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知识翻译学视阙下《汪曾祺小说选》英译传播.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56523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翻译学视阙下《汪曾祺小说选》英译传播.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知识翻译学视阙下《汪曾祺小说选》英译传播.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知识翻译学视阙下《汪曾祺小说选》英译传播.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英语广场2024年01月(总第255期)摘要 在中国小说走出去的大潮中,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翻译作品在国外有着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相比之下,短篇小说的英译较少,对外推广任重道远。从知识翻译学的角度,笔者以融合中国文化的汪曾祺小说选为例,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进行知识转化,实现文化的知识化英译与传播。“真、善、美”的翻译观要求译者从知识论出发,以善心成就中国短篇小说之美。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汪曾祺小说选 ;翻译策略;对外传播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167(2024)03-0015-04知识翻译学视阙下汪曾祺小说选英译传播 程晗收稿日期:2023-9-9作者简介:

2、程晗,硕士,南京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与文化、国际传播学。1 研究背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让中国文化、文学走出去,为蕴涵丰富中国文化因子的优秀文学作品的英译传播提供很好的契机。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路途还不太通畅,而翻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桥梁。正确理解和翻译好这些作品,提高其世界知名度和接受程度,译文和译者的作用都不容小觑。2 汪曾祺小说的特色和英译现状纵观世界文坛,专攻短篇小说的国内外文学大家并不太多。中国当代作家中,汪曾祺以“散文式叙事风格”的短篇小说独树一帜,颇有成就。他“把中国传统的文人情调、西方哲学的深度思考以及时代对人的应有

3、呵护融合一处却能在朴素与平凡里持续地送上一种毫不张扬然而又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林超然,2013)。他延续了中国短篇小说的艺术精神,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为造就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的灵魂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故事来源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是自己人生阅历的再创作,充分展现地方风情、民族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他笔下塑造的人物、风土人情、饮食文化极具魅力,让人印象深刻,温情与可读性兼具,充满了人情味和“中国味”。笔者发现,目前学界对汪曾祺短篇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作品的主题、叙事、人物塑造等中文原文研究,其英文出版译本目前只有两本,其他出版物和发表文章的英译研究甚少。一本是Story After Supp

4、er(晚饭后的故事集),是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熊猫系列图书作品中的一部小说英文选集,另一本是为大学生读书计划编辑的英汉对照版Selected Storiesby Wang Zengqi(汪曾祺小说选),该计划的初衷是让大学生做好传播者,想让世界感动于中国文学的伟大。该书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里面收录了他具有代表性的7篇短篇小说:Special Gift(异秉),The Love Story ofa Young Monk(受戒),Little Hands Chen(陈小手),A Tale of Big Nur(大淖记事),Pi Fengsan the House-Strecher(皮凤三

5、楦房子),Eight Thousand Cash(八千岁)和The Dew(露水)。3 知识翻译学概念与其翻译标准2021年,资深翻译学者杨枫教授发表知识翻译学宣言,正式提出“知识翻译学”的概念。杨教授的文章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引起了翻译学者们对此概念的热烈探讨,15ENGLISH SQUAREENGLISH SQUARE Tel:027-8715 8992译界为之振奋,学者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相关观点。知识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跨语言的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的文化行为和社会实践”(杨枫,2021)。在重新梳理文化、知识、翻译的关系时,杨教授提出“知识本身是物质和精神的文化,文化又因为知识的积累

6、和目的在本质上属于知识”。在翻译作品中,文化属于主观世界,虽客观存在且十分重要,但虚无缥缈,没有附着到实体,这种情况不利于地方和国家文化的对外传播。知识翻译学还提出了“以真求知”“以善立意”“以美行文”的三大翻译标准。翻译终于从技术走向学术,从艺术走向科学(杨枫,2021)。中国小说作品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文化沉淀于作品当中,译者利用知识化的翻译手段,实现文化知识化的国际传播。所谓真,强调译文本身都是知识,尊重原文的知识传递,即翻译传播的是一种隐形于小说当中的知识。所谓善,在于译者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译者身正心善,助力语言之间的沟通,提高受众的接受度。而美的标准是动态的、

7、多样的和包容的,译文既要表达出原文的美感,也考虑目的语人群的审美观。4 中国文化的知识化英译与传播汪曾祺的短篇小说文化底蕴浓厚,“中国味”十足。译文研究侧重于文化知识化,有利于此类作品更好地对外传播,理应获得更多的关注。笔者选取了民俗与市井文化和饮食文化两个方面,来探究文化的知识化翻译过程。4.1 民俗与市井文化知识汪曾祺小说选描写了别具地域特色的民俗和市井文化。地域性的民俗风情隐藏于温情的文字中,在知识化的翻译策略下,译者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民族文化寻根的反思以及他独特的民俗审美价值。例1:因此,这药店除煮饭挑水的之外,实有四等人:“管事”“刀上”“同事”“相公”。As it was,apar

8、t from the cooks and water-carriers,thestorehadvirtuallyfourranksofpeople:“guanshi”“daoshang”“tongshi”and“xiang-gong”.(汪曾祺,1999)这里介绍了中国传统中药铺的人事组成和称呼,药店的学徒以上是“先生”身份,学徒被称为“相公”。原句中的四个身份,“管事”比较接近国外文化中的管理者阶层,其他都属于知识缺省区。甚至在中国古代“相公”还有“丈夫、夫君”的意思,英文对应的是“husband”,更容易混淆视听。译者考虑到知识的普及,分 别 翻 译 为“manager”“pharmaco

9、logist”“junior clerk”和“apprentice”,英文读者马上就能领会到这四个职业的精确定义。“相公”是来药店学习做生意的学徒,“刀上”是类似于西医中的药剂师、开中药的药理师,“同事”也不是“colleague”,而是“低级文员”,译者细致地帮助受众去理解作者勾勒的民俗传统职业知识。例2:他的摊子的全副“生财”这地方把做买卖的用具叫做“生财”上面就是悬在二梁上的赵公元帅的神龛。The equipment of his stall,called“sheng-cai”by the local people.right under the posterof Marshal Zha

10、o which hung from the secondbeam of the house.这段选自异秉,勾画了熏烧老板王二做买卖的摊子“生财”。它是主人公王二通过辛勤劳作逐渐发达的重要辅助工具。在这个摊子上摆有各色熏烧荤菜、小菜和炒货等,深受街坊邻里的喜爱,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译者求真出发,突破知识差异区,没有采取意译,而是用汉语拼音“shengcai”来指代,中文意思是“靠它赚钱发财的工具”,凸显小人物的淳善和小日子的美好,符合“真、善、美”的标准。既能让英文读者理解它的深层含义,也能学会接纳中国民俗的地道发音和说法。同时此16英语广场2024年01月(总第255期)处“赵公元帅”直译为“M

11、arshal Zhao”,国外读者初看会以为是一位军队的将军,其实是一种尊称,他名为赵公明,身着中国古代将军的铠甲,手拿重兵器,是民间传说中主管财富的神仙。财神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安家乐业的一种吉利愿望,很多外国文化中也有相似的神,这种有共核知识的词汇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称呼,也完成了知识的转化。例3:其快乐程度不下于看狮子、龙灯、高跷、抬阁,和僧道齐全、六十四杠的大出丧。It was as wonderful as watching lion dances,dragon lanterns,stilt performances,children infancy dress on high fr

12、ames or a big funeral pro-cession with all the required Taoists and monks.在大淖记事里,这段文字形容的是普通民众沿路围观公开街游的风俗活动的场景,有喜事,也有丧事。这些民俗活动属于外国读者的知识盲区,译者依据不同的知识领域,有针对性地采取了意译、增译和略译的翻译技巧。比如传统民俗演出“看狮子”不是看真正的猛兽狮子,而是人穿上戏服后装扮成狮子,模仿狮子动作的舞狮表演。龙灯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民间舞蹈玩龙灯(舞龙):舞蹈者在节庆日手持中国传说造型的龙形道具,跟着绣球,做出扭动、挥舞、跳跃等姿势,以此祈雨祈福。二是指中国龙形态的

13、灯笼,译者考察当时作者的创作背景,考虑到受众对龙的寓意和象征理解上的知识差异性,存在知识冲突区,直译为“dragon lanterns”,还有地方性色彩浓厚的“踩高跷”也简译为“stilt performances”,均没有做出诠释或者注解,译者将知识的获取权放在了读者手中,驱动读者自身的知识转化,如果读者想要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需要阅读或参考更多的资料,有助于提高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对于更难理解的地方比如特有知识的“抬阁”,为了降低难度,没有字面翻译为“lift the pavilion”而是增译出它的含义“chil-dren in fancy dress on high frames”,从

14、而实现跨语言的知识转化。在翻译丧事出殡活动时,译者省略了“六十四杠”这种形容葬礼规模巨大的修饰词,属于旧时丧事传统陋习,现代社会已不复存在,加之中西殡葬文化不同,译者为英文读者开启免打扰模式,自动省略掉。4.2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汪曾祺创作过程中地域性的饮食和风味小吃让其作品充满了烟火气,贴近平凡人的民间吃食,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小说中关于中国美食的知识传递在译文中也有体现:例4:或几个麻团“上茶馆”是喝茶、吃包子、蒸饺、烧卖。一般都是叫一笼“杂色花”(即各样包点都有).or a few balls of glutinous rice flour rolledin sesame seeds.

15、“Going to the teahouse”meantdrinking tea and eating“baozi”,steamed“jiaozi”and“shaomai”dumplings.He generally or-dered a“mixed spread”,since this concluded allkinds of pastries.“八千岁”是一位有吃晚茶习惯的米店老板,晚茶与名扬海外的广东早茶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不仅喝茶,还要进食,麻团就是具有地区代表性的油炸小吃之一。为了真实再现,译者体贴地翻译出了它的形状和配料,弥补了世界美食知识空白,完成了跨知识的转变。另外,译者用汉语

16、拼音“baozi”“jiaozi”来指代“包子”“饺子”的名称,体现出对中国传统食品文化知识的自信,不是一味迁就国外读者,而是让目标读者适应地方性的知识,听到地道的中国点心名字。而“烧卖”早就因广东早茶走出国门,译者放弃了模仿粤语发音的英文单词“sumai”,采取普通话的拼读“shaomai”,进一步拓宽了受众的知识储备,能够欣赏和联想到中国点心的美味。还有“杂色花”是指一朵花的颜色是由几种不同的色彩混合而成,原文中比喻各种小吃混合拼装在一起,译者摒弃17ENGLISH SQUAREENGLISH SQUARE Tel:027-8715 8992繁琐,抓住词汇概念的知识,转化成对等的“mixe

17、d spread”,简单易懂。例 5:喝茶,但是从来不买“雨前”“雀舌”,泡了慢慢地品啜。He drink tea,but he never bought the expe-nsive varieties like“before the rain”or“sparrowstongues”,when his tea was brewed he sipped itslowly.“雨前茶”就是清明后谷雨前采摘的春茶,品质细嫩尚好,滋味鲜浓耐泡。“雀舌茶”因形状小巧似雀舌而得名。两种都是价格相对昂贵一些的嫩芽焙制的上等芽茶。汪曾祺先生借饮茶来侧面描绘八千岁中这位“葛朗台式”的富翁。译者增补了中国茶叶的常

18、识,指出这两种茶叶属于“the expensive varieties”,让读者明白“八千岁”的生活方式非常吝啬、抠门,尽管他有钱但是从来不喝价格高的茶叶。这种“直译+增译”的翻译方式在小说翻译中很常见,对缺省的文化信息进行适当的文内增补。中国茶叶的概念知识丰富,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对应知识,译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填补茶文化知识,拓宽世界知识储备和认知,有利于推广优美典雅的茶文化。因此译文的质量直接影响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例6:登了泰山,上了黄山,吃过西湖醋鱼、南京板鸭、苏州的三虾面He toured Mount Tai and climbed HuangshanMountain,a

19、te sweet-and-sour fish from WestLake and enjoyed salted duck in Nanjing andshrimp noodles in Suzhou.汪曾祺在皮凤三楦房子中再现了他丰富的美食履历,运用当地名川、名菜来描写人物谭凌霄外调时去过的地方。西湖醋鱼是有名的杭帮菜,板鸭是南京的特色菜,虾面在无锡也很出名,明面上说的是食物,实际上是指谭凌霄借公差之名,游历了祖国大好河山。译者心领神会,采取增译“盐水鸭”和略译数字“三”,然后悉数完整翻译出食材的名称,让国外读者在接触小说故事的过程中,对不同地方的中国菜有了初步的认识,使中国美食知识顺利地“走

20、出去”,潜移默化中美食文化得到交流和宣传。5 结语目前,国内充满中国文化特色的短篇小说在国外的知名度还有待提高,知识化翻译的版本更加客观、科学和系统,更有助于中国文化的输出。知识翻译学要求译者以真、善、美三个翻译准则,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进行知识化处理行为。文化只是翻译对象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应鸠占鹊巢,让翻译失去科学的根基,于是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的知识化有利于翻译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翻译将知识从世界引入地方,从地方带到世界,互通有无,让各国文化产品和谐发展。参考文献1林超然.汪曾祺论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3.2汪曾祺.汪曾祺小说选:英汉对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3杨枫.知识翻译学宣言J.当代外语研究,2021(5):2+27.4杨枫.翻译是文化还是知识?J.当代外语研究,2021(6):2+36.(特约编辑:冯沛予)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