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案例 洋流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二部分内容。根据学业水平测试要求,本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图示进行简单应用,以及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把学习目标细化为:能够在示意图或分布图上判断寒流或暖流;参考课本图,学生能自己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并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四大渔场分布图”及课本相关文字等,分析洋流对气候、渔场分布、航海及海洋环境的影响,认识探索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也具备对地图的分析
2、归纳能力。但是对于洋流,学生是一个崭新的概念,能否很快地理解这个概念对于后面内容的学习很重要。对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全球风带的分布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全球风带本身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很难熟练运用,所以对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归纳起来有一定困难。如何运用合理、恰当的案例来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是本节课必须解决的问题。三、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图示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 学习难点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的应用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概念导入“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第一次航行沿A线用了37天,第二次航行沿B线居然只用了20天,B线比A线远,但少用了17天时间,为什么?(多媒体
3、展示图片)”设计意图:用具体实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洋流的概念,并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洋流分布规律的学习热情,以及如何在实际航海中进行应用。学情反馈:学生经过简单的预习,能够回答出是受到了洋流的影响,但具体是受到哪些洋流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二)设置问题,规律展示图1多媒体展示:课本图2-42“全球洋流分布(北半球冬季),及图1.问题设置:1.结合图2-42,在图1中用箭头标示出洋流运动方向;2.用蓝色笔标示出寒流,用红色笔标示出暖流;3.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设计意图:根据学业水平测试要求,本节课略去洋流的成因讲述,直接根据世界洋流的实际分布运用归纳法得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因为根
4、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通过全球风带分布模式推理得出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反而增加教学的难度和学生学习的时间和难度。教学片断:师:请A同学回答第3个问题。生A:在低纬度地区,北半球洋流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洋流呈现逆时针方向。在高纬度地区,北半球洋流是逆时针,南半球没有。师:很好。但我们应该注意表述的准确性。应该是在中低纬度海区,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在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没有形成环流圈。哪位同学能否补充一下呢?生B:在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的西岸是暖流,东岸是寒流;在中高纬度海区,则相反。师:总结的很好。还有同学要补充吗?生C:在南半球形成了横贯东西的西风漂流
5、师:对。这就是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同学们总结的很好。那么有没有特殊的情况呢?我们看在北印度洋海域,图上标示出是季风环流,我们再看这幅图的标题是括号里标注是北半球冬季,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生(作思考状)师:同学们看,北半球冬季,图中北印度洋的洋流流向是?生(全体):逆时针。师:那同学们能推测出夏季北印度洋的洋流流向吗?生(全体):顺时针。师:完全正确。那么请同学们课下自己探究一下其形成原因。学情反馈:前2个问题学生均能够完成的很好,第3个问题大部分学生总结的不够全面,并且其中的文字表述并不是很准确,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如果仅仅是依据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是否可以把第3
6、个问题改成填空的形式,通过一定的提示让学生完成,应该效果会更好。(三)活动设置,探究影响结合课本p63活动题目设置,探究洋流的影响。问题展示:1.爱尔兰都柏林和纽芬兰圣约翰斯所处的纬度差不多,但1月份都柏林的气温为8时,圣约翰斯的气温通常在0以下。这是为什么?2.在图2-43中,标示出纽芬兰渔场,并分析该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3.古代,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图中A、B两条不同的路线。有趣的是走距离较短的A路线用了37天,而走距离较长的B路线却只用了22天,解释其原因。4.1978年3月,“阿摩科卡迪兹号”油轮在英吉利海峡附近失事,使2.95亿升原油泄入海中。你认为洋流会给这次海上石油污
7、染带来什么影响?设计意图:通过实际现象来探究所隐含的知识内容,是较好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情反馈:四个问题中,第2个问题存在问题较多。首先,学生不知道纽芬兰渔场在哪儿?这说明学生对地图的感觉不够,通过教师的引导才在图中正确标示出位置。其他3个问题学生基本能回答的较好,但是对于洋流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五、本课小结 根据课标要求,本节课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图示应用,二是洋流对气候、生物、航海以及海洋环境的影响。本节课的设计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总体上来讲教学达到了预设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改正:如问题设置的方式可以考虑多样化;对学生学情的把握要更加准确到位;课堂上教师语言对学生的引导要更得当到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