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三章 炎症
【案例】患者李某,医学院大二学生,左手拇指被木刺扎后红肿、发热、疼痛。化验检查显示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占90%。
在手术室,李某问主治医师:“请问张老师,扎一根小木刺为什么能引起手指红肿?为什么有病的手指比其他手指温度要高?为什么手指越来越痛?大家都说这是发炎了,那么发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手指里面到底有什么病变呢?”
张老师微笑着说:“等你学完病理学中炎症一章就明白了”。
第一节 概述
一、何谓炎症?
(一) 炎症的定义
炎症(inflammation)是具有血管的机体组织对致炎因子造成的损伤所作出的防御性反应。
血管反应是炎症的中心环节。
(二) 炎症反应的防御作用
·消灭致病因子 ·稀释毒素 ·吞噬坏死组织 ·病变局限化
二、炎症的原因 causes of inflammation
·物理因子 ·化学因子 ·生物因子 ·坏死组织 ·变态反应
三、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basic changes
(一) 变质alteration
变性、坏死
原因:致炎因子直接作用、代谢异常、炎细胞作用
(二) 渗出exudation
概念:炎症局部血管→液体、纤维蛋白和细胞→组织、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三) 增生proliferation
实质 粘膜上皮、腺体上皮、肝细胞
间质 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
四、炎症的临床表现manifestaion
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全身表现:发热、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增多(注意核左移)、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
第二节 急性炎症acute inflammation
时间短,渗出为主,中性粒浸润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
细动脉短暂收缩→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血流速度减慢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
(三)流体静压升高,组织胶体渗透压升高
(四)液体、血浆蛋白渗出
水、纤维蛋白原、免疫球蛋白、白蛋白以及其他的血浆蛋白和营养成份从血管内到达体表、粘膜表面、组织间隙、体腔
渗出液作用:稀释毒素,减轻损伤;运来营养,带走废物;补体杀菌,纤素调理;淋巴引流,诱导免疫;渗出太多,压迫阻塞;机化粘连,痛苦不已。
(五)白细胞渗出 1.白细胞边集和黏附 2.白细胞黏附和游出
选择素(E, P, L)
黏附分子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分子
整合素
黏液样糖蛋白
黏附分子变化情况:向细胞表面再分布; 增加合成、表达; 增加亲和力
3、白细胞游出和化学趋化作用
阿米巴样运动; 胶原酶释放; 趋化因子
白细胞渗出过程:
血流 粘附分子 阿米巴 释胶 趋化
缓慢 增多 运动 原酶 因子
白细胞→→→→边集→→→→粘着→→→→游出→→→→趋化
概念
趋化作用:指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方向作定向移动的现象。上述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
4. 白细胞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①识别感染的微生物和坏死组织(TLR、G蛋白耦连受体、调理素受体、细胞因子受体)
②吞噬清除致炎物质:识别→吞入→降解 (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调理素受体)
③免疫 ④组织损伤
5. 白细胞功能缺陷
(1)黏附缺陷 (2)吞入和脱颗粒障碍 (3)杀菌活性障碍 (4)骨髓白细胞生成障碍
6、炎细胞类型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浆细胞
(六)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概念:炎症介质:参与介导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
1、血管活性胺 组胺、5-羟色胺
创伤、冷、热→→肥大细胞→→组胺→→细A扩张、细V通透性↑
胶原、IC →→血小板→→5-羟色胺→→细A扩张、细V通透性↑
2、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3、白细胞产物
活性氧代谢产物 溶酶体成分
4、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
TNF、IL
趋化因子:C-X-C-中性粒;C-C-单核、嗜碱、淋巴;C-淋巴;CX3C-单核、淋巴
5、血小板活化因子、NO、P物质等
黏附、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体液中的炎症介质
1、激肽系统
接触胶原、基底膜
Ⅻ因子 活化Ⅻ因子
前激肽释放酶 激肽释放酶
激肽原 缓激肽
血管通透性增加、疼痛、C5→→C5a
2、补体系统
病原微生物 血管扩张
坏死组织 补体激活 血管通透性增加
激肽、纤溶系统 趋化作用
调理素作用
3、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凝血酶: 白细胞黏着、成纤维细胞增生
Xa因子: 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渗出
纤维蛋白多肽: 血管通透性增加、趋化作用
注意!炎症介质--- 数量繁多,层出不穷; 相互联系,作用交织; 调控灵敏,动态平衡;血管扩张,通透增强; 发热疼痛,趋化损伤; 增生修补,组织复康。
(七)急性炎症的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根据渗出物主要成分的不同将急性炎症分为如下类型
1、浆液性炎serous inflammation
概念:以液体(浆液)渗出为特征的炎症。
成分:液体中含3~5%的小分子蛋白质、少量白细胞和纤维素。
部位:浆膜、粘膜和疏松结缔组织等处。
病变:体腔积液、水泡和组织水肿等病变。
2、纤维素性炎fibrinous ~
概念: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的炎症。
部位:粘膜、浆膜和肺组织。
病变:粘膜-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和白细胞混合→假膜;浆膜-心包→绒毛心,肺→大叶性肺炎。
结局:溶解吸收,机化粘连。
3、化脓性炎 purulent~
概念:以大量中性白细胞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液化坏死的炎症称化脓性炎。
病理类型:表面化脓、积脓,脓肿,蜂窝织炎。
1).表面化脓和积脓 superficial suppuration and empyema
部位:浆膜和粘膜
病变:中性粒细胞向粘膜表面渗出,而深部浸润不明显。
概念:表面渗出的脓液在浆膜腔或空腔脏器内积聚,则称为积脓。
2)、脓肿 abscess
概念:局限性化脓性炎,伴有积脓腔的形成,称为脓肿。
原因:金黄色葡萄球菌
机制:毒素、溶酶体酶→组织坏死
血浆凝固酶→纤维蛋白原→纤维素
病变局限
疖(bouton)、痈(carbuncle)
结局:
痊愈:小→吸收消散,大→手术切开排脓或穿刺抽脓,由肉芽组织修复。
局部扩展:溃疡(ulcer)、窦道(sinus)、瘘管(fistula)还有其他可能吗?
3).蜂窝织炎(phlegmonous inflammation)
概念:疏松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
原因:溶血性链球菌
机制:链球菌→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降解透明质酸、纤维素→细菌易蔓延扩散。
4、出血性炎(hemorrhagic inflammation)
概念:炎症过程中血管壁损伤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
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和鼠疫等疾病。
注意:急性炎症的特点
起病 较急,临床症状明显;
病程 较短;
病变 渗出性病变为主;有些以变质性改变或以增生性反应为主;
渗出炎细胞 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急性炎症临床表现
局部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全身 发热、白细胞升高、厌食、肌肉蛋白分解、补体和凝血因子合成增多
(八)急性 炎症的结局
(一)痊愈 (二)迁延不愈
(三)蔓延扩散
局部蔓延;淋巴道蔓延;血道蔓延(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第三节 慢性炎症
发生原因:病原微生物长期存在;理化因子长期刺激;自身免疫反应
一、一般慢性炎症的特点
起病 较缓;
病程 较长;
病变 以增生为主;
渗出炎细胞 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
增生 纤维母细胞、小血管、局部被覆上皮、腺上皮、实质细胞
临床表现 多样
概念:炎症局部粘膜上皮、腺体及肉芽组织过度增生,形成向表面突起的带蒂的炎性肿块,称炎性息肉inflammatory polyp
炎性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称为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二 、肉芽肿性炎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
概念:巨噬细胞增生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称为肉芽肿(granuloma)。以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炎症称为肉芽肿性炎。
原因:寄生虫、细菌、真菌;组织内异物;自身免疫病
形成:病原体→巨噬细胞→ T淋巴细胞→淋巴因子→巨噬细胞聚集、活化、表型改变→肉芽肿
形态:肉芽肿的结节小,直径0.5-2mm左右
组成成分:以结核结节为例,中心常为干酪性坏死,周围为类上皮细胞,可见Langhans巨细胞,再向外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周边还可见纤维母细胞及其产生的胶原纤维。
附: 炎症分类
一、变质性炎
概念:以变质为主的炎症称变质性炎
病因:重症感染、中毒等
部位:实质性脏器为主
举例:急性重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二、渗出性炎
概念:以浆液、纤维蛋白原和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称渗出性炎。
三、增生性炎
(一) 一般增生性炎
特点:慢性炎症的局部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纤维母细胞、小血管、被覆上皮、腺上皮及其他实质细胞增生。
(二) 肉芽肿性炎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