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093485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一、 定义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头痛为主症。多因寒热,饮食失调,阴阳气血局限性,气滞血瘀等使胃失和降所致。本病相称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重要症状者。本诊疗方案合用于慢性胃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23,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23年)。重要症状:不同限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本病可见

2、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23,上海)。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少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1)内镜诊断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2)病理诊断根据需

3、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限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限度的判断。(二)证候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23,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23年)。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

4、舌苔薄白,脉弦。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4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5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6胃阴局限性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

5、数。7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色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三、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1肝胃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方药:和胃散(本科协定方)柴胡6g、香附10g、白术10g、枳壳10g、陈皮10g、茯苓10g、白芍10g、佛手10g、百合10g、甘草3g。中成药:胃苏颗粒。2肝胃郁热证治法:疏肝清热降胃散(本科协定方):黄连3g、吴茱萸6g、白芍10g、青皮10g、乌贼骨先煎30g、瓦楞子先煎30g、浙贝母10g、丹皮10g、栀子10g。中成药:加味左金丸。3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化湿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3g、制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

6、、枳实10g、竹茹10g、黄芩10g、大腹皮10g、白蔻仁10、生薏苡仁30g。中成药:藿香正气散。4脾胃气虚证治法:健脾益气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木香6g、法半夏10g、升麻6g、黄芪30g。中成药:香砂六君丸。5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健脾。黄芪健中汤合理中汤加减。黄芪30g、桂枝6g、干姜6g、白术10g、法半夏10g、陈皮10g、党参10g、茯苓10g、炙甘草5g。中成药:胃苏颗粒。6胃阴局限性证治法:养阴益胃。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10g、麦冬10g、生地10g、玉竹10g、百合10g、枸杞子10g、浙贝母10g、佛手10g、白芍10g、甘草

7、5g、川楝子10g。7胃络瘀阻证治法:活血通络。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丹参10g、砂仁后下3g、生蒲黄10g、莪术10g、五灵脂10g、三七粉(冲服)3g、元胡10g、川芎10g、当归10g。(二)中医特色治疗1、针灸: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灸、等治疗方法。2、综合治疗:耳穴埋籽、穴位注射、背腧穴拔罐、中药穴位贴敷等疗法。3、中医调护: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食、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四、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重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重要症状(胃脘痛及痞满)的记录与评价。按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重要症状改善百分率。(1)痊愈:症状消失。(2

8、)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80%。(3)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4)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5)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2证候疗效评估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3.内镜下胃粘膜疗效评估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胆汁反流,花斑、苍白、血管显露、黏膜结节等情况加以记录,计算各单个镜下表现的改善等

9、级及总积分改善限度.(1)痊愈:胃粘膜恢复正常。(2)显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2级以上。(3)有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1级。(4)无效:胃粘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4胃粘膜组织学疗效评估分别对病理状态下慢性炎症、活动性、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情况加以记录,计算各单个病理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限度.(1)痊愈:胃粘膜病理恢复正常。(2)显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2级。(3)有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1级。(4)无效:胃粘膜炎症限度无改变或加重。5.量表评价标准以所采用量表(如SF-36、PRO量表)的总积分及各领域积分前后变化进行直接比较鉴定。(二)评价方法1入院时的诊断与评价:在入院17天内完毕。

10、内容涉及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2治疗过程中的评价:对中医证候学内容进行定期评价,每周进行一次。3出院时的评价: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价标准”中“中医证候学”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 “胃镜、病理组织学”评价。五、难点分析慢性胃炎的难点在于病情迁延、难以根治和药物治疗不易阻断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难点之一:病情迁延、难以根治慢性胃炎患者往往在服药期间上消化道症状可减轻或缓解,但停药后症状又作,不少患者认为本病不能根治,有的医生也认为要终生根治的确困难。分析因素也许是由于饮食不洁、幽门螺杆菌没有根除或重新感染,精神紧张,胃肠动力障碍,十二指肠液反流没纠正,破坏胃黏膜屏障,这些因素致

11、胃黏膜炎症逐渐加重甚或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病情加重。但临床上有的病人症状的严重与胃黏膜炎症的限度并不吻合,症状发作、缓解与炎症限度亦无密切关系,炎症并不是引起临床症状的惟一因素,很大限度还与胃的动力障碍和容纳性张力、对胃内容物敏感性增长等有关。所以在治疗上除了要根除Hp保护胃黏膜,制酸减少H+弥散外。安定病人情绪、调整胃肠动力也显得非常重要。理论上,吗叮啉、西沙比利等胃肠动力药有促胃动力和调整肠胃括约肌作用,临床上也有一定效果。但事实上,不少病人用久了也不奏效,体虚病人用了会有头晕。或腹泻副作用,影响了这部分病人依从性。因此,要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以中医的健脾养胃、行气降逆法调整,

12、守法守方,灵活加减,结合饮食、起居、精神的调理。评价疗效的标准要重视临床症状缓解与消失与否。不应以活检病理中的炎症限度轻重作为惟一标准,这样才干增强病人和医生治愈疾病的信心。通过相称一段时期的中医药调整,慢性胃炎是可以彻底治愈的。难点之二:药物治疗不易阻断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易伴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这称为胃黏膜的癌前病变。肠上皮化生系指胃黏膜及腺管出现肠腺上皮,根据肠化生上皮分泌黏液所含酶的不同采用生物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可将其提成小肠型化生和大肠型化生。小肠型化生的上皮分化好而大肠型化生上皮分化差,因此大肠型化生上皮与癌的关系更密切,可视为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

13、生系指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腺管结构偏离了正常状态,其增生的细胞向不成熟的方向发展,介于癌前状态,特别是重度非典型增生,有人认为已近胃癌,宣手术治疗。对于上述两种胃癌前病变目前尚无能明确阻断其进展的西药,即使找到导致个体慢性胃炎的因素如针对幽门螺杆菌行杀菌治疗,或针对胆汁反流用促胃动力药物治疗,对于降发的胃癌前病变也无济于事。因此,开展中医药逆转胃癌前病变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中医学认为,本病变多因慢性胃炎日久损伤脾胃,在正虚的情况下,气滞血瘀,内毒由生。治疗宜益气养阴行气活血,祛瘀解毒。正气充中,阴阳调和,气血通畅,癌前病变就会逆转。临床上常用的益气药有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等养阴药有沙参、麦门冬、生地黄、女贞子等:行气药有郁金、延胡索、佛手、木香等;祛瘀药有三棱、莪术、丹参、桃仁等,解毒药有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等。只有不脱离中医辨证论治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适当选用上述中药,胃癌前病变是可以防止、阻断和逆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