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气压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050945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压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气压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南雄市第二中学 彭朝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与高度和天气、季节有关,知道生活生产中大气压的应用实例; (4)知道液体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2)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 教学重点:大气压的存在及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器材:多媒体、玻璃瓶、硬纸片、矿泉水瓶、酒精绵线、皮碗带绳、水槽和水、试管、1m长玻璃 管、吸盘、玻璃板、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3分钟) 探究——再次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4分钟) 大气压强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3分钟) 1.复习:液体压强产生原因及公式。 2.实验一:覆杯实验。 先用硬纸片盖住空杯,把装置倒过,硬纸片掉下,再往杯中装满水,盖上硬纸片,水不会流出。 问题:是什么力量把水和纸片托住?空杯硬纸片为什么会掉下?杯中装水的目的是什么? 实验二:把点燃沾有酒精的绵线放入装有沙子的矿泉水瓶内,然后用手捂住瓶口。 问题:是什么力量把矿泉水瓶压扁并把手吸着?矿泉水瓶内放点燃的绵线目的又是什么? 播放视频:地球周围的大气层。 引导:我们人类就是生活在大气层最底层,要受到大气的压强。 (板书)大气压强: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大气压强呢? (板书)产生原因:空气受重力并且有流动性。 回忆:液体压强产生原因及公式。 学生动手实验……。 两次实验现象不一,并回答原因: 是大气压把水和纸片托住。杯中没水时,杯内外气压相等,硬纸片掉下。杯中装水目的是排去杯中的空气。 学生分组实验并观察现象……。 矿泉水瓶被压扁了,手也补吸着。 回答:是大气压作用。瓶内点火是排去瓶内的空气。 观看视频,了解大气层。知道人类是生活在大气层里面。 讨论与交流: 对比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得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学生经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引入新课。 让学生多次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激发学生课堂兴趣。 通过观察地球大气层视频,让学生认识大气压存在更加深刻。 培养学生通过对比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探究——大气压强的值 (10分钟) 实验三:拔河比赛,将两大皮碗合在一起,叫几个学生进行拔河。 问题:怎么使两个皮碗相互吸在一起? 视频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 (板书)马德堡半球实验第一次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利用P=F/S的原理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 设问:刚才大家看到几个同学都很难把两个皮碗拔开,大气压究竟有多大?你有办法通过你桌面上提供的器材测量出大气压的值吗?要测哪些物理量?怎样测? 器材:吸盘、玻璃、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利用P=ρgh的原理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 实验四:试管装满水,手指堵着试管口倒置到水槽里。在试管口不离开水面时提升试管,倾斜试管。 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持水柱? 实验五:老师演示 换用1m长玻璃管重做以上实验。 问题:大气压到底能支持多高水柱呢? 播放视频:科学家用10m长玻璃管测大气压的值。 问题:这么长的玻璃管方便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吗?应该怎么办? 播放视频:托里拆利实验。 问题:一开始水银柱为什么会下降?水银柱下降到一定高度为什么停止下降?玻璃管中水银柱上方是什么?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与大气压强有什么关系? 老师小结:大气压强的值可以用水银柱高度来表示,则760mm或76cm水银柱。 学生活动:两学生在讲台展示用力拔皮碗。 学生观看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组讨论与交流,得出测量方案。 大气对吸盘压力——弹簧测力计 吸盘面积——刻度尺 测量原理——P=F/S 各小组向全班展示测量方案及注意事项。 方案确定后,学生分组测量。 学生分组实验并观察现象……。 讨论与交流并得出结论:大气压支持水柱。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大气压支持1m长水柱。 学生观看视频后并讨论交流: 结论:用密度大的水银代替水,大气压支持水银柱就不再太高,给实验带来方便。 学生观看视频后并讨论交流: 结论:开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所以下降,当下降到一定高度(760mm)时,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了解大气压的有关历史。让学生感受大气压非常大,激发学生测量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 ,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观察用水和玻璃管测大气压值,由于大气压支持的水柱太高,给实验带来不便,鼓励学生讨论并优化方案,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分析托里拆利实验,让学生学会用转换法的思路和等效替代的方法来获取科学知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介绍常用气压计 (3分钟) 大气压强的变化 (3分钟) 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 (3分钟) 大气压强在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分钟) 问题:76c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是多少? 教师小结:我们把760cm水银柱或 1.01×105 pa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板书)标准大气压: 1.01×105 pa=760mm水银柱。 (板书)托里拆利实验第一次测了了大气压的值。 问题:我们天天生活在这么大的气压下,为什么没感觉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也没有把我们压扁呢? 布置课外小制作:请按课本中的说明课后家里取材自制一个简单的压强计,然后测不同楼层气压有什么变化。 (多媒体)展示各种常用的气压计 问题:大气压与什么因素有关?请大家看书后回答。 多媒体:大气压的值会随着高度的变化以及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在海拔3000米范围内,高度每增加10米,大气压下降100帕。大气压还与天气有关系,一般来说,晴天的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 问题:液体沸点与大气压有什么关系? (板书)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问题:例举生活或生产中有哪些现象用到了大气压强? 多媒体: 1.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2.离心式水泵的工作原理。 学生活动: 利用P=ρgh计算76c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结论:P=1.013×105 Pa 学生讨论回答: 我们体内有空气,体内外大气压相等,不会把我们压扁,并且我们长期生活在这个环境上习惯了。 学生课后回家制“简单的压强计” 学生认识生活中常用的压强计。 学生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回答。 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生活或生产中大气压的应用实例。 小组讨论,尝试说出说明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是怎样利用大气压抽水的。 通过计算,让学生记住标准大气压值。 通过问题,让物理进入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布置物理小制作,培养学生创作能力和激发其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从物理走进生活和生产。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交流与小结 (3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各抒己见,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说出来。 培养学生归纳和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多媒体展示) (2分钟)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第一次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2.大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3.产生原因:空气有重力,有流动性。 二、大气压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第一次测出大气压的值。 2.标准大气压:P=1.01×105 pa=760mm水银柱。 三、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 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四、大气压强的变化 与高度、天气、季节有关。 五、大气压的应用 理顺本节所学知识,体现知识的再现与认知。 课堂巩固 (多媒体展示) (6分钟)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应用大气压的是 ( ) A.塑料挂衣钩能贴在墙上挂衣服B.纸片能托住倒过来的一满杯水而不洒 C.用吸管吸起汽水瓶中的饮料 D.用注射器能把药液注进肌肉里 2.有关大气压的说法,哪句话是错误的 ( ) A.大气压的值不是固定不变的B.大气压的值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 C.大气压的值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D.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大气压值不完全相同 3.做托里拆利实验中,当玻璃管内的水银柱稳定后,在管顶穿一个小孔,那么管内水银将 ( ) A.往上喷出B.稍微下降C.保持原来的高度不变 D.降到与管外水平面相平 4.在托里拆利实验中,下面哪种情况能使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发生变化 ( ) A.向水银槽里加少量水银B.将管倾斜C.将玻璃管变粗 D.外界大气压发生变化 5.中医常用“拔火罐”治疗风湿等病症.“拔火罐”是将一酒精棉球点燃放在一广口瓶中,过一会将瓶口扣在病痛的位置上,广口瓶就会牢牢吸在皮肤上,这是为什么? 6.自来水笔吸墨水时,只要把笔尖浸没在墨水中,再把笔上的弹簧片按几下,橡皮管里就会吸进墨水,为什么? 巩固本节知识,体现过程与方法,反馈信息。 布置作业 配套《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本节内容。 课后完成,并上交检查。 体现过程与方法、应用能力 本节设计的主要思想:重视实验探索,发挥“主体教学”的作用,通过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经过主动优化、补充简单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真正认清事物的本质,留下深刻的印象,变“学会”为“会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真知的兴趣和互助合作的精神。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多媒体应用,学生参与互动,课外物理小制作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