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豪迈与悲壮浅析周涛诗歌积雪的慕士塔格周涛是一位军旅作家,在军队从事专业文学创作,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是“新边塞诗”著名代表诗人之一。周涛的诗歌,由于军旅生涯的影响,不仅具有雄浑豪迈之气,并且由于生活在新疆军区,崇山峻岭终年白雪皑皑,诗中还蕴含着一种悲壮与沉宏。多数诗人在创作诗歌之前心中先有一种理念或者观点,诗歌只是他们把心中所想形象化的工具。但是周涛则是从具体自然景物中提取诗意,让描写与抒情紧密结合,所以其诗多耐人寻味,积雪的慕士塔格也不例外。积雪的慕士塔格这首诗第一特点就是对于自然风景的描绘。诗开头对慕士塔格峰的描述就与一般描写景色的诗不同:“被雪擦的发亮的山峰”和“巨人的头颅
2、”喻出了山峰的俊朗,高耸挺拔;但在下一句“沉思在冬日的柔光”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硬朗的山峰和冬日的柔光形成对比,以柔衬刚,刚中带柔,使得景色不刻板生硬(具有多面性)。下文用“刚蓝”来形容“微笑”,加重渲染了自然景色的“棱角”,使其也不同于一般的蓝天,而是像军人一样,笔挺英俊,气质雄浑,给人以威严感和神秘感。“即使一万年无人造访”用夸张的手法,侧面强调了慕士塔格峰的人迹罕至,也强调了它“绝不会变成风景区”的事实。因为在这首诗中,慕士塔格峰是“严峻与沉默”的,它只等待探险者的足迹,而对游玩性质的观赏敬而远之;相反只对真正了解它,有勇气去攀登它的人开放。最后一小段中,“城堡”本来是坚固的防御工事
3、,在这里用来形容被雪覆盖的的慕士塔格山,意在烘托出一种寒冷肃穆的气氛;“墓地”本来是气氛压抑的地方,在这里不仅与前一句形成排比(对称),还加重渲染了慕士塔格山的悲壮寂寥;“万古不化”和“千载统治”也增加了景物的历史厚重感和沧桑感。全诗对于慕士塔格峰的景色描写,无论是山峰本身还是周围的景物(例如刚蓝色的天空),都是打上鲜明地域烙印的沉重宏壮,是具有历史沉淀的神秘感。除了诗歌的艺术手法,积雪的慕士塔格的结构同样称得上是简洁明了,首尾呼应。首段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总写慕士塔格山峦的连绵起伏,刚硬壮阔,落笔在其外表。第二段深入挖掘,进一步描绘慕士塔格的神秘和人迹罕至。第三段为过渡段,用一个短小精悍却
4、发人深省的句子引起读者思考,也为了下文发掘慕士塔格山内在的深层次含义作铺垫。尾段用“生命不容易到达的地方”和“死亡和真理”,呼应前文对于慕士塔格山外貌和其内涵的描写。从头到尾,起承转合,环环相扣,给人紧实,逻辑分明的感觉。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有周涛先生特点的,就是积雪的慕士塔格的内涵。很多分析都会从自然景物的壮阔,慕士塔格山的美丽来出发,可从根本上来讲,周涛是一位军旅诗人,他的所见所感,乃至整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与部队分不开的。这样的背景,也极大的体现在了他的作品中。在诗歌的第三段中,作者写雪山“看起来似乎很近,攀登起来却需要勇气”,实则是在影射军旅生活的一面摆到台面上说起来,是保家卫国,至上荣
5、誉;可是要真去了军队里,尤其是边疆,需要吃的苦和忍受的孤独是需要很大勇气和毅力的。在这里作者把慕士塔格山比作军人的荣耀,看起来似乎容易达成却难以攀登;历代文人骚客都会写诗赞美军人的崇高与伟大,以身献国的品质,可是这些荣誉都是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所搭建的,是用鲜血铸就的。所以作者才会说“赞美它的崇高很容易,然而只有生命,才能作它的阶梯。”反观前文,新疆军区多是无人区,海拔偏高,地处祖国边境,对应了“一万年无人造访,也绝不会变成风景区。”接着在诗的末尾,作者借用“死亡”和“真理” 这两个抽象的词语表达了一种恒古不变的东西雪山千年冰封,想必是人烟寂寥,动物也难以生存;这里的真理却是建立在死亡之上的:雪山看起来很近,攀登起来却可能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军人看起来很荣耀,可是这份荣耀是一代代前辈用生命换来的崇高。积雪的慕士塔格不仅在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上生动流畅,别有一番边塞风味,而且在结构上做到了清晰明确,紧凑有致;更重要的是,诗句里的双层含义只有在了解了整个的创作背景后才能够领会,这一点巧妙使得整首诗的哲理内涵大大提升,可读性更强。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