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2、夜晚的实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4、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到斯帕拉捷的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难究、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电子白板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交流有关科学家的故事及图片。
2、出示课题:夜晚的实验
3、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提出初读要求。
2、交流。
3、品读感悟,体会好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默读,填空:斯帕拉捷习惯( ),他看到( )这个现象,产生了好奇( )。
2、导学:再读这一段,思考:斯帕拉捷身上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小组内交流后班级汇报。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这一段。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直入课题,引导读课题。
2、多媒体课件展示今天“超声波”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引导学生回溯斯帕拉捷的实验及后来人的进一步研究。
3、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自然段中我看到了一个( )的斯帕拉捷。
4、斯帕拉捷身上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二、品读感悟。
(一)、精读第二段,了解实验过程。
1、(1)学生默读,思考:斯帕拉捷共做了几次实验?分别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可以看出斯帕拉捷是个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品读斯帕拉捷实验的经过。按照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实验次数
怎么做的实验?
结果怎样?
得出结论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表格内容。
实验次数
怎么做的实验?
结果怎样?
得出结论
1
蒙上蝙蝠眼睛
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
不靠眼睛
2
堵住蝙蝠鼻子
还是飞得那么敏捷、轻松
不靠鼻子
3
全身涂满油漆
还是没有影响到它们的飞行
不靠翅膀
4
堵住耳朵
很快就跌落到地上
靠耳朵
(二)、(1)过渡:一系列实验,怎样写既清晰又简洁,而不使人觉得重复呢?
(2)学生先讨论交流,后班内交流。教师提示:写的时候要有重点,应重点写第一次实验。
(3)引导学生细读第2、3自然段,看看文中是怎样写第一次实验的。
(4)学生交流,师点拨。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6)小结:我看到一个( )的斯帕拉捷。
4、(1)过渡:学生默读第4-6自然段,思考:与第一次相比,后来几次实验的情况是怎样简明扼要地写出来的?
(2)同桌交流后汇报。
5、指导朗读。
6、师:通过这样几次实验,斯帕拉捷终于发现蝙蝠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请同学们想一想:科学发现一般要经过哪几个过程,才能有所发现,获得结果。
注:这一步着重是让学生再梳理一下科学发现的全过程,体味科学研究就是从身边的现象开始,从疑问开始,进而提出假说,不断实验,逐步逼近实质的过程。
小结:这一部分记叙了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经过。这一段的叙述,我们感受到一个( )的斯帕拉捷。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孩子们,在斯帕拉捷揭开了蝙蝠的飞行秘密以后,人们又是怎么做得呢?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三段。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促使很多人进一步思考: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后来人们继续研究,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奥秘。
2、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物体呢?说说句中引号的用法。你从“进一步”“继续研究”体会到什么?体会到科学家前赴后继、坚持不懈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
3、谁能将其中的奥妙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这种声音沿着直线传播,一碰到物体就像光照到镜子上那样反射回来。蝙蝠用耳朵接收到的“超声波”……食物。
4、超声波上加引号你怎么理解? (板书:超声波)加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专有名词)
5、那么斯帕拉捷的实验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学生抓住“现在,人们利用……”“广泛地应用于……”“……给人类带来如此巨大的恩惠”感悟到斯帕拉捷实验的重大意义。
6、让我们一齐读读7、8、9自然段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斯帕拉捷是一位科学家,他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勤于动脑思考,勇于探索科学奥秘,进行科学研究坚持不懈,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啊。读了他的事迹,你又不禁想起了谁?说说你的理由。
出示名人名言结课。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仿生学的知识。
2、仿写一次实验。
板书设计:
/ 12、夜晚的实验
斯帕拉捷
蝙蝠飞行:? ? ? !
喉 咙——————障
超声波 碍
耳 朵——————物
巨大恩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