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五册下第一单元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2、教学目的:本课延续上一课的研究内容,继续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自身的重量和体积,在水中沉浮的情况不变。但是根据经验和预测,学生们仍然会认为物体的沉浮会与它们的重量和体积有关。这里面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怎样帮助学生梳理清楚其中的关系? 教科书从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继续探索影响沉浮的其他原因。对学生来说,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是最直观、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因此本课的探索就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切入。 如果学生能意识到重量和体积正在同时影响着沉浮的时候,我们就可
2、以帮助学生通过变量控制的实验来探索其中的秘密。教科书中提供了可控的材料:相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和相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意图通过特定的材料,探究出影响沉浮的因素,得到有关物体沉浮的规律。 同时,教科书还设计了利用小瓶子继续研究相同体积下重量是怎样影响物体沉浮的实验,也为探索潜水艇沉浮的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潜水艇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有机结合。 科学概念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科学探究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 学习用分析的
3、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3教学重点: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2、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4教学难点; 1、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它们的沉浮与轻重、体积大小的关系 。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二说教法。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观察法 、讲授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实验,创设问题情
4、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三说学法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原理不相符,尤其是对于重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反而容易沉,这一点在学生思维理解上会有错误,以及忽略了实验中小瓶子也是由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那么这节课我们要扭转他们的错误经验。所以我将难点定为以下三个: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比较物体沉浮规律。认识重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这一沉浮规律。认识到改变小瓶子的重量的实验,实际上也是在改变小瓶子的材料组成结构。四、说教学过程教科书从前一节
5、课的内容引入,提出了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它们的沉浮与轻重、体积大小有关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分析前一节课的材料和实验结果。第一部分: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这里所说的物体指的是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在前一节课已引出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的讨论结果可能会是这样的: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是不是空心的有关;与它的轻重有关;与它的大小有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是怎样的关系呢?轻的浮、重的沉;大的浮、小的沉;或者是大的沉、小的浮。 是这样的吗?教科书引导学生们先来进行两项前期观察结果的整理活动。 1.把几种物体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在实验桌上,再标出它是沉的还是浮的。想一想:物
6、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把几种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在实验桌上,再标出它是沉的还是浮的。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这里的活动隐含着如何做观察记录和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经过排列整理,学生们很快就会“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并无他们所想象的那种关系。 当预想的结果与实际观察的事实产生矛盾时,我们怎么想呢?这有两种可能:或许是我们的观察有误;或许是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体积大小、轻重是没有关系的(即我们的推测有误)。学生们对于“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轻重是无关的”这样的结论,大多表示半信半疑。事实上,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轻重都是有关的,其中本质的原因是物体
7、的密度,但是这里还不适合出现密度这个概念,因此就用重量和体积这两个变量进行描述,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正因为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同时影响着物体的沉浮,在不考虑体积大小的情况下,就很难看出物体的沉浮与轻重的关系;同样,在不考虑轻重的情况下,也很难看出物体的沉浮与体积大小的关系。所以,要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就要对可能影响它沉浮的“体积大小”因素加以控制;同理,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时,就要对可能影响它沉浮的“轻重”因素加以控制,这就是科学上的变量控制的思想,也是这节课要求学生学习的变量控制实验的方法。第二部分: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教科书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我们对这些
8、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希望引导学生讨论猜测:可能是重量和体积在同时影响物体的沉浮,从而顺利地引出控制一个因素(变量),研究另一个因素(变量)作用的活动。同时,教科书以介绍科学家常用的方法,出示变量控制的研究方法。教科书这部分的后两项观察活动就是按这样的思路设计的。 1.把一组大小相同的球体按轻重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它们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 2.把一组轻重相同的立方体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它们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 结果怎样?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有关系吗?物体的沉浮和物体体积的大小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呢? 原来,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
9、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这就是学生所能理解的重量与体积对沉浮的影响。到此为止,学生对物体重量、体积与沉浮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向科学概念迈进了一步。如果再进一步,希望学生感受到“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很容易沉。”这样,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更加深入。 在该课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对物体沉浮的有关认识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 第三部分:用小瓶子研究沉浮 这个活动是前面活动的延续。空的小瓶子是浮的,小瓶子的好处是可以控制体积不变,往瓶子里加水的过程中,
10、逐步改变瓶子的重量,在不断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重量是怎样影响沉浮的,从而加深对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这个概念的理解。 教科书第6页中间,一个小瓶子悬浮在水中,这种现象,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这里不要求学生做出悬浮的小瓶子,只要求学生观察到,瓶子中的水超过某一个限度,小瓶子就会下沉,这其中也隐含着密度的概念,这里的密度是小瓶子的平均密度。当平均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小瓶子就下沉。 到这里为止,教科书提出要求,希望学生能够整理所学内容,得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作进一步强化。 第四部分:潜水艇的原理 有了小瓶子活动的铺垫,学生对潜水艇的原理能够比较容易理解。不过,小潜水艇是学生十分喜欢的玩具,尽管学生理解了原理,还是要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甚至亲自制作简易潜水艇,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