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阴阳消长(阴阳)、上下肢分布(手足),及其与脏腑属络的关系(脏腑)而命名的。因此,十二经脉的名称由阴阳、手足、脏腑三个部分组成。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属络关系、交接规律及流注次序四大规律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
1、总规律,是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其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及胸腹,阳经分布于四肢
外侧及头面、躯干。
2、分布于四肢的规律,是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均分成前、中、后三个区线。其中手足阳经为阳明在
、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特殊性,就是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
前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手阳经 手阴经 足阳经阴经 (分布图)。
3、躯干的分布规律
(1)胸腹部:共4条经,七条脉
前正中线-任脉
肾经-在胸部,旁开前正中线2寸,腹部旁开前正中线0.5寸
胃经-在胸部,旁开前正中线4寸,腹部旁开前正中线2寸
脾经-在胸部,旁开前正中线6寸,腹部旁开前正中线4寸
(2)腰背部:共2条经,5条脉
督脉-位于后正中线
膀胱经第一侧线-旁开后正中线1.5寸,为全身背俞穴所在
膀胱经第二侧线-旁开后正中线3寸,沿肩胛骨内侧线下行
(3)胁肋部:共2条经,2条脉
肝胆经循胁肋
4、颈部的分布规律
从前正中线到后正中线依次为:任脉,足手(阳明胃、大肠)、足手(少阳胆、三焦)、手足(太阳小肠
、膀胱),督脉。
5、面部的分布规律
前部、前额:手足阳明经
侧部、侧头:手足少阳经
后部、后头:手足太阳经
顶部、巅顶:督脉、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属络关系
即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其中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
成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因十二经脉之气的走向特点: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上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
足至腹胸。
从而形成了:
1、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未端交接
2、阳经与阳经在头面交接
3、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的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通过阴阳表里、手足同名经的连接,从手大阴肺经开始至足厥阴肝经,再复从肺经而逐经相接,
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六、奇经八脉的含义、作用与特点、循行分布
奇经八脉的含义
1、奇在循行-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共八条。其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2、奇在-与十二经脉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3、奇在-与人体奇恒之腑有密切关系(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作用与特点
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
2.对十二经脉气血起着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
3.任、督两脉各有其所属腧穴分布于体表,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十四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的腧穴。
分布概况(具体见表)
、十五络脉、十二经别的含义、分布特点与主要作用,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含义与主要作用
十五络脉
1、含义:十五络脉是十二经和任、督两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十五条。
2、分布特点:
(1)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时、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2)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背
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3) 主要作用 ① 加强了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②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的经脉联系
十二经别
1、含义: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2、分布特点:(离): 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
(入):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脏腑联系,
(出):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
(合):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则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形成“六合”。
3、主要作用 :① 加强了十二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
②辅佐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环的功能。
③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治疗范围。
④ 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关系,突出了头面部经穴的重要性。
十二经筋
1、含义: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2、主要作用:约束骨胳,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十二皮部
1、含义: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
2、主要作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含义与分布特点
标本
1、含义:标本,指经络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2、分布特点:“标”犹如树梢,有上的含义,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
“本”犹如树根,有下的含义,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
根结
1、含义: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
2、分布特点:“根”有根本、开始的含义,即四肢未端的井穴;
“结”有归结、结聚的含义,即头、胸、腹部。
气街
1、含义: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2、分布特点:分布聚集于头、胸、腹、胫等处。
四海
1、含义:即头为髓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即血海、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
2、分布特点: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
九、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临床运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
1.联络脏腑、沟通肢窍经络
纵横交错,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能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吱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而儒养周身,从而完成和调五脏、洒陈六腑的生理功能。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经络系统中的络脉为卫气所充,散布全身,密布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有着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经络的病理变化
1.传注病邪
根据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的生理特点,当机体处在正虚邪实的情况下,经络则是传注病邪的途径。
2.反映病侯
因为经络在人体有内外相连的特点,故又是病理变化的反映系统。如内脏病变可以主里达表,从而在体表相应部位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即根据经络有反映病候的特点。临床上可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与按压等观察相应部位的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等变化,来推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二)指导辨位归经
1.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推断疾病所在的经脉。
2.根据病变中出现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推断其所受累的脏腑与相关的经脉。
(三)指导临床治疗
1.根据经脉循行与主治特点——“经脉所过;、主治所在”进行循经取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2.内脏病变可通过刺其皮部的方法进行治疗。如皮内埋针或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来进行治疗
3.经络瘀滞、气血痹阻可刺络放血予以治疗。如目赤肿痛太阳穴放血;扭、挫伤局部刺络拔罐
4.经筋疾患可以“以痛为腧”的阿是穴进行针刺治疗。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