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62中国通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

上传人:雁** 文档编号:308994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PDF 页数:61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62中国通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62中国通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62中国通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62中国通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目录第一部分河南师范大学662中国通史考研真题2015年河南师范大学662中国通史考研真题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660中国通史考研真题2013年河南师范大学660中国通史考研真题第二部分兄弟院校相关专业考研真题2015年北京大学623历史学基础(中国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740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5年南开大学729中国历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5年西北大学701中国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5年山西大学648中国历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第一部分河南师范大学662中国通史考研真题2015年河南师范大学6

2、62中国通史考研真题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660中国通史考研真题2013年河南师范大学660中国通史考研真题第二部分兄弟院校相关专业考研真题2015年北京大学623历史学基础(中国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日书答:日书是古人在从事婚嫁、生子、丧葬、农作、出行等活动的时候选择时日吉凶宜忌的一种参考书,文本结构是以天文历法为经,以生活事件为纬,书中所涉及的天文学包括天象的相关知识和历法的相关知识。日书的内容,多系于某月某日之下,以“时”序“事”。九店楚简、睡虎地秦简都包含日书。2护乌桓校尉答:护乌桓校尉是我国古代设置的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武官。西汉武帝时,霍去病攻占匈奴领地,迁乌

3、桓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地区,设置护乌桓校尉,保护内附的乌桓人,之后并为匈奴中郎将。到东汉、魏、晋时期也设有护乌桓校尉。3参军戏答:参军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戏曲形式,是由优伶演变而成。五胡十六国后赵石勒时期,一个参军官员贪污,石勒令优人穿上官服,扮作参军,让别的优伶从旁戏弄,参军戏因此得名。它的内容以滑稽调笑为主,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者名参军,戏弄者叫苍鹘。到晚唐,参军戏发展为多人演出,情节也更复杂。参军戏对宋金杂剧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4驱准保藏答:驱准保藏是康熙末年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公元1717年,蒙古准噶尔部侵入西藏,推翻了和硕特贵族在西藏的统治,准噶尔军队在拉萨等地大肆杀掠

4、,严重威胁到西藏人民的安全,对清政府也构成了威胁。清政府先后两次派兵征讨,最终将准噶尔部驱逐出藏。清政府的驱准保藏之战维护了国家安全,也保障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5梁方仲答:梁方仲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和明清史学家,他毕生都致力于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而对明代财政史的研究则是他的研究核心和精华,成绩十分突出,梁方仲先生被国内外史学界誉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是我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奠基者之一。6海国图志答: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魏源所编写的一部地理著作。海国图志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较为详尽、系统地介绍世界历史、地理、文化的著作,给封闭了近百年的国人带来全新的近代世界观念。在书中

5、魏源不仅介绍了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还包括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此基础之上,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对洋务派、维新派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产生了影响。7李秀成自述答:李秀成自述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所写的一篇自述,全文约五万余字,今仅存有33300多字,比真迹少10000余字。自述中叙述了太平天国起义始末,总结出“天朝十误”和“防鬼反为先”的经验教训。同时由于他对曾国藩抱有幻想,还提出所谓“招降十要”。曾国藩对自述有删改。原稿现存于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8少年中国学会答: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的一个著名社团。l918年7月,李大钊、王光祈、曾琦等人在北京成立少年中国学会,学会以“

6、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学会在l923年以后出现分化,其中的左翼多数加入中国共产党,右翼多数加入中国青年党(国家主义派)。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会员最多、分布最广、存在时间最长的社团。9国民会议运动答:国民会议运动是孙中山晚年接纳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从事和平救国而唤起民众的一次全国性的政治运动。1924年10月北京政变后,孙中山应邀北上主持大计,并发表北上宣言,提出应先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统一与建设。国民会议运动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夺取解决国事权利的斗争,广泛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宣传,中国共产党支持孙中山北上,并于11

7、月发表宣言,指出在全国正式政府未成立前,国民会议预备会议应该是号令全国的总机关。这个主张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于是国民会议运动汇合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起来。10四清运动答:四清运动是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1963年到1966年5月先后在大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工矿企业和学校等单位开展的一次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的运动。这次运动,虽然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把这些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的反映,在1964年下半年使少数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二、论述题(4选3,每个40分,120分)1“王与马共天下”,皇帝“与士大

8、夫共治天下”分别首先出现在哪个时代,分别是什么意思?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变迁?答:(1)“王与马共天下”首先出现在东晋元帝司马睿时期,是说以王家为代表的门阀势力能够与皇帝共同治理天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首先出现在北宋太祖时期,说明北宋的士大夫阶层能够与皇帝共同治理天下。(2)“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门阀政治的时代特征,东晋门阀势力强大,而皇权十分脆弱;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则反映了北宋重文抑武的时代特征。(3)衣冠南渡后,司马氏在南方的势力十分弱小,导致了皇权的脆弱,而南方的士族势力却十分强大,皇权只能依附在门阀势力之下才能得以生存;北宋在经历了五代十国之后,将“与

9、士大夫共治天下”上升为国策,培养士大夫势力以抑制武将,防止武将专权。2唐代后期工商税骤然兴起的背景,内容,意义?答:(1)唐代后期工商税骤然兴起的背景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正常统治秩序被打乱,财政收支上矛盾重重,国家财政也基本上陷入崩溃境地,只能通过增辟农业税收之外的其他财源来弥补财政开支。从第五琦的榷盐法开始,包括了刘晏的财政整顿、杨炎的两税法,都增加了财政收入,同时也促进了工商业税的兴起。(2)唐代后期工商税骤然兴起的内容 榷盐法第五琦将食盐的产销环节全部控制在政府手里,对食盐实行辜榷制度,提高盐价,使得政府能从中牟利。但由于广置机构管理导致机构臃肿,管理费用增多,影响榷利的纯收入。刘晏整顿财

10、政刘晏首先对第五琦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精简盐政机构,同时把政府统购统销食盐,改为政府在产地统购食盐,使得政府收入大增;其次整顿漕运,推行常平法,通过疏浚河道,训练漕卒,并在扬州造运粮船,分段运粮的办法,运粮数量大为增加;同时利用常平法获得粮食差价,也保持了各地物价的大体稳定。杨炎的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量出以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九等征钱,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对不定居的行商按三十分之一征税(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大致均等;无论户税和地税,均按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3)唐代后

11、期工商税骤然兴起的意义唐政府的改革措施旨在缓解政府不堪的财政压力,但通过改革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到唐朝后期,政府对工商业的管理日渐松弛,工商业在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工商业税兴起,成为后期唐政府财政开支的重要来源。3土地问题对中国近现代的影响?答:我国是一个人口土地大国,土地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现代的中国社会。(1)近现代中国不同时期的主要土地政策演变 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在土地方面,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原则,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土地私有制),它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带

12、有浓厚的绝对平均色彩,并且也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太平天国的土地改革以失败告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民生主义,主要内容是节约资本,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但孙中山的这一主张流于形式,从来没有实行过。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路线规定: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路线是在总结了井冈山土地法成败基础上所提出的,并且在根据地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这一路线在当时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土地

13、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必须要调动一切抗日力量;这一政策在当时减轻了封建剥削,同时也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积极性;既保障了地主利益,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按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田,农村人口平分。贯彻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消灭封建剥削,发展农业生产。中共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方案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a建国初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

14、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土地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b1953至1956年开展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其原因主要有: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村生产力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在政策上采取“积极发展稳定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原则,方法是“典型示范逐步推进”,主要步骤有: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初级社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到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

15、潮。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土地政策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即大规模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3)土地问题的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土地问题能否解决好关系着社会发展的好坏,农民阶级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经检验不能解决中国土地问题;而资产阶级所提出的“平均地权”也无法在近代中国得以实施,因而也是失败的;无产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在近代中国发展的各个时期以现实状况为依据所提出

16、的改革方案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因而是成功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原因。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740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青铜时代答:青铜时代又称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是以青铜制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武器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青铜是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青铜文化最早出现在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欧洲、埃及、印度等稍后,美洲较晚。中国的青铜时代则从公元前21世纪起到前5世纪结束。青铜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条件逐渐丰富,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2关陇集团答:关陇

17、集团是指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一带的门阀军事集团。北魏为了保障首都平城的安全,在沿边地区建立了六个军镇。西魏宇文泰把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相统一,组成了以八柱国及十二大将军为核心,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关陇集团以武川镇军士为基础,定居关中,胡汉杂糅,互相通婚,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鼎盛时期在北周、隋,到武则天时期基本结束。3内圣外王答:内圣外王是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即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两者的结合。“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其思想内涵与孔子在大学所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把个人修身

18、的好坏看成政治好坏的关键这一观点相吻合,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被视为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途径,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内圣外王”这一儒家思想也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以及哲学等产生重要影响。4鱼鳞图册答:鱼鳞图册是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又称“鱼鳞册”、“鱼鳞图”、“鱼鳞图籍”、“鱼鳞簿”。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丘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鱼鳞图册对于中国土地制度史等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5校邠庐抗议

19、答:校邠庐抗议是近代思想家冯桂芬的代表作,也是是一部政论集。“校邠庐”是作者居住处,“抗议”二字语出后汉书赵壹传,即位卑言高之意。作者针对清咸丰朝以后的社会大变动,以及当时科技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的状况,向当权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此书共收政论47篇,大部分作于亡命上海期间,少数为旧作。6康有为答: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失败后出逃日本。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定居上海辛家花园,主编不忍杂志,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

20、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7延安整风运动答: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整风运动的开始;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整风运动的结束。延安整风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8过渡时期总路线答:过渡时期总路线是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所提出的党

21、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主要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指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它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二、简答题1简述楚汉之争。答:(1)楚汉之争是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国家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之处,刘邦集团一直处于劣势,但刘邦在萧何、张良、韩信的帮助和辅佐下,逐步站稳脚步,并最终打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2)汉王刘邦统一天下后,以

22、“汉”为国号,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并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又经汉武帝一朝,达到了西汉的巅峰时期。楚汉战争造就了统一的西汉王朝,后历王莽短暂篡国后又进入东汉时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长达400余年的长期统一局面,促进了汉民族的融合和经济的发展。2简论明代的赋役折银。答:明代的赋役折银在张居正变法之前就已经有过一些尝试,但大规模的实施则是在张居正变法之后。张居正变法中有关赋役折银的内容主要是在一条鞭法之中。(1)一条鞭法的内容十分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田赋折银征收。田赋中除政府所需要征收的米、麦实物外,其余所有实物均折银征收;徭役折银上纳。所有名目的徭役,皆折成银两。原来,各种名目的徭

23、役主要由人丁负担,现在改为按人丁和田粮两者摊派。至于摊派的比例,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而表现出较大差异:有的地方以田为主,以丁为助;有的地方以丁为主,以田为辅;有的地方丁、田平均摊派;个别地方也有全部摊入田亩的。但不管程度如何,徭役摊入田赋的趋向是一致的。改革以后必须的诸役负担,由官府雇人承应。即“一岁之役,官为佥募”;赋、役银合并征收。将田赋银和由丁、田共同承担的徭役银合并征收;赋、役银合并征收后,直接交与地方官府,即“丁、粮毕输于官”。(3)明代的赋役折银的影响与评价明代的赋役折银改革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张居正改革既是对当时人口流移相对自由和商品货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现实的

24、认可,同时为改革后人们离开土地到处流动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为城镇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由于赋、役征银,对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和小农与市场联系的加强,以及货币地租的产生,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极有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3简述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1937的经济政策。答: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1937的经济政策包括:(1)关税自主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1928年7月,美国首先与国民政府签订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法国、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瑞典、英

25、国、西班牙等国也陆续与南京国民政府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关税条约”。1930年5月国民政府也与日本缔结了“中日关税条约”。上述条约在原则上都承认了中国关税自主。(2)废两改元1933年3月10日,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银两是中国历来通行的货币单位。近代,银元广泛流通,形成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的局面。1917年虽有倡废两改元之议,迄未实现。3月10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原定以银两收付者,在上海应以银两7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的标准以银币收付。上海以外应按4月5日申汇行市,先行折合规元,再以规元7钱1分

26、5厘折合银币1元的标准收付。持有银两者,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在中央、中国、交通3银行兑换银币。这次货币改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银本位制,结束了中国货币混乱的局面。(3)法币政策法币政策是国民党政府废止银本位制、采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该政策实行于1935年11月4日,主要内容是: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规定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英币1先令25便士,并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由于最初英国推动施行,改革使中国成为英镑集团的附庸。法币政策虽有其积极意义,但总的来说它是一次失败的改革。(4)国民经济建设

27、运动1936年1月1日,蒋介石在中央电台元旦演说辞中,阐述了新生活运动的意义之后,又强调了“大家务必从今天开始特别努力来做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说明了两种运动的相互关系。6月3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总章颁布。这场经济建设运动的作用已不仅是发展了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场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这场经济建设运动,是一场由政府号召并组织的、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性的经济建设运动。因此,它是一场较为全面、较为彻底的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近代化有着深远影响。这一切符合中华民族利益和人民愿望。三、论述题1论述科举制度的发展与作用,分析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影响。答:(1)科举制度的发展与

28、作用 隋朝a发展隋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隋文帝时期开始用实行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始建进士科,并以“试策”取士,科举制度正式诞生。b作用隋朝的科举制度并不完善,但通过这一制度,开始改变由士族把持朝廷的局面,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唐朝a发展隋朝灭亡后,唐朝继承了科举取士制度,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提高了科举取士的地位;到武则天时期

29、还增加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期,开始使用高官主持,以后成为定制。b作用唐朝的科举制度不仅为唐政府输送了大量人才,而且科举中及其重视诗赋,使得有唐一代成为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此外通过科举取士,将官员选拔的权利完全掌握在了政府手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加速了门阀士族的衰落。宋朝a发展宋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宋朝常举的科目较唐朝大为减少,但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所有及地的人都成为天子门生。同时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这时科举也开始实行糊名和

30、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b作用宋朝的科举制度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但由于录取人数过多,导致后期出现了选官过冗过滥的局面。明清时期a发展明清时期是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两朝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院只是为科举培养人才的方法之一。到了明代,进学院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b作用明朝的科

31、举制度虽然为明朝政府输送了了大量人才,但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无疑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2)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度废除有利于社会现代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断层。科举制的废除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废除科举推动了洋务运动后兴办近代学堂的高潮和新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初步完善。废除科举制,有利于思想的近代化,废除科举有利于新兴知识分子群体接受自由民权思想,日益获得独立的人格和开放的思想。辛亥革命的兴起有赖于这一点。但是不可避免地,科举制度的废除也给中国社会与文化造成了断层。2015年南开大学729中国历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8

32、选5,每题12分,共60分)1上计答:上计是战国秦汉时地方官年终向中央汇报的制度。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长,每年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上报国君,并把木券剖分为二,国君持右券,臣下持左券。到了年终,官吏必须到国君那报核。国君根据右券亲自考核,或由右丞相协助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上计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2形势户答:形势户是指地方上有势力的豪富之家。宋朝的形势户包括官户和充当州县衙门的公吏乡里基层政权头目的上户。其中官户占少数,吏户占多数。与形势户相对称的平户,则包括形势户以外的全部人户。形势户是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宋皇朝依

33、靠形势户管理国家,统治人民。在法律上,形势户中的吏户没有特定的权利。但是,形势户依仗当官作吏的权势,为非作恶,却是史不绝书。宋朝对形势户在纳税租佃官田向官仓出售粮食等方面定有禁约。北宋初,在各州府专设“形势版簿”,南宋时又改为在税租簿上用朱笔标明“形势”两字。规定形势户比平户须早半月纳税,如拒不纳税,要加重刑罚。3岛夷志略答:岛夷志略原称岛夷志是由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于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为当时市舶司所在地清源县(今天泉州)的县志所著的附录。后来汪大渊将岛夷志简化名为岛夷志略,在他的故乡江西南昌刻印刻单行本。岛夷志略记述汪大渊在1330年和1337年二度飘洋过海亲身经历的南洋和西洋二百多个

34、地方的地理、风土、物产,是一部重要的中外交通史文献。4汤若望答:汤若望,德国人,早期来华传教的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康熙朝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一级正品)。他继承了利玛窦通过科学传教的策略,协助徐光启编修崇祯历书,著有火攻挈要、西洋新法历书,译有坤舆格致等,在明清朝廷历法修订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多有贡献。宗教方面,他还著有主制群徵、主教缘起等宗教著述,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有重要贡献。5府院之争答:府院之争是指l917年围绕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在北洋军阀内部引起的争斗。即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的斗争。l917年3月,围绕中国是

35、否参战问题,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要求参战,黎元洪在美国支持下反对参战。后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的职务,并请张勋调停,又引起了张勋复辟。张勋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6十教授宣言答:“十教授宣言”是指1935年1月10日由王新命、何炳松、武堉干、孙寒冰、黄文山、陶希圣、章益、陈高佣、萨孟武、樊仲云等十教授,联名在文化建设月刊上所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宣言强调要加强“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对西洋文化要“吸收其所当吸收,而不应以全承受的态度,连渣滓都吸收过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主张。“十教授宣言”在当时引发了关于中国文化的大讨论。7史迪威事件答:史迪

36、威事件是抗日战争后期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国民政府在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及有关问题上发生矛盾斗争,美国总统罗斯福应蒋介石要求从中国战区召回史迪威,此为史迪威事件核心。其经过大致为:1942年1月,二战反法西斯同盟国宣布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同年3月,美国派遣史迪威中将来华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一职,辅佐蒋介石指挥抗战。但双方因职务、个性和战略见解的不同而屡生摩擦。由史迪威指挥的缅甸战役失败后,蒋介石萌生了撤换他的念头,而史迪威认为,战败的责任应由国民党将领承担。此后两人矛盾愈演愈烈,1944年双方最终摊牌,美国政府不得不召回史迪威。8八一九限

37、价答:八一九限价是指1948年8月19日根据国民政府的经济管理法令,不管各种商品成本与价格的高低关系,市场物价一律冻结在8月19日的标准上,库存的货物必须及时出售,不准积压三个月以上,违者要入狱的限价法令。其给民营工业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产品售价不敷成本,而原料又无法补进,企业只得坐吃山空,致使工厂相继停工,商店存货也被抢购一空,整个社会经济陷入不可收拾的混乱局面。11月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不得不宣布放弃限价政策。二、论述题(8选5,每题36分,共180分)1中国古代诸多王朝实行多京制,有六京、五京、四京、三京、二京。请分别列举这些朝代与都城,并说明这些都城是现在的哪些地方。简要说明建立这些都城

38、的原因。答:(1)中国古代设有多京的朝代与都城 金朝设六京,即以燕京为中都大兴府,位于现在北京地区;南京开封府,位于当今河南开封;北京大定府,位于如今内蒙古宁城;西京大同府,位于如今山西大同;东京辽阳府,位于如今辽宁辽阳;上京会宁府,位于如今黑龙江阿城。辽朝设五京,即辽上京临潢府,位于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中京大定府,位于现在山东省泰安市的磁窑镇;东京辽阳府,位于现在辽宁辽阳;南京析津府,位于现在北京西南部;西京大同府,位于现在山西大同。北宋设四京,即东京开封府,位于现在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位于现在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位于现在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位于现在河北大名。元朝三京,即

39、元中都,位于现在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元大都,位于现在北京;元上都,位于现在内蒙古正兰旗东。明朝设两京,即北京和南京。(2)实行多京制的目的 有利于巩固统治,实行多京制能够加强对地区的统治力,特别是中央权力所不能辐射到的地区,例如元朝在辽阳设上都,并派驻亲信对辽阳地区进行统治,能够进一步加强辽阳与中央的联系;维护统治阶级的威严,当国家出现统治动荡,或者天灾人祸,使得中央政府所在地区已经无法维持正常统治秩序的时候,迁都成为必然选择,实行多京制能够为这一形势提供更多的选择。2评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士”。答:西周末年至春秋初年,随着整个社会礼崩乐坏,阶级分化异常激烈,作为贵族最低等级的士,同其他贵族一

40、样,也出现了剧烈的分化现象。有的因善于经营土地,而跻身于贵族的中上层,有的转变了身份成为富甲一方的地主;有的没落为平民甚至沦为奴婢;而大量的则转化为从事各种职业的较为自由的人。因为他们大体都受过贵族学校的教育,学习六艺,因此当他们逐渐失去了往日士的身份之后,他们就以自身所学到的德艺,以一种新的身份在这个变动无常的社会中谋求生存的职业。作为贵族最低等级的士阶层在春秋时期已名存实亡。代之而起的是一种以知识见长的士。如春秋时期的范蠡、老子、孔子等都可以称为士。到战国时期士已演变为具有某种知识和特长,从事某种脑力劳动的知识群体的代称。“士”阶层对当时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思想文化

41、的传播者随着战国士阶层社会地位的变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现象被打破,这样当时社会的受文化阶层扩大了。“士一方面失去原来的依托,同时国家宗法制度瓦解,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成为创办私学的先锋。”私学应运而生,中国古代迎来了一场绝无仅有的思想大解放,诸子的百家争鸣现象使得学术思想界发生重大的变动,这种发展为全民文化的普及做了良好准备。这一时期我国古代文化进入了一个空前繁盛的时期。士处于这样一个历史变革的时代,并且它对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2)社会改革的实践者士阶层既是社会经济的推动者,也是社会改革的实践者。在确立封建制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旧势力的阻挠,为了彻底打破奴隶制,巩固地主阶级的权益,各国

42、统治者相继任用士阶层开展变法运动,采取和实行了一系列封建化的改革措施。其中最为成功的商鞅变法,就是由“士”阶层的商鞅主持完成的,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3论述汉至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答: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御史又称之为台官、宪官或察官,是皇帝的耳目,职在纠察官邪,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谏官又称言官或垣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纠正皇帝决策

43、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下列六个阶段:(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在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还没有建立。(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为中央监察官,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给事中与谏议大夫等言官也已问世。(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废司隶校尉,监察机构初

44、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谏官系统开始规范化、系统化,南朝建立了专门负责规谏的集书省。(4)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形成台谏并立局面。(5)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设立谏院,台谏职权开始混杂,趋向合一,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至元朝,取消谏院,台谏合一。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肃政廉访使(提刑按察司),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6)明清时

45、期的严密阶段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此外明朝还另设锦衣卫、东厂、西厂,虽然属于特务机构,但依然拥有监察权。至清朝,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这时期,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已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4评述科举制度。答:(1)隋朝的科举制度隋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隋文帝时期开始用实行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始建进士科,

46、并以“试策”取士,科举制度正式诞生。隋朝的科举制度并不完善,但通过这一制度,开始改变由士族把持朝廷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唐朝的科举制度隋朝灭亡后,唐朝继承了科举取士制度,并将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提高了科举取士的地位;到武则天时期还增加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期,开始使用高官主持,以后成为定制。唐朝的科举制度不仅为唐政府输送了大量人才,而且科举中及其重视诗赋,使得有唐一代成为诗歌发展的

47、鼎盛时期,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此外通过科举取士,将官员选拔的权利完全掌握在了政府手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加速了门阀士族的衰弱。(3)宋朝的科举制度宋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宋朝常举的科目较唐朝大为减少,但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所有及地的人都成为天子门生。同时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这时科举也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宋朝的科举制度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但由于录取人数过多,导致后期出现了选官过冗过滥的局面。(4)明

48、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明清时期是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两朝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院只是为科举培养人才的方法之一。到了明代,进学院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明清的科举制度虽然为明朝政府输送了了大量人才,但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无疑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到清朝时期,科举制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

49、大因素,因此科举制度在1905年最终被废除。科举制度结束魏晋以来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在实行之初,大量有识之士登堂入室,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唐宋文学的鼎盛都与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到了明清之后,由于考试内容的不断缩小,科举制度愈来愈显得僵化,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5评价李鸿章的功过是非。答:李鸿章是中国晚清时期的重臣,以镇压太平天国起家,创办淮军,领导洋务运动,同时也是重要的外交官,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是晚清时期极有影响力的人物,被称为“东方俾斯麦”,那么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必须也应该是全面的。(1)中西冲突下的李鸿章中西冲突,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明体系的冲突。这

50、样的冲突既是局势上的冲突,也是士大夫内在观念的冲突,尤其是晚清的中国正值多事之秋,两种文明交织在一起,显得矛盾异常尖锐。因此,晚清外交的两难本质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把李鸿章放到中西对比的世界环境中去评价,有助于深刻理解李鸿章和晚清的命运。(2)传统外交崩溃下的李鸿章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研究生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