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健全甘肃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对策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08013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全甘肃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对策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健全甘肃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对策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德育与管理DEYU YU GUANLI 教师TEACHER 0182023 年 11 月Nov.2023甘肃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意义重大且迫切。学校、家庭和社会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三个重要环节,共同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塑造社会价值观的责任。然而,当前甘肃部分地区的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校在教育方面,过度关注知识传授和应试成绩,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可能只注重记忆知识和应付考试,而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等重要素质。家庭在教育方面,部分家长溺爱学生,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2、。社会环境方面,现代社会较大的竞争压力、信息泛滥和道德价值观多元化等因素,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诸多挑战。面对这些问题,甘肃省部分地区需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一、学校、家庭、社会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一)学校教育:奠基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作为学生主要接受教育的场所,承担着知识传授、素质培养和能力发展的责任。学校通过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和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构建系统知识体系的机会。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环境、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专业的师资队伍,提供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的教学手段和方

3、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二)家庭教育: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际关系和生活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能通过亲子交流、家庭活动等,传递家庭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律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家长的榜样作用和积极的亲子互动,家长应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引导,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社会环境:拓展教育,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是学生实践和成长的广阔舞台,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经历和体验对塑造他们的个性、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能帮助

4、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综上所述,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研究甘肃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关注这三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探索有效的协同机制和育人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二、研究方法(一)文献分析法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发现,可以从不同角度,采健全甘肃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对策研究王成德摘 要:学校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教育,家庭教育是人才成长的启蒙教育,社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拓展教育。甘肃省作为教育大省,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并在深化改

5、革、促进发展中不断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新媒体的兴起,甘肃省一些地方和学校在协同育人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文章作者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深度访谈法对甘肃省 14 个地州市选取的部分幼儿园、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高等院校、教育主管部门、妇联、社会组织进行研究,并基于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探索健全甘肃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对策。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2 年度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专项课题“甘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研究”(22ZZ101)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王成德(1971),男,甘肃永登人,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

6、、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3-07-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3)33-0018-03关键词:甘肃;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教育资源整合(兰州文理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10)德育与管理0192023 年 11 月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层面反映出国内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趋势以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文献分析法是研究者以科学研究方法为基础,运用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对大量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从中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的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将目前国内学者对“甘肃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归纳为以下两种类型:1

7、.理论层面的研究针对甘肃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中理论层面的问题,从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以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为基础,运用相关理论对甘肃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进行分析与研究。2.相关领域学者的探讨这方面研究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通过对这些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及比较研究,可为甘肃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为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更加具体的理论指导。(二)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甘肃省各地市的幼儿园、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高等院校、教育主管部门、妇联及社会组织等单位的在职人员和一线教师。

8、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研究,二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现状,三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瓶颈,四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绩效管理。(三)深度访谈法深度访谈法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与要求,通过深入到受访人所在的单位或家庭进行了解,进而获取大量客观真实的资料和信息的方法。在深度访谈中,研究者可能会采用多种访谈技巧与被访者进行交流,如参与观察法、录音录像法、人物访谈法等。笔者主要采用了参与观察法和录音录像法。三、研究结果与分析(一)研究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8%的受访者认为学校教育主导地位明显,但面对个体化、差异化教育需求时,有58%的受访者认为学

9、校的个别化教学能力和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同时,有 72%的受访者反映家庭教育的参与度和专业性不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且只有 36%的受访者认为家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足够支持。此外,虽然有 54%的受访者认为社会教育资源丰富,但认为其利用程度低,与学校、家庭的联动性不强。(二)制约瓶颈甘肃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缺乏紧密的合作与协调,导致协同育人机制的效果受到限制。1.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应该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育人。然而,在甘肃省的部分学校中,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存在隔阂和薄弱之处。1学校在育人过程中

10、往往只关注学生在学校内的学习和发展,缺乏与家庭的有效沟通和协作。同时,一些家庭也缺乏对学校教育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难以与学校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这种缺乏合作与协调的情况使得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环境中接受的教育和指导不一致,甚至存在矛盾,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2.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合作有待加强学校应该与社会形成紧密的联系,通过与社会的对接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实践机会,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然而,在甘肃省的一些学校中,学校与社会尚未充分合作,存在资源共享不足、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2一些学校与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较为薄弱,导致学生难以充分接触到真实的社

11、会环境。同时,社会对学校育人工作的关注和参与程度也有待提高,对学校的社会支持和资源投入不足。3.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作不够连贯家庭是学生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然而,在一些家庭中,家长缺乏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支持,难以积极参与到学校与家庭的合作中。同时,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也不够充分,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有效指导和资源支持。这导致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两个环境中接受到的教育和指导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这种情况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四、健全甘肃省学校家庭社会协作育人机制的对策(一)学校主导:加强教育,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在甘肃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学校作

12、为主导方,需要加强教育,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学校应积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学校应以教师为主导,让其采用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德育,以价值观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应注重课程实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如,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学校可以开展“我为学校做好事”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

13、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学校管理上,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德育与管理0202023 年 11 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素养。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教师教育理论学习,使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各种教育教学研讨会和教学比赛,通过观摩、交流和比赛,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同时,学校应实施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一方面,学校应在尊重教师专业性的基础上,让教师实行自主教学,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学校应

14、实施学生自治,发挥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作用,增加学生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如可举办运动会、文艺比赛、社会实践等。在多方机制上,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紧密合作也是其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学校应与家庭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将学生在校表现和学习进度反馈给家长,共同关注和支持学生的成长。同时,学校应积极与社区、企业等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举办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感知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学校还应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大事,教育他们积极关注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总的来说,学校作为协同教育的主导方,必须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通过科学的教育理念和

15、教育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素质。同时,学校还应与家庭、社会等各育人主体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家庭参与:注重家教、家风,办好“人生第一所学校”在甘肃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家庭的参与至关重要。家庭作为“人生第一所学校”,应注重家教、家风的建设,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在教育实践中,家长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同时,家长也应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更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其次,家长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体现,影响和引导学

16、生的行为发展,这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例如,家长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成功。同时,家长应通过设置家庭规则、设定学习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等方式,创设更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最后,家长应主动与学校、社会等教育主体建立联系,加强信息的交流与分享,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家长应定期参加学校举办的家长会,与学校教师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与教师共同制订教育计划。同时,家长还应积极参与社区的教育活动,通过社区资源,丰富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拓宽教育途径。总的来说,家庭作为

17、甘肃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应注重家教、家风的建设,坚持科学育人,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联动,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社会配合:整合资源,提升社会教育力在甘肃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社会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补充,其角色不可忽视。在整个育人体系中,社会需要充分发挥其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优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提升社会教育力。首先,社会应积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场所和受教育机会。例如,社会通过建立校社合作平台,让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和获取知识,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增强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次,社会应强化对青少年的道

18、德教育,通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社会通过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法律的权威,树立良好的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最后,社会应注重与学校和家庭的深度合作,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共同推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例如,社会可以通过与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企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所。总的来说,社会配合整合教育资源,提升社会教育力,是甘肃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手段。当社会积极参与育人事业,全社会形成育人的共识和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功能,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五、结语综上所述,

19、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的育人机制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三个育人机制中的一个子系统,学校是主导,家庭是基础,社会是依托。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过程中,各方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家长的主体作用以及社会力量的配合作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参考文献:1 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 J.西藏教育,2023(2):3-6.2 吕 健,刘素娟.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1,31(4):60-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