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
平远镇尧房小学晏成丽
摘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很好地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努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关键词 数学与生活 培养 数学应用意识 应用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地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使得数学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科学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作为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极大的作用。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的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
“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是指运用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去独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多年来我积极、刻苦的探究。
伴随着数学体验,数学交流,数学思考,数学运用的全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的能力的研究已成为小学数学教研的主趋势。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难将教材中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注重课堂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丰富、主动,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然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要让
“数学应用”走进每一节数学课,努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教师就必须要有较强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过程少一些纯数学问题,多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首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领会课标的精神实质,以《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准绳,用以指导自己实施新课程的航灯。
二、精心设计课前活动,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就小学生而言,他们已有的生活常识、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小学阶段的许多数学知识,如概念的产生、计算法则的由来、几何形体的特征及有关公式等,无不渗透着数学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而今使用的教材版本多,内容丰富、呈现方式也极具生活化,充分体例现了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进行有关数学知识的教学之前,精心设计课前活动,让学生在课前活动中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样学生不仅真正体会到
“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数学,同时,也为学生知识的构建积累必要的经验。
三、利用教材,培养应用意识
何为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应用意识是我们对于客观物质世界中存在的数学知识应用的反映。因此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使他们逐渐形成数学应用的意识是学生将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二是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第二,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第三,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的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教学时,教师应利用这些内容,充分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同时,教师还应设计好有关“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等演示操作、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领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提高应用意识。比如,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以后,教师请学生量一量课桌、数学书、文具盒的长和宽,量一量黑板、教室地面的长和宽,回家后,再请学生量一量各种家具的尺寸。这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亲自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四、提高观察,懂得应用价值
在实际生活中,数学随处可见,无处不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需要以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基础。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数学的应用价值不可能会有很全面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关注学生对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而且还应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开阔的视野,了解数学对于人类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它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认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如当学生对“长方形”这个要领形成表象后,让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让学生联想在哪里见过运用这种特性制成的设施。学生观察到教室里许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从而对学习产生了更浓的兴趣,不仅加深了要领的理解,更懂得了数学实际运用的价值。
五、动手操作,训练运用技能
操作启动思维,思维又服务于操作。在数学教学中,有一些教学内容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实验等方法理解、掌握。在学生手脑并用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如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掌握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再让学生讲怎样让三角形的稳定性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呢?在讨论中,学生的求知欲再次被激发,他们不仅列举出相关的例子来说明,有的还在课后找来木条和工具,应用所学的三角形有关知识修理班里几张会摇动的课桌
……如:学习小数时,让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看价格标签,学着读一读小数;学习面积单位时为体验1“平方千米”的大小,组织学生到世纪公园去玩,了解1平方千米大约有多大?使学生有个参照对象,方便了以后单位名称的实际应用。认识物体的形状后,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等搭一搭你喜欢的物体,学生的作品中出现了长颈鹿、东方明珠、卡车……不但培养了学生实践应用数学的能力,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践中,学生进一步尝到了数学应用于实际的甜头。
六、联系生活,提高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的社会化,数学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数学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其不可忽视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学生会经常获取类似商品折价、银行利率变更信息。怎样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诸如“这件商品现价多少元?”、“我存200元到银行,一年后有多少利息?”等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时,教师可先布置学生调查该件商品的原价和降价的百分率、银行当时的一年期利率,并记录在册,再回到课堂与同学交流讨论,使之得出要解决前面的问题,其实就是解决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问题,最后让同学列式解答。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意设计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从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就能得到不断的训练和提高。
所以,教师要具备一双“慧眼”,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学生喜欢和熟悉的生活情境、生活题材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探究,留有更多的空间去交流;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数学的能力,达到应用中学、学中应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现代数学思想概论》孔慧英,梅智超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数学思维教育论》郭思乐、喻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数学的思维方式》席振伟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