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华东师范大学《644政治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

上传人:雁** 文档编号:310129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PDF 页数:52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东师范大学《644政治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华东师范大学《644政治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华东师范大学《644政治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华东师范大学《644政治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目录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644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644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2000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1999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基础理论考研真题1998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基础理论考研真题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真题1996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644政治学原

2、理考研真题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644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招生专业:政治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关系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行为主义政治学与国家主义政治学的区别。2简述西方封建制国家与中国封建制国家的不同政治特征。3简述西方国家的内阁制及其特征

3、。4简述民主制度与专制高度的基本区别。5简述国家机构的组建原则。二、论述题(以下四题中,政治学理论专业考生做1、2题,非政治学理论专业考生做3、4题25分,共50分)1试论述影响政治发展的因素。2试论述我国执政党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义的关系。3试论述政治发展的目标。4阐述“德治”与“法治”的含义并论述两者的关系。参考答案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招生专业:政治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关系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行为主义政治学与国家主义政治学的区别。答:略2简述西方封建制国家与中国封

4、建制国家的不同政治特征。答:(1)封建制就是最高统治者把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分封给各个领主的一种制度,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是中国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和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西欧社会。(2)在经济关系上,总体上看,封建制国家的生产关系是占有生产资料的封建主和不完全地占有生产资料的农民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本质上,封建制国家是封建主阶级对广大农业劳动者进行剥削和压迫的工具。但是,不同的封建制国家在生产资料占有的方式上有所不同。西欧的社会土地所有制是领主占有制,中国实行地主制生产关系。由于这种区别,形成了不同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第一,从国家结构上看,西方在中央政权与地方的关系方面实行的是分封割据制,是一种分

5、权的社会;而中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是一种专制主义的社会。在典型的封建制社会中,最高统治者并没有绝对的权力,因为权力被分封给各个领主,领主在自己统治的范围内享有一定的治安权、税收权、甚至是发行货币的权力。因此,在典型的封建制社会中,不存在所谓的专制主义。中国自秦始皇以后的2000多年内,一直实行专制主义统治,地方政府或地主并不享有类似西欧封建社会中各领主的权力。因此,如果把中国自秦始皇以来的社会称为封建社会,那也是专制主义的封建社会,根本不同于西欧的具有地方自治传统的分权的封建社会。第二,与土地所有制形式相对应,西方的权力结构呈现等级制,中国则实行官僚制。在中世纪的欧洲,统治阶级内部各等级之间

6、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不同等级的土地占有者拥有不同等级的政治特权。中国的专制官僚政体是随中国的封建的地主经济的产生而出现的,它主要是建立在那种经济基础上的。中国封建社会官僚制的特点是:它是由专职官吏组成的政治权力结构,在官僚集团内部,有着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密组织。官僚内部的等级不同,享有的特权也不一样。等级制有效地维持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第三,在意识形态上西方直接运用宗教统治,而中国则把政治思想宗法化。宗法是以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规定宗族内部的尊卑、贵贱和上下等级的一种制度。宗法制度与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权力相结合,形成了“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和官僚门阀制。3简述西方国家的内阁制及其特征。答:

7、(1)从总统、议会和政府三者关系上看,资产阶级共和制分为内阁制、总统制和混合型的议会一总统制三种。内阁制是指政府(内阁)由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并在法律上对议会负责的共和国制度。当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后,内阁必须辞职或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进行改选,以使新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内阁制又称为议会制。(2)内阁制的特征是:第一,强调议会至上。在内阁制政府制度下,议会处于国家的政治活动中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立法、组织内阁和监督内阁的权力。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向议会负责。内阁首脑和部长需要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并接受议会的监督。第二,内阁组成独特。在实行内阁制的国家,内阁由议会(下院)中占多

8、数席位的一个政党或构成多数席位的政党联盟组成。议会中的多数党或数党联盟即为执政党,其领袖受国家元首委托而组阁。受命组阁的政党领袖即为内阁总理或首相,依据法律规定,由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总理或首相是政府首脑,不兼任国家元首,负实际责任。第三,国家元首“虚位”。在内阁制下,国家元首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不执掌实权,不负实际责任。总理或首相不对国家元首负责。国家元首不能单独行使职权,在履行宪法规定的职责时,需预先征得国务员得同意,由国务员副署,方能发生法律效力。第四,内阁总揽行政权力。在内阁制下,内阁系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政府首脑执掌实权。作为执政党领袖得政府首脑,利用自己的党在议会中占多数而控制议会,实际

9、上又掌握着立法权。内阁成员必须同时是议会的议员。他们既在政府中负责某项行政工作,又在议会中参与立法活动,因此,往往出现内阁控制议会的局面。第五,政府对议会负责。在内阁下,政府对议会负责,接受议员的质询,解释政府的政策或内阁的决定。当议会对政府的政策或政治行为赞同时,政府方能继续执政;当议会通过内阁的不信任案或者否决内阁的信任案时,内阁必须总辞职,或者由政府首脑提请国家元首下令解散议会,提前举行议会选举,由新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4简述民主制度与专制高度的基本区别。答:略5简述国家机构的组建原则。答:(1)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完成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各种

10、机关的总和,它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实体体现。一般来说,国家机构具有阶级性、实体性、严密组织性和特定的职能性。(2)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是指统治阶级在组织国家机构时所确定的不同职能的国家机构的相互关系原则,它是不同职能的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在国家机构设置原则方面的体现。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通常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第一,国体因素。具体说就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实现和。统治意志要求。由于这种利益实现方式和意志要求是与特定的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又与特定的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密不可分。第二,政体因素。一般情况下,国家机构的设置与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吻合的,因此,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也是

11、由国家政体决定的。第三,社会因素。影响国家机构设置原则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不同社会的文化传统、民族习俗,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由于社会利益分化程度和政治职能的内容、范围的变化而产生的对国家机构设置的不同要求。(3)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集权原则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机构设置的通常原则。集权原则的基本内容是国家的最高立法、行政、司法、监督、军事、外交等大权集中于国王或皇帝一身,一切国家事务和决策均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国家根据国王或皇帝的旨意设立机构,这些机构全部向国王或皇帝负责,其主要官员均由国王或皇帝任命

12、或撤换。由此可见,集权原则是与专制主义政治联系在一起的。分权制衡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有两层基本内容,第一是按不同的功能把政治权力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最早提出分权学说的资产阶级政治学家洛克把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后来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把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进一步把政治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监察和考试权。第二是不同功能的权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关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过权力制约的思想,后来孟德斯鸠进一步提出了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的资本主义民主原则。在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定的宪法中,最早正式采用了三权制衡的原则。分

13、权制衡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上的贯彻,常常体现为按不同的功能权力设置不同的权力机关,如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等,同时这些机构之间具有相互监督、相互否决的权力,从而形成相互制约。分权制衡是资产阶级设立不同的国家机构为自己阶级利益服务的原则。一方面,资产阶级不可能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分权制衡;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可以通过影响不同功能的权力实现自己的利益,抑制他人利益,规约政府行为,以此来协调本阶级内部的利益矛盾,平衡各种集团的力量,维持资产阶级统治的稳定。议行合一原则是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国家的斗争中创造的政权组织原则。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总结巴黎公社政

14、权组织经验时,提出“议行合一”是其中的重要一条,他指出“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巴黎公社时的议行合一是由一个机构同时执行立法、行政功能。后来在无产阶级国家发展过程中,议行合一又有了新的发展。议行合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人民对于国家事务拥有最高权力,人民通过自己的代表实施这种权力;第二,人民对于各种国家职能机构具有统辖权。一方面,人民可以委任各种机构和官员执行政治职能,他们应该向人民负责;另一方面,人民对这些机构和官员有监督权和撤换权。在国家机构方面,这种组织原则具体体现为由一个人民选举产生的有一定任期的立法机关,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其他国家机关,包括行

15、政、司法等机关与立法机关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决策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立法机关有权任命或撤换其他机关的官员。议行合一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国家机关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具有三权分立原则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二、论述题(以下四题中,政治学理论专业考生做1、2题,非政治学理论专业考生做3、4题25分,共50分)1试论述影响政治发展的因素。答:政治发展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又可以用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作为过程,政治发展是指政治目标的运动或政治运动的方向。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政治现代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现代化既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又

16、是一个相对静止的概念。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是其两个重要的方面。政治民主既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又是政治发展的手段。所以应从影响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因素来看影响政治发展的因素。(1)影响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因素。由于政治现代化通过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来实现,所以影响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因素就是影响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的因素。影响政治革命的因素。第一,经济因素。主要是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灾难超乎寻常的加强,使他们无法再继续生活下去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均是如此。第二,社会阶级之间的严重冲突。第三,在严重冲突时期,国家统治机器软弱无力,统治阶级衰败。第四,大批知识分子疏远了革命前的政权

17、。转而为建立一种全新的统治体系提供了一系列论证,创立了一套组织机构。影响政治改革的因素。第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只有经济腾飞了,经济走上了健康的发展轨道,才能为国家政权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为社会稳定提供保障,为政治改革积蓄支持政治改革的社会力量。同时,没有社会稳定,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政治改革。第二、改革者必须牢牢控制国家权力。改革的反对者会借助各种力量来反对改革,因此改革的领导阶层必须有国家权力保障。第三、改革者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纲领或方案。第四、改革者要制定出实现目标的系统计划。第五、改革者要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2)影响政治民主的因素:第一、经济基础。人权是政治发展的对民主的

18、产生和发展而言,经济因素确实重要。历史同时告诉我们,民主形式的变化和民主程度的提高,是由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促成的,第二、法制基础。近代民主是商品经济的结果,但民主政治制度要有法律的保障,统治阶级以法律的形式把有利于自己的民主制度固定下来,以法律的方式来维护这个制度。这也就意味着,在与近代民主对立的专制社会,虽然有法律和法律制度,却不是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而完全是根据个人的意志进行统治,专制君主可以随时废止法律和颁布新的法律。因此,法律与法律制度只为实行民主政治提供了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实行法治,才能保障民主政治。第三、社会自治。社会自治是一种直接民主;但作为社会民主,它又为政治民

19、主提供了基础和制约机制,实际上足以社会权力制约国家权力。2试论述我国执政党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关系。答: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创造,它通过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充分体现了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近现代形式的民主政治自诞生以来,政党与民主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民主政治是政党政治的基础,政党政治是民主政治的集中表现。在现代政治中

20、,无论是资产阶级民主还是无产阶级民主,都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我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在我国发展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因为党的领导是我国国家统一和稳定发展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和保证。邓小平始终坚持认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这种制度本身是民主的。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不断强调制度的作用,因为制度是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

21、长期性的问题。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党内民主没有多少具体的制度来落实和保证,造成了民主和集中的失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党内民主要求的日益增长,党内民主有了较大发展。但还远远谈不上在具体制度上得到保证。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和落实党内的民主制度,切实保证各级党组织和普通党员能充分行使他们的民主权利,从而实现党内民主和集中之间的平稳。从理论上说,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但两者的发展应当有一个逻辑顺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高形态和根本目标,是实现高度的人民民主。同时,人民民主的实现,需要党内民主的支撑和配合。在坚持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

22、条件下,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赖以发展的前提,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关键。这是因为,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内民主形不成,人民民主也就无从谈起。邓小平曾精辟指出:“在我们党内和国家内,必须按照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这种局面首先要从党内造成。我们国家也要造成这样一种局面。但是,如果党内不造成,国家也造不成。我们党一定要造成这样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我们党内一定要有充分的民主。”党内民主的不断推进,必将带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所决

23、定的。从更为宽广的视野看,党内民主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由于社会主义民主不能照搬西方多党制的模式,我们的民主政治发展必须超越西方多党竞争式的体制,在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通过党内民主的制度化来逐步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形成一种非多党竞争的民主体制。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说,正确辨明和处理党的建设和民主建设、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关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党内民主的目的既是为了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也可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切入点和原动力,两者不仅不矛盾,而且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从长远和根本上说,如

24、果我们不能搞好党内民主并带动人民民主,我们党就不可能维持长治久安,也就谈不上保持自身的生机和活力。何况,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本身并不是我们党的终极目的;共产党并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是为了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党区别于西方政党的根本标志之一。3试论述政治发展的目标。答:(1)关于政治发展的理论: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出现了若干观点不同的流派,但它们又显现出某些共性特征:第一,在适用范围上,将政治发展限定于第三世界。第二,在评价标准上,把西方政治制度奉为理想模式。第三,在研究方法上,推崇“价值中立”的实证

25、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是系统、全面、科学的政治发展观。其基本看法是:第一,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第二,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复合系统。第三,政治制度的新旧更迭是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第四,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2)民主政治是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伟大变革。从政治发展的目标来说,它结束了少数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局面,使占全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劳动群众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因此,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种与以往任何剥削制度有着本质区别的最具普遍性、广泛性和真实性的民主政治,才能建立和完善

26、起来。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作为国家形式或国家形态的民主包括两个方面。从形式上看,民主作为人类社会组织政权、实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一种特定方法,它坚持并奉行一个基本的价值原则,那就是“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如果一种政治统治形式能够按照这样的价值原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程序和方法来组织与运作,它就获得了某种民主的特征,并且因为这种特征,在与专制独裁相对应的意义上被认为具有一定的价值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性。民主作为“国家形式”或“国家形态”,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利益相联系的。它在一定的

27、经济基础之上产生,并且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因此,民主总是打着阶级的烙印。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是民主的实质内容。如果说,民主政治在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原则,因而区别于专制独裁,那么,其在特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制约下所获得的实质内容,则又使它们相互区别,并在历史发展中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历史上的第一种民主类型出现于奴隶社会。它的典型模式是古希腊雅典国家的城邦民主制。城邦民主制形式上奉行主权在民原则。由公民大会选举公职人员,制定法律,决定重大问题,是雅典城邦民主制的主要特点。但是,尽管雅典城邦民主制宣称主权在民,然而真正享有公民权的却

28、只是一部分自由民,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工商奴隶主和贵族奴隶主,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则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没有任何民主权利可言。因此,在奴隶社会,撇开君主制、寡头制、独裁制等最普遍的国家形式不论,即使在个别情况下出现过民主制,则享受民主实质上也只是少数统治阶层的特权。历史上的第二种民主类型出现于资本主义社会。它是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伴随物。商品经济的内在逻辑,即等价交换和自由竞争,在政治上和法律上必然要求一种具有普遍形式的平等和自由。因此,资产阶级在反封建革命中,高举起了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的旗帜。在反封建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民主制逐步确立了起来。它奉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29、,承认一切社会成员具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在政权的组织形式上用议会制代替专制君主制,用普选制代替等级制和世袭制,但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存在着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分裂。就形式而言,它承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然而由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这种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却被资本的有无或多寡的实际不平等所限制和抵消,从而在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成了保护资产阶级本阶级内部平等的屏障。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没有或很少占有生产资料,他们主要靠出卖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因此,法律赋予他们的民主权利实际上落实为保护他们出卖劳动力商品的权利。从这个意义来说,资本主义民主制归根到底只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的一种巧妙的方

30、式和手段。它取消了公开的封建特权,却维护着隐蔽的资本的特权;它承认了形式的平等,却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依然处于支配全社会的地位,这种事实上的不民主、不平等就无法消除。历史上的第三种民主类型诞生于社会主义社会。它是在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萌芽,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这不仅因为它批判地借鉴和继承了人类民主发展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更重要的是它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并以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为依据,为建设高度完善的民主政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同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民主类型相比,

31、社会主义民主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新型国家政权使绝大多数人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在古代民主政治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中,公民权利虽然在形式上得到确认,但由于少数剥削阶级操纵国家机器,因而其实行就本质来说是十分狭隘的。与此不同,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它的实质性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只对极少数破坏社会主义事业和危害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真正确立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这种新型民主不仅使他们享有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的最普遍、最广泛的政治权利,而且能够借助新型国家政权的专政力量,使这种权利得到可靠的维护和保障。

32、第二,公有制基础使人民当家作主得到切实体现。一切政治问题根源于社会的经济关系之中。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因为没有或很少占有生产资料,只能处于依附于资本的地位,所以对他们来说,平等的民主权利只不过是一种空泛的形式。真正享受民主的是那些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垄断资本家及其政治代理人。与此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剥削制度,使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经济上获得解放,享有了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形式的所有权和支配权,这就为他们以民主方式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解决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第三,民主集中制为民主建设确立了全新的组织原则。资产

33、阶级民主在形式上具有“普选制”、“议会制”、“多党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虚饰外观,但是,由于在生产关系中居于被支配地位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根本无法进入资本主义政治机构,因此,这些民主装饰非但不能改变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反而显示出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不仅如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决策和运行存在着,并随历史的演化越来越暴露出一对尖锐的矛盾。一方面,为了更有效地维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国家事务的决策权和管理权愈益集中在少数官僚手中,他们作为资产阶级的代理人,形成了高高在上的所谓精英集团;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私有制又为个人主义、唯我主义的膨胀提供了合适的土壤,从而将所谓的民主参与扭曲成

34、了极端的自由化和无政府主义的泛滥。与此不同,社会主义奉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它一方面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国家机构同人民群众保持“极其密切的、不可分离的、容易检查和更新的联系”少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将群众意见中那些有益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统一意志,以此作为指导行动的共同准则。如果说,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使发扬民主成为必然要求,那么,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人民群众总体利益的一致性,则为集中统一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可能。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是高度民主和高度集中的辩证统一。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达到正确的集中;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只有实行正确的集中,才能实

35、现真正的民主。(3)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主义致力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自觉的追求和维护,因此就本质而言必然具有政治上的民主属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主义国家在各自的政治实践中做出了积极的和富有成效的努力。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的选举制、监督制、质询制、罢免制等民主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

36、就。当然,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和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改革,有步骤、有层次、有秩序,由浅入深、从低级到高级持续而稳步地加以推进。4阐述“德治”与“法治”的含义并论述两者的关系。答:(1)“法治”的含义:法治是指统治阶级依法对国家权力限制和制约,以有效地制约和合理地运用公共权力,使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地服从。该定义可以从形式上和实质上来理解。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形式意义的法治应当体现法冶的价值、原则和

37、精神,实质意义的法治也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运行机制予以实现,两者均不可或缺。社会主义法治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全体人民依法治国、实行依法办事的原则、制度及其运动机制的总称。其中,“依法治国”是其外在形式;“依法办事”是其基本要素;“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组织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是其要体现的基本价值、精神和原则;而建成在高度民主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则是其所要达到的目标。(2)“德治”的含义:“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中,“德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求国

38、家的所有官吏及一切行政人员,不论是通过何种方式遴选和任命的,都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应当帮助他人和关心社会,最重要的是忠于国家及其根本利益。第二,要求统治者对“道德”必须身体力行,即以自己的榜样和模范行动,来影响广大的老百姓。所谓“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及“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就是这个意思。第三,十分重视道德感、羞耻心在人的行为中的作用。正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认为人们只有有了“羞耻之心”,才能从内心中构筑起抵御一切诱惑的坚固防线。第四,强调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

39、必须充分运用道德激励的方法,通过道德教育,使道德在改善社会风气、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我们现阶段讲的“德治”,是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它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优良成分、抛弃其糟粕的基础上,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感化的作用,强调选拔干部必须德才兼备的重要性,以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应当以身作则、注意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德治”。这里的“德治”,是在肯定“法治”的重要意义基础上的“德治”,是把“德治”和“法治”看作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德治”,这也是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和中国古代儒家“德治”观的重要区别之一。更重要的是,新

40、型的社会主义“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其基本内容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这就同中国古代儒家所谓的“德治”从根本上区别开来。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强调“以德治国”,但决不是也决不能过分地夸大道德的社会作用,把道德说成是“万能”的,而只是要给予道德在国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以应有的地位,使它与“法治”并行不悖,并驾齐驱,共同维护和促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3)“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法治,而且也需要德治,使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达到使我们的国家

41、长治久安的目的。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对法治的重要性看得比较清楚,而对德治的重要性却认识得不够,甚至忽视了德治的作用,结果法治也没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鉴于此,江泽民同志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

42、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正确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提供了根本指针 法律和道德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着国家对其成员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行为的要求,体现着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要求。国家靠法院、警察机关等带有强制性的国家机器来保证法律的实施。强调用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用强制的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是“法治”的主要内涵。从维护社会的秩序、保障社会的稳定来说,法律具有不可或缺

43、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旧有的各种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新的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有着更为迫切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十分重视运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并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因为,没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就不可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尽管道德也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和法律不同,道德的实施不是依靠强制性手段,而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使人们自觉地遵守这些行为规范。道德诉诸人们的“良心”,诉诸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所谓“说服力”,主要是指通过启迪

44、人们的道德觉悟、激励人们的道德情感、强化人们的道德意志、弱强人们的荣辱观念,培养和形成古人所说的“羞耻之心”,从而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形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培养和形成人的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所谓“劝导力”,就是指通过形成广泛的道德舆论,培育良好的道德环境,增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使人们认识到,如果一个人不能履行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或者违反了社会的道德要求,就必定要受到舆论的谴责和公众的批评,甚至招致事业的挫折和失败。社会舆论的力量是无形的,却是不可忽视的。强大的社会舆论,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性情和气质,改变社会的风气,形成某种道德的氛围。这种社会舆论,一旦同内心信念相结合,就能发挥更

45、大的作用。总之,从维护和保障社会的稳定来说,法律和道德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人们就能自觉地扶正祛邪,扬善惩恶,有利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如何将“德治”与“法治”正确结合起来第一,全面、充分、深入地认识和领会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避免认识上的任何片面性。“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紧密结合,应当成为我们治国的一个基本方略。由于法律重在惩罚已经违法犯罪的

46、人,而道德则是重在教育那些尚未违法犯罪的人,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使他们不去犯罪,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刑罚是治标的,而道德建设才是治本的。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才能使法制建设和法治得到有力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的稳定。第二,在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实践中,应当自觉地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联系起来。立法要注意法律的道义基础,把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直接纳入法律的规范中;同时,道德建设特别是道德教育则要把遵纪守法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提出来,使法治和德治能够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那些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

47、庭美德等方面出现的严重违反道德的行为和现象,比如“见死不救”、“虐待父母”、“破坏家庭”等,就可以在立法时予以适当注意。这对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改善社会风气,进一步推动法制建设,都是非常有益的。第三,在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同时,还要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已经成为现实生活向我们提出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关系到我国能否保持社会的稳定、能否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至于能否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道德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特别是如何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怎样对待公

48、平和效率问题,等等。我们应当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指导思想,动员各个方面的力量,为早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而努力。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2000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招生专业:政治学理论、中共党史、社会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等。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行为主义政治学。2简述国家职能的两重性。3简述政治参与的含义及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4李登辉的“两国论”及其实质。5简述半

49、总统半内阁制。二、论述题(以下三题中,政治学理论专业考生做1、2题,非政治学理论专业考生做2、3题。每题25分,共50分)1试论述我国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2“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在香港和澳门的实践模式。3概述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并对其进行评析。参考答案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招生专业:政治学理论、中共党史、社会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等。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行为主义政治学。答:(1)行为主义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行为主义的勃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

50、后。行为主义的着眼点是人及人的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政治学家主张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方法来研究政治,发起了“新政治科学运动”,为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成为美国现代政治学的主流。(2)行为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其主要特点体现在:第一,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第二,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二抛弃定性研究;第三,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第四,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研究生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