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不如地利练习一、填空:1、 孟子,名 , 时期的思想家。本文选自 。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 文中用“攻而不胜 ”和“委而去之”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 ”和“ ”的观点。4、 孟子用“ ”“ ”“ ”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 ”的重要性。5、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6、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 手法论证了“得道”的重要性。7、 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 二、解释加点字:1、 地利不如人和 ( )( )2
2、、 七里之郭 ( )3、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4、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 )5、 委而去之( )( )6、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 域民不衣封疆之界 ( )8、 以天下之所顺( )9、 攻亲戚之所畔( )(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 )11、环而攻之 ( ) 三、翻译句子:1、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3、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选择题1.下列句中“之”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_A.三里之城 B.夫环而
3、攻之 C.七里之郭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以下不是判断句的一句句子是_A.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C.是地利不如人和也D.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A.对偶 B.排比 C.对比 D.比喻1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_ A孟子和孔子是同时代的思想家,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B攻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小城却“不胜”,主要是因为“人不和”。C“城非不高也,
4、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四个双重否定句形成排比,强调了“人和”对于战争的决定性作用。D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5.本文得出的结论是_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C.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答案:二、1、轲,战国 孟子2、得到多助,失道寡助.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4、天时、地利、人和 人和5、排比 地利不如人和6、对比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三、解释加点字:10、 地利不如人和 (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
5、 得人心,上下团结 )11、 七里之郭 ( 指外城墙 )12、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这,这是 )13、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指内城墙 )( 护城河 )14、 委而去之( 抛弃 )( 离开 )15、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16、 域民不衣封疆之界 ( 限制 )17、 天下顺之( 服从 )18、 攻亲戚之所畔( 同“叛”,背叛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建立威信 )(兵器 )11、环而攻之 ( 围 ) 四、下列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 )(D )环而攻之 代词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的寡助之至 到天下顺之 代词攻亲戚之所畔 去独五、翻译句子:6、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8、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9、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0、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少。2、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地势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只靠锐利的兵器。3、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4、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作战的地形,有利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