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SICAS模型的佤族织锦技艺活化路径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7391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SICAS模型的佤族织锦技艺活化路径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基于SICAS模型的佤族织锦技艺活化路径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基于SICAS模型的佤族织锦技艺活化路径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44 卷 S1 期 包 装 工 程 2023 年 4 月 PACKAGING ENGINEERING 103 收稿日期:20221213 作者简介:顾函珏(1998),女,硕士生,主攻服务设计与社会创新设计。通信作者:王鑫(1976),女,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品牌升级策划、产品美学设计、产品创新开发设计。基于 SICAS 模型的佤族织锦技艺活化路径探究 顾函珏,范文捷,王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191)摘要:目的目的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结合用户消费行为模型探究佤族传统织锦技艺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活化路径。方法方法 借助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总结佤族文化特点,采用皮尔斯符号学

2、三分法解读佤族织锦纹样符号,抓住佤族传统文化内核,绘制服务蓝图梳理织锦技艺体验流程,分析互联网时代用户消费行为变化,基于 SICAS 模型构建佤族织锦技艺线上体验服务系统。结果结果 以手机移动 APP 为载体,基于SICAS 模型的 5 个用户消费行为环节,构建集传统知识、创新交互、沟通互动、商品销售和社区分享为一体的佤族织锦技艺线上体验服务系统,线上交互体验带动线下产业经济,整合利益相关环节及人员,实现佤族织锦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融合。结论结论“互联网+”背景下佤族传统织锦技艺活化需在兼顾文化传承、用户体验的同时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构建佤族织锦技艺线上体验服务系统,加强消

3、费者与非遗文化的交流互动,在创新发展的同时保持文化原真性,拓宽非遗文化发展路径,为传统手技艺活化提供新思路。关键词:佤族织锦技艺;SICAS 模型;线上体验服务系统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23)S1-0103-09 DOI:10.19554/ki.1001-3563.2023.S1.016 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以村寨为单位集中居住,由于地处闭塞山区又是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1,大量民族文化瑰宝得以保留,传统手工艺也保留了粗犷原始的艺术风格,形成独具一格的佤族特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佤族织锦是重要的佤

4、族符号,织锦纹样凝聚了佤族传说、信仰和民族崇拜。然而在现代文化语境和文旅开发背景下,佤锦传承面临着工业发展冲击手工技艺、传承载体时代更新、主体利益冲突2等问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成了用户消费行为模式变革,体验经济背景下用户消费需求由物质上升至精神3,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活化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佤锦作为研究对象,基于 SICAS模型的 5 个用户消费行为环节、采用皮尔斯符号学等来探究传统手工艺活化传承的路径方法,整体研究方向属于被广泛关注和热门的话题,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1 佤族织锦技艺传承发展现状 1.1 佤族文化与织锦技艺 佤族文化形态独特,地域环境封闭,其文化风俗和设计造

5、物一直保持着朴素的文化底蕴和古朴的原始风貌4。传统手工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入了民族元素,在技艺、图案、色彩和用途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标志,佤族织锦技艺从物质和精神 2 方面体现了佤族文化特色5。物质上,自然崇拜的理念使其形成取材自然、工序严谨、用途广泛等特点。佤族作为山地民族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认为人类来源于自然、依赖自然、最终会归于自然,佤锦的原料和染料均取材于自然植物,织锦前需完成采摘、纺线、染线、整经等步骤,利用小型织机依靠织工腰部力量织成紧实的佤锦,泾渭分明、工序严谨。自然崇拜催生出的生态保护价值观使佤族人民将织锦充分利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除缝制衣物外还用于制作挎包、裹腿

6、织物、床单、被罩等。精神上,织锦是佤族传统纹样的载体,传统纹样作为佤族独特的“文字”体现了佤族的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佤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体现是生殖崇拜,生育可让族群延续,佤锦中最常出现的菱形图案即为“女阴”形象,有祈育之意,十字纹所代表的太阳和星星也象征多子多福。图腾崇拜以牛为标志6,牛元素在佤锦中也常常出现。佤族织锦是传统民族文化的标识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佤族文化与织锦技艺见图 1。104 包 装 工 程 2023 年 4 月 图 1 佤族文化与织锦技艺 1.2 佤族织锦技艺传承困境 通过建立“非遗”工坊,佤族织锦技艺在当地妇女带领下得到了有效传承发展,制作织锦制品,助力群众增收致富,持续探

7、索“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非遗传承创新的新模式、新路径,但目前仍面临商业化发展导致原真性消失、传播形式与地域受限、文创产品种类单一等问题。佤族聚居地区生态旅游带动商业化发展,大量外来商家进驻佤族村,但在设计和生产时忽视佤族文化核心,摒弃传统佤族服饰的材料、样式、色彩和内涵,失去了佤族文化的精髓7;佤族织锦售卖逐渐走向全国,但其技艺体验局限于当地,在数字化时代传统手工技艺应该采用多种形式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借助线上平台推广织锦技艺。佤族织锦相关文创产品发展缓慢,目前大多以织锦工艺制作服饰、挎包等,未将织锦纹样用于其他产品设计,在文化传承的大背景下,可以让佤族文化的载体更加丰富多样,整合文化资

8、源投入经济发展,实现传统民族手工技艺传承活化。1.3 传统手工艺活化价值 传统手工艺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传统手工艺保护,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如 2013年制定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并逐渐开始重视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属性;2017 年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明确从文化、精神、经济和社会层面说明振兴传统手工艺的意义8;2022 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强调传统手工艺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和 认同感、加强品牌建设、促进广泛应用。在实践上,开物成务设计团队联合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和创维电视,设计生产“刺绣壁画

9、电视”,将传统手工艺和现代工业产业结合,社会与经济效益并存,提高传统手工艺人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品牌自主设计能力9。云南鹤庆新华村与清华大学合作,以银器技艺创作文创产品,通过电商网络售卖产品,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匠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可见,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数字化时代,更应该探求以技术连接传统、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式,让非遗真正活起来。2 数字化时代的佤族织锦技艺活化路径 2.1 非遗数字化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使用,非遗数字化成为激发和传承非遗生命力的必然选择,AI 算法、VR、AR 等技术使非遗的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及呈现等方面展现出潜力和多样性。我

10、国的非遗保护经历了从记录、保存、展示到实践,湖南大学“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以保护传统文化为出发点构建地域文化多元数字化平台,增强文化认同感,强化地域文化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当地创收10。宜昌市文旅局推出端午符号和宜昌特色文化融合的数字藏品,通过“非遗+数字藏品”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及经济价值。甘肃省博物馆推出“三维文物数字化”,借助 3D 文物交互等技术实现多维度开发,为参观者提供线上线下互动观展体验。温雯等11学者认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要考虑构建“全景式”“体验型”“立体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场景,结合体验经济推动非遗发展。手机移动 APP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主力载体,

11、可跨越时间和空间以最快的方式拉近用户与非遗的距离,以“非遗”为关键词在手机应用商城中搜索 APP,可发现目前的产品存在数量少、交互功能差、主题特色不鲜明、用户体验感差等问题。以 8款非遗 APP 为例对比其基本功能见表 1。表 1 非遗 APP 基本功能对比 APP 名称 APP 图标 APP 简介 主要内容 非遗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平台 非遗故事、非遗传承人风采、非遗展厅、非遗博物馆 安徽非遗 AR 基于增强现实和图像识别技术开发的安徽非遗文化 AR 展示平台 非遗视频、图文介绍、三维模型 如东非遗 AR AR 技术展现非遗项目 AR 识图导览、非遗图文展示 第 44

12、卷 S1 期 顾函珏,等:基于 SICAS 模型的佤族织锦技艺活化路径探究 105 续表 1 APP 名称 APP 图标 APP 简介 主要内容 华夏风物 搜索中国各地美好风物的互动平台 风物百科、风物社区、关注家乡变化、搜索方土异同 非遗管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大平台 非遗传承人介绍、非遗文化展、非遗文创售卖 时代记忆 汇聚全国各地非遗传承人的平台 非遗传承人风采、非遗趣闻、非遗圈子互动、非遗图文资料 美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交易平台 非遗百科、非遗传承人宣传、非遗博物馆展示、文创售卖 苏绣 国内第 1 款以苏绣为主题的 APP 每日推送图文、传统文化主题结合、专属表情 非遗传承

13、强调人民群众的参与感,非遗数字化发展也要让 APP 从“展示平台”变成“交互社区”,强调用户主体性,拉近用户与非遗的距离;重视用户体验,以数字技术驱动线上体验流程;关注用户消费,实现经济价值最大转化。2.2 用户消费行为模式与 SICAS 模型 2.2.1 用户消费行为模式变迁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极大推动了信息媒介变革,社交网络的兴起让用户逐渐成为分享和发布信息的主体,信息传播途径由企业和媒体单向输出变为用户、企业、平台多维互动。在消费过程中,信息获取方式变化必然导致用户消费行为变化12。1898 年美国广告学家 ES刘易斯提出传统媒体时代消费者遵循的 AIDMA 模式,其购买行动过程为:

14、关注(Attention)引发兴趣(Interest)产生欲望(Desire)留下记忆(Memory)购买(Action)12。2005 年日本电通公司提出 AISAS 模型,该模式由关注(Attention)引发兴趣(Interest)主动搜索 (Search)购买(Action)分享产生口碑传播(Share)构成。2011 年 DCCI 提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消费模型,即 SICAS 模型,由体验感知(Sense)产生兴趣形成互动(Interest&Interactive)建立连接交互沟通(Connect&Communication)购买(Action)分享产生口碑传播(Share)。

15、3 种消费行为模型变迁对比见图 2。信息传递从单向变成多维互动,消费者的自主性和信息处理能力大大提高,企业能更精准地获取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消费行为模式变迁更加凸显消费者的主体地位,这和服务设计中“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是一致的;在产品和服务层面,更注重用户体验的全流程,而不是局限于引导用户购买。2.2.2 SICAS 模型概述 SICAS 消费行为模型的特点在于以用户为核心,通过信息双向流动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体验感知(Sense),企业塑造品牌形象吸引用户,图 2 三种消费行为模型变迁 106 包 装 工 程 2023 年 4 月 也能实时感知用户需求取向,可据此调

16、整商业模式;产生兴趣形成互动(Interest&Interactive),从消费体验入手,企业通过设计匹配或催生用户兴趣,形成有效互动;建立连接交互沟通(Connect&Communi-cation),通过互联网连接企业、平台、新老用户,提高用户留存率;购买(Action),通过吸引用户、满足体验催生消费意愿,挖掘用户购买力;分享产生口碑传播(Share),让用户作为传播主体,通过口碑传播改善体验流程、扩大用户范围,形成闭环。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嵌入,体验和互动重构了消费行为链,而分享经济的兴起使协同消费成为 1 种新兴的资源配置与再分配机制13。SICAS 模型关注的就是用户体验过程和互动分享

17、形成口碑传播,这些使消费者能动性增强,实时获取信息并与他人分享,企业能够及时得到反馈并通过产品设计和营销优化与用户的交流沟通过程,将这种“对话”的方式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扬中,通过加强大众对非遗的理解从而激发非遗内生文化动力、实现非遗活化。2.3 基于 SICAS 模型构建佤族织锦技艺活化营销模式“互联网+”背景下 SICAS 模型突破营销范畴被广泛应用于品牌建设、产品开发、服务流程等多个领 域,其“消费者主导”和“全流程”两个特点能适用于和消费体验相关的各个环节。林泽瑞14从 SICAS模型出发,分析当前出版文化品牌建设面临的困境及未来发展空间,提出解决出版文化品牌营销问题的方法。多

18、位学者采用 SICAS 消费行为模型研究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的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梁华林等15基于 SICAS 模型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博物馆文创消费服务系统,建立博物馆文创与消费者间友好的互动关系。在商品实现经济价值转化过程中,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蔡亚兰16曾将 SICAS 模型应用到图书腰封设计过程,以此提高图书经济效益和影响力。非遗传承和活化不能忽视人的主体地位,目前线下的非遗体验逐步发展,以非遗课堂和游客体验为主,但线上还局限于知识传播、商品售卖,而忽视了用户参与非遗体验的过程。引入 SICAS 模型,以手机移动 APP 为载体构建非遗手工艺活化营销

19、模式,以非遗文化内涵为核心,通过 5 个阶段构建:塑造非遗文化形象、设计非遗体验流程、建立“消费者非遗文化”和“消费者消费者”沟通网络、非遗 DIY商店、非遗品牌营销。5 个阶段分别对应消费者行为及决策的 5 个阶段,基于 SICAS 模型的佤族织锦技艺活化营销模式见图 3。图 3 基于 SICAS 模型的佤族织锦技艺活化营销模式 3 佤族织锦文化元素分析 3.1 皮尔斯符号学“三分法”民俗现象用不同的代码传递某种特别的信息,比如剪纸艺术中通过龙凤图样代表婚姻美满17,布依族花戛扎染菱形纹样是他们的日用器物“升”的形态转译18,这些符号产生于民俗文化,它所代表的含义能够得到相应民俗背景的人公认

20、的解释,因此了解民俗文化时可以从其符号入手。符号学研究符号的本质、发展变化规律、意义及不同符号之间、符号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皮尔斯提出的符号“三分法”可用于对文化元素进行提取,他根据再现体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把符号分为像似符(Icon)、指引符(Index)与象征符(Symbol),可保证提取内容兼顾表层视觉元素和深层精神元素19。像似符,意指符号与对象具有较强的相似性,比如天气图标云朵代表多云、太阳代表天晴,形象直观、容易理解。指引符,意指符号与对象存在一定的关系,比如地上的脚印表示有人走过(因果关系)、箭头指示方向(空间关系)等。象征符,意为不存在直观相似性,也不存在因果关系,是由习俗传统构

21、建起来的约定俗成的符号,比如摩斯电码、玫瑰象征爱情等。像似符、指引符、象征符 3 种符号与所指对象的相似性逐渐减弱,理解难度逐渐增加20,其民俗特征性也逐渐增强。实际在应用符号三分法提取文化元素时也无法完全独立考虑,比如波纹和火相似,是火的像似符,但火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代表的含义不同,可第 44 卷 S1 期 顾函珏,等:基于 SICAS 模型的佤族织锦技艺活化路径探究 107 能是温暖、热情的象征符,也可能是邪恶、死亡的象征符。因此考虑符号的象征性时,需要充分挖掘其背后的文化背景。3.2 佤族织锦文化元素的符号学分析 文化符号具有特殊精神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是1 个民族专有文化对外表达的抽象方

22、式和重要载体21。佤族织锦作为物质载体,体现了佤族文化的内在精神,利用符号学分析佤族织锦的图案,有助于我们从视觉元素中获取民族精神元素,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播佤族文化。佤族人民质朴、纯真的生存状态造就了粗犷的民族艺术风格,因此佤族织锦上的图案以几何图案、自然图案为主,极少出现华丽、细致的复杂图样,简单的线条充满原始的神秘之美和古拙大气的质朴之美。符号学分析中最直观的是像似符,织锦上的线条图案对应具体的对象物体,具有简单对应关系的指引符出现较少,分析时更多需要结合民族信仰去理解符号的象征意义。例如菱形纹像女性阴部,是女阴的像似符,佤族文化有生殖崇拜,因此菱形纹的象征内涵是祈求生育,象征生殖繁衍之意

23、。佤族织锦常见纹样含义22见表 2。表 2 佤族织锦常见纹样含义 类型 纹样名称 图形 像似对象 象征内涵 波形纹 火 体现佤族人民对火的崇拜,火能够带来温暖和光明;曲线延展表示长长久久 十字纹 太阳和星星 体现佤族人民的自然崇拜,认为万物有灵,象征健康长寿、多子多福 菱形纹 女阴 体现佤族人民的生殖崇拜,有祈育的含义 酸木瓜 妇女怀孕时喜欢吃酸木瓜,与菱形纹象征女阴的解释类似,代表生殖繁衍 几何纹 菱形纹中间加点 “小米雀”的眼睛佤族传说中小米雀挽救了佤族先民,使他们生命得以繁衍,是佤族的信仰 牛头纹 牛 佤族对牛的崇拜是一种图腾崇拜,牛象征吉祥、神圣、高贵和庄严 动物纹 松鼠牙纹 松鼠 佤

24、族先民认为松鼠是人的救命恩人,体现民族信仰;同时象征勇敢坚强 植物纹 茅草纹 茅草 体现佤族人民的自然崇拜,茅草生命力极强,象征刚直与朴实 4 基于 SICAS 模型的佤族织锦技艺线上体验服务系统 4.1 织锦体验服务蓝图 如何吸引更多人关注佤族织锦,传播佤族文化,是佤族织锦产业发展及文化传承的重点。传统手工艺区别于一般的民俗艺术作品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工艺流程的价值,欣赏织锦作品是 1 种视觉上美的享受,而体验织锦工艺是在调动全身的感受去期待作品的诞生。发挥传统手工艺的体验价值,目前较为常见的商业模式是旅游景点制作体验、非遗工作坊及近年来兴起的手工艺体验店,将工艺价值、体验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符

25、合当前大众消费习惯。本文以手机移动 APP 作为非遗体验的载体,当传统手工艺的体验价值从线下转为线上时,应注意从不同感官层面刺激用户,同时注意体验过程中的趣味性、产品转化的多样性以及社交分享的传播性。基于 SICAS 用户消费模型构建佤族织锦技艺线上体验服务系统,应该以佤族文化为核心、以工艺体验流程为基础,打通生产、制作、学习、交流、销售产业链,结合互联网时代发展思维构建 1 个完整的“非遗体验服务社群”平台。整体研究路径见图 4。以佤族织锦体验服务蓝图为分析工具,关联织锦线上线下体验流程,将体验过程分解为具体步骤,详细描述用户行为,提炼前台后台任务,支持后续 APP页面设计。佤族织锦体验服务

26、蓝图见图 5。108 包 装 工 程 2023 年 4 月 图 4 整体研究路径 图 5 佤族织锦体验服务蓝图 4.2 塑造品牌视觉形象 鲜明的民族品牌形象能够让消费者更快速和清楚地获取民族文化底蕴,配以色彩刺激,能在消费者脑海中形成固定文化符号,吸引消费者使用和体验产品及服务是非遗活化营销的第 1 步。佤族本身具有尚红尚黑、简朴粗犷的民族艺术特色,易于识别的艺术特征让佤族在各少数民族中凸显魅力,因此在塑造品牌视觉形象时应牢牢抓住其文化底蕴。以品牌视觉形象塑造视角分析 APP 界面设计,可从图标、色彩、字体、布局等方面入手。色彩上,佤民崇尚红黑两色,以黑为质,红为饰。佤族传统服饰的红黑两色也在

27、历史长河中成为了佤族形象代表,民族传统色彩审美是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组成部分23,页面设计主色选取红黑,给人热情、神秘之感。图案上,牛在佤族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结合前文纹样分析,以菱形为纹样单元,按照一定排列规则形成牛头纹样作为品牌形象代表,抓人眼球,通过图样传递佤族文化内涵,字体及页面布局根据页面展示内容设置。塑造品牌视觉形象,重要性在于通过界面设计提升用户的交互体验及品牌形象认知。品牌视觉塑造见图 6,部分页面设计见图 7,衍生产品设计见图 8。4.3 建立佤族织锦纹样库 传统纹样演化研究和应用成为流行趋势,各种设计衍生图案不断出现并被应用在文创产品中,衍生发展过程中需尊重传统、遵循设计章法

28、以保持传统文化原真性。因此在用户进行创新纹样设计过程中 APP需有相应功能进行指引。将纹样的形成过程分为:单位纹样经过造型演变及连续变化形成单独纹样,单独纹样通过有机结合形成图案,将图案比作人体,单位纹样是最小单位细胞,单独纹样是人体器官。单位纹样的含义是佤族文化的精髓,即前文所说纹样符号的含义,也是用户了解佤族文化的基石,在APP 功能设计中结合趣味元素设置“纹样拾遗”环节,用户通过佤族村寨寻宝体验获取单独纹样,搭建虚拟环境给用户提供良好的非遗文化学习氛围。第 44 卷 S1 期 顾函珏,等:基于 SICAS 模型的佤族织锦技艺活化路径探究 109 图 6 品牌视觉设计 图 7 部分页面设计

29、 图 8 衍生产品设计 综合使用形状文法理论和二方/四方连续构图方法对单位纹样进行演变,形成纹样库中的单独纹样。形状文法被广泛用于产品品牌识别,依照一定的章法能够保持品牌风格24。形状文法包含基本图形、演变规则,且能够按照规则形成新的形状。常用的形状文法推理规则包括置换、增删、缩放、镜像、复制、旋转等25。110 包 装 工 程 2023 年 4 月 用户设计的主要过程为将单独纹样有机结合形成图案并配色,创新图案形成过程见图 9。纹样库中有佤族织锦非遗传承手艺人的织锦作品作为创新设计参考,同时收录全平台的设计作品,平台、政府和织工根据创新图案设计可实时跟进用户审美需求,设计更符合时代发展的织锦

30、作品和衍生文创产品,助力经济发展。4.4 搭建佤族织锦体验服务社群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政府主体”原则,构 建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模式26。利用移动 APP 搭建佤族织锦服务设计平台,重要意义在于带动佤族织锦产业发展,在 SICAS 模型中,感知品牌形象、对民族文化产生兴趣、通过织锦过程完成交互主要涉及到用户端,之后的交流互动、购买和分享则形成了以佤族织锦体验为核心的服务系统,通过线上平台整合资源,将文化、体验、产品和服务结合起来,搭建“佤族织锦体验服务社群”,促进佤族织锦产业协同发展。佤族织锦体验服务系统见图 10。图 9 创新图案形成过程 图 10 佤族织锦体验服务系统 该服务系统以用户为

31、中心,通过学习交流平台连接用户与佤族织锦织工,提供专业技能上的咨询服务;经济价值转化过程主要分为织锦制作和衍生产品购买,用户可与织工沟通定制原创图样的织锦产品,也可以将图案应用于衍生日常产品,比如手机壳、丝巾、钱包等,前者能够带动织锦产业发展,带动佤族织工就业创收,后者则打通了文创设计、生产、销售链,促进文化传播及文创产业发展;搭建分享平台形成口碑传播,利用平台优势宣传当地风土人情,线上 传播带动线下产业,旅游业、服务业共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5 结语 佤族织锦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织锦,保有传统编织工艺和粗犷的艺术风格,是佤族物质和精神文化的载体。社交网络和体验经济背景下佤锦的传承与活化应抓住

32、文化内核形成多样化发展格局,以用户需求 第 44 卷 S1 期 顾函珏,等:基于 SICAS 模型的佤族织锦技艺活化路径探究 111 为导向,关注工艺流程和体验过程,构建体验服务平台整合多方利益相关者,保障经济价值转化。基于SICAS 模型构建集佤族文化趣味性学习、传统纹样个性化设计、佤锦技艺全流程体验、织工交流问答、产品设计转化和体验分享传播的线上平台,以趣味性设计让知识活起来、以人机交互设计让体验活起来、以服务系统设计让经济活起来,有效加强公众与佤族织锦技艺的交流互动,让大众在游戏与体验中感受少数民族文化魅力,以线上体验带动线下经济,扩大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传统手工艺的艺术、文化、经济价值最

33、大化,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向,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与魅力。参考文献:1 程玄,陈一之,晓根,等.云南“直过民族”社会发展与现代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 崔艺兰,朱婧琳,侯美芝,等.品牌效应下边境传统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创新融合模式研究以“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云南佤族翁丁村为例J.科技传播,2021,13(12):127-129.3 安娃.体验经济下的消费行为研究评 体验经济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9,34(6):115.4 熊微,王蕾.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佤族/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编纂委员会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9.5 刘爽,于雪.

34、我国传统工艺设计对民族文化的体现与传承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156-158.6 董李欣,张建国.云南佤族“牛”符号意义及文化探究J.汉字文化,2021,294(22):153-154.7 扈静媛,扈静雯.西盟佤族织锦技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途径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4):55-59.8 张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政策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22.9 陈平,马熙逵.从中华文化复兴谈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与再生设计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2):102-108.10 何人可,郭寅曼,侯谢,等.

35、基于社区的文化创新:“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J.公共艺术,2016,44(5):14-21.11 温雯,赵梦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场景与构建路径J.理论月刊,2022,490(10):89-99.12 陈道志.信息碎片化背景下的用户消费行为模式探析J.前沿科学,2013,7(4):36-44.13 潘建林,汪彬,董晓晨.基于 SICAS 消费者行为模型的社交电商模式及比较研究J.企业经济,2020,39(10):37-43.14 林泽瑞.基于SICAS模型的出版文化品牌营销策略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2(9):107-113.15 梁华林,丁诗瑶.基于 SICAS 模型的博物馆文

36、创开发策略研究J.包装工程,2022,43(S1):42-47.16 蔡亚兰.基于SICAS理论的图书腰封设计营销策略分析J.出版参考,2018(11):49-51.17 曹又允.从广义符号学角度解析民间剪纸艺术J.美术研究,2010,138(2):107-111.18 李显元,吴安丽.农耕印迹:扎染菱形纹样作为布依语“Ndaeh Sengh”的解读研究J.包装工程,2022,43(20):285-294.19 孙晟博,高炳学.符号学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现状J.包装工程,2022,43(18):283-292+326.20 孙田琳子,沈书生.促进理解的视频学习资源表征策略基于皮尔斯符号学视角

37、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12):28-34.21 黄圣游,林立平,徐俊华,等.云南佤族寨桩的文化符号意义及价值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8):80-84.22 王静,王宏付.“万物有灵”宗教观对佤锦土布图案的影响J.丝绸,2013,50(2):54-58.23 任敏,崔荣荣,徐慧极.辨识与象征:云南佤族筒帕装饰艺术探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1,193(1):95-98.24 卢兆麟,汤文成,薛澄岐.一种基于形状文法的产品设计 DNA 推理方法J.南京: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4):704-711.25 王伟伟,杨延璞,杨晓燕,等.基于形状文法的产品形态创新设计研究与实践J.图学学报,2014,35(1):68-73.26 罗仕鉴,杨志,卢杨,等.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模式与协同体系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2,43(20):132-1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