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张栻的教育思想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53232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96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栻的教育思想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张栻的教育思想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张栻的教育思想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小作家选刊张栻的教育思想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陈家春 李秋一 黄钰云(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四川 自贡)摘 要:张栻是南宋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为帮助高中语文教师基于张栻的教育思想更好地在课堂上开展文言文教学,本文先简要分析了张栻教育思想的形成缘由,然后说明了张栻的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最后详细论述了张栻的教育思想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以期为高中语文教师借鉴先贤经验、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张栻;教育思想;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言文承载着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

2、分。但在实际的高中文言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过分注重以译代讲,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也只能被迫以背代学,教学趋于程式化。另一方面,随着新高考的推进,高中语文整体难度有所加大,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也更高了。一些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增大,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学习效果往往也不理想。近年来,部分一线语文教师始终未能攻破文言文教学的难点。笔者在检索、分析相关文献后发现,很多教师和教育研究者都是从高中文言文教学困境与策略改进入手,或通过某种教学模式进行策略研究,但从某个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入手进行高中文言文策略研究的却很少。因此,本文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

3、的问题,探究了张栻的教育思想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一、张栻教育思想形成的缘由 社会发展的要求张栻一生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绍兴三年(年)到乾道元年(年),是张栻的少年、青年时期,这一时期他主要居家随父张浚受学,同时进行拜师求学和初期从政。第二阶段,从乾道二年(年)到淳熙元年(年),是张栻的中年时期。这一时期他主要在岳麓、城南两书院讲学授徒,与理学家辩学,著书立说,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学体系,其间也有短暂从政。第三阶段,从淳熙二年(年)到淳熙七年(年),是张栻一生最后的时光。这一时期他主要从政治国,传播理学教育思想。从五代十国战乱开始,儒家思想有所衰落。面对严峻的社会现

4、实,张栻说:“靖康之变,亘古所无。夷狄腥膻中原四十余年矣,三纲不明,九法尽废,今为何时耶?士大夫宴安江左,而恬莫知其为大变也。此无他,由不讲学之故耳。”在这样的情况,张栻认为儒家伦理纲常是修身立国之本,所以必须要重振教育,传播儒家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但科举制度的存在,导致士子们只想追求功名利禄。张栻生活在南宋高宗、孝宗两朝,这个时候,科举制的弊端暴露得愈发明显。【基金项目】本文系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基于张栻教育思想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项目编号:)的研究成果。教 苑 新 声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张栻直指科举制的弊端,他认为学校的教育是“明乎人伦”“修齐治平”

5、。宋朝照搬唐朝“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文化在这个时候大有压倒儒家文化的趋势。宋代士人也出现了沉溺于释、老的情况。对此,张栻提出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解决社会思想的弊端。在张栻看来,佛家弃家违亲,不以父母为念,不以君臣为意,严重违背了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张栻提倡通过书院来弘扬以儒家伦理为本的正统文化。长期的书院教学实践“绍兴三十一年辛巳,先生二十九岁因谒拜胡五峰于碧泉书堂。五峰见之,知为大器,即告以所闻圣门近仁亲切之旨。先生退而思之,若有得也。”张栻有学院学习的经历,自己又创建了书院,并应邀到岳麓书院进行讲学。张栻师承胡宏而得湖湘之传。在碧泉书院学习的时间里,书院的办学形式对他

6、很有启发。在此教学期间,他不断学习前人的办学经验,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书院办学模式,形成了自己的书院教学思想体系(当时的官学衰败、仕途腐败现象严重致使张栻对教育进行了深层探索)。在书院教学中,张栻为了精研儒家伦理,实践了各种教学方法,将书院变为一种新型的学校。张栻的教育思想也随着岳麓书院的发展愈发完善。二、张栻的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人性论古人认为,人类具有先天至善的本性,但这并不能使每个人都善良。但教育可以使人性得到完整的体现,并在这其中赋予人性重要的意义。张栻秉承儒家的伦理观念,坚信教育培养人才。从张栻的文论中可以看出,张栻肯定教育的目的是要每一个人都能自觉遵守封建道德规范

7、。他认为,人性之不善,一方面是先天的禀赋不同,另一方面是后天受到了外界的诱惑。人虽然先天本性至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最后达到求善的目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才能将人的善行激发出来,抵制后天的诱惑。而对于主观气质所引发的限制,也只有教育才能克服。“然生而好学则是其所为生知者,固亦莫弃矣,谓圣人所以异人者,在于好学,亦岂不可乎?”古代圣人都需要接受教育,不断学习,那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更需要以教育来提高自己的品行。张栻在岳麓书院记 中表明了道德品质的提高要靠教育来达到。即张栻的人性论注重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提倡用教育来恢复人的善良本性。认识论知行关系是从古至今都在讨论的问题。针对

8、这个问题,宋代程颐提出知先行后,朱熹提出知行相须,张栻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互发”的观点。他指出:“致知力行,互相发也。盖致知以达其行,而力行以精其知,功深力久,天理可得而明,气质可得而化也。”从中可以看出,张栻认为知行是互相联结、互相促进的,认识在两者不断的循环往复中得以深化。张栻认为知行是同等重要的,不可偏颇。要想到达圣人的境界,知行就得互相促进。张栻在“致知力行”的基础上提出“知有精粗,行有始终”的观点。认识是一个由粗到精的过程,力行也有始终。因此,张栻反对一蹴而就的行为,认为做事情要脚踏实地。关于“知行”关系的认识论,张栻将其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进而将认识论推向深层次发展。

9、教育目的论关于教育的目的,几乎所有的理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恢复人本来的善性。张栻在此基础上总结并升华,他认为通过教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圣人。这极大地发扬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经典就成为官学和私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但当时多数人学习儒学沉溺于言辞之工,以达到应付科举、攫取功名的目的。张栻对此非常不满,他强调儒学中的经世致用之理,正如他在岳麓书院讲学时所说:“学者潜心孔孟,必得其门而入,愚以为莫先于义利之辩。”由此可见,他认为儒学经典的教学重点应在“义利之辩”,同时还强调“于践履中求之”,格物致知。在教材上,张

10、栻将儒家经典与理学结合,自编教材,作为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学生的主要学习丛书。但他并不将教学内容拘泥于此,他认为天下之事皆是学习的对象。正如他在 南轩集 中所说:小作家选刊“万事具万理,万理在万物,而其妙著于人心。”强调在天下万事万物中学习真理,可见教学内容涉猎广泛。三、张栻的教育思想的基本方法围绕教学内容,如何进行高效教学,构建高质量课堂是古今中外教育界一直研究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以及士人为取得功名而反复诵读的学习方法,张栻提出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张栻反对在没有真正理解经文含义的前提下盲目地背诵。他认为要带着目的去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将阅读与思

11、考相结合,才会真正理解文章内涵,提高独立的创造能力。博学与简约相结合“博与约实相须,非博无以致其约,而非约无以居其博。”由此可见,学习要博学与简约相结合。博学是倡导博通万物,简约则为明确方向,抓住主要矛盾。为学者切记,不能因为博览群书就走马观花,导致没有打下扎实的学术功底。张栻认为虽然要下功夫认真学习,但更要注意明确方向,抓住关键,不断提升自我。讲授与问答相结合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居于首位,学生只能听从教师的教授,课堂显得十分死板。张栻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这样的课堂不同于以往的“灌输式课堂”,既有教师的知识讲解,又有师生之间的互动

12、解疑。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重视教师的表率作用“躬行于身,而观者化焉。”作为教师,要为学生以身试教。因此,教师应在各个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不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要发挥表率作用。四、张栻的教育思想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张栻结合当时的教学实践经验,加上对教育的创新和积极探索,在教书育人上收获了巨大的成果,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仍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也有着一定的启示。文言文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就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仍以“灌输式”为主,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下降。新课标

13、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托张栻的教育思想,从学生角度出发,探寻最适宜的教学方式,这对一线语文教师教学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引入逻辑知识,搭建知识框架张栻强调学生学习要有目的、有自主性并伴随着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应引导学生搭建知识框架,主动思考。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以论述类文本为主。论述类文本的主要特点就是提出论点、阐述论点,对论点进行逻辑清晰的论证。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要能够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不用系统地讲解知识要点,而是要将逻辑知识引入文本,搭建知识框架,带领学生去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比较分类等

14、。例如,在教学 庖丁解牛 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抓住“依乎天理”等关键词,接着再让学生利用抽象概括来确定本篇文言文的论点 世上的事物纷繁复杂,但只要反复实践就能掌握其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抓住文言字词,破解主要矛盾在张栻的教育思想中,他强调博学与简约相结合。他提倡博览群书,但不赞成泛观博览,也反对好高骛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言文的关键,攻破文言文的主要难题。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很多内容相去甚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会感到十分的困难。如果这种情况下,教师还是让他们笼统地记忆文言文知识,那到最后学生也没有办法真正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文言文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破解文言

15、字词和语法问题。因此,教师教学文言文的第一步应是让学生掌握文言字词。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查阅文言字词。其次,教师在讲授时要注意文言字词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重点知识。最后,纠正学生对字词的阅读习惯。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以单音节词进行阅读,不能以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来进行阅读。教 苑 新 声 营造教学氛围,优化教学过程要吸引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师既要进行系统的知识讲解,又要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可以采用 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通常将 到 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围绕课堂上的主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16、探究。首先,教师要依据文章内容提出主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 阿房宫赋 的教学时,教师根据文意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这个句子应该怎么理解?”“一旦不能有 这句话有什么深层含义?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其次,组织小组合作,解决文章问题。小组内的每名成员都有自己负责的任务。比如,在教学 赤壁赋 一文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将学生分为人物组、历史组、情感分析组等。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小组合作模式有利于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重视身教

17、作用,打造和谐课堂张栻认为,教师的“教”不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要在平时发挥表率作用。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但由于高中生严峻的升学压力以及部分教师成绩至上的评价体系,导致一些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所以,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更要注重身教的作用以及和谐课堂的构建。文言文相较于其他知识来说比较晦涩难懂,如果师生在课堂上还处于一种紧张状态的话,那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要打造和谐高效的课堂,第一,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的地位,并不是“唯师独尊”。第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时代在进步

18、,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第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要注意评价内容多维度、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频率适中化。五、结语综上所述,张栻的教育思想虽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但其中的一些内容对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仍不乏一定的借鉴意义。高中文言文教学是有难度的,不管是纸面上的文字还是背后承载的文化,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加以重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引入逻辑知识,搭建知识框架;抓住文言字词,破解主要矛盾;营造教学氛围,优化教学过程;重视身教作用,打造和谐课堂等措施,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参考文献:孙荣堂 以人文情怀滋养生命体验:高中文言文高效教学之思想文化教育 新教育,():王改凌 张栻教育思想形成因素探析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曹文霞 南宋教育家张栻的教育思想探析 兰台世界,():周晓明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新路径 中学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