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领导干部选拔考试复习资料-—政治部分.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3111445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DOC 页数:148 大小:59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领导干部选拔考试复习资料-—政治部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8页
领导干部选拔考试复习资料-—政治部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领导干部选拔考试复习资料 一、政 治 (一)马列主义 哲 学 第一节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是二者的统一。 2 .哲学的基本问题 ( l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2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①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质是思维(意识)还是存在(物质)?两者中谁决定谁?世界本质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根本的方面,是全部哲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凡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哲学;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或表现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哲学。 ②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反映现实世界,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凡是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人的思维能够反映和认识现实世界,即为可知论;凡是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都属于不可知论。可知论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唯物主义都属于可知论,彻底唯心主义一般也是可知论,两者区别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不可知论最终都会陷人唯心主义的泥沼,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 ( 3 )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① 哲学基本问题决定着哲学的方向路线,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② 恩格斯明确提出的有关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依据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且为我们在复杂的哲学斗争中鉴别各种哲学派别提供了唯一的科学的标准和根据。 ③ 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是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思想武器,是党的路线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产生的历史条件 ( l )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 ( 2 )自然科学条件:19 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 3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直接来源。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 共产党宣言》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世。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各种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中,总结工人运动的新经验,概括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先后写下了《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 资本论》 、《 反杜林论》 、《 自然辩证法》 、《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 、《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等著作,丰富和完善了他们自己的哲学理论,并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工人运动中广泛传播。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列宁在认识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继承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系统化、对于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毛泽东的《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 实践论》 、《 矛盾论》 、《 新民主主义论》 、《 论十大关系》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等著作,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等方面,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并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回答了当代中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 1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全面地反映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2 )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无产阶级的哲学,而且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 3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来自实践、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活生生的现实哲学。 第二节物质和意识 一、世界的物质性 1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换句话说,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伟大意义: ( l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这就坚持了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立场,从而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 2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这就把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结构区别开了,从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和千姿百态的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出了它们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和普遍属性― 客观实在性,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 3 )物质能够被意识所反映。这就是说,物质能够被认识,这就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物质及其客观实在性,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一块坚固的基石。 2 .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只有永恒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这就是所谓绝对运动,或叫做运动的绝对性。 静止是指下列两种情形:① 在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时,事物的质保持稳定性。② 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物质的运动才是绝对的,而静止是一种运动的特殊形式,具有相对性。在物质运动中,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统一的,相互依赖的。承认并肯定相对静止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运动观,深刻地阐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为实践和科学长期发展所证明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我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条件下,都必须毫无例外地、坚定不移地从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 .意识的起源 (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环节:从无生命的物质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的心理到人类意识。 ( 2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人类是自然和劳动相结合的产物,而人类劳动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在社会劳动中,促进了人脑的进一步发达和健全;在社会劳动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与沟通,从而产生了交流工具― 语言;语言的产生,有了思维的工具,人们能够运用语言进行抽象思维,使人脑具备了能动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大大促进了意识的发展。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人类社会,并成为意识产生的决定力量。意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归根到底,是物质世界的产物。意识的起源充分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 .意识的本质 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 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载体,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反射活动,就是意识。 ( 2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通过传导神经到达于人脑,使人脑对客观事物作出反映,才会产生意识。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 ,其内容是客观的。 但意识的形成则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一方面,意识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经过抽象之后的理性的反映;另一方面,在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不能不受到人的心理素质、知识水平、立场、观点等主观条件的影响作用。归根结底,任何思想和观念,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 意识的本质进一步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3 .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亦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 1 )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人的意识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而揭示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 2 )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的意识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提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其实践基础 ( l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总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则是第二位的。两种作用不是平行的。同样,客观规律是第一位的,主观能动性则是第二位的。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脱离或违背了客观规律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导致人们在实践中的失败。 ( 2 )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主观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在尊重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人们应充分地发挥自身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努力发现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积极地进行变革事物、改造世界的活动。我们需要的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统一、积极的工作态度与冷静的科学精神的统一。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第三节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 l )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世界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互相联系的。在具体事物内部,各种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构成该事物的整体特征。这就是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普遍联系是事物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2 )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世界联系的普遍性,是通过具体事物多种多样的具体联系表现的。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包括: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规律”,即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与发展起着主要的、决定性作用;而事物的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同样会对事物发生影响和作用。两者都不可忽视。 2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死亡,新事物产生的过程。 ( 1 )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变化和发展。 ( 2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永恒发展,使任何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唯物辩证法以联系观和发展观为基本内容和总的特征,并进而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展现了世界的辩证图景。 二、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 1 )辩证法就是关于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辩证法有三种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法。 ( 2 )形而上学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 3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 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② 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待世界。③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存在。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4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揭示并科学论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辩证性质,它是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① 必须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反对孤立的、静止的观点。②必须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揭露和分析具体事物的矛盾善,从而找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正确方法。要反对否定和掩盖矛盾的形而上学观点。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做好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规律,提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双方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的关系。矛盾对立双方存在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基本关系,也就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任何矛盾着的事物都同时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属性。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讲斗争不讲同一,只讲同一不讲斗争,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质。 2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内因是指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外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成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又统一又斗争,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和外因作为同时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都对事物发展发生作用。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在于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普遍性的观点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从而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各个侧面都有其特点。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矛盾有其特点。三是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的观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个体包括共性,表现共性。二者的相互转化必须依据时间、地点、条件,在一定条件下为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条件下则为普遍性的东西,反过来也是这样。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之一。 3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是指事物的诸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该事物的发展趋势。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矛盾双方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要努力找出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并着重解决好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必须时时从客观实际出发,注意矛盾发展的具体状况,分析研究,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把握好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联系与转化,做好转化工作,促进事物的发展。 四、质量互变规律 1 .事物的质、量、度 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的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一定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一定的质就是一定的事物。质是人们区分、认识具体事物的客观依据。量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事物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只要不引起质的变化,一事物仍保持其质的稳定胜,仍是原来的事物。这种保持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就是度。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2.事物的量变、质变和质量互变 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有量变和质变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数量上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在事物的量变阶段,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相对静止的状态,保持了质的稳定性;在质变发生时,事物的稳定和静止被破坏,处于剧烈的变化中,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这一事物转化为其他事物。 事物的量变和质变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先从量变开始,当量变发生到一定程度,突破原有事物的度,质变才会发生,量变积累的结果,也必然引起质变的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则是量变的趋势和结果。量变一质变-新的量变,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是唯物辩证法所提示的事物变化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重视量变的积累和趋势,促使事物朝着有利的方向变化发展,注意防止不利的量变趋导致事物的有害发展。 2.事物的发展具有渐进性和飞跃性 量变和质变的不断相互转化和相互交替,体现着事物的统一,以及事物发展过程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是缺一不可的。量变为质变准备了条件,质变则实现了发展。否定量变、否定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会导致脱离实际的主观蛮干。同样,当量变积累,条件成熟时,不实行质变,也会导致停滞不前和僵化保守。 五、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它所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总趋势。 1 .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肯定方面是指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事物质变走向死亡的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内部固有的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2 .辩证的否定 ( 1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身否定。由于事物自身所固有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对立统一,所以,当事物的肯定方面占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处于量变阶段,而当矛盾双方长期斗争,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而居于支配地位时,发生矛盾转化,量变也转化为质变,以致该事物死亡,发展为新事物。 ( 2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①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事物的发展是旧事物死亡和新事物产生,是质变;发展只能通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实现。任何新事物都是在否定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没有否定,就没有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诞生,也就没有发展。② 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否定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旧事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新事物是从旧事物的母体中脱胎出来的,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旧事物之间的这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正是通过否定这个环节实现的,表现出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的特征。 3 .否定之否定 事物运动全过程的辩证图景是:肯定― 否定― 否定之否定,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周期性过程。只有全部走完这个周期性过程,才能达到矛盾的完全解决,并使新事物日益完善,这是否定之否定,“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辩证发展的真谛。 4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方向和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事物发展的道路则是曲折的。事物发展是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因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否定都是消极因素的服从和积极因素的保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日益完善的过程。因此,事物发展从低级到高级,呈现出前进与上升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曲折性主要表现为:第一,事物经过两次否定,出现第一个阶段的某些特征。仿佛是向旧事物的某种回归,使事物发展道路不是呈直线型,而是呈“之”字型。第二,事物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暂时的挫折,甚至发生暂时的倒退和逆转。 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说明新膝代谢是宇宙之间不可抗拒的规律。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尽管道路曲折险阻,但只要是真正的新生事物,总是能战胜各种消极因素,克服阻力,茁壮成长。 六、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 .现象和本质 ( 1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现象中分真相和,真相是从下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 2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① 现象和本质的对立和区别是:现象是事物外部表现.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在事物的内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把握。现象是个别、片面的东西;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现象多变、易逝,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则相对稳定,比现象单纯、深刻。 ② 现象与本质又是统一的。一方面,本质离不开现象,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一定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本质决定现象,即使是同本质鲜明对立的假象,也为本质所决定,也是本质的一种表现。 ( 3 )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 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科学的任务就是通过现象去认识本质,达到科学的认识。 ②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把现象作为人门的向导,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不要为假象所迷惑。 2 .原因和结果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在现实世界中原因问题伴随着结果,结果一定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因果双方失去一方,另一方就无法存在。同时,在无限发展的链条中,每一现象发展的原因和结果往往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即甲现象引起乙现象,反过来乙现象又作用于甲现象,甲乙互为因果,即因果循环。 承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科学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揭示事物因果联系,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正确地把握因果关系,有利于总结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工作经验时,不仅要肯定成绩,发现错误,而且要找出取得成绩和产生错误的原因,这样,才能不断推动工作。准确地把握因果联系,能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预见今后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后果,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和排除不利后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条件。 3 ,内容与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存要素和结构及其表现形式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 ( l )内容和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 ①内容指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事物的构成成分、内在特征、运动过程以及发展趋势。形式是指事物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内容活跃易变,形式则相对稳定,内容不同于形式。 ②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由此形成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不断地使形式与内容之间由相对适合到相对不适合再到相对适合的发展。 ( 2 )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① 注重内容,善于选择合适的形式; ② 根据内容与形式矛盾运动的原理,推动事物的发展。 4 .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 l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 ① 表现在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居于次要地位,不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② 必然性和偶然性体现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势。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持久稳定的趋势;偶然性则是暂时的、不稳定的趋势。 ( 2 )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 ①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和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② 偶然性体现必然性,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凡是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地、绝对地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 ③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偶然性可转化为必然性,必然性也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 3 )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 掌握客观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只有立足于必然性,努力研究揭示必然性,才能使科学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只有认识必然性和利用必然性才能获得自由。 ② 在科学研究中偶然性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只有认识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才能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科学发展,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做到“有备无患”。 5 .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中的,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 1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①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区别的,可能性是尚未实现的东西,不是现实性;而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已不再是可能性。 ② 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相互依赖。可能性存在于现实性中,离开现实性,就谈不上可能性;现实性也离不开可能性,没有可能的东西,不会成为现实,任何现实都是由可能转化来的。 相互转化。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现实性;现实性又产生新的可能性,即现实性转化为可能性。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地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可能向现实转化需要客观条件,还需要主观条件。 ( 2 )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 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立足于现实,从现实出发制定我们的方针、方案、计划。只有从现实出发,才能正确分析种种可能性,正确预见未来,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② 在制定计划、方案前要注意分析可能性的各种情况:可能和不可能;现实可能和非现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可能性在量上的大小,即或然率。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从最好处努力,从最坏处准备,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 ③ 可能向现实转化除了客观条件,还需要主观条件,即主观努力。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各种条件,使好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 第四节认识和实践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 1 )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主张认识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 (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人认识论,消除了旧唯物主义论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的缺陷,科学地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认识不再是对客体的消极直观反映,而是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永无止境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化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 ( 4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实践的观点是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二、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 l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联系认识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只有在实践中,主体才能反映客体,产生认识。一切真理来源于实践。所以,无论是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还是书本知识,都来源于实践。 (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不仅来源于实践,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决定力量。 ( 3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作出判断。 ( 4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开端,也是认识的归宿。人们认识世界的日的全在于指导实践,改造社会。否则,人的认识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议就早实跨存认识讨程中的冷宁作用。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正确的理论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 1 )理论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方法。 ( 2 )理论可以提供对未来发展的预见或预测。 ( 3 )理论可以动员、鼓舞和组织群众,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 三、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人的认识依赖于实践;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在实践中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 1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 l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形式,它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客体外部形态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表面性、具体性和直接性。 ( 2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本质性、抽象性、间接性,它主要不是依靠器官,而是依靠主体的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而获得的认识。 (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两者的辩证关系表现为: ①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直接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只能是主观的、虚构的。 ②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各个片面,并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个部和内在联系。因此,必须突破感性认识的局限,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感性材料要真实,力求全面;二是概括加工的方法要正确,即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 ③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在现实的认识活动中,没有不包括理性成分的单纯感性认识,也没有完全离开感性材料的单纯的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反对只重视感性认识而不重视理性认识的经验主义,又要反对只重视理性认识而不重视感性认识的教条主义。 2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过程并没有完成,还要将获得的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次飞跃更重要,意义更巨大。这是因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发挥对实践的能动作用,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实现认识的日的;也只有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之中,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完善、丰富和发展。 要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把理性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其次,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方法。第三,要将理论、计划、方案等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理论为广大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中发生的这两次飞跃,揭示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实践决定理论;另一方面,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实践决定理论和理论指导实践是同一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四、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1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其形式是主观的。而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所以,真理的客观性同认识的客观性是一致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所以,真理又叫客观真理。 2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1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真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那么要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必须把认识同客观实际相对照,弄清它们之间是否一致。这就要求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是能够把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实践将人的认识和客观对象联系起来加以对照,而实践的结果可以判明指导实践的认识是否合乎客观实际。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成为这样的标准。再者,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是客观的标准,而不是主观的标准,真理自己不能检验自己。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从社会实践的最终效果来判断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效果是一种客观事实,因此,实践标准是客观的标准。所以,确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是唯一的无可替代的标准。 ( 2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社会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一个认识如果是真理,终究会被实践所证实;一个认识如果是错误,迟早会被实践所推翻。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确定性。另一方面,一定条件下的实践是有限的、相对的,决定了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能力和作用也是有限的、相对的。在一定阶段的有限实践中,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实践水平总是受到工具、手段、对象等诸多条件的限制。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主观与客观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我们党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就是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五、真理发展的辩证性质 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 ( l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第一,任何真理都有其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在它适用的范围和限度内永远不会被推翻,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真理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无限发展的。 ( 2 )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首先,真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的一定部分、一定领域或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因而是有限的。其次,真理在深度上也是有限的,任何真理都是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精确化;是对事物的一定层次、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 ( 3 )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二者虽同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真理是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而谬误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和确定的界限,不能混淆。真理和谬误是相互转化的。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只在一定条件下或一定范围内才是绝对的。改变条件、超出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能转化为真理。 六、真理与价值 价值作为认识论的范畴,是由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需要两个因素构成的。前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