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和实现途径研究【摘要】中共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的目标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并给出了具体时间表,即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作为战略目标起着统帅和引领作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性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到五年的时间,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现实挑战以及实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学内涵、现实挑战、实现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
2、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并将其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目标加以定位,更加凸显了这一目标的重要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清晰认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战略地位,构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体系,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的科学内涵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人们劳作不休,希望能够过上小康的生活。千百年来,小康生活一直是普通民众追求的理想生活。小康是对理想生活的一种朴素表达,反映了民众对丰衣足食的理
3、想生活的向往。 邓小平运用“小康”这一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能够为老百姓所乐道的词语来描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1979 年 12 月 6 日,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4 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1982 年 9 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党的十三大正式把小康上升到国家战略,列为“三步走”
4、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党的十六大指出,“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已经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从而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十七大首次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不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的主要矛盾,而且我国
5、的民主法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城乡差距、地区差异还比较明显,我国的社会保障仍相当滞后,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提出更高的目标,这一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经过这一阶段,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这样的基础上,再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到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才能最终实现。 可以看出,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党的奋斗目标从小康生活转变为小康社会是一次巨大的进步。小康社会的内涵相比小康生活要更加丰富。小康生活一般是指物质生活水平
6、的提高,虽然也含有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但主要还是指以衣食住行为核心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而小康社会处于更高的层次,相比小康生活,小康社会更加全面,内涵更丰富。小康社会首要的前提是物质生活水平的小康,但是又不止于此,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小康生活一般是以家庭或个人为主体,致力于家庭或个人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小康社会是以整个社会为主体,以一整套衔接严密、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结果,也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才能使个人的小康生活向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的转变成为可能。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现实挑战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
7、一系列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息息相关的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住房、教育、医疗等发展不足,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等。这些主要困难和问题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薄弱环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现实挑战,如不加以解决,将会明显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国三十几年的发展模式呈现唯“GDP”导向,这固然有其发展阶段性因素,但这种模式带来的弊病越来越明显,生态危机已经显现。因此,习近平提出要适应“经济新常态”,地方莫以G
8、DP论英雄,可谓独具经济眼光,把准了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大势。即使经济发展了,但环境污染了,社会不和谐了,没有干净的水,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了乡愁,这样的发展不是科学发展,这样的社会不是小康社会。因此,地方能否以习近平“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理念,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社会保护等关系是一项挑战。当前,收入差距较大、贫富差距较悬殊的局面极具挑战。造成这一局面的因素很多,但越来越显要的因素是利益集团的寻租、护租。当前,中国改革的最大阻碍是国有企业等既得利益者的护租行为。能否驯服国企等集体组织,建立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机制,使改革红利人人得以分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挑战。能否解决好中国崛起的
9、中产阶层对住房、医疗、教育等的新需求、新期望,也是一项巨大挑战。能否解决好占中国近一半人口的农民群体的小康需求,深刻检验着地方治理者,这才是基层主政者最大的实力实绩。此外,当前经济发展带来文化失序风险越来越大,没有文化的繁荣和“德”社会的建立,也不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开始呈现出新的发展样式和新的进步姿态。习近平等新一代领导人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路径。首先,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10、,是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的有力武器,是铲除利益集团、扼杀寻租护租的利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历史担当,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为人人分享的体制机制弊端,建立适合现代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值得注意的是,三中全会提出的深改是“全面深改”,不同于以往偏向于经济体制改革,而是包含经济治理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治理改革、社会治理改革、生态治理改革以及党的改革。“精心以图之,实心以行之”。当前中国面临的转型困局,必须依靠这样一种前所未有、力度罕见的改革。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创造了闪耀的经济成绩,羡煞很多后发展国家。但是,不得不认识到,发
11、展不均、贫富差距、生态污染等成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副产品。 其次,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保障,是铲除中国“人治”阴霾、保证市场健康发展的重大布局。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运用法律衡量政治、规范经济、改善社会文化,是古今中外历史反复证明的有效办法。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用好法治方式,建设法治中国。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弱。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需要三个构成要素:强政府、法治和民主负责制。而且,三者之间有着严格的时间顺序。中国正是在这样的渐进顺序上探索着自
12、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是开发国家制度的先行者,是创造韦伯式现代国家的第一个世界文明。然而,中国历史上缺乏法治传统,现代法治进程也是充满坎坷。当前,群体性事件、信访不信法、“塔西佗陷阱”等中国“成长中的烦恼”,就是缘由法治权威不足,大众(包括官员)还没有建立对法律的信仰和敬畏。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首先是一个法律良性运转的社会。依靠法治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中,公民权利能够得到充分尊重,其经济模式是现代型、法治型市场经济,社会以法律为准绳,文化发展、生态发展有法治作保障。最后,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政党组织保障,是转型国家有序化、组织化、制度化发展的力量保证。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历史比较
13、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一党制度较之多元政党体制更趋向于稳定,多党制是脆弱的政党体制;就政治发展而言,重要的不是政党的数量而是政党制度的力量和适应性。可以说,处于现代化转型的中国,目前的政党制度是合适的,是符合国家演进一般规律的。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一个管理严格、制度执行力强的政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保证。中共的最大优势在于选贤任能和执行效率。包括习近平在内的绝大部分中共干部,是一步一步、一个台阶接着一个台阶逐级历练成长起来的。他们有着丰富的治理经历和管理经验,即使治理一乡、一县的主政者都是激烈竞争产生,更不论市级、省级主政者。他们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操盘
14、手,意义重大。中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精心布局,关键就看下面执行了。中共历来强调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重要性,习近平此次将它们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原因之一就是希望党的干部切实加强执行力,不折不扣完成党的部署,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 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在这里充满时代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鼓舞人心,激励斗志,催人奋进。我国经济已经具备持续增长的物质条件、制度基础和政治保证,我们坚信,在“中国梦”等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认真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每一步,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达到,这也必
15、将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又一新的光辉篇章。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4-12-15(1). 6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 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9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朝着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2(1). 11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2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4.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