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学生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文章的初稿已成,采用问卷的方式研究中学生自信心与家庭教养范式间的关系,得到中学生自信心的特点,以及中学生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间是相关的。但文章还存在一些问题:
摘要:[目的]了解当前中学生自信心和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以及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向319名中学生发放边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运动自信、一般自信和应对自信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生源地的中学生在学业自信和运动自信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EF2、EF5、EF6、EM2、EM3、EM4六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中学生的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存在显著性相关。
关键词:中学生;自信心;家庭教养方式;关系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family upbringing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method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issue edge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319 middle school students.[conclusion]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 in the sports self-confidence, general confidence and respond to three dimensions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Different from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confidence and motion in two dimensions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Middle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 in EF2, EF5, EF6, EM2, EM3, EM4 six dimensions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and family upbringing. [conclusion] there i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Self-confidence;Family upbringing;Relationship between
目 录
1.前言 1
1.1自信 1
1.2家庭教养方式 1
1.3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 1
1.4中学生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现状 2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2.1 研究被试 2
2.2 研究工具 2
2.2.1个人评价问卷 2
2.2.2家庭教养方式量表 2
2.3 施测程序 3
2.4 数据处理 3
3.1不同中学生在自信各维度上及总分的差异 3
3.1.1不同性别的中学生自信上得分的差异 3
3.1.2不同生源地的中学生在自信上得分的差异 4
3.1.3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家庭教养方式上得分的差异 5
3.2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自信心的相关分析 5
4.讨论 6
4.1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自信心上差异的分析 6
4.2不同生源地的中学生在自信心上差异的分析 6
4.3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分析 7
4.4中学生的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上的相关分析 7
5.结论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1.前言
1.1自信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扥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了个体需要尊重的需要,既需要尊重他人也需要尊重自己,在尊重的解释中与自信的定义有着相同之处,自尊是个体由肯定的自我评价引起的自爱、自重[1]。心理学家布兰登则提出自信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即相信自己另一方面也需要尊重自己,是相信自己与尊重自己的结合[2]。而美国心理学家Shrauger认为“自信是个人对自己能力或技能的觉,是对自己能否及时的解决问题、适应不同环境的主观评价”。总的来说就是个体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拥有接受挑战的勇气,敢于直面困难[3]。
1.2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的含义比较广,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定义。心理学家对Nancy Darling和Sbembexg提出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行为对儿童表达出来的情以及态度的集合体[4]。深受家庭系统理论、生态学、社会学习理论影响的鲍姆林德认为“家庭教养方式定义包含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反馈以及父母对儿童所作要求的数量和种类”[5]。我国学者对家庭教养方式有不同的观点。曾琦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抚养、教育子女时所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它包含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两部分内容”。台湾学者吴新华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则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他把“家庭教养方式定义为父母对于子女的抚养、教育行为,以及在这个过程所体现出的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和他们的人格特点”[6]。
1.3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特征,根据这些特征不同的结合,心理学家将不同特征的家庭教养方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类,目前较为权威的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为鲍姆林德的挤兑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他将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分为权威型、放任型和专制型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对儿童的行为和态度上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有的甚至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的行为和态度[7]。并且鲍姆林德进一步发现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往往在四个方面集中体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这四个方面分别是对孩子的管束、亲子沟通方式、对孩子的成熟性要求和养育四个方面[8]。父母对孩子的管束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规范以及当孩子出现违反行为规范的时候所采取的措施;而亲子沟通则是指父母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9];养育是指父母对孩子各方面的关心和爱护的程度和方式是如何的。而父母对孩子的成熟性要求则是指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总的来说家庭教养方式就是父母在对孩子行为和态度和方面的综合,也是父母教育孩子所采取的独特的方式。
1.4中学生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现状
关于中学生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学生的自信心与各自的家庭教养方式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关系。在王丽和傅金芝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信心的影响的研究中指出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自信心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10]。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被试
抽取(###中学)的学生共350人,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问卷数330份,问卷回收率为94.2%。核查回收的问卷,剔除明显不合格的,如填写残缺不全、有规律、答案统一等问卷,从中选取符合本次研究要求的有效问卷319份,问卷有效率91.1%。
2.2 研究工具
2.2.1个人评价问卷[11]
自信个体对自己能力或者技能方面存在的主管受以及对环境控制的主观受。个人评价问卷是个体从六个不同方面做出自我评定,是个体自信心自我评定较为常用的量表。量表总共有54个条目,分为六个不同的维度,这六个维度分别是学业表现、爱情关系、成分量表、体育运动量表、社会相互作用和同人们交谈,除了体育运动量表之外是包含五个条目其余量表都是包含7个条目。量表以李克特计分法进行四级评分,每个量表的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的自信程度越高。
2.2.2家庭教养方式量表[12]
家庭教养方式问卷由瑞典心理学家C.Perris等人于1980年编制,1993年由岳冬梅等人修订出中文版。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分为父亲分量表和母亲分量表两个分量表,其中父亲分量表有六个不同的方面共58个条目组成,而母亲分量表则有五个不同的方面57个条目组成,其具体维度如下:EF1表示父亲情感温暖、理解,EF2表示父亲惩罚严厉,EF3表示父亲过干涉,EF4表示偏爱被试,EFS表示父亲拒绝否认,EF6表示父亲过度保护;EM1表示母亲情感温暖、理解,EM2表示母亲过干涉、过保护,EM3表示母亲拒绝否认,EM4表示母亲处罚严厉,EFS表示偏爱被试。每个分量表独立计分,采用李克特四级计分法也就是1-4独立评分,将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的不同因子的题目得分分别相加,得到不同因子的总分。量表经过长期实践经验的验证,分半信度、实证效度、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都符合要求,适用于大部分家庭。
2.3 施测程序
研究采取集体测试,主试为研究者本人,测试工具为自陈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测试前由主试宣读指导语,并说明测试要求,测试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
2.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 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方法有t检验、相关分析。3 结果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
表1 被调查者的基本特征(N=319)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男生
116
36.4
女生
203
63.6
是否独生
独生
88
27.6
非独生
231
72.4
生源地
城市
95
29.8
农村
224
70.2
3.1不同中学生在自信各维度上及总分的差异
3.1.1不同性别的中学生自信上得分的差异
表2 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自信上得分的差异(M±SD)
维度
男
女
t
P
自信稳定
2.45±0.52
2.55±0.49
-0.800
0.185
表现自信
2.50±0.51
2.53±0.50
-0.327
0.047
学业自信
2.44±0.63
2.45±0.49
-0.674
0.988
运动自信
2.74±0.60
2.39±0.57
3.628**
0.001
外表自信
2.58±0.51
2.57±0.47
-0.563
0.117
社交自信
2.80±0.72
2.85±0.69
-0.905
0.169
一般自信
2.60±0.42
2.37±0.46
3.324*
0.045
应对自信
2.83±0.66
2.76±0.58
1.366*
0.019
自信总分
2.73±0.72
2.43±0.51
3.428
0.563
注:* 表示P<0.05 ** 表示P<0.01
由上表的数据分析可知,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自信心的各个维度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自信心程度。其中在运动自信、一般自信和应对自信三个维度上不同性别的中学生表现出的自信心差异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说明在这三个方面的自信性别的影响比较大,而其他维度上虽然存在差异但是差异未达到显著性。从总体上来说中学生的自信性处于中等水平,在自信的个别维度资信水平偏低,说明中学生的自信水平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1.2不同生源地的中学生在自信上得分的差异
表3 不同生源地的中学生在自信上得分的差异(M±SD)
维度
城市
农村
t
P
自信稳定
2.46±0.53
2.53±0.52
-0.098
0.657
表现自信
2.61±0.57
2.61±0.49
0.765
0.810
学业自信
2.20±0.61
2.62±0.51
-4.689*
0.041
运动自信
2.82±0.63
2.45±0.54
3.375*
0.039
外表自信
2.57±0.54
2.52±0.57
0.478
0.127
社交自信
2.78±0.62
2.84±0.65
-0.256
0.690
一般自信
2.47±0.47
2.50±0.56
0.701
0.405
应对自信
2.82±0.63
2.77±0.56
0.366
0.129
自信总分
2.62±0.68
2.54±0.54
0.563
0.503
注:* 表示P<0.05 ** 表示P<0.01
从上表的数据分析可知,不同生源地对中学生的自信心的各个方面也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数据上分析可知,不同生源地的中学生在自信的各个维度上得分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在学业自信和运动自信两个维度上不同生源地的中学生的自信心差异达到显著性,其他维度差异不显著。
3.1.3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家庭教养方式上得分的差异
表4 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家庭教养方式上得分的差异(M±SD)
维度
男
女
t
P
EF1
2.6±0.5
2.9±0.4
3.1
0.087
EF2
2.0±0.4
1.4±0.5
1.2*
0.016
EF3
2.2±0.6
1.7±0.5
0.5
0.062
EF4
1.8±0.5
1.7±0.4
2.6
0.059
EF5
1.9±0.5
1.7±0.5
1.1*
0.027
EF6
2.4±0.6
1.9±0.3
0.6*
0.041
EM1
2.7±0.4
2.9±0.2
7.5
0.055
EM2
2.4±0.6
2.4±0.5
0.7*
0.028
EM3
1.9±0.4
1.7±0.5
2.3*
0.032
EM4
1.4±0.3
1.6±0.5
1.8*
0.037
EM5
2.6±0.5
2.9±0.4
3.0
0.069
注:* 表示P<0.05 ** 表示P<0.01
从上表的数据分析可知,在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维度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得分也不尽相同,说明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家庭教养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在EF2、EF5、EF6、EM2、EM3、EM4六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3.2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自信心的相关分析
表5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自信心的相关分析
自信稳定
表现自信
学业自信
运动自信
外表自信
社交自信
一般自信
应对自信
EF1
0.132*
0.218*
0.149*
0.066
0.218*
0.115*
0.207*
0.107
EF2
0.026
0.062
0.201*
0.094
0.062
-0.225*
0.186*
-0.029
EF3
0.153*
0.054
0.081
0.067
0.054
-0.138*
0.122*
-0.156*
EF4
0.156*
0.077
0.126*
0.056
0.127*
0.078
0.125*
0.038
EF5
0.089
0.071
0.048
0.089
0.056
0.151*
0.089
0.163*
EF6
0.101*
0.179*
0.158*
-0.101*
0.074
-0.233**
0.115*
-0.207**
EM1
0.168*
0.199*
0.162*
0.268
0.141*
0.121*
0.102*
0.063
EM2
0.057
0.029
0.139*
-0.057*
0.038
-0.182*
0.073
-0.218*
EM3
0.68
0.075
0.113*
0.068
0.039
0.77
0.154*
0.098
EM4
0.87
0.78
0.221*
0.087
0.024
0.161*
0.199*
0.068
EM5
0.215**
0.076
0.158*
0.093
0.203*
0.146*
0.168*
0.195*
从上表的数据分析可知,家庭教养方式与自信的不同维度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相关,其中大部分维度的相关达到显著性。说明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不同维度的自信心的形成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影响。
4. 讨论
4.1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自信心上差异的分析
从整体情况上来分析可知,中学生的自信心水平整体上来说处于中等水平,在个别自信心维度上水平偏低,并且中学生的自信心水平普遍受到性别、生源地和家庭教养方式等不同方面的影响。并且从数据上分析可知,男生自信心水平普遍高于女生的自信心水平,并且男生在运动自信、一般自信和应对自信三个维度上的自信心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第一,由于受到社会角色的影响,在潜意识中男性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并且男性更多的赋予了有力量的、强大的、勇敢的、有担当的等角色要求,而女性则普遍认为是柔弱的、温柔弱小的。在这一社会角色要求的差异下,男性为显示或者证明自己的力量和强大之处所在,男生则更善于自捧,吹嘘自己的实力,高估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因此男性的自信心普遍高于女性,而女性则刚好相反,在应对自信和一般自信上显著高于女生。第二,同样受到重男轻女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般女性在各方面表现的更内敛,不够自信,所以女性的一般自信心水平普遍比男性的自信心更低。社会角色的要求和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这种性别角色的差异在中学时期就表现出来了[13]。第三,由于不同性别在生理构造上的差异对不同性别的中学生的自尊心水平也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男生的运动自信水平显著高于女生的运动自信水平。
4.2不同生源地的中学生在自信心上差异的分析
不同生源地的中学生在自信的各个维度差异表现的并不明显,只有在运动自信和学业自信两个维度差异显著,其中城市中学生的运动自信水平显著高于农村中学生,而在学业自信水平上则正好相反,农村中学生的学业自信水平显著高于城市中学生的自信水平。具体分析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第一,不同生源地的中学生在自信大部分维度差异不显著得益于改革开放后不仅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得到很大的改善,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弱化了城市和农村的差别[14]。第二,虽然经济的发展逐渐弱化了城市与农村的差别但并不是没有差异,农村经济的相对弱后使得农村家长对孩子在学业上抱有更大的希望,更多的灌输知识改变命运,成绩就是一切的理念,在家庭教育上也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农村中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更能够珍惜学习的机会,农村中学生普遍比城市中学生学习更努力,学习成绩也更优异。因此在学业自信水平上农村中学生显著高于城市中学生。第三,同样由于家庭经济和家庭教养方式上存在较大的生源地差异,城市中学生从小更少受到为学习成绩至上的观念的影响,城市家长也更注重对孩子的全面的发展,在运动方面毫无异味城市家长和孩子都将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农村中学生在运动方面则投入更少,因此农村中学生的运动自信水平普遍低于城市中学生的自信水平。
4.3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可知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EF2、EF5、EF6、EM2、EM3、EM4六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其可能存在的原因是,首先中学生处于青春特殊期,成熟状态处于成熟半成熟时期,对于成长和学习各个方面都有非常多的困惑,在这个时期如果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并给予指导能够更好的处理问题,增加各方面的自信,因此自信心就有所增强,同时由于男生比女生在面对问题时更容易选择表达,并且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所以在以上六个维度中存在显著的差异[15]。
4.4中学生的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上的相关分析
根据中学生的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相关性分析可知两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说明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学生自信心水平存在重要的影响作用。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第一,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能够在中学生这个特殊的成长时期提供不同的支持度,也就是说在中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候处在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下可以得到的社会支持是不一样,如果中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则更有可能更好的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能够更好的面对和处理困难则能够很好的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在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男女地位的差异产生出社会角色对男女角色要求的区别,同样由于这种男女角色的要求的差异导致父母对男女性别的教养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在大部分家庭中父母对男生的要求往往是更为严格的,在日常生活中也更愿意让男生去承担责任,遇到问题时把问题当作锻炼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这种放手让男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教养方式往往会是男生自信心的重要来源,但是相反的是,女生在家庭中往往是受保护的对象,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不大会愿意让女生独自去解决问题,所以这种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导致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往往自信心程度也是存在较大差异。可见,家庭教养方式与自信心的形成存在相关关系。
第二,而不同生源地的中学生由于城市和农村的经济水平差异和受教育方式差异等各种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生源地的教养方式也往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在农村初中生可得的社会支持往往会比较少,而城市中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也能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两者的差异导致对问题的解决的结果往往不同,因此造成不同生源地的中学生自信心水平往往存在差异。不同生源地的中学生在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下,从小就能够培养不同的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心态,而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不同心态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的自信心水平。
5.结论
1.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运动自信、一般自信和应对自信三个维度上差异显著。
2.不同生源地的中学生在学业自信和运动自信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3.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EF2、EF5、EF6、EM2、EM3、EM4六个维度上差异显著。
4.中学生的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存在显著性相关。
参考文献
[1]杨立成.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年中学生自信程度的影响[J].渝西学院学报,2004,3(4):86- 89.
[2]王欣,阮新,阮军.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 12(3):309- 315.
[3]答会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及心理健康水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2,18(8):483一486.
[4]刘荣花.中专生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52- 57.
[5]金毅,土克荣,刘芳,等.高中二年级学生的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 19(7):479- 485.
[6]黄泽娟,许冬青,李董平,等.中学生自信现状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5 (Z1):596- 601.
[7]车丽萍.中学生自信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3, 26(2):661一667.
[8]张文新,林崇德.中学生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问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田.心理科学,1998,21(3):489-493.
[9]钱铭怡,肖广兰.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田.心理科学,2005,21(5):553-555.
[10]黄曼娜.中学生自信心的特点及其培养田.现代阅读徽育版),2013(02)
[11]王玲,叶明志,韩自力,陶炯,温盛霖.自信与中学生心理状态及行为方式关系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03,(1) .
[12]关颖.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天津社会科学,1994,(4).
[13]施承孙.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1.
[14]兰文杰等.从西尔斯的发展理论看儿童的人格形成和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2) .
[15]答会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及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2,(8) .
致 谢
在此论文撰写过程中,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老师的指导与督促,同时感谢他的谅解与包容。###老师在整个论文实验和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我进行了耐心的指导和帮助,老师,谢谢您!感谢我的同学们给与我最真心的帮助,让我度过了最珍贵最感动的美好时光。在这里我要向我的导师致予我最真心的感谢,感谢你在百忙之中给与我毕业论文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