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佛经翻译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7083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经翻译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佛经翻译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佛经翻译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 月第 卷 第 期 佛经翻译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收稿日期:通讯联系人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示范课()安徽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淮南师范学院校级人文社科项目()淮南师范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作者简介:孟焱()女安徽宿州人讲师硕士 :.孟 焱张久全(淮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南)摘 要:通过回顾中国佛经翻译三个发展时期与中国文学发展的关系挖掘中国文学的佛教宗派思想渊源与贡献探讨了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包括对中国文学主题和题材的影响对中国文学的语言、风格和形式的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学宗教性和人文性的影响 由此可见佛经翻译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奠定了

2、中国文学多元化和创新性的坚实基础并将会继续促进新时期中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关键词:佛经翻译中国文学发展时期佛教宗派思想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自西汉以来佛教历经“伊存授经”“永平求法”东传进入中国大量的佛经、论著、经传等文献也纷至沓来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佛经翻译作品如鸠摩罗什的般若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慧远的大智论要略法性论真谛的十七地论金光明经唯识论摄大乘论以及玄奘的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佛经和论著 这些翻译家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不仅传承了佛教思想还使得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度的融合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而亮丽的篇章 季羡林先生曾指出“倘若拿河流来作

3、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 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 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 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梁启超也认为“我国近代之纯文学 若小说若歌曲皆与佛典之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事实上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通过翻译和传播佛教经典我国的佛教宗派哲学思想得以形成中国文学也得以接触到印度等外来文化从而融入崭新的文化元素催生了一系列的文学变革在文化碰撞和文学交流中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佛经翻译三个发展时期与中国文学发展 纵观我国佛经翻译的发展历史按照主笔译员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个

4、发展时期分别为:“第一外国人主译期 第二中外人共译期 第三本国人主译期”历史地看中国佛经翻译的发展与中国文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这三个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学的特点和风格也促进了佛教和中国文学的交流和融合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外国僧人主译期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均为私人事业以东汉时期的安世高、支娄迦谶等西域僧人为代表 宋代释赞宁所撰的高僧传曾这样评价:“初则梵客华僧听音揣意 方圆共凿金石难和 盌配世间摆名三昧 咫尺千里觌面难通”也就是说这个时期从事佛经翻译的西域僧人虽精通佛理但不懂汉语而笔受之人语学程度差又不懂佛学翻译时猜度的成分大所以错误百出 这些外来译者译出的

5、经卷倒是不少然多零品断简根本形不成系统翻译文体亦未确立 东晋高僧道安也认为“世高出经贵本不饰天竺古文文通尚质仓卒寻之时有不达”“凡此诸经皆审得本旨了不加饰”另外此时的翻译佛经还经常使用“格义”的方式即用老庄等书中的术语来解释和翻译佛教概念必然会引起文理的混淆 不过值得称道的是这一时期的佛经译者已经开始采用直译加意译的翻译方法以促进佛教思想和文化在中国传播的需要经一番梳理发现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佛经翻译大多由来自印度等地的外国僧人完成他们不仅熟悉原经文语言也能理解佛教思想和中国文化所翻译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品 二是这一时期的佛

6、经翻译作品涉及广泛包括佛经、佛论、佛教史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是外国译者通过翻译将佛教思想和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文学和佛教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外人士共译期这一时期以东晋时期的鸠摩罗什、驮跋陀罗(觉贤)和南朝时期的真谛等为代表人物 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呈现出组织有序的新面貌在当时高僧道安的主持下设置了专门的佛经译场开启了大规模的译经活动 鸠摩罗什考证了以前的佛经翻译批评了那些晦涩难懂、辞不达意的佛经译本检讨了“直译”的缺点提出了“意译”的翻译方法还纠正了过去“音译”的不足之处提倡译者署名以示负责 鸠摩罗什共译经三百余卷如著名的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等其译文语

7、意流畅文采斐然质量上乘至今仍被视为我国文学翻译的奠基石 驮跋陀罗(觉贤)曾在鸠摩罗什的译经道场参与译经其译作包括达磨多罗禅经无量寿经等经藏摩诃僧祇律等律藏 而在这些佛学典籍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华严经因其共有六十卷亦称“六十华严”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梁武帝好佛遂邀请天竺大乘高僧真谛来到南梁译经 真谛在此期间共翻译了四十九部经书其中以摄大乘论的翻译响誉华夏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较大 总体而言此时期的翻译水平较高因为西域来的译人精通佛理又懂汉语承担笔受任务的国人亦精通佛理所以译文质量较前期大为提高 然而此时期的翻译属于中外译人的合作难免出现辞不达意的现象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8、翻译作品开始更多地体现了中国的文学特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以四字句为主的行文体制即“译经体”不仅注重翻译方法的准确性也注重文学表现和情感表达 同时金刚经阿弥陀经坐禅三昧经等佛教经典中的故事、比喻、诗歌等元素逐渐融入到了中国文学中成为中国文学宝库的一部分.中国僧人主译期这一时期以唐代的玄奘、义净等为代表人物玄奘先后撰成大唐西域记创译菩萨经瑜伽师地论大般若经等大部分经卷 玄奘对梵文的造诣精深所译经籍精确流畅开辟了中国译经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义净曾游历天竺等三十余国携梵本经论约四百部归唐并在长安、洛阳主持译事共译经、律、论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 梁启超在分析原因时说:“我邦硕学久留彼都 学既邃精辩复无碍 操

9、觚振铎无复间然 斯译学进化之极轨矣”可见他们的译文质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不但忠实于原作而且优美流畅 同时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则天等帝王都非常重视佛经翻译从财力孟焱等 佛经翻译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人力上鼎力支持甚至派国家要员为所译经文润色这一切都大大推动了佛经翻译事业的发展使其达到了巅峰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佛经翻译作品更多地反映出中国文学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不局限于翻译佛教经典还包括研究佛教文化和历史的专业性著作 通过翻译和研究佛教经典中国译者更深入地了解了佛教的文化和思想拓展了中国文学研究的范围和深度提出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的观点对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遗憾的是宋代以后佛经翻译不

10、复兴盛佛经翻译的工作逐渐减少但是仍然有一些翻译家继续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贡献如宋代的施护、法天、法贤元代的拔合思巴、管主八明代的智光清代的工布扎布近现代的钱穆、南怀瑾等人 这些佛经译者的作品不仅推动了佛教文化在我国的传播还促进了汉文化与佛教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中国文化内涵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变革 中国文学的佛教宗派思想渊源佛经翻译的兴盛与辉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佛教思想理论激活了僧侣和学者们的哲学思维 于是大江南北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佛教哲学宗派且每一宗派都有其系统的思想理论 这些宗派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只单纯继承佛教的基本理论很少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如三论宗、唯识宗和密宗另一类既吸取了佛教的

11、基本理论又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中国味极浓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 这些佛教宗派的哲学思想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做出了独特贡献.三论宗、唯识宗和密宗思想贡献三论宗是创建于唐初的一个佛教哲学宗派主张通过深入理解和体验这一真理超越烦恼和迷惑实现解脱和证悟 创始人吉藏祖籍安息国主要著作有中论疏十二门疏大乘玄义二谛论和三论玄义等 他宣扬非有非空的双重否定的思维方式认为所谓的佛性即“空”“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三论宗对中国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等多种文体影响较大赋予了中国文学空灵、超脱的美感和淡泊、超脱的境界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一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

12、空对月”就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缘起性空的领悟而“缘起性空”正是三论宗的核心思想之一即万物的存在都是因为各种因缘的相互作用所以万物的本质是空性的唯识宗由唐朝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 窥基出身于唐朝贵族鲜卑尉迟氏撰述极丰号称“百本疏主”他的代表性著作有成唯识论述记和成唯识论掌中枢要等 他继承玄奘的思想发扬光大玄奘唯识论的观点成为玄奘的嫡传创立了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唯识宗提出“外境(客观世界)并非真实只有内境(识)才是真实的”主张一切事物都是由“识”构成认为“识”具有世俗和真谛两个层面而这种“识”的复杂性和内涵为中国文学诗歌和散文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底蕴为表达和描绘情感、境界、思想等方面提供

13、了新的可能性 此外唯识宗还主张一切事物都是“识”的显现而且存在着诸多的幻觉和妄想 这种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幻想、虚构和意象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和创新 例如韩愈在其名篇进学解中就以唯识宗的思想来解释文学作品的价值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是表面上的形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和理念 文学作品不再是简单的艺术表现而是承载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密宗由唐朝“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创建他们原是印度密宗大师先后来到中国弘扬密法后经一行和惠果等中国僧人发扬光大 其理论或依华严或依中观或依唯识经常是杂糅的由此萌生出许多神鬼思想体系并配有形形色色的法门仪式和修持方法 密宗对唐朝

14、的皇族以及平民百姓都有很大影响后传入西藏得到了大规模发展 从文学角度看密宗思想对唐宋以后的诗歌形式和小说形式影响深远 这些诗歌和小说中多有“道不离仙、佛不离道”的主题表现了一种内在的超越、境界的开阔和心灵的净化展示了一种丰富的想象力和多元的精神世界 例如红楼梦中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他们原本是太虚幻境里的仙人来到人间化为一僧一道度脱那些痴男怨女 水浒传中的晁盖、武松等人物也都信奉佛教并试图使用一些咒语和法器来保护自己 这些内容无不反映出密宗对中国文学的文化熏染.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思想贡献天台宗的特点是标榜方便法门借以调和中国固有的儒、道思想使佛教理论融入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 此宗渊源于北齐创于隋

15、盛于唐传入朝鲜、日本中唐以后在我国境内衰落宋代有所回升尔后绵延不绝 天台宗的真正创建人是隋代的智顗智顗著有“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及“五小部”(观音玄义观音义疏蚌埠学院学报 年 月 第 卷 第 期(总第 期)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他以浙江天台山为基地大收门徒传播教义 他的门徒中最出名的是灌顶号章安大师 灌顶整理了智顗的著作和思想使天台宗的基本理论得到确立和传播 天台宗提倡止观说是入涅槃之要门“止即是定观即是慧定慧双修可以见佛性入涅槃”天台宗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诗歌形式如唐代诗仙李白诗歌中经常表达的虚幻、虚无意境和诗意超脱的境界 天台宗的教义还潜移默化地

16、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小说形式如聊斋志异中的“人鬼妖仙”等元素就源于天台宗体现了人类和自然、人类和超自然的共生关系华严宗是在武则天的支持下由法藏创立基础为大乘佛教同时结合了玄奘翻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和鸠摩罗什翻译的华严经思想 法藏先世为康居国人号“康藏法师”他前后讲新、旧译华严经三十余遍撰华严探玄记华严策林华严经旨归华严问答华严五教章和华严义海百门等重要著作 华严宗视“心”为万物之主同时也重视“理”的地位强调万法归一、互为因缘的思想提倡行人修持 华严宗的思想对中国诗歌和小说的发展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影响较大 唐代以后许多描绘宇宙、万物、人性等主题的诗歌和小说无不表现出华严宗“法界缘起”“法界一如”的思想

17、例如“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就融入了华严宗的思想 在序文中王勃通过描绘滕王阁的壮丽和历史沉淀表现了一种万物互相依存、缘起缘灭的思想强调了一切事物的相互关系和互为因果 鲁迅在华盖集中也深入探讨了人性和社会的本质表达了对因果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认为人类之所以陷入苦难和痛苦之中是因为违背了因果关系的法则 可以说华严宗思想使唐代以后的中国文学作品更加关注宇宙万物的相互关系和共生共荣更加关注宇宙整体性和人类的处境也间接成就了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禅宗是中国特有的佛教宗派因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内容而得名 禅宗始祖菩提达摩为南天竺僧人他于南朝宋末经海路来中国在中国各地游历并传禅学曾在嵩山

18、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达九年之久 菩提达摩收弟子慧可传为禅宗二祖 之后又有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和六祖慧能 弘忍门下的第一大弟子原是神秀他主张渐悟即经过长期修行才能“觉悟”他作的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主张顿悟认为一旦掌握真谛无须长期修习便可以突然觉悟曾作偈曰:“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最后弘忍将法衣传给了慧能 慧能在得到法衣后为避祸逃回南方隐姓埋名十多年后复出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宝林寺宣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主张与北方神秀的“渐悟”相对史称“南顿北渐”“南能北秀”慧能的弟子法海将他的说教汇编成书即六祖法宝坛经 这是禅

19、宗也是中国所有佛教宗派中唯一由中国人撰写的经典 禅宗强调内心的体验和境界的超越强调言语之外的意义 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文学形式使得中国文学中出现了更多的禅意、禅境和禅味 例如诗佛王维在诗歌中就经常描写自然景观如山水、草木、鸟兽等 他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思考表达了禅宗所倡导的关注内在、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 他在画中写道:“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种以静制动、追求内心平静的思想正是禅宗的核心理念 他的山居秋暝更是充满了对自然的感悟、对生命的领悟以及对自我觉醒和超越的禅宗追求综上佛经翻译对于佛教的传播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各种佛经译本和注解不仅是佛教思想

20、的重要载体也是佛教宗派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更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土壤对中国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对中国文学主题和题材的影响佛经翻译中包含了丰富的佛教哲学思想和人生观涉及到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空性思想等诸多主题和题材 例如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经和阿弥陀经)中所提到的“果报”思想无论是在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中还是在唐代诗人王维、元稹、柳宗元等人的诗歌中亦或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都经常得到体现 此外法华经金刚经等众多佛经引入了西域的犍陀罗文、焉耆文和龟兹文伊朗的古波斯文以及印度的巴利文和梵文等众多外来语言和文化丰富

21、和拓展了中国诗歌、小说、戏剧、弹词、评话等文学作品的创作主题 例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就是受到佛经中“渡人渡己”“解脱众生”等思想主题的影响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撰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也收录了许多佛教故事和名言表现了佛家孟焱等 佛经翻译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思想对古代社会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佛经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 例如明代小说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就是佛教中的罗汉菩萨的形象清代小说红楼梦中也涉及了很多佛教术语和人物形象等如三宝、斋戒、火坑、佛褐、参禅、地藏王、普贤菩萨、观音菩萨等 现代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的名字直接取自佛教术语所传达的就是佛教思想中的“放下”“因果”与“随缘”由此

22、可见佛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作为中国文学中的重要题材在各个时期都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和发展为中国文学的丰富多彩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对中国文学语言、风格和形式的影响在语言方面巴利文、梵文等佛教语言的翻译过程为汉语注入了大量新词汇、新语法和新表达方式丰富了汉语词汇库增添了许多精神内涵深刻的词汇使得汉语表达更加精确和准确“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实际上与巴利文佛经华严经的中国大乘佛教翻译很接近其他诸如“色”“戒”“苦”“名”等词汇也都来自巴利文 同时佛经翻译还带来了一些翻译技巧例如音译和意译等“般若”“涅槃”“菩提”“三昧”“如来”“观音”“和尚”“尼姑”“西天”等就是从梵文中翻译过来的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如“

23、借花献佛”俗语如“冤有头债有主”谚语如“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江 自身难保”等也都是佛经翻译的产物 另外因为巴利文、梵文等语言语法结构与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对汉语语法结构做出调整这也促进了汉语语法的发展 例如汉语中出现了很多“不”“无”“非”等否定前缀的使用这些前缀也在金刚经等佛经中经常出现 据统计由于佛经翻译的影响“我国的词汇新增了三万五千多个”在风格方面佛经的翻译使得中国文学的文风和叙事方式发生了变化 佛教强调清净、高雅的禅意概念对文学创作提出了要求即要避免低俗、猥亵的语言和情节保持文学的高雅性和净化性 例如唐代王维的渭川田家过香积寺积雨辋川庄作、杜甫的白帝城楼以及宋代柳宗

24、元的江雪等诗作体现了这种文学净化的理念其中表现出的清新、淡泊、高雅的文学气息成为中国文学中一种重要的风格 另外佛经翻译的文风以简练、明快、清晰为主这些特点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鲁迅的阿 正传药故乡等小说中就常常运用简明的文字和生动的描写以表达对社会的批判和关注在形式方面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文体和形式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佛经中存在许多诗歌、赋文、经论等文体而这些文体经过佛经译本的传播逐渐融入到汉语文学中 例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诗歌经文而法华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则是小说式的经论此类佛经的翻译传播使得汉语诗歌发展出了一种新的风格和形式“启悟了中国文字的反切由反切产生

25、四声由四声而把五言与七言诗改进为律绝”成就了唐诗中的“七绝”和“五律”可以说经由佛经翻译形成的反切理论和“四声”“平仄”等声律理论为唐诗、宋词和元曲的诞生奠定了语言学基础同时也推动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的志怪小说、变文、宝卷和民间歌谣以及明清通俗小说的发展 鲁迅先生曾指出:“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有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 凡此皆张皇鬼神盛到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之怪之书”这种体裁后来演化为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以及明清之际的“小说”此外佛经翻译的翻译形式如译注、注释和题记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 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就采用了多层次的叙述和注释形

26、式让小说更富有深度和内涵简言之佛经翻译为汉语词汇、语法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促进了文学的净化和“空灵”风格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汉语诗歌、小说和戏剧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艺术形式.对中国文学宗教性和人文性的影响佛经的翻译和传播使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宗教性的影响深刻浸染了中国文学的诗词歌赋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运用了佛教的禅宗思想通过对人物心境的描写表现了对自然美和人类内心美的追求 其中的“欲穷千里目”一句可能是受到金刚经中“千里眼”(即天眼)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佛学智慧和对人生的超越追求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意象 白居易在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中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写到“魂魄

27、不曾来入梦”将佛教的思想和中国传统的爱情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作品 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更是融合了佛教的“无常”和“涅槃”概念表现了人生无常、一切皆空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佛经的翻译和传播还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使中国文学更加注蚌埠学院学报 年 月 第 卷 第 期(总第 期)重人的心灵和情感体验以及对情感与生命的关注例如元代杂剧汉宫秋中的汉元帝、王昭君和毛延寿三个人物形象和情节就表达了佛教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人文精神 宋代诗人苏轼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中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诗句表达了其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人性的思考清代诗人

28、纳兰性德在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中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珍视反映了佛教“缘起”的理念 此外佛教中的“悲”“悯”“舍”等概念也对中国文学的情感表达产生了影响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等诗歌就表现出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和对人类疾苦的同情 可以说佛教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如慈悲、智慧、道德等这些精神和观念成为了许多中国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和表现手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文化的不断交融佛经翻译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扩展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佛教哲学和人生观的影子比如余华的活着、贾平凹的废都、莫言的丰乳肥臀、阿来的尘埃落定等 这些作品不仅受到佛经翻译的影响同时也对佛教思

29、想进行了借鉴、创新和发展体现了中国文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结论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汉代以来源远流长的佛经翻译文学在多方面、多层次给中国文学以滋养 用胡适先生在白话文学史中的话来说中国佛经翻译“给中国文学史开了无穷新意境创了不少新文体添了无数新材料”“抬高了白话文体的地位留下无数文学种子在唐以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对于那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与后代弹词、评话、小说、戏剧的发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瞿秋白也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以及渊博精深的学识高度评价了佛经翻译的贡献他说:“佛经的翻译的确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相当的功劳 第一次用自己的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尔曼语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

30、语 梵文事实上开始了白话的运用 宋儒以来的语录其实是模仿佛经而来的”简言之由佛经翻译而广泛传播的佛教思想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思想源泉和文化资源也为中国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同时佛经翻译的语言风格和翻译技巧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和文学风格的形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佛经翻译一直在扩大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涵与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文学不断向前发展 佛教宗派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文学史和文化的演变更是功不可没其所强调的慈悲、人道和智慧等思想赋予了中国文学新的文化基因促进了文化的多元融合 在新时期佛经翻译将会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并在保证传承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基础上为中国文学的繁

31、荣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参考文献:赵巍.中国传统译论的社会文化阐释.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王秉钦.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校点本.北京:商务印书馆:.陈登原.中国文化史.北京:商务印书馆:.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修订版.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黄忏华.中国佛教史.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朱志瑜张旭黄立波.中国传统译论文献汇编().北京:商务印书馆:.白尘.禅诗化禅.北京:商务印书馆:.丁小平.摄大乘论本直解.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李涛.佛教与佛教艺术.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南怀瑾.禅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萧振士.中国佛教文化简明辞典.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苟琳.溯源中国传统文化之旅.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张久全.佛经翻译与中国古代文学之嬗变.淮南师范学院学报():.何小陆.中国传统文化要略.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马瑞芳.中国古代小说构思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廖七一.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胡适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寇国庆孟焱等 佛经翻译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文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