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预防医学与中医治未病摘要: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为目的的一门科学。这与中医传统的治未病思想密切相关,学好预防医学对于学习熟悉中医的治未病理念具有重大帮助。关键词:预防医学 中医 治未病 预防医学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该学科应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以达到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延长人类寿命之目的。预防医学的特点包括
2、: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工作重点是健康和无症状患者,对策与措施更具积极预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研究重点是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该专业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 “治未病”是黄帝内经提出的预防医学观点,虽其距今时代久远,但其对后世影响深远、含义深刻、意义重大。下面试就中医“治未病”的意义作一初探。在中医防病治病理论体系中,“治未病”的思想实际上包含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的含义。这一理论一直指导着后学,如唐代孙思邈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字里行间蕴含着先哲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
3、欲病早调的科学观点。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注重保养身体,顾护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时刻做好各种疾病的宣教,普及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预防各种疾病的高危致病因素,做好养生保健,才能预防疾病发生,使人不生病的医生,也才是真正的好医生,才是“圣人”和“上工”。未病先防,治在病先,这就是中医先辈们的智慧结晶所在,是中医对预防为主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既病防变是指在患病以后,注重及时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处理,同时扶正祛邪,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发展。如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所述:“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
4、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他举例告诉我们只知道治疗发生病变脏腑之病,是治已病,是普通医生(中工)所为;如果知道一个脏腑病变发生时,要及时想到这个脏腑的病变可能要影响到其他脏腑,引起其他脏腑同时发病;所以,必须注意充实固摄尚未发生病变脏腑的经气,防止其传变与发展,这才是治未病,才是高明医生(上工)所为。正如清代叶天士所说:“先安未受邪之地”。汉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预防的重要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西汉司马迁在扁鹊仓公列传中发出感叹:“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也,则病可已,身可后也。”指出扁鹊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见微知著,预
5、知先防。淮南子中对蚊、蝇与疟、霍乱、痢等的关系已有较多记述,对预防这些传染病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汉书平帝纪记载了在公元2年,因蝗灾而“民疾疫”,当时已采用了具有预防作用的隔离措施。东汉医家张仲景把内经中“治未病”的思想首先应用于临床,在金匮要略开篇即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种对“已病防变”的思想,大大丰富了预防学的内涵。华佗则强调健身防病,认为人体“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并创制了“五禽戏”,其弟子吴普依法锻炼,90岁还“耳目聪明,齿牙完坚”。晋代葛洪在肘后方中记述了用狂犬脑敷于犬啮伤口以预防狂犬病的方法,并提出“善养生者,先除六害”
6、,即要“薄名利,禁声色,廉财华,损滋味,除佞妄,去沮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南朝陶弘景提出了一整套“叩齿、咽津、熨目、捏耳、摩面”的自我保健预防措施,简便易行,操之有效。“治未病”体现了内经的治病观,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治疗的思想,以外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内促进机体抗病能力,从功能的、整体的变化把握生命,注重养生,未病先防,防病在先,既病防变,截断扭转,有病早治,病后调护。总之,“治未病”是两千五百年来,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保健养生,防病治病之指南,她是中医精华之内涵,祖国医学之瑰宝。“治未病”的科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古代、近代,而且影响着现代,中医在修性养生、防病治病方面有着
7、明显的优势。“治未病”的健康理念,就是要求人们顺应自然规律,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有规律地安排生活起居饮食等,并调整心神情绪与身体相适应,以达到天人合一,形神统一,阴阳平衡,健康长寿之目的。 学好预防医学对于中医学意义重大。做到预防医学与当代中医的与时俱进,是每个医学爱好者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中医预防学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其理论与方法得到了全面、系统的整理,总结出了三级预防法,即“治未病”的一级预防、“救其萌芽”的二级预防、“肝病实脾”的三级预防,初步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预防医学体系。“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的精髓所在,我们要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真正把预防为主的思想推进到医疗工作的各个方面,造福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