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墨池记教案.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56839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墨池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墨池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墨池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墨池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墨池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墨池记教案 教学设想:这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赏析、评点。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2识记重点字词,并能通顺地翻译全文。 3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4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本文平易朴实、婉转沉着的艺术风格。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自主先学 导入课文:(“以旧促新法”,也可以与“说”进行比较) 1、“记”: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写法不定,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议论。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

2、、抱负或阐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 特点:1、寓情、理与事、景、物之中;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 例如:核舟记说明状物核舟:奇巧(状物) 桃花源记写景散文“世外桃源” 岳阳楼记抒情散文“先天下” 醉翁亭记抒情散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墨池记说理散文勤学苦练出才能 2、作者简介:名:曾巩,字:子固;时:北宋时人;地:建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评:“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文定”。作:元丰类稿。宋史说他的文章是“本原于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

3、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二、品读课文,展示交流 1、学生自读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2、质疑解难四行对译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师生之间的讨论解决疑难。 3、背诵全文:根据本文叙议相间的特点,逐层背诵。 4、研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 (1)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

4、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2)抚州学官王盛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3)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设问句,并反复诵读,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岂信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岂其学不如彼邪”; “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以勉其学者邪”。 口头翻译这六个设问句,明确其在文中

5、的意义和作用: 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 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 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起提示、启发的作用。、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5、中心思想:本文从记叙墨池遗迹入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 了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6、写作特点: 1)、本文采用记议结合、略记详论的写作方法,以突出文章的题旨。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

6、,努力向上。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土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2)、以小见大。 7、把握

7、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文章7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其余的见讲义) 、“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这是王羲之学习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么?难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曾经在这儿栖息过么?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怀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都是推测的口吻,语意上下贯通,结构前后呼应,布局是很严密的。 设问句的大量运用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

8、无余之弊,徘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三、活读课文,探究延伸 课后作业训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作文多在“三上” 欧阳修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三上:指“马上”、“枕上”和“厕上”。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

9、学知名一时。西洛:西京洛阳。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小辞:指词典、小令。琅然:声音清脆。笃学:十分好学。属思:思考,构思。 (1)文章记叙了三件事,直接记述了 ;转述谢希深介绍 ;作者自道 。(2)这些事例以及本文给你什么启迪? 参考答案(1)钱思公喜好读书的表现、宋公垂勤学的事例、作文多在“三上”的特点和体会 (2)惜时好学才能有成就 (解说:这一环节旨在指导学生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积累文言词汇,把文言文读通、读懂,做到“字得其训,句索其旨”,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课文背景知识】 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钦慕王

10、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年)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散文。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少能文,颇受欧阳修的赏识。宋仁宗嘉v二年(1057)进士。追谥文定,学者称南丰先生。他在任校勘、校理时,曾整理校订战国策、说苑、新序、李太白集等古籍,对保存古代文化遗产有很大贡献。 曾巩是欧阳修所领导的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支持者,文章风格与欧阳修相近,叙事议论,委曲周详,思致明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 【字词综合运用】 词义辨析: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学

11、者邪:前一“其”作转折连词,同“岂”;后一“其”字作代词,意义不同。 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方形;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 前一“方”作当“讲”;后一“方”与“东”一起表方位。 【重点难点讲解】重点:因小及大,小中见大的写作特色。 全文篇幅短小,所记又为一传闻中的墨池旧迹,但由此生发出的议论却颇精警,既肯定后天勤学苦练的重要,又推及提高道德修养这样大的题旨,表现出作者思路的开阔,识见的高明。 难点:双点交错推进的结构形式 一条线索是叙事的转换,从墨池旧址写到当今墨池边上的学舍,这是从古到今;另一条线索是论点的推进,从缅怀先辈王羲之苦练书法推到勉励当今后学深造道德,这是从前贤推到后学。这样的结构

12、既流动又完整,有助于行文的不粘不离。 【知识延伸检索】众家评论墨池记: 寥寥短章,而使人味之隽永。此曾王之所长也。清乾隆编唐宋文醇卷五十六 小中见大,可以暗藏,可以说破。此则说破深造道德意,不以一格拘也。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八 因墨池会得羲之学书,从此着想,便为大有关系文字。以其为州学舍,故“学”字粘得上。其通篇命意,不过借羲之学书以勉学者,若论羲之为人善书,固有飘飘凌云之致。执定印板字字拘之,则腐矣。清王符曾古文小品咀华 【课文阅读指导】 文章先略记墨池的处所、形状,然后把笔锋转向探讨王羲之成功的原因:“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由此肯定了后

13、天勤学苦练的重要。这是本文的第一层意思。这层意思紧紧扣住了“墨池”题意,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就此完结。作者又进一步引申、推论:(一)学习书法是如此,想要提高道德修养也是如此。从学习书法推及道德修养,两者都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学成的。(二)从“人之有一能”尚且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将永远沾丐后世。从书法推及风节品德,从具体的书法家推及更广泛的仁人庄士,表现出作者思路的开阔。这是本文的第二层意义,为“题外”之意。 但是“题外”仍在“题中”。这两层意思不仅由小及大,顺理成章;而且从书法讲到道德,兼论追慕先德,都还是跟题意相扣的。因为“墨池”旧址今为州学舍,本文之作,又是作者应王盛的请求,王盛的目的又是“勉其学者”。所以,重点是一个“勉”字。于是从学习书法到一般的学习,到道德的修养,自然是勉励学生们的应有内容。如果死扣“墨池”,拘于一般题义,只讲书法,不但死于题下,而且远离作记本意了。所以,这第二层意思,就一般写法而言是在“题外”,但就本文的具体环境而言,又在“题中”。20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