坦坦的像个男孩,但是她喝咖啡故意翘起来的兰花指也
17、可以让菲利普心动和满足。 菲利普对于米尔德丽德来说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不予理睬, 但是菲利普孤寂的心灵就是挣脱不出这份不理智的情感,虽然内心对她已经诅咒了上万遍,可是当她出现在自己面前,自己就身不由己地屈从于她。当他生命中出现了另一个几乎是米尔德丽德的反面诺拉。她尊重、关心菲利普,对菲利普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真挚的红颜知己。可是菲利普好像是无法控制,失去理智,他宁可同米尔德丽德呆上十分钟,也不愿意跟诺拉呆一个下午。他喜欢拿诺拉跟米尔德丽德进行比较:米尔德丽德愚昧无知并且固执,他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一律不感兴趣;而诺拉思维敏锐,才华横溢。菲利普想到他要跟米尔德丽德这样的人纠缠在一起,就感到很低落。
18、7可是在这次爱情保卫战中,菲利普并没有得到米尔德丽德的爱情,而是他怎么也摆脱不了这份卑微的情欲,他只能孤独地忍受那条束缚着他身心、不堪忍受的欲望链条。第三个方面是金钱。有钱不是万能,但缺少金钱我们却什么也干不了。菲利普作为一个社会普通人,必然处处也会受到金钱的掣肘,始终都挣脱不了经济的枷锁。从少年开始,菲利普的经济就一直受到伯父的制约,在商店当巡视员的各种艰辛曲折,之后又在行医时目睹因贫困造成的各种悲惨,现实告诉菲利普:人一旦没有金钱就会变得吝啬、狭隘、自私,约束于金钱是让人不能自由发展的原因。米尔德丽德也是因为菲利普能提供给她物质和金钱,让她的虚荣心可以得到满足,只有当菲利普给她提供物质需要
19、时,她才会喜笑颜开面对菲利普。于是菲利普终于得出一个观点:看来金钱比爱情更为重要。然而在菲利普的经济到了极度窘困时,他为了金钱支持他完成学医课程,甚至为了得到伯父那点薄产而起了杀死伯父的邪念。当他伯父病危时,他回家看望伯父,桌上摆着两只瓶子:一只瓶子内有伯父定时服用的药物;另一只瓶内装当疼痛难忍时才服用的鸦片剂。为了金钱,菲利普一直在挣扎。菲利普自己把金钱比作人的第六感官,没有了金钱其他五官等于无用。历经各种苦难,菲利普一直都在孤独地挣脱人生的种种枷锁,挣扎的过程同时也是孤独地探索人生意义的过程,但他并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他终于明白了生活如好友克肖朗送给他的毯子,毯子的美丽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美
20、感需要。最后他选择了跟莎莉结婚生子,过着平凡人所走的人生道路。(二)斯特里克兰德:为艺术献身的孤独者人生的枷锁是毛姆刚刚开始找寻精神家园的起点,那么月亮和六便士便是他勇敢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便是毛姆以画家高更为原型,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艺术家踏上寻找自我的生命之旅和找寻自己审美理想的孤独历程。“月亮”是一个美好的意象,代表着精神和理想;而“六便士”无疑是物质和现实的代名词。在毛姆笔下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拼了命要去摘天上的月亮却藐视脚边的一枚六便士的天才与恶棍的共存体。8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证券经纪人,有着美丽的女儿和妻子,过着平凡的生活,他并不是一个能说会
21、道的人。然而在中年40岁时却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画画。为了画画,他宁愿放弃稳定的工作和抛弃妻子和孩子。他曾经说过他必须画画儿,他的心由不得自己控制,他对画画就像跌进水里游泳一样,必须一直在里面挣扎。他注定走上了一条追求自我和实现自我的孤独道路,他的选择注定他是孤独的。他的妻子对于他的离家出走是为了画画完全不知道,直到他离家出走了,他的妻子还感到这一切简直难以令人置信,到了现在她也不能相信这件事真实发生。对于丈夫的这一切,妻子完全不知道,就连斯特里克兰德这么多年晚上空余时间去学画画,她也表示完全没听说过。夫妻之间都如此冷漠,可见人与人之间是如此敌对排斥和心灵上存在隔阂,人与人之间是如此
22、冷漠。当斯特里克兰德远赴巴黎,几乎都是居住在“贫民窟”狭小破旧的阁楼旅馆。在这一过程中,他几乎都是贫困潦倒和病痛交叉。完全没有任何挫折可以阻止他放弃画画,他内心深处似乎有个半人半兽的东西把他捉到手里,在这种具有大自然的原始力量的天性的掌心里,他完全无能为力。只能任由这个东西玩弄,他好像被魔鬼附身一样,好像有一股猛烈的力量在其体内挣扎。对于这种非理性的欲望,尽管奋力挣扎,斯特里克兰德还是无法控制的。斯特里克兰德冷漠的性格和特立独行是导致他孤独感的成因。他在流浪画画的路上,尽管他对施特略夫抱以鄙视、侮辱和瞧不起,但在他因疾病几经丧命,多亏了施特略夫的照料,才捡回一条命,然而对于施特略夫的恩惠他当作
23、没有这回事,康复后,霸占了施特略夫的画室和妻子。在他满足自己欲望和完成布朗什的裸体画后,便残忍地将其抛弃,于是布朗什选择了自杀了结这一段婚外情。对于这一段所谓的婚外情也透露了他对爱情的看法:他觉得不需要恋爱,更觉得爱情没有必要,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作为一个男人偶尔是需要个女人来满足自己情欲,在这之后就可以干别的事了,谁也无法克制自身的欲望,这种令人讨厌的欲望囚禁着人的精神女人是男人享乐的工具,而爱情是一种疾病,对于女人是男人的人生伴侣和事业助手的看法他是超级反感”9斯特里克兰德内心对于爱情是如此冷漠,他拒绝对他创作无利的一切,女人只是他满足情欲的工具而无其他任何好处,他冷酷决然抛弃世俗的一切,
24、走上孤独的道路,在这一条路上,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要放弃,在斯特里克兰德的脑海中,他从来不会遇到挫折就放弃,他宁愿住到穷山恶水的地方,也不愿意住在豪华的巴黎,因为他感觉住在巴黎比住在荒芜的地带更加孤独。忍受孤独是为了得到解脱和获得自由,也是他不断旅行、思考、实践的过程。他的足迹先到马赛,然后他那孤独的灵魂怀着种种遐想,终于点燃起自己丰富的想象向陌生的荒岛出发了,也就是到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10在塔希提岛上,他可以充分暴露他的原始本性,他的身体和心灵得到了自由释放,斯特里克兰德像着了迷一样,他对创作充满了欲望,他一刻也不能停,他注定要永远思慕着他创作的那块墓地。在岛上,他克服身体上的病痛坚持投入自
25、己的创作中,终于成功地创作了旷世之作。斯特里克兰德的追求境界由典型的物欲社会转变为追求一种置身自然和享受自由。当他将自己生命耗尽其艺术生涯也到达了顶峰,他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以后,在骄傲和轻蔑的心情中,他又把自己的唯一的这个世界毁掉了,他将自己的宏伟巨作毁于一旦,为艺术献出了一生。(三)拉里:跨越刀锋的孤独者正如斯宾诺莎所说的:“如果去爱的那些东西本性是变化无常,这样我们就必然会受被爱对象所影响,从而衍生出痛苦、爱等等。因为对象是的本性带有偶然的,不是共性,因而趋于毁灭。如果人们被剥夺了其所爱的对象,就产生了恨;如果人们失去了它,就产生了痛苦。”11在刀锋这部小说中,毛姆给“刀锋”赋
26、予的是人类自身生命中的障碍,在跨越刀锋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孤独的,然后文中主人公拉里却宁愿放弃自己本可以拥有的一切,成为成功跨越刀锋的孤独者,凝聚了毛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这部小说成书于在二战爆发后不久,主人公拉里是个刚经历过残酷战争、身心疲惫的飞行员,在战争中,拉里的战友在一次战争中为了救拉里而牺牲,复员后的拉里一直久久不能融入自己的人生轨迹,对人生和命运的不可知感到困惑和痛苦。拉里经常回想起战场上的那一幕,无法排除这种痛苦感:战友在一小时前还是个充满活力和欢声笑语的人,而现在直直躺在那里;就是这样残酷,这样没有意义;你不能不思考,什么是人生,人生到底有何意义,只不过是命运给我们安排的一出接一
27、出的悲剧。12拉里独来独往,不受他人约束,当别人劝解他时,给他找工作,他拒绝接受工作,也拒绝进入大学学习,他经常说死者死去时那样子看上去多么死啊。拉里一直无法挣脱,一直试图在寻找一种答案来解说这一切,以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平静。为此他离家出走,与未婚妻伊莎贝尔解除婚约,完全不在意外界的看法,宁愿一个人选择去巴黎过上自己的生活方式晃膀子。在巴黎他住的地方几乎都是破烂的贫民窟式的房子,但他坚持读书,他读了许多威廉詹姆斯、鲁斯布鲁克、斯宾诺莎等等。他积极读书从中汲取知识养分来平复自己躁动不安,迷离怅惘的孤独心灵,并且他从来没有满足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从事还体力劳动,做矿工,游历了德国、缅甸、中国、印度。
28、在印度他跟随瑜伽师散步、读书、冥想,他孤独的心灵接近了自然和得到了精神升华超脱。他明白了宇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既无开头也无结尾,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当他多年后回到巴黎,简直像个乞丐,但眼神之间依然还那么清澈。他利用瑜伽神功帮伊莎贝尔的丈夫格雷马图林治好头疼,给予其信心;为了使索菲从丧父悲痛中解脱出来,拉里竟然决定与这个吸毒酗酒的堕落女人结婚,他像一个虔诚的圣徒,解救众生。说拉里是毛姆笔下孤独思想中的集大成者一点也不为过,拉里成为了跨越刀锋的圣徒者,这个过程他是孤独的,但他通过读书、旅行、思考来充实完善自己的孤独心灵,拉里由此脱离了世俗,成为一个精神层次的人物。二、毛姆笔下孤独意识的表现形
29、式菲利普、斯特里克兰德和拉里的在毛姆笔下是典型的孤独者形象,他们的孤独感都是毛姆在小说中通过选取精心的故事题材和在作品中透露出对异域和自然的向往来呈现其中的孤独意识。(一)精心的故事题材毛姆在文坛中被冠以“二流作家”的称号,雅俗共赏的“讲故事”被指为迎合大众口味,他善于利用“讲故事”来吸引读者,但是我们就是被他这种传统而又喜闻乐见的形式所吸引,他正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来展现人物的孤独,从而表露出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痛苦。毛姆自己曾经说过:“他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小说家,虽然经历了无数岁月,回到新石器时代,即使在洞穴里,他也是那个围在火堆旁给我们的讲故事的人。”13阅读过毛姆的作品,我们就知道一个个
30、完整通俗易懂的故事在他的小说里被诠释得活生活色。毛姆的作品主要采取两种叙述方法:第一种是传统的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另一种是人物视角的叙述视角,类似于第三人称。在毛姆的长篇自传体小说人生的枷锁中,毛姆用第三人称,相当于全知全能的上帝,对故事背后的因果都完全知道,写了一个跛足的菲利普孤独内心和他一生所经历的枷锁,其实菲利普的原型就是毛姆本人。菲利普自幼失去双亲,被迫寄养在身为牧师的伯父家里,他的童年可以用灰色来形容,从小在浓烈宗教的环境中成长,为着以后从事牧师行业做好准备,菲利普不得不背负着宗教的枷锁,他相信圣经上所说的“你们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的话。于是他便想通过虔诚的祷告来治好自己的跛足
31、,但是失败了,他觉察出宗教的虚伪,于是卸下宗教的枷锁,去了海德堡大学学习。然而此时,他却陷入了感情枷锁,和老处女威尔金森和业务作家诺拉几乎都是一笔带过,而与米尔德丽德的所谓的“爱情才是一波三折。起初是米尔德丽德对菲利普爱理不理的冷漠态度,自尊心极强且自卑的菲利普便对她展开报复式的交往,但米尔德丽德却跟了德国的有妇之夫米勒结婚,当被米勒抛弃后,她重新回到菲利普身边,却跟了菲利普的同学格里菲思私奔了,米尔德丽德再次被抛弃,当她再回到菲利普身边时,菲利普对她的爱和欲望转为了同情和关心。然而米尔德丽德却因菲利普不再爱她而打烂他所有家具,消失在风花雪月的卖笑场合中。现实的种种让孤独菲利普彻底失望,他答应
32、绍斯医生,也接受萨利同她结婚,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尽管他不爱她尽管他对社会失望。文中菲利普的真身就是毛姆,菲利普的孤独和他所面对的人生枷锁即是毛姆的,生理的缺陷、丧亲之痛、宗教束缚、爱情缺失及人生意义的探求,让毛姆的内心充满了困惑和载满了孤独,他曾经说过在他的一生当中,一刻幸福的记忆也没有。菲利普的故事即他的故事,菲利普的孤独即他的孤独。如果说菲利普背负着人生的种种枷锁,那么对于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来说,世俗的道德及任何社会关系对于他来说都不是束缚。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毛姆完全摈弃了传统全知视角,转为用叙述者的视角,他也参与了文中的一角。从全知全能的上帝叙述者转为有限知晓故事发展的参与者
33、。14文中斯特里克兰德的形象是毛姆根据印象派作家高更为原型创作的,为了创作这部小说,毛姆拜访了高更生前的画友欧科纳,了解了高更跌宕起伏、离奇曲折的一生,毛姆甚至还去了高更生前呆过的孤岛塔希提走访调查。小说中的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四口之家,然而有一天,年到40的他竟然有了想到画家的欲望,这种欲望就像魔鬼一样控制着他,以致他不顾社会道德和人常伦理的约束,踏上了追寻梦想的道路,他从艺术之都巴黎到马赛最后搭船到南太平洋塔西提,与土著居民生活,并与土著女人爱塔结婚同居。在岛上,他靠着自己的天才,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昼夜不息,终于完成了一副震撼人心、充满神奇色彩的壁
34、画,壁画诞生之时也即是他生命终结之时,最后旷世之作的壁画也随着斯特里克兰德的逝去化为灰烬。斯特里克兰德从自我觉醒到自我寻求到自我价值的实现的过程是一个曲折多变,孤独的过程。他不慕名利,远离世俗的文明世界,让他住在巴黎,比住在底比沙漠的隐士生活还要孤独,只为思慕着一块墓地。这一过程注定是要煎熬地做出牺牲,但他毫不畏惧,为挑战孤独做出了行动。如果说斯特里克兰德远离现代文明社会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完满和充实,那么刀锋中的主人公拉里又重新回到文明社会,追求精神的充实和人生的价值。他们都背弃了原来的生活轨迹,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积极探求人生存在的意义,都是精神上的孤独者。在刀锋中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拉里在
35、参加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本无法回到原来的生活当中,他觉得内心非常痛苦孤独,他不能理解生命为何如此短暂,也困惑人生的意义在何处,使拉里思考人生问题是因为在一次战争中,他的战友帕特西为了救拉里不幸牺牲了。帕特西前一秒还是幽默风趣、活泼的小伙子,后一秒就死了。回到芝加哥后,拉里没有被物欲横流和金钱至上的美国风气所侵蚀,而是开始走上了探索人生意义的道路,他没有上大学,没有按亲朋好友给他安排的道路走,并与未婚妻伊莎贝尔解除婚姻关系,到了巴黎去探索人生意义。到了巴黎,他住在破烂的房子和阅读了大量的书籍都并未找到任何困惑他问题的答案。他到煤矿上到苦力,随后又到西班牙、意大利,但让他失望的是他一无所获。最后
36、,拉里来到了印度,他阅读了吠陀经,他拜了瑜伽师甘泥沙为师,并从他宣扬的“恬淡寡欲”、“摈弃自我”、“恬淡寡欲”、“净化心灵”等禁欲思想中得到启发。自我的完善就是人生的最高理想的追求正是拉里得出了的探索结果。回到美国后,拉里又回到了世俗社会,拉里当了出租车司机,过着清苦而充实的生活,但他的内心是清澈透明的。拉里超越了孤独,探索出人生的意义所在,这比斯特里克兰德又进了一步。在这个故事里叙述者“我”毛姆先生也参与了这个故事,“我”带领拉里、格雷等游历了巴黎,并在此偶遇沉迷于酗酒和吸毒的索菲,故事并由此展开,“我”也成为故事转折的关键点。毛姆是一个有故事情结的作家,故事的叙述方法一直是毛姆的钟爱,也是
37、毛姆对传统艺术手法的超越,在毛姆创作的早期,也是完全遵循传统的全知全能的“上帝”般的叙述视角,也相当于作者就是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上帝”,对主人公的一切都了如指掌,如人生的枷锁文中,作者对作品的所有一切都非常了解。在其创作成熟之期,他尝试了一种新的手法来叙写故事,就是全知全能的叙写加上第一人称有限叙写,“我”成了故事中的人物,成为了故事中一员,对故事起了间接推动作用。如刀锋中的毛姆先生,我可以脱离故事情节来叙述文中的主人公,以及解说作品中的事情,使读者可以深刻感受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孤独感。(二)对异域和自然的向往毛姆一生都在旅行,他女儿就曾说过爸爸经常不在家。毛姆跟其助手游历了印度、中国、缅甸、马
38、来西亚、拉美及南太平洋诸岛被贯以“世界旅行家“的著称,可以说毛姆一生多半世界都在外游历。在毛姆笔下的主人公也同他一样,他们跟毛姆一样在现有的环境中找不到寄托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不被外界理解,于是他们出走到异域,把自己的孤独寄托于自然景色中。王以培先生曾经说过:“任何人需要一个“天国”, “天国”并不是抽象的前世来生和脱离红尘的彼岸,而是追求一种高尚的理想境界,一只雄鹰只有飞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免于小人之箭,如果去追求永恒的真理,那么便会卸下现实世界的枷锁”15菲利普在现实中背负着各种枷锁,他渴望能够卸下生活中的种种枷锁,能够自由地呼吸空气,做自己想做的事。因而,他非常喜欢独处和亲近自然。在人生的
39、枷锁中有着这样的描述:菲利普喜欢独处,享受一个人的清静,无论自己究竟在何处,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总之在大自然之中自己的内心被快乐充盈着。他热爱大自然风景,在柏林,山上的松树也能使他心情大好,他的心灵被美丽的田园、弯曲的莱茵河激起一阵不可描摹的震颤,他陶醉在喜悦之中”。在书中提到菲利普对东方的感受,在伯父的书画中,他第一次接触到东方,之后又在朋友的描述和各种书籍中了解到。菲利普对异域的向往还体现在文中无数次提到他对充满奇异色彩的西班牙的向往。虽然结局菲利普选择跟平常人一样的生活,结婚生子,但置身大自然将会是他一直的梦想。相对于菲利普,斯特里克兰德的无数次大胆地探索寻找,也没有找到属于他的一方净土
40、,最后在远在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塔希提,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一到就喜欢上这个小岛,他觉得这就是他一直要找的地方。塔希提是一个树木茂盛,风景漂亮,有着一种神秘的原始感。原始纯正的自然使斯特里克兰德的内心完全可以表露出来,他可以宁静如水般追求自己的艺术创作。拉里作为一个探索者和思考者,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深深让拉里感到失望,于是拉里觉得走出这一切,到异域去寻求所有问题的答案。在印度,他完全被东方的美景所陶醉,他向往着畅身于美景之中,正如他描述印度清晨日出的景象:山的那边露出太阳的笑脸,阳光洒在平坦的湖面上。世界的美使我陶醉了。他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这超然物外的喜悦让他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这种震颤遍及全
41、身,好似忽然脱离身体,好像自己是只精灵拥有着不可名状的欢悦。从而感到一种知识掌握着我,超越一切,使得一切成为有秩序但又混乱的状态,一切使我困惑的都有了解释.”16拉里心灵的托付之地变成了东方,迷惘不再属于他,他的困惑有了答案,精神也得到了超越。毛姆笔下的精神的孤独者也如他一样,对异域和大自然有着独有的钟爱,大自然成为他们寄托自己孤独心灵之所,也是他们探索人生意义之地。三、毛姆的孤独意识的成因“孤独”是近现代的问题,随着上帝世俗化过程而出现,而这一过程也就是“孤独意识”渐渐澄明的过程,也就是“个体”逐渐凸显并且独立地面对整个世界的过程。毛姆笔下的孤独者正是毛姆内心的写照,与毛姆人生经历有着不可磨
42、灭的联系。在毛姆的作品中,无处不透露着孤独意识,“毛姆小说中的孤独意识是:因为主人公的价值中心丧失,原来的观念准则已经不存在,所以他们感到虚无。有时甚至怀疑价值观念的是否真正存在,因此人的内心都混乱恐惧,既没有互相交流的必要,也不存在沟通的可能,自己内心真实状况便是由不愿意沟通到害怕沟通,因而这种孤独意识烙上强烈的现代虚无色调”17毛姆的孤独意识主要是由时代根源、自身经历、叔本华悲观哲学影响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时代根源十九世纪后,西方资本主义步入了垄断阶段,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工业化和机械化时代的到来,高度繁荣的物质生活使人物化,一味狂热地追求物质财富使人精神生活
43、严重匮乏,人的内心非常空虚,物质财富成为人类的奴隶和附庸。狂热追求物质的现代社会压抑了人性。越来越多的人被物化,感到自己被一股不可摹状的社会力量所控制,人类失去了精神家园。与此同时,两次世界大战的到来,一战被称为“毁灭一切的战争”,二次大战几乎是全球性的范围,世界变成了废墟,无数鲜活的生命被夺去,城市、乡村的沦陷。正如叶芝诗中所写的:“任何的关系都失散了,人类再没有中心原则,世界上所有都是混乱。”18人们发现上帝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效力,尽管虔诚地祈祷也无法抚平人类心中的创伤。处于西方传统文化基础的基督教受到了极大挑战,随着尼采的一声“上帝死了”,几个世纪以来欧洲人的精神支柱分崩离析,人们失去了信
44、仰,精神世界进入了一片荒原,无依无靠,成为一只只孤独漂浮不定的灵魂。毛姆生于长于这个年代,毛姆这一代的人们没有精神支柱,没有信仰和价值,加上毛姆直接或间断地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他身临其境体验到战争的冷漠和残酷,着导致他对人生感到悲观,这种孤独的意识一直影响着他的一切。(二)自身经历从童年、青年再到中年毛姆的经历几乎都是充满悲伤的,毛姆的自身创伤性记忆也是造成他孤独的一个重要原因。“充满创伤的童年对作家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关系。童年经验,就是指一个人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心理感受的总和,这涉及到童年时的印象、知识、记忆、体验、意志等,这些都带有个人的浓重的情感色彩”19了解毛姆我们就会知道,他的童
45、年可以用灰色两个字来形容。毛姆一家具有贵族血统,祖父和父亲在律师界都占有一席之地,特别祖父有“法律新闻之父”的称号,从毛姆的祖父到父亲一家人都过着上流社会式的生活。奢华的生活使父亲生前几乎挥霍了所有财产,由奢入俭,辉煌与落魄的对比,给毛姆幼小的心灵以巨大的打击与留下悲凉的情愫。毛姆八岁那年母亲的去世,给毛姆是无可比拟的重创性的打击,这种感觉就像是从灿烂阳光下跌入万丈冰窟,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不复存在。母亲死后的两年父亲也因病去世,他好似一颗漂浮不定的小草,无依无靠,被寄养在英国当牧师的叔叔家,寄人篱下加上毛姆的口吃带来的痛苦和折磨,使毛姆养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生于法国长于法国的英国人更加促进了毛
46、姆的孤独意识,在其作品中,他塑造的角色也具有这些特点,如菲利普、拉里、斯特里克兰德等他们都向往异域、喜欢旅行,追求自然。毛姆成名后,失败的爱情和婚姻也让其身心疲惫。在毛姆向交往已久初恋女友苏琼斯求婚,本以为胜券在握,没想到苏.琼斯告诉毛姆自己从来没有说要跟毛姆结婚生活,她看中的只是毛姆鼓鼓的钱包和名誉。这件事让毛姆终身难忘和改变了他对女性的看法,之后毛姆还以苏琼斯为原型创作了寻欢作乐来抨击她。后来毛姆结识了西莉,并与之结婚,一开始这场婚姻就注定失败,西莉性格外向开朗强势,而毛姆性格孤僻敏感,加上以为西莉只是看中他的钱,婚后不久便不欢而散。把毛姆推向虚无深渊的是他跟其助理杰拉尔德不被认可的同性恋
47、恋情。当时奥斯卡王尔德就是以“有伤风化”被捕入狱,同性恋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甚至违法的,毛姆不得不隐瞒自己的恋情,带着杰拉尔德离开法国,这种精神与心灵受到了痛苦的折磨,只会给他带来无尽的苦痛和孤独。(三)叔本华悲观哲学影响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也是毛姆的孤独意识的外部诱因之一,叔本华的虚无思想和悲观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源,意志具有悲剧性,揭示现代人生的悲剧是他哲学的本质,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悲剧。毛姆首次接触叔本华,应该是他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求学期间,关于这一点,在他的自传体小说人生的枷锁中也提到。叔本华曾经说过:“我们人生就像刚好弦的钟,一开始便没有方向地走,生存
48、意志摆布着我们,人生好似变得毫无任何意义。”20叔本华坚持无神论,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上帝,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正是因为人有意志,所以人才会有渴望和欲求,欲望只会让人陷入无休止的痛苦之中,任何一部生活史都是一部痛苦史。21人从生下来那一刻就是痛苦的。人的一生就是在一次次痛苦中孤独地走在死亡的道路上。叔本华告诉我们只要人生存在,痛苦就存在,孤独便与痛苦相存在。毛姆与叔本华的生活经历相似,所以导致毛姆与叔本华精神的契合。他们都有个孤独的童年,叔本华1788年生于波兰,父亲是个成功的商人,母亲是个小有名气的作家,但是父母年龄差距过大与性格的不合使夫妻关系不太和睦。父亲在他五岁时便去世了,而母亲在不久后便找了个新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