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曼彻斯特笔记》的理论定位...工的二重性与唯物史观的创立_王春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9177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6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曼彻斯特笔记》的理论定位...工的二重性与唯物史观的创立_王春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曼彻斯特笔记》的理论定位...工的二重性与唯物史观的创立_王春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曼彻斯特笔记》的理论定位...工的二重性与唯物史观的创立_王春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曼彻斯特笔记 的理论定位 分工的二重性与唯物史观的创立王春雨/文 提要 从写作时间上看,曼彻斯特笔记 是距离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最“近”的摘录笔记,其中呈现了马克思的分工理论由 巴黎笔记 中“黑格尔+斯密”的主体间分工走向 布鲁塞尔笔记 以机器生产为导向的主客体分工,再到曼彻斯特笔记 进一步加深了两种分工理论的综合性认识。这条路径完整地展现了马克思关于分工的二重性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最终创立唯物史观的逻辑线索。关键词曼彻斯特笔记 分工的二重性唯物史观曼彻斯特笔记 写于马克思 1845 年 78月赴曼彻斯特旅行期间,包括九个笔记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历史考证版第 2 版将马克思的前六本笔记收录在第部

2、分第 4 卷(MEGA2/4),于 1988 年出版,后三本笔记收录在第部分第 5 卷(MEGA2/5),于 2015年出版。至此,曼彻斯特笔记 的全貌得以呈现。该笔记涵盖了约 35 位政治经济学家的 50多部著作,涉及的主题众多,忠实地呈现了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思想来源以及对政治经济学范畴的批判性反思。因此,深入研究曼彻斯特笔记 有助于我们了解唯物史观创立的微观过程,以及其中关于“分工”的摘录研究如何成为马克思最终创立唯物史观的关键环节。一、曼彻斯特笔记 的文献学考察恩格斯曾经回忆说:“当我 1844 年夏天在巴黎拜访马克思时,我们在一切理论领域中都显出意见完全一致,从此就开始了我们共同的工

3、作。1845 年春天当我们在布鲁塞尔再次会见时,马克思已经从上述基本原理出发大致完成了阐发他的唯物主义历史理论的工作,于是我们就着手在各个极为不同的方面详细制定这种新形成的世界观了。”可见,此时的马克14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跟踪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232 页。思和恩格斯已经初步形成了阐述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初始理论基点。1845 年 2 月 1 日,马克思与德国出版商卡尔列斯凯(Carl Leske)签订了 政治和国民经济学批判 的出版合同,随后在布鲁塞尔的皇家图书馆继续他的经济学研究。然而,为了更透彻地理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完成外国杰出的社会主义者文

4、丛的出版计划,去英国搜集更全面的资料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是英国的曼彻斯特还是1840 年代工人运动的中心之一。于是,马克思于 1845 年 7 月与恩格斯一起远赴英国,开始了为期一个半月的旅行,并在曼彻斯特的切塔姆图书馆写下九册 曼彻斯特笔记,摘录并研究了英国经济学家的大量著作,其中马克思对弗雷德里克伊登(Frederic Eden)的贫民的状况、托马斯图克(Thomas Tooke)的价格史、詹姆斯吉尔巴特(James Gilbart)的银行业的历史和原理 和一本匿名小册子论贸易联合体 的摘录是在恩格斯摘录笔记的基础上完成的。这些研究是马克思在巴黎时期和布鲁塞尔时期的经济学研究的延续,为深入

5、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创立唯物史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英国返回布鲁塞尔后不久,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开始写作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曼彻斯特笔记 的中心内容是对 18201840 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发展状况的全面考察,其中不仅沿用了巴黎笔记 和布鲁塞尔笔记 中对价值、价格、资本、工资、利润、地租等资产阶级经济学一般范畴的研究,还包括了对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发展史、英格兰银行业发展史、英国工人阶级发展史、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地租问题、人口问题、经济危机问题等的分析。具体来说,曼彻斯特笔记 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古典经济学先驱人物的摘录,包括爱德华米塞尔登(Edward Misselden

6、)、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查理戴韦南特(Charles Davenant)和匿名出版的小册子女王陛下的礼节和对英国海上的统治 的作者罗伯特克拉威尔(obert Cravel)。这一时期的英国自然经济衰落,工场手工业兴起,国内市场逐步形成,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其经济学家普遍带有重商主义色彩,重视货币对于财富积累的重要性,将货币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例如,米塞尔登在 自由贸易或贸易繁荣之道 中写道:“货币是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马克思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摘录。第二类是围绕李嘉图学派展开的摘录,包括大卫李嘉图(David icardo)的追随者图克、约翰麦克库洛赫(John MacCull

7、och)和约翰穆勒(John Mill),以及李嘉图的反对者托马斯库伯(Thomas Cooper)、威廉阿特金森(William Atkinson)和纳索西尼耳(NassauSenior)。其中,西尼耳不同意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取决于效用,库伯和阿特金森则认为价值取决于供求关系。马克思后来将西尼耳称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庸俗论者。第三类摘录是李嘉图社会主义者的文献,包括罗伯特欧文(obert Owen)、威廉汤普逊(William Thompson)、托马斯 艾德门兹(Thomas Edmonds)、约翰勃雷(John Bray)等人。汤普逊和艾德门兹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抨击,并从李嘉图的

8、理论中发掘出社会主义思想,进而基于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勃雷在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 一书中将劳动者贫困和苦难的原因归咎于社会制度,他认为,“追根溯源,我们将会发现,任何政府形式,任何社会的和政治的迫害,都产生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 产生于现在仍然存在的私有制度”,而要想改变种种不公与罪恶,就要消灭现实的社会制度。作24国外理论2023 年第 3 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7 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347 页。MEGA2,Band IV/4,Berlin:Dietz Verlag,1988,S38MEGA2,Band IV/5,Berlin:Dietz Verla

9、g,2015,S10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勃雷能有这样的认识实属深刻,但他最后还是试图采取折中的办法,通过建立“共有财产制度”即通过用适当的资金购买资本和建立合作股份公司 来实现所谓的“平等”。汤普逊则在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 一书中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劳动者的实质,主张实行功利主义“使大多数人获得幸福”的财富分配制度,并建议通过欧文的合作社制度来实现社会改革。除了对上述三类内容的摘录外,马克思在曼彻斯特笔记 中还关注和研究了其他问题。例如,马克思摘录了匿名小册子论贸易联合体 中关于英国无产阶级的形成的论述,英国政治家和政论家威廉科贝特(William Cob-bett)在

10、纸币对黄金 中关于经济问题的探讨,以及乔治霍普(George Hope)、阿瑟摩尔斯(Arthur Morse)和威廉格莱格(William Greg)有关农业谷物法的三篇获奖论文。在这三篇论文中,三位作者都认为,废除谷物法有利于英国农业的发展。1848 年 1 月 9 日,马克思利用这些内容,在布鲁塞尔民主协会召开的公众大会上发表了 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抨击。再如,马克思摘录了麦克库洛赫有关生产过剩引起经济危机的论述。麦克库洛赫在政治经济学原理 中认为:“生产商可以放弃生产他们不想要的商品,并直接去生产他们确实需要的产品或替代产品。”马克思接着这句话用英文写下评注:“

11、因此,各种商品普遍供过于求是不可能的。”麦克库洛赫又总结道:“在任何情况下,过剩的原因都不是生产的增加,而是生产力的错误应用,是目的与手段的不相适应。”在当时,生产过剩引发经济危机是国民经济学家普遍认可的看法,而马克思显然是不赞同的。此外,马克思还对论述婚姻关系的内容进行了关注。例如,库伯在政治经济学原理讲义 中指出:“当人们结婚时,他们就与公众签订了契约,他们的职责是抚养和教育后代。婚姻不是男女之间为了快乐而建立的契约,公众是第三方,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马克思用英文进行了摘录并划了下划线(MEGA2中用斜体表示)。而在摘录欧文有关婚姻法建议的演讲时,马克思则用德文写下曼彻斯特笔记 中鲜有的评

12、注:“在本附录中,欧文试图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解释他的演讲,即他们不是针对一般的婚姻,而只是针对(不允许离婚的)牧师的婚姻。显然是一种狡计!”可见,马克思在 曼彻斯特笔记 中关注的问题是十分广泛的。在整个摘录过程中,马克思试图全面掌握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包括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甚至包括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婚姻和家庭。这种全面的、系统的、综合性的研究为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奠定了文献基础。二、曼彻斯特笔记 中分工理论的呈现马克思对劳动分工问题的摘录和研究堪称其理论创新的“导火索”。分工问题在马克思的早期摘录笔记中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早在 1842 年的波恩笔记(七个笔记本)中

13、,马克思就摘录了法国历史学家本杰明孔斯旦(Benjamin Constant)的如下论述:“社会的变革是由分工产生的,在野蛮时期,每个人可以独自满足自己的一切需要,而在文明时期,人们在自己有限的职业范围内活动。”也就是说,分工是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是社会变革的基础性因素。在 18431845 年的巴黎笔记(九个笔记本)中,马克思对亚当斯密(Adam Smith)、让萨伊(Jean Baptiste34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跟踪MEGA2,Band IV/4,S275Ibid,S97 98MEGA2,Band IV/5,S103MEGA2,Band IV/1,Berlin:Dietz Ver

14、lag,1976 S350Say)、弗雷德里克斯卡尔培克(Frdric Skar-bek)、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等人关于分工的论述进行了摘录,并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借助这些摘录着重探讨了分工与交换的关系。在 1845 年 37 月的布鲁塞尔笔记(六个笔记本)中,马克思摘录了让西斯蒙第(Jean Sismondi)、西尼耳等人关于分工的论述,并通过对查理拜比吉(Charles Babba-ge)和安德鲁尤尔(Andrew Ure)相关研究的摘录仔细了解了以机器为导向的现代工厂中的分工制度。在 曼彻斯特笔记 中,马克思再次对分工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摘录。虽然马克思摘录的内容复

15、杂多样,但主要线索是明晰和系统的。马克思首先摘录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配第的政治算术。配第认为:“譬如织布,一人梳清,一人纺纱,另一人织造,又一人拉引,再一人整理,最后又一人将其压平包装,这样分工生产,和只是单独一个人笨拙地担负上述全部操作比起来,所花的成本一定较低。”也就是说,分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马克思对此评注说,配第将分工视为“伦敦未来的扩张中获得的其他道德和政治优势”之一。接着,马克思又摘录了库伯在政治经济学原理讲义 中关于分工可以促进生产技能提升的观点:“生产技能的不断增加,只能通过持续的实践或分工。”马克思还摘录了麦克库洛赫在 政治经济学原理 中对分工的阐述。麦克库洛赫认

16、为,分工随人类的文明一起向前发展,分工的发展受到市场大小的制约。马克思用英文和德文摘录道:“随着社会的进步,职业分工越来越广泛。”“分工取决于交换和市场的规模。”欧文也认为,分工可以节约生产成本,是利用更少的支出获得更多产品的有利途径,马克思同样进行了关注和摘录。马克思不仅关注分工的优点,还摘录了分工的弊端。库伯认为,工场手工业中的分工给人带来的弊端就是“使人成为机器”,马克思用德文进行了摘录。汤普逊认为,分工会造成知识与劳动的分离、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马克思摘录道:“在职业的和劳动本身的细密分工的情形之下,有时候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里,知识与劳动是如此地被分开。”马克思还摘录了英国牧师和慈

17、善家理查德帕金逊(ichard Parkinson)在论曼彻斯特劳动穷人的现状,附改进办法 中的观点,帕金逊将分工视为产生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的主要根源。经济学家们从不同角度对分工展开的研究,成为马克思获得创新性见解的理论基础。马克思通过对分工问题的详细摘录拓展了学术视野,加深了对资本主义社会运行机制的理解。而 曼彻斯特笔记 对分工问题的考察是马克思对此前的各个笔记的深化和提升,这种深化和提升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分工与人口的关系。多数经济学家都看到,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增长对提高由分工引发的现代工业生产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人口素质是大工业时代促进分工和劳动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之一。马克思高度认可

18、了这种共识。首先,人口的数量是进行劳动分工的前提。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认为,造成资产阶级社会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加,“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马克思所摘录的经济学家大都反对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例如,戴韦南特在44国外理论2023 年第 3 期威廉配第:政治算术,陈冬野译,商务印书馆 2014 年版,第 26 页。MEGA2,Band IV/4,S11Ibid,S77Ibid,S269MEGA2,Band IV/5,S49MEGA2,Band IV/4,S78Ibid,S

19、243MEGA2,Band IV/5,S131 133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朱泱、胡企林、朱和中译,商务印书馆 2009 年版,第 7 页。论公共收入和英国贸易 中认为,一个国家真正的力量和财富来源就是人口。迈克尔萨德勒(Michael Sadler)在 人口的规律 中认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究其根本只是限制和惩罚了穷人,相反,应将一定程度的劳动和贫困视为促进人口增长的动因,人口的联合劳动对于提高工业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他指出:“大自然多产的力量通常与从事开发这些力量的人数成正比。”也许是为了表示赞同或强调重要性,马克思在他摘录的这句话的左侧划了一条竖线。其次,高质量的人口素质能进一步促进劳动分工

20、。麦克库洛赫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在物质和道德意义上都是正确的。它极大地增加了个人的生产能力。一个愚昧无知的人,虽然拥有创造财富所需的一切物质和力量,却会陷入贫困和野蛮的境地。”马克思在“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下方划了横线。二是分工与机器的关系。机器和资本主义工厂分工制度很早就成为国民经济学家的研究对象。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的修订版中增加了专门论述机器的一章。而恩格斯在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中专门分析了由机器引发的科学技术对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应用以及对工人阶级造成的影响,并且提到了尤尔的著作。受到恩格斯的直接影响,马克思在布鲁塞尔笔记中对拜比吉的论机器和工厂的节约 和

21、尤尔的 工厂哲学 进行了详细的摘录。拜比吉最关心的问题是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应用,并在论述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其分工理论,马克思试图通过摘录拜比吉的著作全面了解现代工厂中的分工制度。这种对机器的研究在曼彻斯特笔记 中得以持续。库伯在 政治经济学原理讲义 中认为,“机器的改进会导致生产过剩和更大的苦难。但是我没有看到人们采取了什么措施去改善这种情况”,“机器的引进和改进不是普遍倾向于生产过剩吗?超出预期的产量,或者可以节俭地购买什么?”对此,马克思用英文写下评注说:“要看具体的安排。”麦克库洛赫的观点与库伯相反,他将机器的使用看作一种便捷的生产方式,认为这种生产方式不仅会带来更多的财富,

22、而且不会损害工人的利益,所以机器的改进更有利于劳动者。对此,马克思用英文摘录了麦克库洛赫的结论:“看起来机器的改进总是对劳动者比对资本家更有利。”并在“对劳动者比对资本家更有利”下方划了横线。此外,马克思还通过对阿特金森和欧文著作的摘录得出了机器提高劳动效率的结论,并认为机器的出现会改变传统的工场手工业重复性、机械性的单调分工方式。马克思指出,分工与机器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工具积聚发展了,分工也随之发展,并且反过来也一样。正因为这样,机械方面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使分工加剧,而每一次分工的加剧也同样引起机械方面的新发明”。总之,马克思对分工与机器关系问题的深入看法就是建立在他大量积累的摘录

23、笔记的基础上。三、分工的二重性与唯物史观的创立“分工”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早在古希腊时期,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有所涉猎。当时的分工思想主要针对的是家庭和国家的管理,色诺芬出于让家庭的发展更有“秩序”的目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出于建立更好城邦的原则,他们无一例外地将分工产生的原因54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跟踪MEGA2,Band IV/4,S60Ibid,S104Ibid,S270MEGA2,Band IV/3,Berlin:Dietz Verlag,1998,S 714 715MEGA2,Band IV/4,S93IbidIbid,S27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24、 年版,第626627 页。归于人的“天赋”,并将分工视为国家治理的前提,希望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依分工的原则各尽本分。因而,古希腊的分工思想可以视为一种主体间的社会分工,即发生在主体与主体之间、体现着一种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的分工,它遵循的原则是统治者的权威。印度的种姓制度、公社、行会分工、国家治理中不同职务的划分都属于这种分工。马克思对分工的关注也是从主体间的分工开始的。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 年夏)的“行政权”一节中,马克思最早涉及分工问题。在这节中,马克思摘录了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第 290 节“在行政事务中也有分工”,并进行了评论:“在政府事务 中有分工。个人必须证明自己有管理政府事务的

25、才能,也就是必须经过考试。选择某些特定的个人担负国家职务,这是君主掌握的国家权力。这些事务的划分是由事物的本性产生的。公务是国家官员的义务和终身职业。”马克思认为,官僚制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是一种“知识的等级制”,一种“虚幻的共同体”,从中产生个人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矛盾。因此,黑格尔的“行政权”中的分工是一种抽象的分工,是体现着虚幻共同体的分工,它无法解决市民社会真正的矛盾。在论犹太人问题(1843 年秋)中,马克思进一步认为,国家是保证职业发挥其特殊性的必要前提,它“让私有财产、文化程度、职业以它们固有的方式来发挥作用并表现出它们的特殊本质”,因此国家的普遍性是保 证 职 业 特 殊 性 即 不

26、 同 主 体 间 分工 的前提条件。对古典经济学的研究使马克思逐渐转向了分工的另一个层面,即当分工发生在对象化的劳动过程中时,体现的是劳动过程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分割,也就是主客体间的分工。主体间的分工为各种社会形态所共有,是哲学研究中共通的议题。而主客体间的分工是以机器生产为主导的分工模式,是古典经济学特有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从考察主体间的分工过渡到考察主客体间的分工,由此展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在 巴黎笔记 中,马克思开始意识到:“交换一开始就是财富的根本因素。”首先是斯卡尔培克在 社会财富的理论 中关于“交换与分工是相互制约的”观点引发了马克思的关注,接着是马克思对

27、斯密的国富论 进行了多达170 多段的摘录。斯密在这部著作的开篇便阐述了他著名的分工理论,他认为分工是由于人的交换倾向引起的,但是又说分工的存在导致交换的产生。马克思对此评注道:“十分有趣的是斯密作的循环论证,为了说明分工,他假定有交换,但是为了使交换成为可能,他就以分工、以人的活动的差异为前提。他把问题置于原始状态,因而未解决问题。”马克思认为,这表明斯密并没有解决分工的起因问题。随后,马克思又对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进行了大量摘录和评注。这些摘录和评注大致写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之后以及“笔记本”之前,后以詹姆斯穆勒 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书摘要 的形式被收录于 马克思恩格斯全

28、集 历史考证版第 1 版第部分第 3 卷(MEGA1/3)。马克思首先摘录了“论生产”一章中关于分工“促使大制造业产生”的论述,并在摘录了第 3 章“论交换”中的第 8 节“用什么来调节货币量”之后写下了对穆勒的这部著作的首次集中评注。在评注中,马克思阐述了他对“货币”这一交换媒介的深刻认识,并将基于交换建立起来的人64国外理论2023 年第 3 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7页。同上书,第 60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30 页。MEGA2,Band IV/2,Berlin:Dietz Verlag,1988,S319Ibid,S329马克

29、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783 页注释 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5页。同上书,第 17 页。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称为人的“类行为”。他说:“交换或物物交换是社会的、类的行为,社会的联系,社会的交往和人在私有权范围内的联合,因而是外部的、外化的、类的行为。”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书摘要 中对“谋生的劳动交换货币”的认识,才能够进一步推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笔记本”对分工与交换关系的更深入分析,从而从“笔记本”中的“劳动异化”走向了“交往异化”。然而,巴黎笔记 体现的分工思想是“黑格尔+斯密”的逻辑,这个逻辑让马

30、克思囿于工场手工业分工与交换的关系之中,而工场手工业分工体现的是一种主客体分工模式,劳动经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割之后,各个步骤相互独立,最后成为工人的专门化职能。马克思关注的是这种专门化分工给工人造成的片面性,所以只能在国民经济学的异化语境中论述分工与交换的关系问题。总之,在巴黎笔记 时期,对于处在经济学研究起步阶段的马克思来说,还不可能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中去理解分工的真正内涵。布鲁塞尔笔记 呈现的则是马克思继续研究经济学的过程。在布鲁塞尔笔记 时期,马克思的出发点不再是抽象的哲学话语或国民经济学的狭隘语境,他面对的是近代工业资产阶级的现实生产问题,是机器生产带来的划时代变革,这就使得关注物质生

31、产问题成为布鲁塞尔笔记 的核心思想。正如 MEGA2的编者所认为的:“这是马克思首次对物质生产中的机器应用问题进行探究。”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根植于人的对象性的劳动过程之中,而劳动生产又要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进行。如果说以斯密为代表的国民经济学家看重分工的“分”,那么马克思在 布鲁塞尔笔记 中所摘录的经济学家关注的则是分工的“合”,即分工所带来的联合协作功能。在阅读并摘录了佩莱格里诺罗西(Pellegrino ossi)和亚历山大拉博尔德(Alexandre Laborde)的著述之后,马克思发现现代机器工厂的生产不同于斯密时代手工工场的强制性分工形式,从而越发看重工业生产中的分工协作,认为工业上

32、的分工和协作更有利于生产的增长,任何一种职业都是几个人在同一份工作中联合协作,共同分担职能。这种联合协作不仅包含人的联合,也包含不同的人所拥有的不同技术的联合,这也是一种协作分工的形式。从主客体分工的视角看,工业生产不同于手工业生产的原因就在于,机器的使用导致了劳动过程和生产结果的巨大改变。布鲁塞尔笔记 中所关注的“生产”与“机器”的主题,使马克思进一步了解了现代工厂中机器生产的分工运行机制,这种分工不同于工场手工业中形成的孤立的生产过程,而是在机器的“统治”下形成了一种技术的统一。机器生产的巨大发展带来了世界市场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交换,进而一种普遍交往的关系得以建立。然而,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是

33、“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但又并非“唯一前提”。在布鲁塞尔笔记 中,马克思看到了机器在现代工厂分工机制下发挥出的巨大作用,但他也反对经济学家对机器的过分讴歌,因为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前提下,机器的使用虽然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却也成为资本家攫取相对剩余价值的主要来源。也就是说,机器的出现并没有改善无产阶级的贫困状况,反而加重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马克思对现代工厂中机器的全面理解是建立在 布鲁塞尔笔记 第笔记本对拜比吉和尤尔的摘录基础上的。通过摘录,马克思全方位地了解了资本主义现代工厂的分工形式和机器运作方式,看到了机器可以代替工人的74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跟踪同上书,第 27 页。MEGA2,Ba

34、nd IV/3,S7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538 页。“手”,高效率地实现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同时分割。马克思有意区分社会分工与以机器为主导的现代工厂分工,是因为马克思意识到社会分工侧重的主体间分工不同于现代工厂中的主客体分工,在现代工厂中,劳动的主体已经不再是工人,而是可以代替工人同时实现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割的机器,而工人只能“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成为机器的附属物,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转变。在工场手工业中,作用于商品生产(即客体)的中介是“工人的手”;在现代工厂的主客体分工模式中,这个中介发生了改变,人成为了机器,但机器并不能真正代替人。所以,在曼

35、彻斯特笔记 中,马克思更加关注劳动人口的“量”与“质”,因为分工呈现了从事某种劳动的个人之间的共同活动方式。从量的方面看,分工导致劳动产品数量的增长,进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质的方面看,分工的每一个特殊阶段还决定着个人在占有劳动工具和获取劳动产品时的相互关系,这说明生产关系具有历史性。而曼彻斯特笔记 中彰显出的现代工厂制度下的分工是社会变革的前提的观点,使这种“量变”的结果实现了“质变”的飞跃。至此,马克思获得了对生产力的全方位理解,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从分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看到了隐藏着的社会基本矛盾,进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四、结语曼彻斯特笔记 对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以

36、及分工与人口、分工与机器的关系的关注,是马克思的整个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延续。通过一系列摘录,马克思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知识和教育等精神劳动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可以发挥强大的作用。至此,在完成了曼彻斯特笔记 的摘录后,马克思形成了关于“分工的二重性”的观点,从巴黎笔记 中“黑格尔+斯密”看重工场手工业中的分工与交换的主体间性分工模式,走向了布鲁塞尔笔记中对以机器为导向的现代工厂中的主客体分工,再到 曼彻斯特笔记 中马克思对现代工厂制度下分工所具有的社会变革作用的全新思考。最终,分工在马克思的早期摘录笔记中不再是抽象的哲学话语,而是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历史生成情境,因为“分工又建立在一系列

37、经济条件的基础上,这些经济条件全面地制约着个人同他人的联系和他自己的存在方式”。世界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了马克思的论断,即分工经历了从简单的社会分工到工场手工业分工、再到现代工厂分工、进而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分工的发展路径,即一条“主体间分工主客体分工新的主体间分工”的发展路径。贯穿这条路径的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出色运用。总体而言,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全面学习,赋予了其分工理论以历史生成的情境,而 曼彻斯特笔记 中关于“分工的二重性”的思想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所不可或缺的和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这也是曼彻斯特笔记 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因此可以说,对马克思早期摘录笔记的深入研究是全面理解唯物史观得以创立的文献基础。王春雨: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责任编辑苑洁)84国外理论2023 年第 3 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8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196 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1 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35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