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自己回答.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060039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自己回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自己回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自己回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自己回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自己回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一、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观点 (1)物质观: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 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论); (2) 时空观: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 (3) 运动观: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 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 因果观: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 相互作用观:粒子间或由其构成的物体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 以直接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 人类统治

2、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 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特征 (1) 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从自然本身来理解自然; (2) 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 (3) 机械论:把万物都看成机器(浅薄的机械论),或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深层 的机械论); (4) 决定论:自然界中的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宿命论); (5) 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事物、现象可通过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的方法加以理 解和描述,还原论的思想造成了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从而否定了自然的复杂性二、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自然科学基础:星云假说、地质渐

3、变论、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三、 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1)组成:系统所有组成元素的集合,单一元素不能构成系统,不同元素会形成不同的系统。(2)基本组成:对研究目的来说,显得特别重要或无需再分解的层次的组成。(3)结构:系统组成元素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是系统组成元素相互结合的方式。(4)环境:与系统发生作用,且不属于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环境为系统提供生存条件,控制系统的发展变化;环境会诱发或迫使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系统的功能。(5)功能: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行为、特征、能力和作用的总称。系统的功能

4、是系统本身所固有的,但要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表现出来。(6)相互关系: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环境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实现的条件,而不是决定其功能的内在依据;边界性质将会影响系统的功能的发挥,而不影响系统的结构。组成元素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不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系统整体的功能是组成元素间协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组成元素间的作用即系统的结构。四、 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1) 加和性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系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独立存在,整体保留

5、了其组成部分单独存在时所具有的某些属性,致使整体和部分间存在有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 (2) 非加和性关系,即整体突现性:系统整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造成部分中旧质的消失而在整体中产生出新质,因此,系统中的整体与部分间又存在着质的间断性与量的不守恒性(非加和性关系,系统的根本特性),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五、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主要观点 (1) 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 (2) 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 (3) 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

6、系。核心思想 (1) 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 (2) 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 (3) 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类的利益; (4) 维护生态系统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 (5)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特征 全球性、批判性、和谐性。六、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西方有哪些基本理论?科学是求真、求实的活动(1)就科学活动的成果而言,科学是由概念、规律和理论等组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具有通用性、共享性。(2)就科学活动本身而言,科学是一种以探索客观世界规律为目的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探索性、创造性、预见性。(3)就科学成果的社会应用

7、而言,科学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具有一般生产力的特点。1.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18世纪,哲学家康德提出了科学是一种知识系统的见解。黑格尔认为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指出:“一堆知识的集聚,并不能构成科学。”2.科学是产生知识的实践活动保加利亚学者伏尔科夫强调说:“科学的本质,不在于认识已有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即是一种科学生产。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所谓科学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专业、科学共同体及其活动规范等方面反映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家

8、的所作所为,就成为科学的一种简单的定义。4. 科学是一种研究方法科学是人类求真的一种认知活动、方法系统。科学家遵循和运用这套方法取得科学成果。在历史上,英国哲学家培根最早认识到科学方法是科学本质特征。他说,“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5.一种生产力马克思的科学观: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6. 科学还是一种文化 这是从人类文明史的视角,指出科学既是知识生产又是精神的创造,它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文化。强调考察科学的文化本质与价值。7、科学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它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成为一种控制人的力量。“随着人类日益控制自然,个人却

9、似乎日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性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七、技术的本质特征(1)技术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技术是对自然规律的运用。技术的目的总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技术的应用明显地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教育、民族传统等社会条件的影响。(2)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的统一技术的主体要素是指人类在技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活动能力,包括经验、技能、技术知识和理论。技术的客体要素主要指以工具、机器设备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3)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

10、统一 作为活动方式的技术手段,除了物质因素外,还有精神因素。人类在运用技术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同时还改变着自身,特别是使人所特有的思维能力得以不断的变化。(4)本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人们在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下发挥创造力,运用各种知识、经验、从各种相互矛盾的条件中寻找实现技术目的的最佳方案,通过原理和方案的构思,形成构想和设计形技术, 再通过试验与研制,最终将潜在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的技术。1、作为客体的技术 指 技术的各种物化结果,包含所有人造的、物质的人工物,如工具、机器和消费品。-技术就是外在化、客观化的人类器官。 2、作为知识的技术作为知识的技术 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

11、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主要包括:技能,在制造和使用人工物过程中的体 现出的非知觉的感觉运动的技能,如烹制一块蛋糕的火候掌握;技术规则,为达到某种类型的目标的一个带有某种普遍性的技术行为序列;技术理论,技术规则的系统化。 3、作为活动的技术作为活动的技术与人的不同行为联系在一起,主要包括 制造与 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观点“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八、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国外有五种关于科学的发展模式的观点,理性主义、实证主义、波普尔证伪主义、整体主义科学观、历史主义科学观。(1) 实证

12、主义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强调两种证实,逻辑的证实和经验的证实。(2) 波普尔证伪主义1、多次验证不能保证普遍陈述的证实。 (不能证实)2、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 (只能证伪)3、证伪是找出理论的一个反例,从而否定理论,使其不能证实。(反例否定)4、只有能够被证伪的命题才具有科学性。所以,可证伪性是科学的本质。 (科学性)合理性:(1)动态分析,强调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2)把“问题”看成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3)主张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要求大胆猜测,反对狭隘的经验主义;(4)强调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包含错误,可误论

13、。局限性:(1)强调否定,无视科学知识的继承的积累,否认量变渐进;(2)强调猜想、灵感在科学假说中的作用,忽视逻辑思维在假说中的作用;(3)反归纳主义,推崇演绎法时,却片面否定归纳法的作用;(4)在证伪与证实的关系上,以证伪为绝对,忽视在实践检验中两者的对称性与复杂性。(3) 整体主义任何科学命题或理论都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与其周围条件和其它理论相联系的。因而与它相联系的周围条件和其他理论就构成为这个理论的背景知识。当实验事实与该理论不相一致时,是该理论错了还是背景知识有问题是无法确定的。(4) 历史主义 1、科学的真理性是相对于一定历史时期而言的。 2、科学革命相当于“科学范式”的转换。 3

14、、有用就是真理实用主义真理观。科学的发展模式(1) 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框架下的理论推广、局部规律的发现。飞跃则指“科学革命”的形式:科学理论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2) 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新兴学科属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3) 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而创新则是科学的灵魂,也是继承的必然趋势与目的。科学发展的动力 (1) 外部动力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运用,另

15、一方面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2) 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理论的争论,及与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理论; (3) 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九、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在不同的动力机制作用下,技术体现出以下发展模式:科学理论导向型、社会需要导向型、现象发现导向型、日常改进型(一) 科学理论导向型即先有基础理论的解决,然后有应用的研究才导致技术问题的突破。换言之,技术的发展需要科学研究为技术解决、克服相应的难题。 科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际的应用过程,避免了无谓的劳动,使应用科学家和工

16、程师们能够快速、高效、经济地实现其目标。(二) 社会需要导向型社会需要主要是:经济发展与竞争、军事、市场等领域。这些需求在技术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三)现象发现导向型技术发明并不都是自觉地应用科学理论的结果,机遇和重大现象、事实发现也可以成为技术发展的契机。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技术的发明与创新是来自经验性或半经验性的发现以及来自技术知识的积累。随着某一事实或现象的发现,它们被转移到技术原理的构思之中,经过艰苦的努力就有可能取得技术发明的成功。这一类型的技术发明一般并不涉及深奥的科学理论,往往直接在现象发现的基础上展开各种相关的实践,并带来技术的重要进展。(四)日常改进型技术的发明过程表

17、明它还受到来自技术自身的推动。这一类的技术发展,很多都属于不断改进的技术发明。这些发明的最终成功并不需要科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而主要依靠来自技术自身积累的知识与日常的经验知识。十、演绎法的缺陷是什么?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的作用在于把特殊情况明晰化,把蕴涵的性质揭露出来,有助于科学的理论化和体系化。演绎推理的最典型,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应用,通常存在于逻辑和数学证明中。逻辑规则:不能否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可以肯定前件,否定后件)演绎推理方法是一种必然推理,只要前提为真,结论就必然为真。故而,演绎法的基

18、本作用在于: 逻辑证明。演绎法的局限性演绎推理结论的可靠性受前提制约,前提的可靠性在演绎逻辑的范围无法解决;演绎方法是一种创造性较小的方法,结论包含的前提中,结论所提供的知识不会超出前提的范围。归纳和演绎的相互关系(1)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归纳获得的结论可以成为演绎的前提;(2) 演绎是归纳的指导,演绎得出的结论可以成为进一步归纳的事实来源。(3) 归纳和演绎相互渗透和转化。思维过程中,归纳和演绎并不是绝对分离的,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既有归纳又有演绎,归纳与演绎相互连结、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恩格斯:“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依赖着的。人们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应当设

19、法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人们要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补充。”动力 (1) 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2) 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3) 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十一、归纳法的含义以及休谟、波普尔对归纳法的批判。归纳方法:是从个别事物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方法。它是在考察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基础上,抽取其共性并推广到该类的全体,从而形成关于该类对象的一般性认识。特点:从个别 推出 一般 结论是未经证实的,具有或然性(1) 休谟问题:无论支持结论的例证的数量和种类有多少,都不可能证明该结论必然成 立,最多

20、只能获得相对的确证和满意度。因此,通过归纳获得的结论未必是可靠的,在运用该结论时必须保持谨慎的怀疑态度。 (2) 波普尔的观点:否定归纳法,认为足够数量的单称断定不能代表全称断定,足够数 量的具体现象不能代表抽象规律,用系统科学的语言表述就是元素的总和不能代表系统整体归纳逻辑有古典归纳逻辑和现代归纳逻辑。古典归纳逻辑主要指培根和穆勒所创立的逻辑。现代归纳逻辑是在古典归纳逻辑的基础上引入了概率论的方法、逻辑演算的方法建立起来的。“穆勒五法” A、求同法B、差异法C、求同差异并用法D、共变法F、剩余法归纳主义方法论科学研究从观察开始观察事实为单称陈述通过对事实的归纳,人们发现定律和理论,它们表现为

21、普遍陈述。从定理、定律、理论和先行条件的合取中演绎出预见,看能否被经验证实。 观察 归纳形成假说检验休谟提出的归纳法观点休谟从经验论立场出发,对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提出了根本性质疑,其中隐含着对归纳合理性的根本性质疑。即无论支持结论的例证的数量和种类有多少,都不可能证明该结论必然成立,它最多只能获得相对的确证和满意度。因此,通过归纳而获得的结论未必是可靠的,在运用该结论时必须保持谨慎的怀疑态度。我们能够从已观察到的事例推知我们所没有经验的东西吗?我们能够从观察到过去太阳每天升起就断定明天太阳一定会升起吗?波普尔对归纳法的批判反归纳法归纳法是过去推知未来的方法 休谟的解决经验的重复产生心理的信念波普

22、尔心理的信念(预期)产生经验的重复感因为在归纳推理中,存在着两个逻辑的跳跃:一是从实际观察到的有限事例跳到了涉及潜无穷对象的全称结论;二是从过去、现在的经验跳到了对未来的预测。而这两者都没有演绎逻辑的保证,因为适用于有限的不一定适用于无限,并且将来可能与过去和现在不同。(2)归纳推理的有效性也不能归纳地证明。(3)归纳推理要以自然齐一律和普遍因果律为基础,而这两者并不具有客观真理性。归纳问题在逻辑上无解 实践中的合理性归纳是我们用来预测事件进程的一种策略,尽管这种策略不能保证人们一定获得真理,但它的合理性在于:它是人们为获得真理所能采取的诸多策略中的最佳策略;并且,归纳是一个自我修正的过程,它

23、让过去的经验决定对未来的预测,并且让新的经验修正、否定虚假的信念。如果我们始终一贯地坚持归纳策略,我们最终总会达到真实的归纳结论。 如何对待归纳法(1)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推理。因此,对归纳结论一定要小心,必须要对它进行严格的检验,尤其是要经实践检验。(2)归纳推理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性的结论。虽然归纳结论不是必然性结论,但毕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选择,一种可供参考的意见,大大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 (3)在科学认识中,科学工作者不是单独地使用归纳方法,他们往往把归纳法和其他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克服单独运用归纳法带来的局限。十二、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观察和理论的关系:纯观察说、中性观察说、

24、观察渗透理论、观察依赖于理论。纯粹观察说,培根认为观察是一种纯粹的感官活动,不受任何理论的影响,在观察中应该排除任何理论的影响,进行纯粹客观的观察。纯观察说实质上是把观察等同于纯粹的生理反应过程,把观察看做类似于摄影机镜头的物理成像中性观察说,逻辑经验论者使纯粹观察说更进一步。他们提出中性观察说,认为科学中存在两种语言: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观察渗透理论,汉森的“理论负荷说”。观察并非只是感官对观察对象“刺激”的消极反应,而是受到观察者的理论影响和支配的。人们能够获得关于同一物理状态的相同视觉映像,但是具有不同理论背景知识的人们对这一视觉图象可以有着不同的组织方式或理解1,观察不仅是接收信息的过程

25、,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2,特定观察者的背景理论知识,特定时期的科学发展3, 理论渗透在观察陈述的表达之中。观察陈述是用语言表述的,而语言总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着。理论何以影响观察1,理论在观察中发挥定向作用2,理论在观察中发挥加工改造作用3,但是:被观察对象始终是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不会因为观察者的主观因素不同而改变,观察结果的内容是客观的完全依赖于理论的观察也不存在。观察完全依赖于理论,“看到” “ 理解为” “解释成”实验与理论的关系最近兴起的科学实验哲学提出,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力,实验并不是理论的附属品。在科学发展中,基于科学实验的实践性,实验比理论具有更加基础的地位,实验的新发

26、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当然,理论一旦建立,也会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指导,使得实验更具理性色彩。十三、科学仪器的作用。科学实验,是指人们运用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过程的情况下获取科学事实的活动。与单纯的自然观察相比,科学实验是一种更充分体现人是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能获得更丰富和更深层次的经验事实。观察的客观性是指观察陈述能真实反映观察对象。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对象的属性并不直接显露出来,或由于感官局限不能直接接触对象,因此要通过科学实验利用仪器来观察。对象通过仪器表现的性质,既有对象自身的信息,也有仪器对对象的作用。观察的结果不是纯粹的客体信息。如果我们要求这时的客观性是指与

27、主体的活动无关的纯粹的客观性,是不容易实现的。 观察的客观性只是指观察陈述要真实地反映实验结果,即真实地反映在一定的认识条件下,客体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与规律。 如何保证观察结果的客观性?1)观察过程和结果可以重现2)消除可能影响观察客观性的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3)尽可能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观测技术。(1)科学仪器、工具和设备对于科学技术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进行科学实验时,科研之成败决定于探测实验方法及仪器设备的研制。(2)科学仪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倍增器、指示剂和先行官。(3)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物质性科学实践,其中科学仪器具有突出的地位。十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变迁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改变

28、了社会历史进程,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造就了新的社会形态;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变革,支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促进了经济转型;产生了技术异化的现象,需要对异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批判,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1)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乃至科技革命的发生,极大的提升了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增强了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依赖性,为适应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的新特点,每个国家都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一系列的调整。所有制关系的新特点、阶级和阶层的分化、分配方式、社会结构等方面都在发生着适应这种生产力特点的变化(2)增进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解放

29、的杠杆的科学技术,能够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3)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以现代科学革命为基础,新技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继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各种新兴科学技术,如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基因技术、纳米技术等得到迅猛发展和广泛的社会应用,并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十五、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发展。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并不在于其自身或其物化,而在于资本主

30、义社会中资本的逻辑,它使得技术的使用成为资本家阶级攫取利润、霸权的工具。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是彻底而现实的,不是单纯就技术本身展开分析, 而是把对技术的人本主义批判和生态批判,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西方马克思主义发扬马克思的反资本主义精神,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社会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存在主义认为今天的科学技术已经不只是机械力的凝结器,所支配的已经不只是烟囱林立的大城市,而是人原先没有转让的内在生命;科学技术对智力的支配,已经一般地扩展到操纵人的心理生活,人的全部生活都变成了技术的

31、或工艺的综合体,人在“自动化”中被异化,技术反过来反对人,人变成了一种手段、应加工的原料。任何生命的存在,现在都依赖于这架已调整好的机器的整体动作,科学技术成了控制人、奴役人的异己力量。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发挥正面社会作用的同时,使人变成商品的奴隶、消费的奴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既是“富裕社会”,又是“病态社会”,造成了畸型的、“单向度”的人;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向性,作为新的控制形式,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工具理性成为惟一的社会标准,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独裁的手段。法兰克福学派如实地指出了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对科学技术的全面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发

32、展了马克思主义。但是,法兰克福学派将对科学技术异化的批判转变为对科学技术本身的批判和否定,掩盖了科学技术异化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把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转换为文化问题,消解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批判,偏离了马克思,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走向了社会批判初衷的反面。生态马克思主义在资本的逐利本性及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沦为资本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应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生态马克思主义总体上是合理的,但也存在不足,需要具体分析。自己补充部分: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研究目

33、的不同科学的首要目的乃是“求知”,它探求真理,尝试认识自然界或现实世界的事实与规律,以获得人类知识的增长。技术的基本目的是“求效用”,它通过设计与制造各种人工事物,来达到控制自然、改造世界的目的。 不能够用统一的、僵化的标准来衡量。2、研究对象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科学需要研究自然界的规律,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人工自然系统,如 人工物理系统、人工化学系统和人工生物系统以及社会组织系统等等。可以说,技术改变,甚至挑战了自然,将大自然没有赋予人类的许多东西引入了人类世界3、研究核心不同科学追求万物之理,科学的理论与规律告诉我们事物是“如何的”。科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

34、为理论化的知识,与实验研究密切相关。 关于技术的知识则告诉我们“如何做”,应当怎么做 。技术与经验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人类学会使用工具,制造人工物品,大多得益于经验、实践的积累。4、社会规范不同科学是无国界的,它的知识是公有的、共享的,属于全人类的。而技术有专利,有知识产权,泄漏技术秘密、侵犯他人的专利与知识产权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技术是有国界的,未经公司或政府的许可是不能输出的。技术与科学的协同进化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协同进化表现在:一方面,重大的技术革命多半由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带来的;另一方面,以应用研究为目的的研究推动了基础研究的发展,技术发展为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与工具。

35、科学对技术的推动科学理论导向型的技术发展为我们理解科学对技术的推动了提供了很好的说明。来自科学理论研究的突破,为技术问题的解决、技术发展了提供重要的推动。技术对科学的促进其一,技术发明为科学提供可观察材料和实验手段,从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其二,出于解决技术问题的需要引发了相关的科学研究,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正是因为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促进的联系密切,里普认为科学与技术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以“科学与技术共舞”的模式来协同发展的。哈维布鲁克斯把科学与技术发展比喻为两条河流:“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看作两个积累的平行的河流更好,两者有许多独立之处和交叉联系,而它们的内在联系比交叉联系更强得多”

36、。技术思维的特点第一,具有更强的实践性。科学方法中,有很多是为科学认识活动中进行科学抽象、逻辑推理的思维操作提供的规则或模式。而在技术方法中,更多的则是为技术实践活动提供的严格意义上的实践操作规则和模式第二,更强的社会属。技术本身就具有两重性,即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方法作为实现技术目标、规范技术创造活动的手段,必须符合于技术本身的属性。所以在技术方法中,不仅包含着对自然规律的应用,而且包含着对社会规律的应用。对技术方法的选择不能不考虑到各种社会因素。第三,更强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的是在绝对纯化和理想化的条件下研究自然事物,绝对理想你给的模型是它的研究对象,而工程技术的研究对象则是特定的人

37、工自然物,在技术研究中必须把那些原来在科学研究中被舍弃的因素和关系一一恢复起来,加以综合考虑。技术方法的综合性还有另一层含义,技术方法常常是多种自然科学原理的综合应用,并且还要综合运用社会科学的成果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和研究伦理科学共同体、技术共同体主要是从事智力劳动的职业,具有特殊的社会责任、社会角色、价值观念,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下开展他们的工作的。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默顿提出科学活动的规范结果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普遍主义:人们评价任何科研成果都应以科学本身的价值为标准,而不应该考虑政治的、人种的、社会的、文化的、宗教信

38、仰等其他方面的因素。公有主义 :科学知识的共有性。科学知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表明科学成果总是在前人积累的知识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家承认他们的研究依赖和受惠于前人留下的公共遗产。怀疑主义(有组织的怀疑) 要求人们对任何科研成果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要持怀疑和批判态度。无私利性: 要求人们在知识生产中要以追求真理真知为最大最高利益,而不应以此谋私利。无私利性要求科学家为“科学的目的”从事科学研究,在研究中坚持求真求实的精神,在工作中坚持正直、诚实,对科学负责,对同行负责的品格。默顿指出,科学活动中虚假的主张,欺骗的行为和不负责任的态度与这种规范要求是不相容的。技术共同体,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

39、,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美国工程师伦理规范(制定于1977年)为保持和促进工程职业的完整、荣誉和尊严,工程师应当: 1)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人类福利; 2)为人诚实公正,忠心为公众、雇主和委托人服务; 3)努力提高工程职业的威信; 4)支持本学科的职业协会和技术协会。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1.生态环境恶化的人口根源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将造成有限的土地、淡水、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和有效的环境承载能力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对住房、食品、就业、教

40、育、医疗、公共交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总量造成极大的负担,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技术根源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后的三百年间,由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消耗自然资源,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枯竭问题。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废渣、废气、废水,这些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还有其技术根源人类通过技术制造了自然原来没有的,而自然界本身又很难,甚至完全不能降解的有机物,这些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在环境中的积累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3.生态环境恶化的观念根源人类中心主义,又称人类中心论。在韦伯斯特新世界大辞典上,人

41、类中心有两种含义:一是把人类视为宇宙的中心事实和最后目的;二是按照人类的价值观来考察宇宙所有事物。生态自然观观点与特征生态自然观把地球看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以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归宿,主张适度消费取代过度消费;以尊重和爱护自然,代替对自然的占有欲和征服行为;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利和利益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生态中心主义又称生态中心论,是一种把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生态系统的伦理学说。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内涵:专指那种首先考虑生态代价、环境代价,既兼顾生态上的可持续性和人口、经济增长的需要,而又不给环境带来破坏的发展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发展、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代内公平和世代公平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为核心思想是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自然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共同性原则: 由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可能是唯一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必须遵从共同性原则,争取全球共同配合行动,促进人类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