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以及标准心理健康: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的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结合国内外专家的观点,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如下: 1 、大学生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 智力是指人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的综合,是人在经验中学习或理解的能力、获得和保持知识的能力,迅速而又成功的对新情景作出反应的能力,运用推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智
2、力正常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大学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化需要的心理保证,因此,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一般来说,大学生的智力是正常的,甚至相对与同龄人,其智力总体水平较高,因而衡量大学生的智力,关键在于看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地、充分的发挥了效能。 大学生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的标准是: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智力结构中各要素在其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都能积极协调地参与并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乐于学习。 此外,一些非智力因素包括理想、兴趣、爱好等也是构成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2 、情绪健康 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理愉快。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
3、指标。 因为情绪在心理变态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大学生的情绪健康应包括以下内容: (1)愉快情绪多于不愉快情绪,一般表现为:乐观开朗,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满怀信心,善于自得其乐,对生活充满希望; (2)情绪稳定性好,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使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需求,也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 (3) 情绪反应是由适当的原因引起的,反应的强度和引起这种情绪的情境相符合。 3、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标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
4、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行,而不是顽固执拗、言行冲动、行动盲目、轻率鲁莽,或害怕困难、意志薄弱、优柔寡断。 4、人格完整 人格在心理学上指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大学生人格完整的主要标志是: (1)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 (2)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
5、行为统一起来。 5、自我评价正确 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是在与现实环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认识自己的。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应比较接近现实,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优点感到欣慰,但又不至于狂妄自大;对自己的弱点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善于正确的“自我接受”。 6、人际关系和谐 社会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大学生也同样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表现为: (1)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 (2)在交往中保持独
6、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 (3)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宽以待人,乐于助人; (5)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6)交往动机端正。 7、适应能力强 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思想和行动都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当发现自己的需要愿望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能迅速进行自我调节,以求和社会的协调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更不是妄自尊大,一意孤行,与社会需要背道而驰。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7、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心理行为模式。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和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活跃,与之相适应,行为上应该表现为朝气蓬勃、热情洋溢、生龙活虎、反应敏捷、勇于探索、勤学好问。如果出现那种所谓的“少年老成”、萎靡不振、喜怒无常,或过于幼稚、过于依赖等现象,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总之,若经常严重的偏离这些心理行为特征,则有可能是心理异常的表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
8、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压力的调节什么是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源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心理压力即精神压力,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所体验,总的来说有社会、生活和竞争三个压力源。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现代医学证明,心理压力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从而使外界致病因素引起肌体
9、患病。分类:(1) 生物性压力源:躯体创伤或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音、气温变化(2) 精神性压力源: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不良个性心理特点(3) 社会环境性压力源:纯社会的;由自身状况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调节的方法:1.时间遗忘法 有人说过,时间是最好的解药,当我们出现情感问题与心理压力时,随着时间的逝去,积极的忘记过去的、眼前的不愉快,随时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那么,痛苦的经历将不再会影响你的未来。2.音乐放松法 音乐心理治疗早就指出,音乐与声音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他人的赞扬声、指责声、议论声等都会影响你的心态,优美的轻音乐可以调整我们的情绪与心理压力,让我们的心灵放
10、松下来,享受被音乐包围的美妙感觉。3.自信激励法 心理暗示的作用大到你自己都无法想象。多鼓励自己,能让自己更好的自信与振作起来。只要你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最可以依赖的,是无所不能的,那么,你就真的可以做到无所不能。4.顺其自然法 顺其自然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但是,它的效果也是最显著的。当你能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那么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还有什么心理压力不能放松呢?5.淡化功利法 现在的价值观,可以说是一个功利价值观,很多人都是为了功利而在努力奋斗着。适当的功利并没有坏处,但是过度的话,就会让我们的心理压力很大。建立合理的、客观的自我期望值,奋斗目标要合理,有时做事可往最坏处着想,但向最
11、好处努力。6.更新环境法 压力太大时,不防换一个环境,也许换一个环境,就能让你换一个心情,换一个状态!在压力太大、心情不佳时变换一下环境,例如室外观景、室内养花、对美好事物的想像等。7.换位思考法 认知心理学认为,并不是刺激引起我们的心理反应,而是我们对刺激的看法引起我们的心理反应。也就是说,你的心理压力并不是现实的刺激所引起的,而是你对现实刺激的看法所引起。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认知去看待问题,也许在你眼中那些不公平的事情、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就会豁然开朗,一笑而过!情绪情绪是什么?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
12、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有20种以上的定义,尽管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承认情绪是由以下三种成份组成的:1.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情绪的表达形式。2.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3.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由于情绪与情感表现表达极易混淆,所以在情绪定义中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是辩论争议的重要方面。情绪被描述为针对内部或外部的重要事件所产生的突发反应,一个主体对同一种事件总是有同样的反应。情绪持续时间很短,产生的情绪包含语言、生理、行为和神经机制互相协调的一组反应。人类的情绪也来自生物性能,特别是在演化中被强化。因为情绪可以为一些远古人类常常面临的问题提供简单解决方法。容易
13、和情绪混淆的概念有: 感觉:个人对情绪的主观认识,更私人化,因人而异。 心情:主体所处在的感情状态,比“情绪”延续时间长,感情波动不如“情绪”强烈。 情感:一个笼统概念,有时包括情绪、感觉和心情,有时可以专指“情绪”。情绪的构成情绪既是主观感受,又是客观生理反应,具有目的性,也是一种社会表达。情绪是多元的、复杂的综合事件。情绪构成理论认为,在情绪发生的时候,有五个基本元素必须在短时间内协调、同步地进行。认知评估:注意到外界发生的事件(或人物),认知系统自动评估这件事的感情色彩,因而触发接下来的情绪反应。身体反应:情绪的生理构成,身体自动反应,使主体适应这一突发状况(例如:意识到死亡无法挽回,宠
14、物的主人神经系统觉醒度降低,全身乏力,心跳频率变慢)。感受:人们体验到的主观感情(例如:在宠物死亡后,主人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一系列反应,主观意识察觉到这些变化,把这些反应统称为“悲伤”)。表达:面部和声音变化表现出这个人的情绪,这是为了向周围的人传达情绪主体对一件事的看法和他的行动意向(例如:看到宠物死亡,主人紧皱眉头,嘴角向下,哭泣)。对情绪的表达既有人类共通的成分,也有各地独有的成分。行动的倾向:情绪会产生动机(例如:悲伤的时候希望找人倾诉,愤怒的时候会做一些平时不会做的事。情绪是由以下四种成份组成的:1、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情绪的表达形式。2、情绪是行动的准备阶段,这可能跟实际行
15、为相联系。3、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4、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一般表现:积极情绪表现为:和别人握手时,要表现出热情,诚恳,可信和自信。谈话时,要轻松自如,不吞吞吐吐,慌慌张张,没有相互敌视和防范的心理和行为。消极情绪表现为:初次见面时被动握手。接触时距离保持过远。不太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在对方说话时心不在焉地干一些别的事。会话时,相互猜疑,防范多于理解和谅解。产生过程从古希腊至今,历代思想家都试图在理论上解释情绪的产生。 当代情绪理论多注重经验主义研究方法,很多独立的理论并不互相排斥,大多数研究人员乐于采纳多种视角,融合各种理论。引起争议的问题主要是认知判断对产生情绪有多
16、重要,特别是和身体反应等其他方面比较。情绪特性:整体性、过程性、个体差异性表达层次:生理表达、外部表达:(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心里表达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态度和情绪:态度和情绪有相似点,但是二者之间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化表现的,主要反映在很多方面的因素,这种因素也是体现出其中差异化的表现的。情绪可以看作是短期态度的体现。现在学术界的探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态度平衡理论,然后是态度失调理论,二者研究的方式不同,但是研究的重点确实非常相似的。所以在此过程之中需要把握不同情况下态度转变的差异化体现。维度情绪:1、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
17、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两极性。2、情绪维度的理论:(1)三维理论: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维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维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维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2)四维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维度。感受情绪:感受是先天
18、遗传的个人倾向,如情绪、嗜好、美感、欲望、动机等。情绪理论物学理论、认知理论、分化理论、ABC理论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的评价、糟糕至极的结果情绪认知理论:情绪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主张情绪产生于对刺激情境或对事物的评价
19、的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受到环境事件、生理状况和认知过 程三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它包括: (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2)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4)西米诺夫的情绪认知一信息理论;(5)扬和普里布拉姆的情绪不协调理论。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一、正确把握自己的情绪没有专业知识,人们对自身情绪的定位其实往往不太正确,难以分清愤怒、焦虑、抑郁、烦躁、郁闷等情绪的差别。因此第一步首先要了解自己当前处在何种情绪之中1.询问与你亲近的人,有关你自己当前的状态如何。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周边的人对你的观察和了解,往往比你自己还要正确很多。2.
20、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独处,先遮蔽外界多余的信息,以避免恶化你的情绪。3.也可以回想自己过去的经历,以前曾经在什么时候有过类似的这种情绪。二、正确把握产生情绪的原因1.情绪和情绪的原因经常互为因果,但人们时常没有察觉到。2.有时情绪产生的原因是积累性的,但大多数时候由于最近期的原因。这是因为有一个间接的原因,是因为这个间接的原因,使你突破了之前的忍耐限度,你的同事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3.不合理信念经常左右我们的情绪三、正确缓和我们的情绪1.转移注意是最常用的方式、音乐、艺术、旅游、电影都行。2.把握情绪周期,人们的情绪有一个最高点,当过了那个最高点后就会渐渐缓和,这是情绪的周期性,人每一天都
21、有情绪最好的时间段和情绪最差的时间段,同样每一周、每一个月都有这有这个周期,把握这个周期,在大概快到情绪最低点的时候选择休息,是最好的选择。3.找人倾诉,可说是最推荐的方式,因为同时可以感觉到他人的爱与关怀。4.冥想、瑜伽、呼吸训练、肌肉放松,这些都是一些对身心有益的放松方式,传统的泄愤,根据近期的研究,其实对人的情绪缓和帮助不大。人格人格的一般概念?1、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一是个人在生活舞台上表现的各种言行。二是蕴藏于内的真实自我。2、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功能性 人格特征有了质的变化或
22、向相反方向发展,人格就出现了问题。人格的结构?(一)气质1.气质是指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2.气质类型说l 气质说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粘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l 约500年后,罗马医生盖伦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3、现代的气质说仍将气质分成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胆汁质:精力旺盛、控制力强烈、动作迅速、情绪体验强烈、智力活动具有极大灵活性、解决问题有不求甚解的倾向、易感情用事。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动作敏捷、思维灵活,但往往不求甚解、注意力很容易转移、情绪比较稳定且易外露、易适应环境、
23、喜欢交往、做事粗枝大叶。粘液质:安静沉稳、喜欢沉思、情绪不易外露、灵活性不足、比较刻板、注意力稳定、不容易习惯新的工作、反应缓慢、善于忍耐等。抑郁质:自制力强,想象丰富,安静聪慧。行动缓慢、敏感、情感体验深刻、容易感觉到别人不易觉察的细小事物、易疲倦、孤僻。4.关于气质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气质不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也不与社会道德相关。气质不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现实生活中,单一气质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是四种气质相互混合,兼而有之。(二)性格1.性格是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2.关于性格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有好坏之
24、分。性格包含很多社会道德的含义,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性格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同时也受个体生物学因素的影响。3.对立类型理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A- B型人格、内向-外向人格(三)认知风格认知风格:个人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人对外部环境(场)的依赖程度) 冲动-沉思型场独立性依据内在参照,与人交往很少能体贴入微。场依存性依据外在参照,与人交往能较好顾及他人感受。 人格的测量?(一)自陈量表自陈量表是让被试按自己的意见,对自己的人格特质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MMPI)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哈撒韦Hathaway和精神科医生麦金
25、利Mckinley于1940年编制而成。可用于测试正常人的人格类型,也可用于区分正常人和精神疾病患者。包括疑病、抑郁、癔病、精神病态、男子气或女子气、妄想、精神衰弱、精神分裂、轻躁狂、社会内向等。卡特尔16种个性测试(16PF)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编制的用于人格检测的一种问卷,简称16PF。16PF仅次于MMPI排居第二。(二)投射测验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及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主试加以分析其人格特征。1.罗夏克墨迹测验由瑞士精神医学家罗夏克设计。组成:10张墨迹图片,五张彩色,五张黑白。测试过程:每次按顺序
26、给被试呈现一张,同时问被试:“你看到了什么?”“这可能是什么东西?”或“你想到了什么?”等问题。2.主题统觉测验由美国心理学家莫瑞(1938)编制。由30张模棱两可的图片和一张空白图片。图片内容多为人物,也有部分风景,但每张图片都至少有一个人物。3.房树人测验又称屋树人测验,它开始于John Buck的“画树测验”。John Buck于1948年发明此方法,受测者只需在三张白纸上分别画屋、树及人就完成测试人格的成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一)遗传因素1.脑:人格是脑工作的产物,大脑是人格的主要物质基础。2.生化物质:人体内的生化物质的变化会影响一个人的人格特征。3.身体外貌:对人格特征也有一定的
27、影响。4.遗传是人格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二)环境因素1.产前环境:围产期的母体环境的影响。2.自然环境:人们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受到不同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3.家庭环境:家庭的结构类型、家庭的气氛、父母教养方式等都会对人格形成产生影响。关于家庭教养方式:权威型: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来做决定。(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缺乏主见)放纵型: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有时达到失控的状态。 (任性、幼稚、独立性差、胡闹、自私、惟我独尊)民主型:平等和谐的氛围,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争取的指导。(活泼、快乐、善于
28、交往、自立、直爽、富于合作)(二)环境因素1.产前环境2.自然环境3.家庭环境4.早年童年经验: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5.学校与社会环境健全人格的特征 对世界报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 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 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心理案例1、2005年5月7日晚9时10分左右,北京大学理科二号楼一男子从九层的天台坠楼,落在楼底天井的西北角。而在15天前,北大一女生从同一座楼上跳楼身亡 分析:自杀是一种极
29、端行为,原因有很多。现在大学生压力要比以前大得多,那么他们就想寻找各种方式缓解压力,比如跳舞、上网、交友等等。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渠道去进行缓解,可能就会产生人生比较失败的消极想法,也可能是从前失败的痕迹与现在的失败产生共振,让这样一种力量成几何扩大,最后把这样一种情绪放在了一个点上。可以说,愤怒的力量越大,压抑愤怒的力量也就越大,最后发泄出来的力量就越大。那么,在某一个时候,这种力量也会作用于自身,自杀成了自身的需要。还有的就是目标和自身能力产生差距,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摆正心态,那么负面心态一直积聚,到最后也可能完全否定了自己,而寻找自杀这种解脱方式。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没受过挫折
30、,面临压力就会选择逃避,这也是一种很危险的心态。 2、学军中学的一名学霸班花自杀案,朝晖小区的一对高级知识分子双双自杀,农村10岁小女孩儿留遗书自杀案等大学生自杀心理 自杀是指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自杀,其背后都有心理机制在推波助澜。社会因素、生物学因素、病理学因素等均须通过影响人的心理因素才能发挥作用。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虽受制于一般的自杀心理规律,但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自杀的心理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杀动机的形成。个别学生在遇到挫折或打击时,为逃避现实,将自杀
31、作为寻求解脱的手段。例如,调查的案例中,有位大学生因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大学生活难以适应,成绩因此一落千丈,自感生活毫无意义,便决定以自杀来寻求解脱。有个案例反映:自杀者借自杀作为对自己因做错了事而产生的悔恨、惩罚,作为自罪自责心理的补偿。如一位大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进入大学后,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自感对不起父母和乡亲,在强烈的自罪自责心理驱使下便采取了自杀行为。此外,有的把自杀作为报复手段,从而使有关的人感到内疚、后悔和不安。如一位大学生的父母离异,对他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给该生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创伤。在学习上、生活上几经挫折后,该生便万念俱灰,想到了以自杀来报
32、复其父母。 第二阶段,心理矛盾冲突。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难以最终作出自杀决定。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预言、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实际上,我们可以看作是自杀者发出的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此时,如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关注,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杀者很可能会减轻或打消自杀的企图。这也是自杀行为可以预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础。但周围的人往往认为常喊着要自杀的人其实不会自杀,因而不太关注欲自杀者发出的信号,以致痛失救助良机。 第三阶段,自杀者平静阶段。自杀者似乎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再
33、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抑郁减轻,显得平静。这样周围的人真以为他的心理状态好转了,从而放松警惕。但这往往是自杀态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杀者心理状态好转的表现。因为发展到这个阶段,自杀者认为自己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为生与死的选择而苦恼。因此他们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甚至表现出各方面的平静。目的可能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 大学生的自杀同样也符合以上的心理过程。我们调查的个案中,有这样一个案例:长沙某高校一名大学三年级学生李,在中学时是班上的“尖子”,进了大学后,他总认为自己的成绩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便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加上中学时过惯了衣来伸手、饭
34、来张口的生活,独立生活能力差,以致进大学后生活难以自理,身体状况下降,患上了肝炎病而不得不住院治疗。这期间他的情绪极度低落、抑郁,甚至拒绝接受治疗。他曾对护士和前来探望的同学谈论过自杀的一些问题,并说过诸如“我没什么希望了”、“真想死了算了”之类的话。医生、老师和同学并未对此加以足够重视,只是安慰了他一番。后来一段时间,该生的心情逐渐好起来了,甚至还和前来探望的同学开玩笑。大家都以为他的心情真的好起来了。然而一天他趁周围无人,悄悄溜出病房,在医院后山的一棵树上用一根粗麻绳结束了自己19岁的年轻生命。从这例自杀案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最初促成其自杀动机的原因有三个:成绩不尽如人意,生活适应能力
35、差以及身体患病。这三种因素同时或相继出现在该同学身上,使他对生活产生了绝望感。之后他又试图通过拒绝治疗、谈论自杀渴求得到他人的帮助,但这种尝试又遭失败,因而坚定了他自杀的决心,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的身心处在青年期;另一方面,脑力劳动是他们的主要活动方式,用脑的频繁性和复杂性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变化和发展。此外,他们的内心世界也相对较为复杂,他们的心理境界、需求、思想和价值观念等等,不同一般。这些特征使得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表现出与一般个体不同的规律性。因此,我们研究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应当从大学生自杀的心理机制入手。中国大学生自杀率: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以“大学
36、生自杀率”来侧面阐述“中国特色”:“目前,中国社会的自杀率非常高,每10万人当中有23个自杀,但实际上,教育部统计,中国大学生自杀率只是十万分之一点多到2点多左右,和西方国家相比较低。中国大学生从整体上来讲大部分都是心理健康的,精神障碍发生率要低于一般人群,整体乐观。如何避免大学生自杀?家庭原因、学习原因、外貌原因、感情原因、工作原因、人际关系1各个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不要名存实亡,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定期到学生中走访、了解,找到真正的有抑郁倾向的或者有抑郁症的同学,对其进行重点关注,心理疏导、危机干预;2学校聘请专门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为课外辅导员,定期开展讲座,同时通过各种媒体工具,板报、墙报、广
37、播、班会、素质课堂、网络等宣传、介绍抑郁症的知识以及预防办法,如果我们的工作能够阻止一名抑郁症同学自杀,挽救一个生命,能有什么样的工作可以与此相提并论,我们的工作是多么伟大而有意义。3全社会、家长、学校、亲朋好友都来关心患抑郁症的同学,帮助他们战胜疾病,开始新的生活。4让更多的人,了解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知识,我们有时很难做出判断,需要我们掌握更多的抑郁症的常识,对于我们个人以及周围的亲人、同事、朋友都是有好处的。如何预防抑郁症,以下几点体会,也许对您有帮助:1要注意睡眠、饮食和运动;2明确自己的价值和目标;3将欢乐带入工作、学习和生活;4不要孤注一掷,不要把所有的一切寄托在一件事情上,比如,一
38、次考试、一次活动等,朋友、家庭、感情、兴趣都要兼顾;5建立可靠的人际关系。放松自己的心态。运动、阳光、音乐、食物、中医、心理疏导等这些对预防抑郁症的发生都有好处。对于一名教师,了解、知道、掌握有关抑郁症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呼吁大家以及全社会,特别是每个老师,每个家长都来重视这个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如何辨别?当一个人被自杀念头困扰的时候,他也可能会无法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或者做出一些反常行为,例如学业成绩下降,工作心不在焉,把自己心爱的或有价值的东西扔掉或者转赠给他人,与平日的朋友断绝来往,或者中断其他亲密的关系,把自己孤立起来等等。如果周围的人比较敏感的话,也会感受到他情绪上的变化,比如变得沮丧、失落、无意义无价值甚至绝望。这些线索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求救的信号。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些信号敏感一些,不难发现一个人的自杀念头,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