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读写活动中的“破我执”——如何消除成见的遮蔽与魅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07977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写活动中的“破我执”——如何消除成见的遮蔽与魅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读写活动中的“破我执”——如何消除成见的遮蔽与魅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读写活动中的“破我执”——如何消除成见的遮蔽与魅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8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大连举办了第13届“人教杯”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变革研讨暨教学观摩大会。会议邀请我上课,命意是主办方给定的。考虑到我是统编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参编者,主办方希望围绕核心素养培育这个会议主旨,将选修教材与现行高考结合起来。经过再三考量,我将选修教材中李普曼的 成见 与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第一大题(关于竞争性真相的选文)作了对接,再拓展到高考写作的审题训练。李普曼的 成见 揭示了人类已有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与认知结构对认知活动的影响。成见无处不在,偏见难以杜绝,唯有持续地反思与对话,才能打破我们内心的执念,祛除成见的遮蔽与魅惑,引导我们走向真相、真知与真理。

2、故我将本课命名为“读写活动中的 破我执”。2023年10月,受四川省2023年作文教学展评暨研讨会的邀请,我在仪陇中学再次执教了这堂课。考虑到 成见 的阅读难度及课堂时长等限制,我用悲惨世界 的片段讨论替代了李普曼的文章,降低了难度。从实际情况看,以 悲惨世界 切入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更便捷。核心素养、选修教材、现行高考,这是本课设计的三个关键词。设计是被动的,如何在三者之间建立关联,颇费了一番心思。自我评价是,总体上大开大合,思路上草蛇灰线,而“成见”的辨析贯穿始终。课例在整理中做了少许删改。环节一:看 悲惨世界 片段,识破“标题党”师:我们先看个电影片段。(播放 悲惨世界 中巴马塔林戏弄芳汀

3、的片段)师:这是哪部电影?生:应该是 悲惨世界。师:你看到了哪几个人物?生:我看到了芳汀、巴马塔林,还有警长沙威和马德兰市长。师:这里有 悲惨世界 里的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马德兰市长,真名叫冉阿让,曾经是一名苦役犯,他是雨果笔下代表正义、良知和人道主义的形象。另一个是沙威,这是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反派角色。还有两个人物,一个叫芳汀,“戏份”不多,但对情节发展很重要;另一个叫巴马塔林,一个过场小角色。师:课前请大家完成一个任务:模拟这四人的口吻,描述这件事。若这四人分成两组,你们会怎样分?生:巴马塔林和芳汀放一组,他们是这个事件的主要参与者。师:冲突发生在巴马塔林与芳汀之间,他们是事件的“当事人”

4、。那么,沙威和马德兰市长可称作什么?生:旁观者。师:对的,当事人与旁观者。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么,这个事件里的“当局者”迷不迷,“旁观者”清不清呢?我们不妨做个造句游戏,看他们怎样叙述这个冲突。要特别关注他们的用词,尤名师课堂名师课堂2024.04读写活动中的“破我执”如何消除成见的遮蔽与魅惑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余党绪名师课堂MINGSHI KETANG其是动作的施行者、动词与承受者这三个关键词看看他们如何称呼芳汀与巴马塔林,又会用怎样的动词来描述这个冲突。下面这些表达,哪些可能是沙威说的?(出示以下句子)同一个事件,不同的描述:1.两个人发生了冲突2.一个女人与一个男人发生了冲突

5、3.一个穷人与一个富人发生了冲突4.一个妓女与一位绅士发生了冲突5.一个疯女人冒犯了一位绅士6.一个娼妓侮辱了一位资产者7.一个女人打了正在侵犯她的男人生:第5句、第6句应该是沙威说的。师:判断很准,确实是沙威说的,是两个中文译本的不同翻译。那么,说说你的理由?生:沙威是自觉维护贵族阶级利益的警察。在他看来,巴马塔林是公子哥,是有钱人,他们是不会错的。芳汀是下等人,错的一定是她。他会用“婊子”“坏女人”“娼妓”“疯女人”这些词称呼芳汀,而芳汀对巴马塔林的正当还击,在他看来也是“侮辱”“冒犯”“攻击”。师:看来你课前做足了功课。电影片段里有一个细节:沙威抓芳汀那个镜头,沙威有没有犹豫?丝毫没有。

6、不由分说,手到擒来,干脆利落。为什么?因为他大脑里有一个非常固定的思维模式穿得体面的,出身贵族的,有钱的,都是没错的;贫穷潦倒的,衣衫褴褛的,底层的,一定是有罪的。有了这样的观念,他的推理就变得简单。谁能替他推理一下?生:穷人做什么都是错的,芳汀是穷人,错的一定是她。他断定芳汀冒犯了巴马塔林,所以理直气壮地把芳汀拘留了。师:好,再看马德兰市长,就是冉阿让。这七句话中,他会用哪个句子?生:冉阿让知道事情的经过,他同情芳汀,他会选择第7句,突出芳汀还击巴马塔林的正当性。师:冉阿让是怎么知道事情经过的?小说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生:在第39段,“事实是这样,您带着这个女人的时候,我刚巧经过广场。围观

7、的人还没有全散,经过调查,我全了解了,事关那位绅士,好警察应当逮捕他”。冉阿让做了现场调查,他有发言权。师:现场调查很重要,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事实。生:冉阿让会强调芳汀“被戏弄”“被侵犯”“被调戏”,这样才能为芳汀辩护,减轻她的罪责。师:同一件事,冉阿让跟沙威的描述截然相反。芳汀为自己辩解的时候,沙威嘲讽说“所有的妓女到我们这儿来都是这样说的”,在他的心目中,是妓女就会撒谎,就该逮捕。但冉阿让却命令将芳汀释放了。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生:冉阿让出身贫苦,他同情穷人,知道底层人的苦难。在雨果笔下,冉阿让代表了良知、慈悲、人道与宽恕等崇高精神。他有同情心,同情贫苦妇女芳汀;同时,他又了解事情的前

8、因后果,所以他坚定地站在了芳汀这边。师:冉阿让与沙威的观念不同,判断就不同。观念、情感、态度这些东西,按照著名传媒学家李普曼的看法,就是“成见”。什么是“成见”?就是那些沉淀在我们头脑中的观念、情感、态度,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判断,甚至左右我们的选择。要注意,这里所说的“成见”是个中性词,与“偏见”的语文色彩不同。生:面对同样一件事,冉阿让与沙威的“成见”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截然相反。生:他们的描述方式不同,隐含态度就不同,也暗示了正义与非正义的判断。师:是的,将芳汀称为“妓女”,把巴马塔林称为“绅士”,其实就隐含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对吧?那么,我们能否避免这样的倾向呢?在上述例句中,有没有不

9、含价值与情感倾向的判断?生:我觉得第1句“两个人发生了冲突”,没有涉及“正义”的内涵。师:你觉得这句话能否准确地表述这件事?生:这句话看起来客观,实际上并没说出真相。师:问题出在哪里?432024.04生:这不是一般的冲突,是巴马塔林先侵犯了芳汀。“冲突”是个中性词,回避了主动与被动、是非对错的判断。师:对。我们对事实的描述总会隐含着价值倾向。回避价值判断,想保持所谓的“理中客”,即理性、中立、客观,反而会把最本质的信息给掩盖了。用“冲突”来指代芳汀还击巴马塔林这个事,更像是“和稀泥”。你们同意吗?(生点头,交流)师:其实,不仅说话人有成见,听话人也会受到成见的影响。比如第2句,你听了会有什么

10、反应?生:在身体上,男人属于优势的一方。简单地说“一个女人与一个男人发生了冲突”,听众可能下意识地认为是女人被欺负了,男人是施暴者。师:但在这个事件里,芳汀确实是被欺负了的。生:我明白了。这件事,性别不是关键,关键是事情发生的原因。师:对。在这个事件中,性别不该是关注的焦点。中国人讲“好男不跟女斗”,好像男人一旦跟女人冲突了,这男人就不够“爷们儿”。但实际上,“跟女斗”的男人也可以是真英雄,因为“恶女”也是女的啊。恶是不分男女的,女人中也有恶人,为什么不能斗?你看,刻意强调性别,可能也会产生误导。再看第3句。生:穷人与富人发生冲突,也容易误导师:怎么误导?(学生停滞)有个成语叫“为富不仁”生:

11、我明白了。如果在表述中刻意突出“穷人与富人”的差别,沙威这样的人就会认为罪责在芳汀,而那些信奉“为富不仁”的人,就会说又是富人作恶了。师:刻意强调当事人的身份、性别、职业、经济状况等因素,往往会诱导读者。网络上那些“标题党”就是这样干的。他们惯于使用惊人的开头,比如“没想到”“震惊了”“笑疯了”“居然”“不转不是仪陇人”然后再把一个复杂事件简单化,简化为“一个穷人打了富人”,或者“一个下贱的女人打了绅士”,强调他们想强调的那一面。他们撒谎了吗?看起来没有,但他们却在误导读者。所以,在网络时代,骗人并不一定要靠撒谎。他们利用的正是我们的成见,就是隐藏在我们头脑中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再来看看生活中的

12、例子。请大家看表格,快速回答。(师生互答,多媒体课件逐项显示)师:他毕业于耶鲁大学,本能地判断是“他是个成功人士”,为什么?因为在我们的观念里,耶鲁大学毕业生都是成功者。但李普曼告诉我们,他可能只是个平庸之辈。他出身西点军校,那么他军阶一定很高,因为西点军校是培养高级将领的。但问题是,他也可能只是一个老军士。一个女人坐在轮椅上,大家认为她不快乐,因为一般情况下残障人士大多不快乐,但实际上,她可能是一个非常快乐的人。大家能否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成见”呢?生:老师,我听说您是上海人,之前我一直都觉得上海人可能是歧视外地人的。师: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成见。刚到上海工作,语文组的老师们都说上海话,开教

13、研会我也听不大懂,我以为大家歧视我。有一天,我们的老组长突然醒悟过来,他给我道歉,说学校里外地人不多,大家习惯了说上海话,习惯成自然,就忽略了你的感受。他对我说,以后开教研会,大家都要讲普通话。那个时刻我明白了,不是人家在歧视我,而是我先有了“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的“成见”,才觉得人家是冲我来的。事实是,在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讲家乡话,就像四川人在一起讲四川话一样,很自然。对不对?生:我举一个学习的例子。我们每天做那么多作业。其实反思一下,这里也有成见,总以为滴水穿选择性事实他毕业于耶鲁大学他出身西点军校一个女人坐在轮椅上判断他是个成功人士他军阶很高她不快乐成见耶鲁大学毕业生都很成功

14、西点军校培养高级将领残障人士都不快乐客观事实他 是 个 平庸之辈他 是 个 老军士她很快乐例子来自李普曼 公众舆论、理查德 保罗 批判性思维工具发现自己的“执念”名师课堂MINGSHI KETANG石,题做多了,成绩自然就提高了。这个“成见”本身并不合理。师:好啊,希望这节课能让你反思学习中的问题。通过讨论,我想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有成见,谁也不要自我标榜“理中客”。如果缺乏反思精神,如果缺乏对话意识,“理中客”基本上都是假的。为什么?因为公正与客观只有在对话和自我反思中才能达到,这个过程,我把它叫作“破我执”,破除心中的“执念”。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念一下:破我执因为我相信它,所以它是真的因为我想

15、相信它,所以它是真的因为它符合我的利益,所以它是真的因为我一直相信它,所以它是真的因为我们相信它,所以它是真的理查德 保罗环节2:做阅读真题,看“竞争性真相”师:刚才讨论了“成见”,知道了“成见”会影响我们的推理和判断,也理解了“破我执”的意思。下面来看一道题(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第4题):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师:题目要求罗列“竞争性真相”。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竞争性真相”。再回到 悲惨世界,芳汀、巴马塔林、沙威、冉阿让的描述,哪个更符合“竞争性真相”的内涵?生:“竞争性真相”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对客观事实所进行的片面描述。巴马塔林的真相特别合乎“

16、竞争性真相”的内涵,他说的都是事实芳汀确实是妓女,芳汀也确实先攻击了他。但这些都是选择性的,他只挑对自己有利的说。师:概括精准。那么,阅读材料中有没有关于“竞争性真相”的解释?生:“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个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 竞争性真相”。师:“竞争性真相”,就是按需挑选,挑选那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淡化那些于自己不利的,或者干脆不提,这就叫“竞争性真相”。那么,与“竞争性真相”相对的概念应该是什么?生:客观事实。师

17、:对的,客观事实。竞争性真相也是事实,但它是片面的事实,是局部的事实,是挑选过的事实,而非客观事实。文章特别告诉我们,“竞争性真相”也不一定是恶意的,甚至可能还是善意的。你们发现这样的信息了吗?生:最后一段:“(这些媒体)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师:是的,他们“由衷地”同情穷人,说明他们并没有恶意,可见“竞争性真相”是个中性词。这对于正确答题很重要。我们来填这张表。(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多媒体课件逐项显示,这里呈现的是最终答案)生:第一个是 独立报 的报道。报道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而消费量5年间下竞争性真相从 2006

18、年到 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使用竞争性真相的目的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藜 麦:对 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客观事实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从2006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科普小论文写作评价量表452024.04降了34%”,这就是“竞争性真相”。根据这些信息,他们得出了“

19、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的结论。师:对。如果我告诉你们,藜麦的价格上涨了两倍,而当地的消费量又下降了,你会作出怎样的判断?如果理解困难,可以想象咱们四川的一个土特产,它的市场价上涨了两倍,可在四川生产地的消费量却下降了。你们会作出怎样的推理?生:价格上涨了,吃不起了,吃不起了,消费量就下降了。就像材料说的:“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变成了奢侈品。”师:那客观事实究竟是什么呢?生:客观事实在第2段:“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师:原来当地人吃腻了,人家想换换口味。你看,自以为是有多可怕,先入为主有多可怕!还有哪些“竞争性真相”呢?生:纽约

20、时报 根据一个研究报告,说“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他们推断说,这是因为藜麦价格上涨了,当地家庭没法消费藜麦了,儿童就营养不良了。他们想借此渲染吃藜麦的罪过就像 独立报 所说的那样:“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师:“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是事实吗?大概是事实。但将原因归结为他们吃不起藜麦,这就把问题简单化了。这里我再说一个传媒的秘密。这些媒体特意渲染儿童的营养状况,其实也是利用了“竞争性真相”。营养不良的人很多,为什么专拿“儿童”说事呢?因为这样说话最有震撼力。尊重儿童、爱护儿童是现代文明的基本观念。五四运动就提出了三个口号,叫“劳工神圣”“妇女解放”“儿童本位

21、”。欺负一个儿童与欺负一个成年人,受到的谴责是不一样的;欺负一个男人与欺负一个女人,受到的谴责是不一样的;欺负一个卖苦力的与欺负一个资产者,受到的谴责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媒体刻意选择“儿童”来说事,这应该也是精心选择的。那么,这个“竞争性真相”背后的客观事实究竟是什么呢?生:第3段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事实是,自从藜麦在国际市场走俏之后,种藜麦的人变富了,不种藜麦的人也因为种藜麦的人变富了,应该不存在吃不起的问题。师:“竞争性真相”不同于客观事实。你们理解我让大家看 悲惨世界 的用意了吗?你用什么词来表达,强调事物的哪一面,反映了你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同时,你的表达也会带来

22、不同的导向。媒体刻意使用“奢侈品”这个词,我觉得也是为了渲染。什么叫奢侈品?它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生活需求,更多的是为了装点门面,炫耀财富与地位。报道声称,人们喜欢吃藜麦,抬高了藜麦的价格,竟然让人家祖祖辈辈食用的藜麦变成了“奢侈品”,这让消费者情何以堪?哦,原来吃藜麦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犯罪啊!媒体为什么要这样报道?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我一时也说不清。但有一点,文章特别强调了媒体并没有恶意,相反,他们倒是真诚地为当地人担忧。可见,如果认知出了问题,真诚与善意反而会害了人家,对吧?这让我想到一个新闻。大家来看(课件出示以下内容):年轻人怕网暴不敢坐,滑竿师傅:靠这个养全家近期,一旅游博主在网络上发视频

23、称,自己因为在重庆某景区雇人抬轿子(当地称为“滑竿”)上山,之后遭到网暴。有网友谴责他:“大家生而为人,你凭什么花钱践踏他人的尊严?”但是,这样的说法遭到了更多网友指责,一个花钱坐轿,一个凭力气吃饭,有什么不对?除此之外,该视频博主还称,他与滑竿师傅攀谈得知,很多年轻人都不敢坐(滑竿),怕发到网上被人骂,师傅还说现在生意不好,一天最多能拉两个(游客)。师:我们来想想,骂那些坐滑竿的人,究竟是做了好事还是做了坏事?生:既好又坏。师:你这个回答看起来是万能的,实际上等于啥也没说。为什么说“既好又坏”?请具体解名师课堂MINGSHI KETANG释一下。生:我认为对于滑竿师傅来说,他挣不到钱了,就是

24、一件坏事。说这是“好”事,是因为这引起了人们对良知的关注。师:这话还是不大好理解,大概是说他们的帖子引起了社会对滑竿师傅的劳动条件的关注,这个是好事情。看到师傅们迎着狂风暴雨,顶着酷暑烈日,说实在的,我们都有不忍之心。但这样起哄,能不能解决问题?是不是把问题简单化了?大家都不坐滑竿了,那些师傅拿什么养家糊口?他们虽然艰苦,毕竟还有收入。现在,你这么一起哄,把人家的饭碗给砸了。用起哄的方式解决问题,问题永远也解决不了。回过头来看,“竞争性真相”这篇报道也反映了这个心态。媒体有可贵的同情心,知识分子有情怀,我觉得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不了解实际情况,坐而论道,以为抵制藜麦就能改善贫穷国家人民的生活。结

25、果,这样一闹腾,大家都不吃藜麦了,秘鲁、玻利维亚那些靠种藜麦为生的人,从此就没有活干了,也没钱来养孩子了,这不是害了他们吗?环节三:作文审题,警惕思维中的自我遮蔽师:从 悲惨世界 到2023年高考语文阅读题,我们理解了“成见”,理解了“竞争性真相”。将这些道理归纳一下,就是“破我执”,破除内心的某些执念。下面我们带着这个观念来看一道高考作文题。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

26、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师:赞同小陈的举手。举手不怕早晚,只要有立场与观点就行。这位同学没举手?要不要举手?(生拒绝举手)很可贵,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那么说说你不同的看法?生:小陈的父亲在高速公路上接电话,这个事情确实不对。但我觉得小陈劝父亲的方式是不合理的。他们是父女关系,应该用合理的方式去调解,而不是采取报警这种过激的方式。师:好像很多人都不同意你的看法啊?你打算改变自己的观点吗?(生依然摇头)这样,我请你的同学来与你协商。举手的同学,谁来挑战一下他的观点?生:我觉得安全是最重要的。材料说小陈的父亲屡劝不改,如果发生意外,那就追悔莫及了。既然这样,举报父亲有什么不

27、妥!师:你的意思是,在至高的生命面前,手段是次要的,对吗?为了保证父亲的安全,采取什么办法都可以,只要达到目的就行?生:对的,我觉得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师:活着当然重要,但是否意味着为了活着,怎么干都行呢?大家再回顾一下“竞争性真相”的知识。关键还是要看材料提供的客观事实是什么。生:我觉得前面那位同学强调的是“竞争性真相”她过分强调了小陈与老陈的父女关系,这是不对的。我从一个客观事实出发任何一个人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打电话,都是不对的,不仅会危及自己的生命,还威胁到别人的生命安全。师:也就是公共安全,对吧?你的意思是,不管什么关系,只要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打电话,就该举报。按照这个逻辑,小陈当然是对的。

28、但我也想反问一下,如果你的父亲仅仅只有一次,注意,我假设他只是偶尔地打了一次电话,然后你就把父亲给举报了,父亲能接受吗?这合乎人情吗?(生沉默)你要不要继续陈述你的理由?生:如果他还是不听我的劝告,那我也确实没有办法,只能去举报了。师:对啊,材料中的小陈,就是因为老爸“屡劝不改”,才去举报的啊!关于“小陈举报老陈”,客观事实究竟是怎样的?来,再把题目读一遍。(在重新阅读中,学生关注到“总是”“屡劝不改”“迫于无奈”“微博私信”等关键信息)师:客观事实是怎样的?第一,老陈打电话是偶然一次吗?不是,他“总是”在高速上打电话,积习难改啊!第二,父亲“屡劝不改”,执迷不悟,太顽固了。第三,“迫于无奈”

29、,小陈不是没想过办法,她已经找不472024.04到更好的办法了。你们指责小陈不想更好的办法,这不是错怪小陈了吗?第四,“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说明举报的动机是良善的。第五,“微博私信”,这说明小陈希望保全父亲的面子,不想让父亲颜面扫地。后来将此事公之于众的,是警方而不是小陈。这样一看,小陈举报父亲还有什么不妥呢?请看老师的分析。大家看,“谁”发生在父女之间;“动机”为了家人的安全,也为了别人安全;“什么事件”举报事件;“背景”迫于无奈,屡劝不改;“方式”微博私信,给老爸足够面子;“结果”老陈受到教育。综合起来看,小陈做事,合法、合理、合情,她有什么错呢?(生沉默)师:审题的时候,不要从概念

30、出发,上场就认为小陈大义灭亲,或者为人不孝。这些根深蒂固的“成见”,让我们只能看到“竞争性真相”。而这个材料本来提供了全面的事实,但成见却遮蔽了我们的眼睛,只看到父女关系的特殊性,只看到女儿举报父亲的特殊性。有些同学考试后抱怨,说自己审题马虎,后悔当时没看清题目。我告诉我的学生,并不是你不想看清楚,也不是因为你一时疏忽,根本原因在于你缺乏完善的思维机制,你在无意中受到了“成见”的诱导。人,只能看到自己能看到的东西。要看到更广的天空,我们就要摆脱“井底之蛙”的狭隘,告别盲人摸象的片面。一句话,警惕思维活动中的自我遮蔽,超越成见的魅惑,破我执。(整理者:成都石室天府中学许 川)注释截取自电影 悲惨

31、世界。贵族公子哥巴马塔林看到妓女芳汀在街上揽客,便趁其不备,将冰雪塞进芳汀后颈窝里,遭到芳汀的报复性撕打。沙威不由分说拘留了芳汀,最后在马德兰市长的强硬干预下,不得不释放了芳汀。认知心理学认为: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构建,在发展过程中个体的心理结构不断变化。认知图式是个体为应对某一特定情境而形成的认知结构,会根据情境变化而发展,外界干预可以实现认知图式的优化。余党绪老师 读写活动中的“破我执”课例可视为利用课堂教学实现学生认知图式优化的典范。一、提供概念,促进学习经历向认知经验转化对成见的无意识,被成见遮蔽而不自知,是学生原有认知图式存在的问题。针对此问题,余老师设计了“课堂上”的探究,学生在老师提供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认识到成见的存在及其成因,经历了打破“我执”、理性思考的过程。课堂学习经历是否能自然转化为未来的认知经验?可能,但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可靠性。在某种意义上说,经验是由实践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相对于具体化、碎片化的经历,经验更加抽象、系统,也更加稳定。课堂上,学生经历了反思认知误区、走出认知误区的过程,了解到合理的认知过程包含的若干环节。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余老师补充了成见、偏见、认知图式优化的教学实现评余党绪 读写活动中的“破我执”课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吴欣歆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