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答谢中书书》教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85558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答谢中书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答谢中书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答谢中书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答谢中书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答谢中书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大学语文 课程教案授课时间第 周 第 节课次授课方式(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习题课 其他课时安排1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答谢中书书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1. 了解作者的简况与南朝山水作品的产生背景。2体味文中所体现的山水之美。3理解本文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及难点:1体味文中所体现的山水之美。2理解本文的艺术特点。教学基本内容:方 法手 段一、作者简介 二、创作背景 三、解题 四、注译 五、层次 六、山川之美七、艺术特点 八、拓展阅读讲授为主、讨论为辅作业和思考题:“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课后小结: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

2、,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一、作者简介陶弘(一作宏)景(452536),字通明,晚号华阳隐居,华阳真逸,华阳真人。刘宋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句容)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道家思想家。1。自幼相貌英俊,聪颖好学,尤好道术。生来疏眉长额,后来成长为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从小就很聪明,博学多才。又性爱林泉,好学道术,幼年得葛洪神仙传一书,昼夜钻研学习,受其影响很深,遂立志养身术。2。 年未二十,即为齐诸王侍读,旋辞职。由于他读书很多,且善于琴棋、书法、和作文章,曾作过齐宜都

3、王的诗读,但没有多长时间就辞职了。3。青年时期即成为虔诚的道教徒。 4。钻研医学书籍,制定道教的教义和教规,并著书立说。入梁后隐居茅山华阳洞“修身养性”, 亦从事丹鼎,炼制了大量的丹药,并钻研医药书籍,写成神农本草经集注。随后又避世至浙东、浙西等处,制定道教的教义和教规并形成文字,还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等级制度,构造出了道教的神仙谱系。5。武林高手、书画家。他身体轻捷,喜爱寻访山水,尝畜二刀,一名善胜,一名宝胜,往往飞去,人望之,如二条青蛇。在那些偏爱武侠小说的人们心目中,又堪称是一位武林高手。他的书法作品瘗鹤铭,萧散淡远,也历来受到书法家们的推崇。 6。“山中宰相”。梁武帝即位,屡加礼聘,不肯出

4、。武帝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白云”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据说梁武帝多次催促他出山,有一次他画了两头牛托人捎给梁武帝。其中一头牛悠然自得在草丛中吃草,而另一头虽然头戴金笼头,却被人牵引拘束,很不快乐。他在其画中题诗一首:眼前流水自悠悠,歇歇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

5、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梁武帝立刻便知道了他的心意。二、创作背景 南北朝时(主要是南朝),政局动荡,经济发展,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三、解题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四、注译(一)注释1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6、2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3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5与(y):参与,这里指欣赏。(二)译文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7、!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真正欣赏这奇美的自然风光。五、层次 第一层(开头一句),总括。 第二层(中间部分),详细描写江南山水之美。第三层,(最后一句),总结。六、山水之美 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则神

8、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入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

9、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其四,动静相衬之美。客观景物不会单调划一,散文写法也切忌呆板凝滞。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

10、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七、艺术特点首先,优美的意境。其次,缜密的结构。本文虽属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结撰,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 “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得如此经纬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再次,

11、凝练的语言。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八、拓展阅读陶弘景轶事 丹阳陶弘景幼而惠(慧),博通经史,覩葛洪神仙传,便有志于养生,每言仰视青云白日,不以为远。初为宜都王侍读,后迁奉朝请。永明中,谢职隐茅山,山是金陵洞穴,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华阳洞天,有三茅司命之府,故时号茅山,由是自称华阳隐居,人间书

12、疏,皆以此代名,亦士安之玄晏,稚川之抱朴也。惟爱林泉,尤好著述,缙绅士庶禀道伏膺,承流向风,千里而至。先生尝曰:我读外书未满万卷,以内书兼之,乃当小出耳。齐高祖问之曰:山中何所有?弘景赋诗以答之,词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高祖赏之。(太平广记卷二百二引谈薮) 吾(萧绎)之亡也,可以王服周身,示不忘臣礼,曲礼一卷、孝经一帙,孝子传并陶华阳剑一口以自随,此外珠玉不入,铜铁勿藏也。(金楼子终制) 初(齐宜都王萧)铿出阁时,年七岁,陶弘景为侍读,八九年中,甚相接遇。后弘景隐山,忽梦铿来,惨然言别,曰:某日命过,身无罪,后三年当生某家。弘景访以幽中事,多秘不出。觉后,即遣信出

13、都参访,果与事符同。弘景因著梦记云。(南史萧铿传) 天监中,茅山隐士陶弘景为五言诗曰: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谈空。不意昭阳殿,忽作单于宮。及大同之季,公卿唯以谈玄为务。夷甫、平叔,朝贤也。侯景作乱,遂居昭阳殿。(隋书五行志) 其时丹阳陶弘景,性多博识,聪叡过人。身为道士,居于茅山之朱阳,靜退无为,不交时事。时号贞白先生。又号陶隐居。多所著述,並行于代。躬衣道服,心敬佛法,于所居地起塔,图佛容像,亲自供养,号曰胜力菩薩。其塔见在茅山朱阳观中,于今不为鸟雀所污。弘景重制冠服,改馆为观,行黃帝老子之教。恶灵宝法伪鄙而不行,手著论以非之。弘景深为梁武所器。尚频徵令仕,确乎不拔,并述诗以赠武帝,並入於集。事

14、迹昭显,光乎梁史。(甄正论卷下) 贞白隐居贝都山中,尝畜二刀,一名善胜,一名宝胜,往往飞去,人望之,如二条青蛇。本传具载。(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一引芝田录) (天监十五年)华阳真人陶弘景。建菩提白塔于三茅山。尝梦佛授记名胜力菩薩。乃诣鄮县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佛祖统纪卷三十七) (大同二年)华阳真人陶弘景告化,香气积日不散。谥贞白先生。(佛祖统纪卷三十七) 陶隐居云:学道之士居山,宜养白犬、白鸡,可以辟邪。(续博物志卷七) 丹阳陶弘景博学多艺能,好养生之术,仕齐为奉朝请,弃官隐茅山。梁武帝早与之游,恩礼甚至,每得其书,焚香以受。数手敕招之,不出。朝廷有吉凶征讨大事,必先咨之,月中常有数信,人谓之山中宰相。将没,有诗曰: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论空。岂悟昭阳殿,遂作单于宫。时天下之士犹尚西晋之俗,竞谈玄理,故弘景云尔。盖散诞论空,则废礼法,礼法既废,则夷狄矣。古今之变,有必然者,弘景其知言也。(邵氏闻见后录卷九) 陶贞白七次丹成,皆中等,神人告以定分,止合得北中丹,于是服之,遁景而去。(至正金陵新志卷五陶隐居井) 梁陶隐居母梦有青龙入怀而出,并见两天人执香炉诣之,已而有娠,遂生。隐居与齐宜都王善,王被诛,梦来告别,因访其幽冥中事,遂著梦记。(说郛卷六十五代新说) 陶弘景谓门人曰:吾见朱门广厦,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望高岩,瞰大泽,知难立止,桓欲就之。(南北朝新语卷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