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不同因素下酸性水钠锰矿对甲基橙模拟印染废水的脱色效果极其机理研究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题目:不同早晚籼、粳水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的分析
学 院: 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
班 级:农业资源与环境1001班
指导教师: 职 称:副教授
二0 一四 年 五 月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前言 1
1 材料与方法 1
1.1 试验材料 1
1.2 试验方法 1
2 结果与分析 3
2.1 不同籼粳早、晚稻分蘖动态 3
2.2 不同籼粳早、晚稻产量 5
2.3 不同籼粳早稻品种产量构成 6
2.4 不同籼粳晚稻品种产量构成 6
3 结论与讨论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10
早籼晚粳联合试验水稻产量及其产量结构的分析
摘要
早稻以4个籼稻和2个粳稻品种、晚稻以4个粳稻和2个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江西吉安进行早籼晚粳联合试验,分析不同籼、粳水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情况。结果表明,早稻粳稻产量低于籼稻,差异显著,籼稻产量最高值高于粳稻产量51%和28%;早粳稻品种分蘖动态明显优于籼稻,但粳稻因其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低于籼稻,导致粳稻产量不高。晚籼稻产量亦高于粳稻,从产量构成分析,籼稻品种分蘖动态总的优于粳稻,第一、二播期虽然甬优8号和Ⅲ优98千粒重粳稻显著高于籼稻品种,但难以弥补其他部分因子不足,是粳稻品种产量较低的原因,在第三播期中,甬优8号以穗粒数和千粒重较高获得产量,而Ⅲ优98除穗粒数较低外其他因子均优势明显,籼稻两个品种各构成因子均较高,为高产形成打下了基础。结果表明,晚粳稻部分品种在江西种植能获得较高产量,早籼晚粳种植模式可行。
关键词:早籼晚粳;播期;产量;产量构成因素
7
Abstract
Early rice in four indica and two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late rice with four japonica and two indica rice varieties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 blending late japonica rice in jiangxi province joint test, analysis of different indica and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japonica early rice yield is lower than indic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high indica rice yields were 51% and 28% higher than that of japonica rice yield;Early japonica varieties dynamic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of indica rice tillers, but japonica because its ear grain number per spike and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indica and japonica rice output is not high.Late indica rice yield is higher than that of japonica rice, from the analysis of yield components, indica variety dynamic the total is better than that of japonica rice tillers, the first and second sowing while yong optimal 8 and Ⅲ optimal 98 grain japonica ri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indica rice varieties, but it's hard to make up for a lack of other parts of the factor, is japonica varieties because of lower production, in the third period, yong optimal 8 by spike grain number per spike and obtain higher yield, and Ⅲ optimal 98 except the spike grain number lower other factors have obvious advantages, indica two varieties each factor were higher,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high yield form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te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in jiangxi planting can obtain higher yield, blending late japonica rice planting mode is feasible.
Keywords: Blending late japonica;Sowing date; Yield;Yield components
前言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我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总产量却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我国有6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为了解决我国众多人口的温饱问题,保证粮食供给安全,水稻高产、优质栽培一直是我国水稻栽培研究的热点[1-2]。水稻产量的形成主要受品种遗传特性控制,同时还受营养状况、气候因子、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等多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气候因子中温度和光照是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子,前人在温度和光照对水稻籽粒碳水化合物代谢和品质形成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3-5],而有关水稻生育期内温度和光照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部分研究也因试验地点和试验品种不同而结果各异[6-7]。
籼稻和粳稻是水稻的两大亚种[8]。在江西,有关籼稻的研究较为成熟,已形成完整的高产技术体系,而粳稻的研究相对滞后,本试验通过比较双季水稻不同籼、粳稻品种的产量水平及产量构成,探究不同籼、粳稻品种产量差异以及产量构成因素变化规律,进一步明确长江流域双季稻区实施“早籼晚粳” 的可行性,为合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合理安排播栽期、提高水稻产量和优化稻米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早稻:常规早籼(中嘉早17、中早39),杂交早籼(金优463、陵两优268),常规早粳(龙粳21、长白9号);
晚稻:常规中粳(新稻20号),杂交中粳(Ⅲ优98),常规晚粳(秀水09),杂交晚粳(甬优8号),常规晚籼(湘晚籼12),杂交晚籼(天优华占)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地点:吉安(E114.9,N 27.0),承试单位:吉安农科所; 播期:早季3月25日播种,30天左右秧龄;晚季分别于6月15日、6月25日和7月5日播种,并统一于7月20日左右移栽,15-35天秧龄。
育秧方式为湿润育秧,由中国水稻研究所统一提供每个品种1kg左右的种子。播前用浸种灵、咪鲜胺或强氯精等浸种,但不采用种子包衣。育秧期间水、肥、药按正常管理,确保秧苗生长均匀一致。
栽插规格和插秧方式:早季行株距为20cm×20cm,即6寸×6寸,晚季行株距为30cm×13.5cm,即9寸×4寸。常规稻每穴插4本、杂交稻每穴插2本,均为手工栽插,保证试验规范一致。
施肥水平:氮肥用尿素,早季均按施10kg/667m2纯氮计算;晚季纯氮量按粳稻施15kg/667m2、籼稻施13kg/667m2;基蘖穗肥比例均为4:3:3,在栽前、栽后10天左右和倒3-4叶期施用。氮磷钾比例为1:0.5:0.5,磷肥全部基施,钾肥在栽前和栽后10天左右各施50%;磷肥以钙镁磷肥或普钙为宜,钾肥以氯化钾或硫酸钾为宜,不用复合肥。肥料按照分区定量施用,力求均匀一致。
田间安排:早季按随机区组试验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60m2左右,田间按如下参考示意表1顺序排列,相当于180m2左右的大区对比试验3点重复调查和取样,需试验田1.5-2亩,早稻收获后栽插晚稻。晚季按裂区试验设计,播期为主区、品种为裂区,3次重复,小区面积20m2左右,田间按如下参考示意表2顺序排列,相当于60m2左右的大区对比3点重复调查和取样。田间安排应考虑粳稻与籼稻、常规稻与杂交稻、中稻与晚稻分别做埂、栽插,并按相应的小区肥料用量和生育进程来施肥、管水。田间每项操作应在同一天内完成。
测定项目及方法:茎蘖动态:分蘖初期、分蘖盛期、分蘖末期、拔节孕穗期、齐穗期各调查一次茎蘖数。按每个品种每次重复定位调查两个点,每点10穴,共20穴。测产考种:成熟期考查有效穗数(每个小区调查30穴)和取样考种(每小区取5穴),测定穗长、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计算理论产量;在每个小区预留(从不取样)2m×2.5m范围内的植株实割后脱粒风干称重测算实际产量。
表1 早籼晚粳联合试验各小区田间安排参考示意表(早季)
Ⅰ重复
Ⅱ重复
Ⅲ重复
3/25播
4/25栽
金优463 (10kg纯氮,2本插)
金优463
金优463
陵两优268 (10kg纯氮,2本插)
陵两优268
陵两优268
中嘉早17 (10kg纯氮,4本插)
中嘉早17
中嘉早17
中早39 (10kg纯氮,4本插)
中早39
中早39
龙粳21 (10kg纯氮,4本插)
龙粳21
龙粳21
长白9号 (10kg纯氮,4本插)
长白9号
长白9号
注:按施纯氮10kg/667m2计算每个品种小区施肥量。栽插规格均为20cm×20cm(6寸×6寸),常规稻中嘉早17、中早39、龙粳21和长白9号每穴插4本,杂交稻金优463和陵两优268每穴插2本。Ⅰ、Ⅱ、Ⅲ重复的小区面积60m2左右或按Ⅰ、Ⅱ、Ⅲ点重复调查取样的大区面积180m2左右。
表2 早籼晚粳联合试验各小区田间安排参考示意表(晚季)
Ⅰ重复
Ⅱ重复
Ⅲ重复
6/15播
7/20栽
湘晚籼12 (13kg纯氮,4本插)
湘晚籼12
湘晚籼12
天优华占 (13kg纯氮,2本插)
天优华占
天优华占
新稻20号 (15kg纯氮,4本插)
新稻20号
新稻20号
Ⅲ优98 (15kg纯氮,2本插)
Ⅲ优98
Ⅲ优98
秀水09 (15kg纯氮,4本插)
秀水09
秀水09
甬优8号 (15kg纯氮,2本插)
甬优8号
甬优8号
6/25播
7/20栽
湘晚籼12 (13kg纯氮,4本插)
湘晚籼12
湘晚籼12
天优华占 (13kg纯氮,2本插)
天优华占
天优华占
新稻20号 (15kg纯氮,4本插)
新稻20号
新稻20号
Ⅲ优98 (15kg纯氮,2本插)
Ⅲ优98
Ⅲ优98
秀水09 (15kg纯氮,4本插)
秀水09
秀水09
甬优8号 (15kg纯氮,2本插)
甬优8号
甬优8号
7/5播
7/20栽
湘晚籼12 (13kg纯氮,4本插)
湘晚籼12
湘晚籼12
天优华占 (13kg纯氮,2本插)
天优华占
天优华占
新稻20号 (15kg纯氮,4本插)
新稻20号
新稻20号
Ⅲ优98 (15kg纯氮,2本插)
Ⅲ优98
Ⅲ优98
秀水09 (15kg纯氮,4本插)
秀水09
秀水09
甬优8号 (15kg纯氮,2本插)
甬优8号
甬优8号
注:按施纯氮13kg/667m2计算2个籼稻种植区施肥量,按施纯氮15kg/667m2计算4个粳稻种植区施肥量。栽插规格均为30cm×13.5cm(9寸×4寸),常规稻湘晚籼12、新稻20号和秀水09每穴插4本,杂交稻天优华占、Ⅲ优98和甬优8号每穴插2本。Ⅰ、Ⅱ、Ⅲ重复的小区面积20m2左右或按Ⅰ、Ⅱ、Ⅲ点重复调查取样的大区面积60m2左右。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籼粳早、晚稻分蘖动态
不同籼粳早稻分蘖动态
0
100
200
300
400
500
分蘖初期
分蘖盛期
分蘖末期
抽穗期
成熟期
生育期
总茎蘖数(万/公顷)
金优463
陵两优268
中嘉早17
中早39
龙粳21
长白9号
图1 不同籼粳早稻分蘖动态
不同籼粳晚稻第一播期分蘖动态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分蘖初期
分蘖盛期
分蘖末期
抽穗期
成熟期
生育期
总茎糵数(万/公顷)
湘晚籼
天优华占
新稻20
秀水09
Ⅲ优98
甬优8号
图2 不同籼粳晚稻第一播期分蘖动态
图1 表明,不同籼粳早稻分蘖动态有明显差异,但趋势基本相同,分蘖初期至分蘖盛期增长速度快,其后趋于平稳。不同品种间,以粳稻长白9号分蘖数量最多,籼稻中早39分蘖最少,其他四个品种相差不大。但从成熟期有效穗数据可以看出早粳品种有明显的优势。
图2、3、4是不同籼粳晚稻三个播期的分蘖动态,总的分蘖趋势基本相同,前期分蘖较快,分蘖末期后逐渐稳定。从第一播期看,2个籼稻品种分蘖情况近似,最后的成穗数量十分相近;而粳稻出现两个趋势,甬优8号和新稻20号分蘖数量较少,其他2个品种较多。第二播期粳稻有类似规律,籼稻2个品种分蘖能力表现较强,这可能与江西籼稻种植的播期吻合的原因。第三播期的数据和前面不同,两个籼稻品种表现明显的分蘖优势,最后成穗数量和成穗率都较粳稻高,因而从分蘖情况看,籼稻品种总的优于粳稻。
不同籼粳晚稻第二播期分蘖动态
0
100
200
300
400
500
分蘖初期
分蘖盛期
分蘖末期
抽穗期
成熟期
生育期
总茎糵数(万/公顷)
湘晚籼
天优华占
新稻20
秀水09
Ⅲ优98
甬优8号
图3 不同籼粳晚稻第二播期分蘖动态
不同籼粳晚稻第三播期分蘖动态
0
100
200
300
400
500
分蘖初期
分蘖盛期
分蘖末期
抽穗期
成熟期
生育期
总茎糵数(万/公顷)
湘晚籼
天优华占
新稻20
秀水09
Ⅲ优98
甬优8号
图4 不同籼粳晚稻第三播期分蘖动态
2.2 不同籼粳早、晚稻产量
表3表明,各籼粳品种产量有明显差异,从早稻看,粳稻产量显著低于籼稻,籼稻产量最高值高于粳稻产量51%和28%,说明从产量角度分析,籼稻有明显优势。晚稻三个播期的数据表明,籼稻产量仍然较高,粳稻品种中,Ⅲ优98和新稻20表现不足,产量偏低,但随着播期后移,粳稻甬优8号和秀水09的产量增加,在第三播期与籼稻没有显著差异,说明部分粳稻品种在江西种植完全有可行性,特别是晚籼稻不能正常播种情况下,作为补救措施有重要意义。
表3 不同籼粳早晚稻产量
早稻
产量(吨/公顷)
晚稻
产量(吨/公顷)
第一播期
第二播期
第三播期
金优463
7.89 a
湘晚籼12
5.83 b
6.62 b
6.47 a
陵两优268
6.86 a
天优华占
7.76 a
7.33 a
6.75 a
中嘉早17
7.21 a
新稻20号
4.51 c
4.06 d
4.84 b
中早39
7.59 a
Ⅲ优98
4.11 c
4.07 d
4.33 b
龙粳21
5.24 b
秀水09
5.37 b
5.42 c
6.40 a
长白9号
6.15 b
甬优8号
5.66 b
5.54 c
6.62 a
2.3 不同籼粳早稻品种产量构成
从表4 数据可以知道,粳稻品种的有效穗高,与籼稻部分品种有显著差异,千粒重籼稻显著高于粳稻,结实率相差不大,而穗粒数差异显著,粳稻明显低于籼稻,这也是产量不高的最主要原因。
表4 不同籼粳早稻产量构成
品种
有效穗(×104/hm2)
每穗粒数
结实率(%)
千粒重(g)
金优463
278.33 abc
132.96 a
77.53 a
27.61 a
陵两优268
301.66 ab
128.33 a
62.73 a
26.08 c
中嘉早17
256.66 bc
153.66 a
80.12 a
27.10 ab
中早39
228.33 c
159.66 a
78.01 a
26.41 bc
龙粳21
290.00 ab
70.33 b
69.92 a
26.01 c
长白9号
323.33 a
70.66 b
88.00 a
26.58 bc
2.4 不同籼粳晚稻品种产量构成
表5 列出三个播期的产量构成。从第一、二播期看,有效穗以甬优8号最低,差异显著;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籼粳稻间没有明显规律,但甬优8号每穗粒数最高,虽然甬优8号和Ⅲ优98千粒重粳稻显著高于籼稻品种,但难以弥补其他部分因子不足,是粳稻品种产量较低的原因。在第三播期中,两个粳稻品种优势明显,甬优8号以穗粒数和千粒重较高获得产量,而Ⅲ优98除穗粒数较低外其他因子均优势明显;其他两个品种表现较弱;籼稻两个品种各构成因子较为稳定,为产量形成打下了基础。
表5 不同播期对晚粳稻产量构成的影响
播期
品种
有效穗(×104/hm2)
每穗粒数
结实率(%)
千粒重(g)
第一播期
湘晚籼
311.10 ab
97.00 bc
84.27 a
24.96 d
天优华占
351.90 a
117.33 ab
64.98 b
23.25 e
新稻20
323.00 ab
87.66 bcd
86.91 a
26.35 c
秀水09
402.90 a
58.33 d
71.94 ab
24.73 d
Ⅲ优98
346.80 a
79.66 cd
85.27 a
27.28 b
甬优8号
210.80 b
136.00 a
73.64 ab
30.40 a
第二播期
湘晚籼
338.30 ab
82.00 c
88.63 a
23.88 c
天优华占
309.40 ab
107.00 b
68.57 b
23.88 c
新稻20
377.40 a
73.66 c
71.15 b
26.11 b
秀水09
360.40 a
70.00 c
76.45 ab
25.48 bc
Ⅲ优98
321.30 ab
79.66 c
80.65 ab
27.21 b
甬优8号
231.20 b
137.00 a
76.75 ab
29.53 a
第三播期
湘晚籼
336.60 abc
85.66 b
83.24 b
24.40 c
天优华占
357.00 ab
110.00 a
63.88 d
23.96 c
新稻20
277.10 c
86.00 b
92.97 a
25.13 c
秀水09
360.40 ab
72.66 b
82.84 b
24.51 c
Ⅲ优98
368.90 a
77.33 b
89.58 a
26.63 b
甬优8号
294.10 bc
111.00 a
75.54 c
28.63 a
3 结论与讨论
水稻产量主要由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四要素构成,但不同品种不同群体对产量构成要素的要求不同[9],张龙步等通过对杂交粳稻的研究认为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等性状与产量的相关较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更为密切[11],但针对不同水稻群体,其千粒重、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与水稻产量的相关关系并不完全一致[12]。可见,水稻产量与其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前人已作了大量的探讨[10-11]。
本试验中,早稻籼稻产量高于粳稻,主要是粳稻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低于籼稻的缘故,这与江应才[13]的研究结论相似;晚粳稻部分品种产量较高,主要是穗粒数多和结实率高的原因,有研究表明[14-16],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每穗粒数的增加和结实率的提高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试验结果还表明,不是所有粳稻品种在江西都能有好的表现,作物产量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互相作用的综合结果,与很多内外因素有关[17],因而选择合适的粳稻品种显得尤为重要。说明部分粳稻品种在江西种植完全有可行性,特别是晚稻不能正常播种情况下,作为补救措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蔡洪法.我国水稻生产现状与发展展望.中国稻米,2000,(6):5-8.
[2]方福平,章秀福,王丹英,等.科技进步对我国水稻生产发展的影响与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3):177-181.
[3]张磊,吴冬云,朱碧岩,等.灌浆期不同温光对水稻叶、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及可溶性糖动态变化的影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98-101.
[4]张国发,王绍华,尤娟,等.结实期不同时段高温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作物学报,2006,32(2):283-287.
[5]郑建初,张彬,陈留根,等.抽穗期高温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江苏农业学报,2005,21(4):249-254.
[6]李秀芬,贾燕,黄元才,等.播栽期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及生育期的影响.生态学杂志,2004,23(5):98-100.
[7]吕周林,张伟梅,姚宏.不同播种期对单季杂交稻“中浙优1号”产量及生育期的影响研究.江西农业学报,2006,18(2):26-28.
[8]凌启鸿,张洪程,丁艳峰.关于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l.)两个亚种命名的商榷[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2):250-256.
[9] 魏忠芬,王 军,李德文,等.优质黄籽杂交油菜新品种黔黄油21号的选育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2):537-540.
[10]中国农科院.中国稻作学.农业出版社,1986.
[11] 张龙步.杂交梗稻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优势强弱的研究,沈阳农大学报,1982 ( 1 ):6 9 - 76.
[12]刘福才,赵一洲.水稻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及通径分析[ J].垦殖与稻作,2003,( 3):1 1 - 12.
[13]江应才,李志玉,廖 星,等.优质油菜中油杂8号施用氮磷硼肥的产量和品质效应[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5,27(4):59-63.
[14] 吕建群,邹 娟,鲁剑巍,等.氮磷钾硼肥对甘蓝型油菜籽品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5):961-968.
[15]袁平荣,孙传清,杨从党,等.云南籼稻每公顷15吨高产的产量及其结构分析[J].作物学报,2000,26(6):756-762.
[16]黄育民,陈启锋,李义珍.我国水稻品种改良过程库源特征的变化[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8,27:271-278.
[17]李发生,陈静,何芳,等.超高产优质杂交稻川江优3号的选育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9,25(22):152-156.
9
致谢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离校日期已日趋渐进,毕业论文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本论文是在周春火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选择、方案论证到具体设计和调试,无不凝聚着周老师的心血和汗水。这篇论文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周老师的细心指导,在此向周春火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从开始接到论文题目到论文文章的完成,每走一步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尝试与挑战,这也是我在大学期间完成的最大的项目。在这段时间里,我开始了独立的学习和试验,查看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让自己头脑中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使自己非常稚嫩的作品一步步完善起来,每一次改进都是我学习的收获,每一次试验的成功都会让我兴奋好一段时间。但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但在老师、同学的热情帮助下,问题最终都得以解决,在此我向给我提供帮助的所有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做论文的经历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感受到做论文是要真真正正用心去做的一件事情,是真正的自己学习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没有学习就不可能有研究的能力,没有自己的研究,就不会有所突破,那也就不叫论文了。希望这次的经历能让我在以后学习中激励我继续进步。
1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