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摘要:游戏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手段,幼儿园对实行的全面发展教育重要是通过游戏来实现的。幼儿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本文中从游戏的意义入手,分析了游戏的本质和内涵,并通过游戏的特点透视出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项活动中。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作用; 游戏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游戏也是幼儿的天性,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在幼儿园里,戏已被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我们逐渐结识到游戏是幼儿有效的学习段,是幼儿最喜
2、欢的活动,如体育活动对幼儿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 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游戏有助于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从而带动认知的发展。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结识过程;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结识世界;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所以说认知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能力的发展。在皮亚杰看来,此阶段的孩子处在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儿童可以一物换一物,虽然他们不以实际的运作进行思维,但具体形象性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凭借事物的表象来进行思维,在游戏中,特别是良好的伙伴关系使幼儿能积极积极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游
3、戏活动,同伴们的行为表现,在幼儿的大脑里储存了丰富的表象,他们的记忆和语言有了鲜活的材料,从而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游戏使幼儿语言的表达也逐步连贯起来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表现为: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立言语的发生;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讲诉逻辑性的发展;掌握言语表情技巧。语言的顺利发展对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带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言语发展的好坏和孩子对自己的自信心,而关系的发展和自信心直接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 四)、游戏具有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功能 游戏随着着儿童成长。儿童通过学习探索环境,从接触物体中获得知识并解决问题。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游戏如同火焰,点燃了探索求知的
4、火焰”。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许多知识。如在爬攀登架的过程中能体会到空间和高低,在玩水的过程中他会感觉到干与湿,玩积木的时候他可以体会并结识到大小、形状、颜色等。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观测力、判断力。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会不断地移动、触摸、聆听、观测,这些器官刺激有助于培养注意力、观测力和判断力。如推小汽车玩,他会观测到汽车的速度和用力大小之间的关系。游戏可以激发儿童发明力和思考力。儿童的发明力在游戏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如一个3岁的儿童把玻璃杯拿在手里当话筒煞有介事地唱歌的时候,就充足表现出他的发明力。如在搭积木、做手工的时候,就要去想象,去思考:我想搭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它的重要特性
5、是什么?用什么搭?如何搭才像?然后发明出一个新的“产品”,这个思考,想象的过程就是孩子发展发明力的过程。游戏是个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幼儿在操作物体的动作中建构经验,因而它同时是一种自发的学习,具有促进认知发展的功能。一方面这一功能表现为自发探索。幼儿在游戏中的尝试性行为的频发率是极高的。凡是用来游戏的物体,孩子们从不马虎,他们先要了解物体的性质,然后要作为工具实现自己的目的,于是敲敲打打、摸摸看看、拆拆弄弄等各种作用于物体的方法就成了他们的游戏行为。另一方面这一功能表现为自发练习。幼儿游戏的重要外显特性就是反复性行为。他们天生就有一种不断反复刚出现的动作、刚获得的经验的活动倾向。这种反复的价值
6、就在于练习,反复就表白这个活动是孩子力所能及,却还没有充足发展完善的一种能力表现。孩子就是在这种反复中巩固了刚刚萌发的许多新的身体能力和心理水平。 二、 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游戏有助于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从而带动认知的发展。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结识过程;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结识世界;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所以说认知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能力的发展。在皮亚杰看来,此阶段的孩子处在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儿童可以一物换一物,虽然他们不以实际的运作进行思维,但具体形象性的思维方式使他
7、们凭借事物的表象来进行思维,在游戏中,特别是良好的伙伴关系使幼儿能积极积极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游戏活动,同伴们的行为表现,在幼儿的大脑里储存了丰富的表象,他们的记忆和语言有了鲜活的材料,从而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游戏使幼儿语言的表达也逐步连贯起来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表现为: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立言语的发生;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讲诉逻辑性的发展;掌握言语表情技巧。语言的顺利发展对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带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言语发展的好坏和孩子对自己的自信心,而关系的发展和自信心直接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因此,言语有两种功能:一是交际功能;二是概括和调节功能。在言语发生的准备阶
8、段,儿童和别人交往,不是依靠语言,而是依靠更多表情和手势、动作等“体态语言”。学前儿童语言交际功能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3岁前。这个阶段言语的交际功能重要是请求、回答和提高。这是和3岁前儿童的独立性不够发展,其活动重要依赖成人有关。在这阶段,儿童重要用对话语言、情境语言和不连贯语言。第二阶段:3岁。这个阶段的语言功能,除了请求和问答外,尚有陈述、商议、只适合命令、对事物的评价等等。与此相适应的是连贯性语言、陈述性语言逐渐发展。四岁以后,儿童之间交谈大为增长,他们会进行讨论,在游戏和其他活动的合作中协调行动。五岁以后,儿童在争吵中,出现用语言辨认的形式。 我们看到大多数口吃的孩子受到自
9、信心和人际关系的困扰,而自信心和人际关系又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口吃的限度。口吃是言语的节律障碍,说话中不对的的停顿和反复的表现。幼儿的口吃现象,部分是由生理因素导致的,更多则是由于心理因素所致。口吃出现的年龄以24岁为多。23岁,一般是口吃开始发生的年龄,34岁是口吃的常见期。口吃的心理因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暴躁、激动、紧张。23岁的儿童在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语言流节奏的障碍。即在发音系统还没有完毕说话的准备时,他已发出了发音的冲动,导致先发出语音后来应当发出的语音的脱节,也就是发音连续动作的不恰当的停顿和割裂。导致这种现象也许有这两种情况:一是儿童头脑中已经储存了许多语言信息,说话时回忆
10、语言模式的速度相对较快,而说出的语言速度相对较慢,两者的时间导致了言语流的脱节。二是儿童开始说话后,找不到应有的语词去继续表达。两种情况都使儿童出现过度激动和紧张,这种激动和紧张状态状态使发音系统受到克制,发音器官发生很细致的抽搐和痉挛,于是出现了发音的停顿和反复。多次的发音停顿和反复,是儿童形成了条件反射,以后,每次碰到类似的说话情境或类似语词时,即发生同样的克制现象,导致口吃。幼儿否认口吃还也许来自模仿。幼儿由于好奇心和模仿心理,觉得口吃挺“好玩”,就模仿别人口吃,结果不自觉地形成了口吃的习惯。(三)、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开始学会互相理解,并共同遵守规
11、则,学会与人相处,借助于游戏,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发展。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儿童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学会理解别人,并尝试体验长大后也许成为角色。在游戏中,他们一方面学会发现自我,他们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别人会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反映,自己会对别人有什么样的反映等。在游戏中根据参与人数的多少,游戏分为单人游戏和多人游戏。顾名思义,单人游戏是一个人独自参与并完毕的游戏,多人游戏(也
12、可以叫做合作游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协作才干完毕的游戏。游戏经常以多人游戏的形式出现,多人游戏是游戏的重要成分。在多人游戏中,富含着社会性教育因素,有分工协作,有人际交往,有互相尊重与谅解,甚至有社会责任和义务 在这里,孩子们学到了他们作为社会人应当具有的一面,为他们融人社会,真正地成为社会的一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内容涉及:亲子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的发展;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袭击性行为的发展。(四)、游戏促进幼儿情绪的发展 幼儿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情绪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情绪对幼儿社会交往的作用;情绪对幼儿个性形成
13、的作用。其发展的一般趋势为:情绪社会化;情绪的丰富与深刻化;情绪的自我调节化。而通过情绪社会化趋势表现为: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长;引起情绪反映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长;情绪表达的社会化。通过游戏使儿童可以解决一些情绪问题,在实验性的、没有恐惊的情境中学习对待焦急都需要得到表现。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如何安全、妥本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的途径,从而可以设法驾驭、控制不和谐的袭击性行为。 袭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其目的性。幼儿的袭击性行为的特点为:1、幼儿袭击性行为频繁,重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它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或物品。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袭击,而不是言语袭击。3、从工具性
14、向敌意性袭击转化的趋势。小班儿童的工具性袭击性行为多于敌意性袭击行为,而大班儿童的敌意性袭击显著多余于工具性袭击。4、幼儿的袭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幼儿园男孩比女孩更多地怂恿和更多地卷入袭击性事件。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在受到袭击性行为以后发动报复行为,碰到对方是男性比对方是女性时更容易发生袭击性行为。 游戏是儿童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孩子们在游戏的时候往往全神贯注、无拘无束,显露出自己的真正本性。因此游戏仿佛是儿童情绪的晴雨表,教师可以从游戏中观测了解到儿童的喜怒哀乐。如一个小女孩抱着她心爱的洋娃娃,温暖地抚摸、亲热、说悄悄话,也充足表现了孩子愉悦美好的心理感受。 游戏是儿童克服情绪紧张的
15、一种重要手段。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他们选择一件玩具。这个玩具代表了他所惧怕或不喜欢的东西。在游戏中操作和摆弄它,可以使儿童消除胆怯或者厌恶的情绪,重新获得自信,解决问题。如儿童乐意玩医生和护士的游戏,在游戏中儿童扮演医生或护士,津津有味地玩着打针的游戏。有的孩子在娃娃家中哼着唱歌哄娃娃睡觉等。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里运用游戏让儿童掌握一些难以掌握的词。例如,用示范法让女孩掌握“你”字,不成功,用游戏情绪激动法则成功了。姨妈问她:“这只手风琴是谁送给你的?”女孩答:“刘老师送给你的。”姨妈立即说:“啊!送给我的。”随即拿走了。这使女孩激动起来,立刻叫喊:“送给我的。”从此对“你”
16、、“我”二字十分注意。有时说了“某某给你的”,立刻改正为“给我的”。有时干脆先说“给我的”。有时干脆先说“给我”,再说“某某给我的”。 游戏有助于消除孩子愤怒的心情。在当代有许多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将游戏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治疗儿童的行为问题或者情绪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身体的锻炼和成长。在童年的游戏中,有大量的运动性游戏,也是儿童十分感爱好的游戏形式。当孩子们在跑、跳、攀登、爬的活动中,加快了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并且增强体力,使他们的动作变得协调、身体越来越结实。而儿童在从事玩沙、绘拼图等需要小肌肉活动的游戏时,可以训练手指、手腕、手掌的灵活性,以及手眼协调能力,使儿童
17、变得更加机灵。二、游戏是幼儿园的一种基本活动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有两种体现:一是模糊教学与游戏的界线,两者对立,相对独立。 前者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最高境界。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具有将教育意图内隐在游戏中的能力,将课程内容物化在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游戏材料的投放之中,使幼儿在环境和材料的互动的过程中悄然获得教师想让幼儿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师具有细致观测和准确评价的幼儿发展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观测幼儿的游戏行为,可以看懂幼儿游戏行为中蕴涵的发展水平,并且可以预测当前活动中幼儿也许获得的发展,即善于在游戏中发现幼儿正在进行的无意性学习,并给予幼儿适当的支持,促使幼儿在游戏与教学的统一中获得自主发展。 后者是教学之外自发游戏时间的保证来实现。也就是说,既然游戏与教学相对独立,并列呈现,那么将游戏作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教育必须保证游戏的时间和机会远远大于教学的时间和机会。在这里游戏不仅能起到心理调适的作用,并且客观上也能使幼儿在游戏的愉悦中自然而然地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这种纯自发的幼儿游戏的虽然与教师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并无直接关联,但是它可以巩固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且促使幼儿获得新的经验,只是幼儿获得何种新经验是教师无法预料的。因此,这种并列于幼儿园课程之中的幼儿纯自发的游戏与教师预设的教学在幼儿的整体发展上仍然可以相得益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