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五育融合的体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效性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73456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3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五育融合的体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效性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基于五育融合的体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效性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基于五育融合的体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效性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体育教学 Physical education68December 2023基于五育融合的体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效性研究张桂玲/江苏海洋大学 江苏连云港 222005摘 要: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隐性课程是指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智力、劳动和美育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标。然而,目前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匮乏、开发不规范等,导致其实效性不高。因此,开展基于五育融合的体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效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关键词:体育;隐性课程资源;五育融合;开发1

2、、前言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旨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然而,传统的体育教育往往注重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如何开发体育隐性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前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下便针对五育融合背景下体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效性展开一系列探讨分析。2、隐性课程的内涵与特征2.1 隐性课程的内涵对于隐性课程的具体内涵在当前并没有单一的定义。这是因为研究人员的不同观点。有部分学者在研究隐性课程的内涵时,将体育隐性课程定义为在学校内部,按照学校的教育宗旨和体育教育目标,以间接和隐性的方式呈现的、统一设计的体育文化

3、要素的总和。当前,能够得到人们认可公认的隐性课程定义为:课程在学校语境中以间接和隐性的方式呈现。简而言之,就体育而言,隐性课程是指在体育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地以隐性渗透的方式,而不是以直接指导的方式,注重给学生教育经验、价值体系和学习方法上的传授,以此达到五育融合的要求,这也是体育教育展开的最终目的1。2.2 隐性课程的特征第一,隐性课程是学生通过有意或无意的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获得某种经验的过程。隐性课程除了受到学校正式课程的影响外,还会受到教材、课堂活动、课堂氛围、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社会文化价值观、家庭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第二,隐性课程不如显性课程明确、清晰。它往往是隐含的,它建立在人们的理

4、解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同一单位的心理基础上,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第三,体育隐性课程是通过感染、鼓励、模仿等机制,在心理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其最终取得的整体教学效果不像学习运动技术那样立竿见影。3、五育融合背景下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意义3.1 体现五育融合下的体育教学内涵在五育融合背景下,教师需要开发出更多的体育课程隐性资源,并且要注重起这些资源对于学生自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体育教育通过环境影响人们。在大多数环境中,它不能只服务于特定的群体或个人。一旦实施,它将针对每个人,以便每个学生都能在物理环境中得到公

5、平的感染和教育。其次,隐性体育课程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综合特点3。隐性体育课程包括学校物理、物质和心理环境的各个方面。虽然它对学生的影响是主要的和次要的,但它是比较全面的。它不仅与知识有关,而且与感情、意志、兴趣、习惯、态度等均有十分紧密的关联。最后,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展更能体现出五育融合背景下体育教育应有的主动性特征。体育隐性课程并没有高不可攀的教学目标与教育要求,而且不会在教学中落体育教学 Physical education69December 2023实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威严的师生关系,没有强制性的学科约束。在这种教育中没有强迫,因为它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充分实现“自由”和“解放”,在学习中

6、有意或无意地受到影响和教育。而且,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要更加隐蔽,学生通常是在不知不觉中“自觉自愿”的接受教育,这一现象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更主动的获得。3.2 弥补以往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首先,从理论上讲,显性体育课程的存在范围很广,但在实践中,显性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意义通常会在体育课中得以显现4。这其中,体育隐性课程是另外一种形式,隐性的课程既会在体育课堂中体现,又会在学校物质文艺以及精神文化中显现。换句话说,体育隐性课程普遍存在,有时会对学生的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效弥补体育显性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因此,学生在重视体育显性课程、充分重视体育隐性课程的基础上,才可以真正实现“

7、无时不学、无地不学、无事不学”的体育教学。其次,以体育显性课程类型为基础,可以看出体育显性课程的展开意义在于传递体育理性文化,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自身体育非理性文化并非是隐性课程的独有强项。体育隐性课程具有全面发展学生非理性文化的独特能力,弥补了体育显性课程的不足。一方面,隐性课程可以补充显性课程经验“量”的不足。根据心理学内容可以得知,人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也就是说,人们在对世界展开认识的过程中必将伴随着意识和无意识心理活动。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知识错综复杂,人们不可能用一种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应当同时使用有意识以及无意识的渠道,以此获取最大数量的信息。虽然显性体育课程体验和隐性体育课

8、程体验都能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获得,但显性体育课程体验主要是有意识地获得,隐性体育课程体验主要是无意识地获得。基于此,除了依托体育显性课程有目的性、有计划的正规课程外,还必须重视体育隐性课程的作用,充分探索和设计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有效加强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增加学生获取知识量。另一方面,隐性课程可以弥补显性课程效果的不足。其一,隐性体育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在持久性和深度上往往优于显性体育课程。其二,隐性体育课程可以促进显性体育课程的学习。这是因为与隐性课程学习相关的动机、兴趣、情感等心理活动可以被内隐课程有效地控制。最后,体育隐性课程可以弥补外显体育课程在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不足。

9、显性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通常是“是什么、不是什么”。这是因为个体在学习身体知识和技能方面有着共同的基础和共同的需求。不同的个体必须接近这个基础,这个基础越接近,学习成绩越好,所以显性体育课程具有趋同效应。隐性体育课程是不同的,它在影响学生的方式上是异质的。同样的隐蔽的体育课程可能起作用,也可能不起作用。虽然隐蔽课程可能有效,但不同的个体会根据他们的个人兴趣、偏好和对隐蔽课程影响的理解来选择或处理隐蔽课程。这些差异将使学生发展不同的个性,这将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成长与发展。4、五育融合下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运用随着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仅仅依靠明确的体育课程是不可能达

10、到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的。而隐性课程的建立和实施可以对外显课程进行补充,促进学生对外显课程的顺利吸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体育课程主要目的和目标的实现5。4.1 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向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运用更加注重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五育融合背景下,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学习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核心,教师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引领者,教学过程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考试只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法,而不是判定学生是否优秀的依据。因此,针对体育隐性课

11、程资源的有效应用,进一步促进了现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完善。4.2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良好意识对于学生的终身体育来说,有不同的体育参与方式、终身体育项目的选择和活动强度。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与终身体育的多样性,从这个层面上看,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于体育技能、体育兴趣等多样性的需求,为终身体育的形成以及学生自身“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综合发展均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4.3 帮助教师提高素质,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除了与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直接关系外,对学生体育兴趣

12、和偏好的发展以及学生体育活动习惯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发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这些资源还可以起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作用,只有提升教师水平,才能促进学校体育氛围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多表扬,少批评,理解语言的含义,避免伤害学生。5、基于五育融合的体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路径5.1 对体育隐性课程资源展开控制体育教学 Physical education70December 2023控制的本质是对信息的顺利接收、分析和处理,根据系统的内外部条件进行调整,使系统达到

13、一定的动态平衡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也是对与体育隐性课程目标相关的信息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的过程。对其展开开发,可以消除隐性课程的不确定性和不足,使隐性课程达到动态平衡。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体育信息。这些信息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潜在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因此,从控制论视角看,为能使这个(可能的)影响系统达到一定的动态平衡,需要对系统进行管理,对各种体育信息(来源)进行选择和编辑,从而克服隐性体育课程系统的不确定性和不足,完善系统。教师不应让体育隐性课程随波随流,而应加以控制,使其得到完整合理的规划和发展,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

14、要的作用和意义。5.2 在显性教育中开发隐性教育资源至于体育隐性教育的积极方面,教师可以留给学生发展或对学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尤其是消极方面,对于那些显著影响人类发展的因素教师不能任其发展,必须加以控制,才可以把它们提升到自觉的层次去研究和提高。我们也可以通过现实分析和讨论理性思维教育加深对于问题的认识,消除负面影响。对于体育显性教学中不重要的问题,教师可以使其变成非显性,这样学习者便能够自己理解它们。同时,显性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隐性教学的实践越来越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总之,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相互交织的。它们都在人类的发展中发挥着作用。教师需要在显性教育中不断开发隐性教育资源,促进学生

15、的发展。5.3 研究并运用隐性教育的学习机制信息的间接蕴涵和主体的内在需求是隐性教育产生的基础。如果其中一个缺失,那么也就没有隐性教育。如果只有一个暗示,没有主体的内在需要,那么这个信息就只能是客观的,它不能吸引主体的注意,当然也不能影响主体;如果主体只有内在的需要,而它的呈现方式是直接而明确的,那么这种影响就是显性教育。因此,对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必须要研究其内在机制。对于受教育者来说,间接提议避免了直接的、明显的、强加的意图,赋予了主动主体自由选择的权利,使受教育者没有明显的受教育意识,感到自己不是被强迫的、被动的,而是自愿的、主动的。5.4 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资源开发隐性课程资源

16、的物质形态包括学校体育设施、物资设备、生态环境、室内设计等。一个干净、优雅、有序、处处充满活力的运动环境,对学生的认知、情绪和行为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学校体育设施应该是安全舒适的,居住在其中的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言行,改变一些常见的不良习惯,促进行为的统一。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学校和公共财产的热爱,体育建筑和设备应具有艺术性和知识性。同时,体育设施布局要合理;有序、协调,给学生一种严谨、有序的感觉。最后,体育教学环境要干净、绿色、美观,培养学生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思想。6、结束语综上所述,在五育融合背景下,体育隐性课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帮助

17、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良好意识,帮助教师提高素质,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而且还能够响应五育融合的需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上的全方面融合发展。对此,教师应对体育隐性课程展开控制,完善对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转化,研究并运用隐性教育资源,最终拓宽教育范围,树立系统性工程观念,最大限度发挥隐性课程资源的作用。参考文献:1陶恩海,程传银.体育之于五育:历史演进,现实境况及未来路向基于“五育融合”新教育背景的分析J.体育教育学刊,2022,38(03):41-47.2李娜.构建化工类体育课程的教学体系评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改革探索J.化学工程,2023,51(05):F0002.3唐东阳,龚

18、晨.“教育性教学”理论对体育课程思政的学术观照与实践指导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2,38(05):69-76.4刘晓旭,卢雁.加拿大体育与健康教育新课程的模型与实施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3):47-49.5张丽,谭璞璟.疫情下职业教育网络体育课堂隐性课程传播路径研究J.中国地市报人,2021(03):91-93.作者简介:张桂玲,1970-9,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本科,江苏海洋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管理。课题项目:1.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体育隐性课程育人格局选例研究基于五育融合的项目预设与个案干预实证,编号D/2021/01/136。2.江苏海洋大学2022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资助项目基于“五育”融合的体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编号DS2022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