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知识立意到素养立意的高考试题解题路径——以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75586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知识立意到素养立意的高考试题解题路径——以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知识立意到素养立意的高考试题解题路径——以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知识立意到素养立意的高考试题解题路径——以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本版主持/赵云飞一测评1复习备考从知识立意到素养立意的高考试题解题路径以2 0 2 3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为例O吴国珍(广州市白云区教育研究院,广东广州5 1 0 4 4 0)摘要:高考试题考查内容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虽然分为四层,但其是由价值引领和素养贯通的。因此,高考试题的解题路径,不是从知识出发,而是以能力和素养为本,发掘有效知识,并寻求一定的文化价值观的支撑。就语文学科而言,基于学科素养的指引,解题应当从语言出发,基于语言背后的思维明确思路,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情感,建构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关键词:知识立意;素养立意;解题路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高考试题的考查内容

2、分为四层,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所谓“层”,指这些考查内容各有区分,又并不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的。这种关联不是叠加式的,而是由显而隐,由“必备知识”而层层深人,直抵“核心价值”这一核心层。必备知识的考查是显性的,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的考查在隐显之间,其中学科素养隐多显少,而核心价值的考查几乎隐含在试题中。正是因为学科素养与核心价值在试题中的内隐,人们对命题能否考查出学生的学科素养与核心价值存有一定的疑问。如何才能考查出学生的学科素养,这方面,高考命题应当说取得了一定的实绩。2 高考命题的改进,也提示我们,高考试题的解答,不能只关注显在的必备知识,而要更关注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并

3、以核心价值的建构作为统领。以高考语文为例,高考语文考查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是什么?有人进行了一些区分,比如必备知识包括语言文字知识、文学审美知识、中外文化常识。3 但我们必须看到,从知识到能力到素养到价值,是一线贯通的,并不分离。如果知识与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关联较弱,这些知识就不是考查的重点,也就不是必备知识。高考语文试题的解题路径,不是从知识出发,而是以能力和素养为本,发掘有效知识,并寻求一定的文化价值观的支撑。一、基于高考测评目标的能力与素养表现高考考查的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必须能够表现出来,这是高考测评的目标。以文学鉴赏为例,新课标学业质量4-3要求:“在鉴赏活动中

4、,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4 1 文学阅读,理解作品的情感、人物形象,体会思想内涵从而获得人生启迪,是主要的考查目标;至于表现手法,只是要求作出评论,如2 0 2 0 年全国I卷要求根据“冰山理论”分析选文的情节安排及效果,2 0 2 1 年全国新高考I卷要求分析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的效果,2 0 2 2年全国新高考I卷要求分析作者将传说中伍子胥故事里作为义士的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的文学效果。表现手法作为一种文学审美知识,本文作者必须有助于作品的形象、情感和内涵的表达。评论作品的表现手法,必须从作品的形象、情

5、感和内涵出发。如2023年全国乙卷第8 题:“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有参考答案如下:内容上,“人”、“牛”和“犁”的组合,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农耕田园图画。形式上,句式整齐,具有音韵和谐统一的节奏感。手法上,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完整和谐的农耕世界,反映出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景和情相谐相生,融为一体。这样的回答,看上去条理清晰,其实并没有理解人、牛、犁“浑然一体”的形象。组合在一起、用了整句、用了白描、景情相生就“浑然一体”了吗?至于温馨、和谐的农耕画面,反映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更是与“浑然一体”无关。我们还是来看看这段文

6、字: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向。犁呢是犁华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人、牛、犁怎么“浑然一体”的?首先是他们都“老”,“人老,牛老,犁也老”,“老”是他们共同的形象,反复出现了3 次。2024.4|语文教学通讯高中8 1|1测评1本版主持/赵云飞如果不用反复,就是“人、牛、犁都老”,效果不突出。下文具体描写他们的老态,作者在描写时,时时突出他们的相似性,如写人“肩上挂一张犁,侧

7、斜身显得更”,人架犁,似牛拉犁,这是白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直接用比喻,写他们老的样子相似。接下来,“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这是写他们之间的关系,作者这里把牛看作人,或者把人当作牛,人牛不分,显然是浑然一体。这里用了什么手法?主要是比拟。所以,解答这道题,关键是读懂“浑然一体”,这是关键能力。“浑然一体”,一是他们都老,二是他们你我不分。读懂“浑然一体”,需要运用联想、类比的思维方法,这是文学阅读的基本方式,是学科素养的体现;而这也建立在中国农耕文化中人们对牛、犁的深厚情感之上,人、牛、犁表面上浑然一体,本质上相依为命

8、。至于反复、排比、拟人、比喻等文学审美知识,主要起增强效果的作用。如果我们不从理解人物形象这一关键能力出发,只从一些知识出发,那么,短句、整句、口语、情景交融、和谐田园等似是而非的观点就会出现在答案之中。二、能力与素养的高低决定了提取的知识的有效性以文学阅读而言,能力与素养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对文本的形象、情感和内涵体验的深浅;至于对文学表现形式的阐释,似乎是一个更高层级的能力与素养表现。其实不然。一方面,文学表现形式的阐释,是服务于理解文本的形象、情感和思想内涵的;另一方面,对作品文学表现形式的理解,往往见仁见智,共识度不高,这给测评评分带来了困难。如2 0 2 3 年新课标卷第8 题:“本文

9、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有网络答案如下:借助人物外貌描写社戏的仪式感。通过场面描写,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把宏观场面、人物群像的广角镜头与微观镜头聚焦描绘表现社戏仪式感。通过民俗风物传统习惯描绘社戏的仪式感。通过顺叙方法,按照社戏的时间顺序描写仪式感。这样的答案对吗?你说不合理吧,但它们都是描写仪式感的。当然,这样的答案还可以往下堆砌,有外貌,必然还有动作、语言,有点面,必然还有动静、虚实等。为什么会这样作答?是因为一看到“如何描写”,脑海中马上就浮现出复习资料中出现的各种描写手法,然后再用这些手法去审读相关语段。结果是写了很多,却还是不切题。因为这是只从文学审美的一般知识

10、出发,而不是从理解文本形象、情感和思想内涵出发。解答这一题,关键是要理解“仪式感”的内涵。仪式感,首先指一种仪式,是一件事情的程序形式,选文中指社戏的各个环节;然后是这种仪式给人们的感觉,比如隆重、庄重、热烈、欢快等,往往通过人物的外在行动等表现出来。因此,直接写社戏的过程和通过人物的举止表现这种仪式的隆重热烈,就构成解答此题的基本思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才是理解“仪式感”的内涵这一【8 2|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 0 2 4.4关键能力而提取的有效知识。再如2 0 2 3 年全国乙卷第9 题:“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有网络答案如下:牛和犁没有回答德贵

11、的提问,显示出其内心的孤独。德贵不怕失败,坚持耕种,显示出他的执着和坚定,也体现出农民对土地的坚守热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个答案,第一个观点“牛和犁没有回答德贵的提问,显示出其内心的孤独”逻辑不清。表现德贵孤独的,不是牛、犁没有回答德贵的提问,而是德贵找牛、犁说话,明知牛、犁不能回答而偏向牛、犁问话,且反复问,这才表现了德贵内心的孤独寂寞。第二个观点,德贵耕种的坚定,必须要回到牛、犁对话的过程中寻找。德贵问牛、问犁是否耕种,其实表现了他内心还是有一点犹疑,接着将犁的滴答声视作肯定回答,这才表现了他耕种河滩地的坚定决心。此外,德贵还与牛、犁说了很多话,比如德贵说出了犁的衰老、牛的疲惫,对牛、犁的

12、同情和怜焖隐含着对自身处境的认知和悲焖;又如德贵调侃犁能憨气,骂牛在上游饮水,侧面也表现了德贵对“老伙计”的喜爱。只有深度解读文本,才能抓住答题关键,而不是“农民对土地的坚守热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样泛泛的概念术语。从形象、情感和内涵出发,发掘有效知识,文学阅读如此,语言表达同样如此。新课标学业质量4-1 要求:“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5 语体的风格与具体情境的吻合是表达题首先要考虑的,至于是书面语还是口语,是文言还是白话,是没有高下优劣之分的。如2 0 2 3 年新课标卷第1 3 题第(2)小题,要求翻译“古人临阵出

13、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有翻译如下: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这样的翻译是不是恰当呢?将“出奇”译成“出奇制胜”,将“不意”译成“出人意料”,用了两个成语,看上去高大上,其实是文白杂,事实上还是没有翻译。用白话文来说,“出奇”指“出奇兵”,而“不意”是“没有想到(的地方)”。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引下的高考试题解题路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四个方面。语言是表,思维是里,审美是叶,文化是根,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也启发我们解题时所应遵循的基本路径,那就是从语言出发,基于语言背后的思维明确答题的思路,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情感,建构一

14、定的文化价值观。如2 0 2 3 年新课标I卷第1 6 题:“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所选诗歌如下:逐字筹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答友人论学林希逸本版主持/赵云飞一测评1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注】笔: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对这道题,网上有这样的答案: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15、。这个答案对不对呢?应当说并不完全准确。先看语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网络答案没有解释“树头枝底”的含意。再探思维,要关注这句名言两小句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名言与本诗的主题的关系。这句名言的两小句本身是对立的关系,和这首诗的主题(从诗题看是关于“论学”的)是一种类比关系。答题应当有两层,一是原义,二是引申义,而每一层里面又包含对立的两层意义。网络答案在理解类比义方面有偏差。卖花担上的桃李,从首联“逐字笑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来看,类比的是他人对经典的注释、解说等;而树头枝底的桃李,根据诗中的“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指的是亲自研读经典的收获。再析思想

16、情感,诗人为何提倡自主阅读经典,结合自身实践领悟经典内涵?从诗句看,诗人反对以阅读经典注释代替阅读经典,更嘲讽某些人自命为曾子、颜回,他们的口耳相传不过是皮毛,再举佛教上的参印、道教上的炼丹类比,提倡一种亲身实践的治学之道。最后是文化,这首诗深层上体现了一种独立自主、自我建构的文化意识,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坚持独立自主,为我所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屹立不倒的民族之魂,对指导学生如何治学、如何处世都有深刻的意义。再如2 0 2 3 年新课标卷第1 6 题:“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所选诗歌如下:卧枕船航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

17、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菓香裹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 注】,鸡犬林萝隐隐声。【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有网络答案:诗歌首联“卧枕船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着诗人的主观色彩。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这个答案显然费时费力,而且重点不突出。解题的正确路径应当先是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话:以

18、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此句中的“色彩”指“我”的情感。其次探明其中的思维,这是一种因果关系,体现的是文学创作中的投射心理,即“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答题时,先答“我之色彩”是什么:首句“归思清”点出回家途中诗人内心清净,平和安宁;再答“我之色彩”投射到外物,外物的色彩:桥横水木,寺倚云峰,晚晴秋色,宁静安详;翠羽湿飞、红菓香裳,或避或迎,灵动明快,如同蓬莱瀛洲一般的海外仙境。答题,表层是语言,深层是思维和情感,底层体现的则是文化。一般来说,答题显在的是答到语言、思维与思想情感层次,至于文化,是根,是通过语言、思维与思想情感表现出来、深植其中的价值情怀。参考文献:1教育部考试中

19、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1 9:1 3.2郑桂华.指向关键能力的语文纸笔测试探索实绩与改进可能简析2 0 2 3 年高考语文四份全国试卷 J.语文建设,2023(7):4-7.3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J.中国考试,2 0 1 9(1 2):2 4.4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 0 2 0 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2 0.公益广告曹公奇教阅读推介曹公奇教阅读【香文名饰教学文所】湖上晚归林通作者:曹公奇ISBN:978-7-5442-9470-6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版次:2 0 2 1 年4 月第1 版定价:4 9.8 0 元曹公奇教阅读是教育学人大系“语文名师教学文库”中的一本。全书由三部分组成:我的教育叙事,主要讲述作者在语文教育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我的教学主张,是作者关于语文教育的理念和主张;我的课堂实践,则是作者课堂教学实践的实录、设计和反思等。本书融理论、实践和叙事为一体,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学习借鉴意义。2024.4|语文教学通讯高中|8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