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3 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心理学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属于_。A.感觉对比B.错觉C.感觉阈限D.感觉适应2.不属于独立心理过程的心理现象是_。(感知为感觉和知觉)A.感知B.注意C.记忆D.思维3.懂英语的人,在读到字母“WOR”后,会预期出现D、K、M等字母,因为他知道,只有这些字母才能与“WOR”组成一个英语单词。这种知觉特性是_。A.理解性B.整体性C.恒常性D.选择性4.人脑存储知识有两种最重要的形式,一种是概念,另一种是_。A.表象B.知觉C.思维D.记忆5.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语句的表
2、层结构决定句子的形式,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_。A.语境B.生成C.意义D.表征6.进行方差分析时,对所用数据的非必备条件是_。A.组内平均数相等B.总体呈正态分布C.变异可加D.各组方差齐性7.控制末知偏差源的适当方法是_。A.区组技术B.匹配C.平衡D.随机化8.一列等距正态变量的测量数据,另一列二分名义变量的资料,若两列变量线性相关,应使用_计算其相关系数。A.积差相关B.点二列相关C.二列相关D.斯皮尔曼等级相关9.下列检验方法中属非参数检验法的是_。A.中数检验法B.Z检验C.t检验D.F检验10.因素分析中,坐标轴旋转的目的是_。A.减少因素的个数B.增加每个因素的共同性C.更清楚地解
3、释因素的意义D.增加每个因素的负荷11.抑郁量表的有效性常用抑郁症患者的测验结果与精神科医生诊断的符合程度来说明,这种方法是_。A.内容效度B.构想效度C.效标效度D.评分者效度12.下列各项方法中,不能用来计算项目间一致性的方法是_。A.因素分析B.复本信度C.克伦巴赫a系数D.荷依特信度13.以下测量工作中,最适合儿童智力跨文化研究的是_。A.比奈西蒙量表B.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丹佛发展筛选测验D.瑞文测验14.皮亚杰认为儿童开始达到思维守恒的年龄是_岁。A.02B.27C.711D.111615.艾里克森认为2-4岁儿童的主要心理冲突是_。A.信任对怀疑B.自主对羞怯C.主动对内疚D.勤
4、奋对自卑16.“人类心理发展规律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规律制约”的观点的提出者是_。A.鲁宾斯坦B.皮亚杰C.乔姆斯基D.维果斯基17.斯金纳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条件是_。A.模仿B.认知结构C.线索D.强化18.与陈述性知识不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_。A.层次网络B.产生式C.激活扩散模型D.表象代码19.印象形成中的近因效应指_。A.容易形成第一印象B.对于形成最近印象C.新获得的信息作用更大D.原有信息作用更大20. “睡眠者效应”说明_。A.任何信息都将影响人们的态度B.任何信息都不会影响人们的态度C.新获得的信息作用更大D.原有信息作用更大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1.定势2
5、.测定系数3.评分者信度4.测验的标准化5.顺应6.替代强化7.概念形成8. 归因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1.简述睡眠的功能和梦的功能。2.简述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的异同。3.简述样本容量对取样误差的影响。4.简述在心理学研究中卡方检验的三种应用。5.简述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的区别。6.简述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试述评注意的认知理论。2.若有A、B两个变量,其中A为两个水平a1、a2,B为四个水平b1、b2、b3、b4),试写出:(1)完全随机化多因素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2)完全重测多因素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3)分组重测多因素实验设计
6、的基本模式(若A为组内变量,B为组间变量)。2003年1、D 2、B 3、A 4、A 5、C 6、A 7、D 8、B 9、A 10、C 11、C 12、B 13、D 14、C 15、B 16、D 17、D 18、B 19、C 20、A二、名词解释1、定势答:定势是指个体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它是活动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是由重复某种习惯性的态度、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时产生的。定势是影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因素,在多次重复某种解题方式的条件下,被试形成了一种解题活动的内部准备状态,因而干扰了更灵活地解决问题;有时定势也能帮助或易化人的解题活动。定势常常是意识不到的,表现
7、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2、测定系数答:测定系数是指在回归方程中,Y变量的变异由X变量因素决定的比率。用公式表式为:即回归平方和在总平方和中所占比率。测定系数是变量间其变程度的度量指标,表示因变量的全部变异中被回归平方和解释了的比例。测定系数赵大,说明回归效果越好。若比率为1,则表明总平方和全由回归方程所决定,回归效果极佳。若比率接近0,交果正好相反。因此在判断回归方程是否有意义时,不仅要看回归系数是否显著,更要看测定系数是否足够大。3、评分者信度答:评分者信度是批不同评分者评阅测验卷之后,考察各位评分者评分间一致性程度的指标。它是测验信度的一种,具体做法是随机抽取若干份试卷,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评分
8、者独立评分,然后计算每份试卷所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此相关系数即评分者信度。计算相关系数可以用积差相关方法,也可用斯皮尔蠛等级相关方法,若有多位评分者则常用肯德尔和谐系数作为评分者信度的俣计。为提高评分者信度,可在评分前对评分才进行训练,当评分者信度达到90%以上时,才认为评分是客观的。4、测验的标准化答:测验的标准化是指心理测量中为减少误差,控制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影响,而建立标准和常模,统一实测程序 记分程序从而可以得到可靠结果的过程。测验的标准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测验内容标准化。这是标准化的首要条件,是指对所有受测者施测相同的题目,否则无法比较。2、施测程序标准化。为了使测验条件相同
9、,必须有统一的指导语和时间限制等。3、评分标准化。应该客观评分,只有当评分是客观的时修才能够所分数的差异完全归诸于受测者的差异。4、常模。根据常模对分数进行的解释也要求标准化。5、顺应答:顺应是皮亚杰认知发展机制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要适应的过程。顺应是认知发展的两个基本机制之一,顺应过程对主体智力结构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通过这个过程,主体的智力结构会不断地得到修天。例如,儿童通过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一种正兢的方式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应,这就是顺应,这时儿童的智力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进入到一各新的平稳状态。6、替代强化答:替代性强化是一种间
10、接强化方式,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所受到的强化而增强自己的此种行为的现象。替代性强化对人的认识、情绪和行为具有不同的功能:(1)信息功能,向人们提供行动时的有关信息。(2)动机功能,唤起人们对类似行动会获得类似益处或遭受类似处罚的预期。(3)情绪学习功能,榜样在获得奖赏或遭受惩罚时的情绪反应引卢观察者类似的情绪反应。(4)评价功能,影响观察者对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结果的评价,决定行为的选择。(5)感应功能,榜样对自己的遭遇或处境的反应方式影响观察者。7、概念形成答:概念形成是个体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和常握事物的共同关键特生的过程。涉及到抽象、概括和辨别几种思维活
11、动。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儿童的概念形成过程与成人的概念形成过程两方面。前者主要通过教学实验来研究,后者主要是通过人工概念来研究,即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条件下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8、归因答:归因是个人从主观的感受与经验出发,将别人或自己所表现的行为或某事件的发生归属于某种原因的过程。归因通常可分成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前者将行为归结于行为者本身内在的原因,如人格、情绪、能力、努力程度等;后者将行为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如工作设施、任务难度、机遇、他人影响等。归因使得人们对事物有预见性,它使人们对周围世界和自己有一个相对固定、前后一致的看法,使得人们能够适应世界。即便是错误的归因,错误的预见,也起着同样的作
12、用。三、简答题1、简述睡眠的功能和梦的功能。答:睡眠和梦的功能简述如下:(1)对睡眠和梦的不同解释1、功能恢复理论认为,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但有些试验并未验证此观点,无论对于动物或者人,减少睡眠后,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人们的必情与健康状况也保持朗好。2、有观点认为睡眠中的某个成分可能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例如,人的祖先不适应在黑暗中觅食,而且夜幕降临后还可能受到老虎、狮子等大型肉食动物的威胁,所以要在夜里躲到安全的地方睡觉。随着生物进化,睡眠演变为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一个中性环节,是正常的脑功能变化的一部分。(2)对梦的功能的不同解释1、精神分析的观点
13、。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示,是被压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功击本能的反映。在清醒状态下,由于冲动和愿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接受,因而受到压抑。睡眠时,意识的警惕性放松,部动和愿望就会以梦的形式表达。在弗活作德看来,通过分析精神病人的梦,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线索,以帮助发现病人的问题,但这种看法但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人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在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就是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
14、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3、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国梦境。福克斯认为,梦的功能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转化为符号化的、可意识到的知识。这种整合可以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2、简述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的异同。答:(1)含义真动知觉是由真正运动引起的知觉。真正运动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上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而引起的知觉。(2)机同点1、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者
15、使人看到了物体的运动,两者都属于运动知觉。2、所受影响相同。二者都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刺激物的照明和持续时间、视野中有无参照点的存在、目标离观察者的距离、知觉者的特点等。(3)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的不同点1、引起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的原因不同。真动知觉直接信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物体运动的速度太慢,或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距离太小,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物体运动的速度太快,超过一定限度,人们只有看到弥温性的闪烁。似动知觉与物体的真正运动无关,它不是由于物全位置的变化引起的冲动。2、似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动景运动是当两具刺源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
16、隔相继时,人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外一个刺激物连续运动的现象;诱发运动是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过动的印象;运动后效是指当人们注视朝一个朋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就会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主和运动的现象。3、简述样本容量对取样误差的影响。答:取样误差是指样本统计值与总体相应参数值之间的差异。取样误差越小,则根据样本的研究结果对总体作了的推论就越为精确,取样就越为成功。取样误并的计算公式为:其中,SX 为取样误 差(即样本标准误),S为样本的标准差,N为样本容量。当小样本时,可用N-1代替。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对于特定的研究总体说,即在总体标准差不变
17、的情况下,要减小取样误差,就必须增大样本容量,样本容量赵大,误差越小。但是样本也不能太大,当样本过于大时,浪费财力物力并且可能抽取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这样降低数据结论的右靠性,增大误差。最佳的样本大小既要满足统计学上的要求,又要考虑实际上搜集资料的可能性,并使取样误差减到最低限度。如果要求的精度高,允许的误差值小,研究总体的异质性大,就要考虑使用较大的样本。4、简述在心理学研究中卡方检验的一种应用。答:卡方检验因研究的问题不同,可以细分为多种类型,如配合度检验、独立性检验、同质性检验等。(1)配合度检验主要用来检验一个因素多项分类的实际观察数与某理论次数是否接近,这种卡方检验方法有时也称为无差
18、假说检验。当对连续数据的正诚性进行检验时,这种检验又可称为正态吻合性检验。(2)独立性检验是用来检验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各种分类之间是否有关联或是否具有独立性的问题。两个因素是指所要研究的两个不同事物。例如,性别与对某个问题的态度是否有关系,这里性别是一个因素,分为男女两个类别,态度是另一个因素,可分为赞同、不置可否、反对等多种类别。各因素分类的多少视研究的内容及所划分的分类标志而定。这种类型的卡方检验适用于控讨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关联(非独立)或无关(独立),如果再加入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即控讨三个变量之间关系时,就必须使用多维列联表分析方法。(3)同质性检验主要目的在于检定不同人群母总体在某一
19、个变量的反应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当用同持性检验检测双样本在单一变量的分布情形,如果两样本没有差异,就可以说两个母体总体是同质的,反之,则说明这两个母总体是异质的。5、简述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的区别。答: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的区别如下:(1)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的定义不同。内容效度指测验题目对相关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性,它反映测验题目在多大程度上与欲测量或预测的内容相一致。表面效度是指由受测者、使用测验者的行政人员及其他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观察者来看这个测验的有效程度,也就是从表面上来看,测验题目与测量的一致的程度。(2)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的评价者不同。内容效度是由够资格的判断者详尽地、系统地对检测
20、评价而建立的,而表面效度是由外行对测验作表面上的检查而确定的。(3)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判断的标准不同。虽然二者都是根据测验内容做出的主观判断,但内容效度只考虑题目与测量目的之间明显的、直接的关系,表面效度则同时考虑到题目与测量目的和内容总体之间逻辑的微妙关系。(4)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的作用不同。表面效度好的测验项目可能使被试因为具有较强的动机而尽办完成,从而提高测验的效度;也可能因明了测验目的而作出虚假反应,降低测验效度。能力和成就测验要求有较高的表面效度,而在某些人格测验中,过高的表面效度足不合适的,它可能使被试产生反应偏差。但是内容效度越高测验的结论越可靠。6、简述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21、的基本内容。答: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的问题控讨了儿童和青少年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和认知。提出了“道德发展三水平论”。他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再分为两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儿童处处于外在控制的时期,儿童拉受权威人士主张的道德规范,通过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遭到处罚的行为是坏的行为,而获得奖赏的行为是好的行为。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处罚和服从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开始比较行为和个人的关系,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海因兹为妻子偷药符合他的自身利
22、益,药剂师赚钱也符合自己的自身利益。这个阶段中个体的道德判断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的特点,即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这种要求去做。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开始从关系自己的需求发展到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要求,从而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认识到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全社会共同约定的某些行为准则,即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因此,海因兹偷药值得同情,但
23、不能宽恕,否则,社会就会发生混乱。3.后习俗水平 在年龄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这一时期也可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义务感,尊重法制,认为法律和规范是为了达到人类目的的灵活工具,但相信它是人定的,不适于社会时理应修正。但如果法律符合个人权利和大多数人的利益时,每个人都就该遵守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契约,遵守它对社会对人类是有好处的。阶段6:普通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有个人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有其独立的价值标准,不受现实规范的限制。在这一最高阶段,正兢的行为被定义为自我选择的伦理原则即“良心”。这些伦理原则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道德规范。柯尔仁格
24、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具体到每个人,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交往等有关。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儿童不断接触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利于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的练习。他还认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所有这些发展时期,很少有人会达到第五个阶段。四、论述题1、试述评注意的认知理论。答:对注意的认知理论的述评如下:注意的认在理论包括选择性注意的理论和资源分配理论两大类。(1)选择性注意理论选择性注意理论主要关心的问题是:注意的选择作用的实质,人脑对信息的选择究竟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上。它主要包括过滤器理论、衰减器理论、后期选择理论和多阶段选择理论。1
25、、注意的过滤器理论A、内容:布罗德班特提出过滤器理论。该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当信秘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由于设置在神经系统某个部位的过滤机制,使部分信息获得通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这种机制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神经系统的过滤作用表现为“全或无”的性质,通过的信息完全通过,没有通过的信息就完全丧失了。B、评价:过滤器理论不能解释对没被注意的信息作分析时被试显示的巨大变异性,而且该理论表现出不灵活性。过滤器理论假定过滤器是根据物理特征来选择信息的,但是有实验表明被试接受刺激受到意义的影响。2、衰减器理论A、内容:特瑞斯曼提出衰减器理论,
26、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特顼斯曼认为,不同刺激的激活阈是不同的。有些刺汽船对人有重要意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出现在非追随的通道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B、评价:衰减器理论承认注意的分配,可以解释注意中的突破现象及没被注意的信息的广泛加工现象,可见该理论比过滤器理论灵活,更有弹性,衰减器理论与过滤器理论对于过滤装置的作用上有不同的看法,但二者都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因此对我来的信息必须经芝滤装置加以调节。并且两种理论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前,只有经过选择以后的信息,才对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3、后斯选择理论
27、A、内容:多伊奇等人提出的后期选择理论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所有输入的信息都在知觉水平上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衰减作用不是在知觉分析之前发生的:二是个体用记忆中存储的信息来检验从外界地接输入的信息,当直接输入的信息与记忆存储的信息相关时,这种相关的外部信息才受到选择,因此,选择作用具有很大的主动性;三是选择表现在反应阶段,存储的信息不同,作出的反应也不同。B、评价:后期选择理论承认注意的分配与认知系统加工能力有限相联系。但是与知觉选择理论相比,后期选择理论太不经济。4、多阶段选择理论A、内容:约翰斯和海因兹提出的一个较灵活的模型,认为选择过程在几个不同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
28、。该理论假设是: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赵多;选择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B、评价:多阶段选择理论看起来更有弹性,比较灵活,并提出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带来的难题。(2)资源分配理论资源分配理论与选择性注意理论不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注意,即人们是如何进行资源分配来完成认知任务。虽然注意的资源理论不能单独解释注意的各个方面,但是它还是很好的弥补了注意的瓶颈理论。1、认知资源理论A、内容:该理论认为,第一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赵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
29、将得不到加工。第二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可以受人控制,人们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个体的唤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资源量。在一定范围内,个体的唤起水平越高,相应的认知资源就越多;超过了这个范围,唤起水平的增加可能会导致认知资源的减少。B、评价:认知资源理论的加工原则与前人的理论有所区别,但是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过于宽泛,过于模糊。对于在注意上似乘法无法相容的况争型任务,注意的瓶颈论的解释更加合达,而认知资源理论似乎能更好地揭示复杂任务的分配性注意现象。2、双加工理论A、内容: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信息加工有两类,即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
30、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自动进行。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到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B、评论: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注意的现像。例如,解释人们通常能够同时做好几件事的原因,这种解释这比选择注意理论更科学。2、若有A、B两个变量,其中A为两上水平(a1、 a2),B为四个水平(b1、b2、b3、b4),试写出:(1)24完全随机化多因素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2)24完全重测多因素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3)24分组重测多因素实验设计的
31、基本模式(若A为组为变量,B为组间变量)。答:(1)完全随机多因素试验设计即要求每个被试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每种实验处理由不同的被试进行。所以24完全随机化多因素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为:RXa1b2O1RXa1b2O2RXa1b3O3RXa1b4O4RXa2b1O5RXa2b2O6RXa2b3O7RXa2b4O8R代表参加实验处理的组。(2)重测多因素实验调计是指每个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该题目为两因素实验设计,第一个变是有2个水平,第二个变量有4个水平,因此每个被试应该接受24=8个实验处理。这样,24完全重测多因素实验调计的基本模式为:R(1,2,n)Xa1b2O1Xa
32、1b2O2Xa1b3O3Xa1b4O4Xa2b1O5Xa2b2O6Xa2b3O7Xa2b4O8(3)分组重测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每个被试在同一个自变量上接受所有水平的实验处理,该题目有两个自变量,就是说每个被试在自变量A或者B上,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24分组重测多因素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为:RXa1b2O1Xa1b2O2Xa1b3O3Xa1b4O4RXa2b1O5Xa2b2O6Xa2b3O7Xa2b4O8或者为RXa1b2O1Xa1b2O2RXa1b3O3Xa1b4O4RXa2b1O5Xa2b2O6RXa2b3O7Xa2b4O8可见,完全随机化多因素实验设计需要较大的被试量,需采用独立样本方差分析来处理;完全重测多因素实验设计中同一组被试需接受全问部6种实验处理,应采用随机化区组多因素方差分析;分组重测多因素实验设计则将上述两者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