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部分 管理的基本原理一、管理的性质管理的性质是同管理的概念密切联系的。马克思首先提出了管理二重性的概念。马克思管理二重性原理就是指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二重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1管理的自然属性是由组织共同劳动而产生的,它反映了社会协作劳动过程本身的要求,力求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以保证社会结合的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2管理的社会属性是由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形态中统治阶级的要求,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和制约,按统治阶级意志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和完善生产关系。二、组织环境组织环境指组织所面临的各种条件。组织环境可分为组织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环境
2、:(一)组织内部环境一般包括组织文化和组织经营条件两大部分。(二)组织外部环境的六大组成部分:1社会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民族构成和特性、生活习惯、道德风尚以及国家的历史和历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2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权性质和社会制度,以及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和规定等。3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速度,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国家的经济法令和经济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人民的生活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等。4科学技术环境。它主要包括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利用。5
3、文化教育环境。主要包括人们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各种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等。6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等。三、管理的八大基本职能1计划。计划就是对未来行为所做的安排。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首先,计划从明确目标着手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了保障;其次,计划还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最后,计划通过规划、政策、程序等的制定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2决策。决策就是针对预期目标,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从诸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并付诸实施。决策在管理各职能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贯彻管理的全过程。3组织。组织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其主要内容是:根据组织目标,在任务分工的基
4、础上设置组织部门;根据各部门的任务性质和管理要求,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等。4人事。人事是指组织根据任务需要,通过选拔、培训、开发活动为组织各部门、各岗位配置合适人选的活动。5领导。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还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指导人们的行为,沟通信息,增强相互理解,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管理的领导职能是一门艺术,它贯彻在整个管理活动中。6激励。激励是人的需要和动机得到强化的心理状态,其作用在于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使人们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7控制。为了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就需要控制职能。控制的实质就是
5、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8协调。协调就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四、计划的含义 计划是通过对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将其落实到组织的具体工作部门和个人,从而保证组织工作有序进行和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五、计划工作的特征 计划工作是一种需要运用智力和发挥创造力的过程,它具有四大特征:1目的性。任何组织的计划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即通过计划对组织发展目的和行动步骤作出安排,以促使组织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利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2首位性。计划工作的首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以下几个方面:从管理过程来看,计划工
6、作领先于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其他管理职能;从计划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来看,计划工作影响和贯穿于组织、领导和控制工作中;从具体的管理活动看,计划工作有时是唯一付诸实施的管理职能。因此,计划工作理应在其他四项工作之前进行。3普遍性。在一个组织中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管理者,工作性质各不相同,但对未来进行预测、决策、制定可行方案和编制具体计划是任何管理者都必须从事的工作和职责,因而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4效率性。计划工作的任务不仅要确保实现组织的目标,而且要在实现目标的若干途径中选择比较好的行动方案。好的目标是指为组织所做贡献大,好的行动方案是指制定和实施计划过程中效率要高,消耗要低。因而,计划工作本身具有追
7、求效率的内在要求。六、预测的方法目前预测的方法大体可分为定性预测与定量预测两大类。借助于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分析的各种方法,称为定量预测方法;定性预测不需要使用数学模型。(一)定量预测 1时间序列法。时间序列法是根据统计数据的时间序列,对事物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其基本假定是“预测对象仅与时间有关”。时间序列由四种因素构成,即长期趋势变化、季节变化、周期变化和随机波动。预测时间序列中包含的变化趋势,是大多数企业进行销售预测时的主要工作。这方面简单而实用的方法是指数平滑法。2因果预测法。这是根据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对事物未来的变化进行预测的方法。(二)定性预测定性预测方法适用于缺乏预测数据和资料的情况
8、,更多地依靠预测人员的经验与分析能力。常用的方法有专家会议法和德尔菲法。七、决策的方法(一)定性方法:1头脑风暴法。又称专家会议法,由称为“风暴式思考之父”的奥斯本提出。该方法是组织10-15名专家无拘束地提出各种设想,首先在头脑中进行智力碰撞,产生创造性思考,然后再相互质疑,综合集体智慧,形成决策结果。2特尔菲法。又称为专家调查法,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这种方法最早用于预测,后来推广到决策领域。该方法利用函询,征求经过选定的有关专家对决策的意见,然后将这些意见整理成若干不同观点,匿名反馈给各位专家,通过几轮反复,使专家们的意见趋于一致、方案趋于完善,并以此作为决策的结果。(二
9、)定量方法。针对确定型决策有盈亏平衡分析法、线性规划法、投资效果分析法等;针对风险型决策有决策树法、期望收益法等;针对不确定型决策有乐观决策法、悲观决策法、最小后悔值法等。八、决策的类型()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根据涉及的范围和时间,决策可以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1战略决策。指对事关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决策。2战术决策。指执行战略决策过程中的具体决策。(二)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根据决策主体的数量,决策可以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1集体决策。是由多个人共同参与做出的决策。2个人决策。是由一个人做出的决策。(三)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根据问题的重复程度,决策可以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10、1程序化决策。指用一套固定的程序,对具有常规性、重复性的例行问题进行的决策。2非程序性决策。指对很少出现、无先例可循的例外问题的决策。(四)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1确定性决策。指对未来各种状态已经确定的问题进行的决策。2风险型决策。指对未来各种状态虽不确定,但其发生的概率已知的问题进行的决策。3不确定型决策。指对未来各种状态不确定,其发生的概率也不确定的问题进行的决策。九、组织工作的含义为实现既定目标,将有关的各项业务活动加以分类组合,并根据有效跨度原则,划分出不同的管理层次和部门,规定这些层次和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关系,将执行和监督各类活动所必需的职责、职权赋予各层次、各部门主管人
11、员的活动。组织工作的核心是建立有效分工、协作的关系结构。十、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1直线职能制它的特点是,由直线部门构成指挥命令系统,管理所属下级,对本部门负全面责任,按专业分工原则设立的职能部门构成参谋系统,充当直线人员的参谋,他们对直线部门没有指挥命令权,只能向直线部门提供建议和业务指导。2事业部制事业部制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管理者斯隆首先创立的,因此,又称斯隆制。事业部制是一种典型的分权型组织机构。它的特点是,把企业划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事业部,各事业部拥有自己独立的产品和市场,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利润中心,在最高管理层设计的统一发展战略框架中,可运用自主经营权和财务独立
12、权,谋求自我发展。这就使企业实现了“集中决策,分散经营”。3矩阵制矩阵制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又称规划目标结构。矩阵制由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项目小组发展而来。它的特点是,依据职能部门划分部门和依据产品(项目)划分部门所组成的形似矩阵的组织结构。十一、组织结构设计中的三大基本问题1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管理跨度是管理人员直接指挥、监督其下属的人数。根据一般经验,管理跨度以48人为宜,基层可以适当加大,以815人为宜。管理层次指组织中职位等级的数目。管理层次与管理跨度成反向关系。管理跨度大,管理层次就少;反之,管理跨度小,管理层次就多。2部门的划分划分部门是指对工作进行分类,对人员进行分组,并在此
13、基础上建立任务、职责明确,便于管理的单位。其目的在于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3职权的划分在管理跨度与部门确定之后,划分各部门、各职位的职权以及确定整个组织具有怎样的职权关系,就成为组织结构设置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职权的划分使组织具有了特定的集、分权格局。十二、领导职能概述领导是通过对组织及其成员施加影响,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领导者是组织中从事领导工作的人员。1领导权力的构成:领导权力与个人权力。权力是领导者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发挥指挥、激励和沟通作用的基础。领导者的权力包括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2领导权力的来源领导者的权力来源一般有五种。它包括法定的权力、奖励的权力、处罚的权力
14、、感召的权力和专长的权力。其中,法定的权力、奖励的权力和处罚的权力构成职位权力,而感召的权力和专长的权力则构成个人权力。3领导的作用领导活动要保证工作任务的顺利执行,对组织是否能实现目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领导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指挥、激励、沟通三个方面。十三、四大人性假设理论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源于亚当斯密。这种观点认为人是理性的,自私自利的。人的本性就是要谋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美国学者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著名的“XY”理论,其中,其中,“X理论”就是对“经纪人”假设的概括。2.“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是由梅奥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除了物质、金钱,人类还有社
15、会需要,包括人们对归属、交往和友谊的追求,即人是“社会人”。3.“自我实现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主要是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假设认为人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发挥自身潜力的欲望,人是能够自我激励、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的。麦格雷戈提出的“Y理论”就是对“自我实现人”的概括。4.“复杂人”假设“复杂人”假设是在“X理论”与“Y理论”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权变思想的理论。十四、是控制的主要类型根据控制的时间点,可以将控制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1前馈控制。又称事前控制,指在工作开始之前,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偏差或问题进行预测,事前采取防范措施,以防止问题出现的预防性
16、控制。2现场控制。又称事中控制或过程控制,指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对工作给予指导、监督和更正的控制。3反馈控制。又称事后控制,在工作结束后,对工作的结果进行检查、鉴别和处理的控制。十五、控制的基本过程控制工作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建立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1建立标准。控制工作首先必须建立明确、具体的标准。控制标准是检查和衡量实际工作的基准,也是开展控制工作的前提。2衡量绩效。控制工作的第二步是要检查实际工作、测量工作结果、收集必要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标准进行比较,衡量工作的结果,发现工作中的偏差。3纠正偏差。控制工作的第三步是找出工作偏差产生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方法,纠正工
17、作中的偏差。第二部分 行政管理一、政府职能的含义1含义: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2行政职能包括几层意思a实施主体:政府机构b主要内容: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c实施手段:依法行政d是完整统一的体系二、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1自然经济状态下的政府职能:御外和安内。2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御外、安内和建设公共设施3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稳定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维护市场秩序。4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正在转变三、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a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b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c转变是行
18、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d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四、政府的基本职能1定义:依据政府管理的事务性质横向划分的政府职能称为政府的基本职能。2内容a政治职能(包括军事保卫、外交、治安、民主政治建设)b经济职能(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督)c文化职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d社会职能(其他的社会公共性的职能)五、政府的层级职能1含义:是按政府所辖行政区域划分的职能。2政府层级职能包括:a中央政府专有职能b地方政府专有职能c中央和地方政府共享的职能(如:社会治安、公共福利、城市发展、环境保护、国土管理、民族事务、司法监察)注:目前,我国政府层
19、级职能并没有在宪法或法律上明确规定。 六、政府的管理运行职能1含义:是按照管理运行程序划分的职能。符合管理学中的“封闭性原则”2可分为: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七、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1社会环境的变迁(是转变的外因)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转变的内在动力)3技术手段的创新(是转变的根本保障)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是转变的制约因素)八、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或叫内部转移,是政府内部重划分职能)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 九、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关键是:政企分开 十、政府
20、机构的含义广义:是指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等所有国家机构的总称。狭义:国家行政机关十一、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的关系注意区分政府机构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区别:1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包含政府机构。2政党组织3群众组织:如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村委会、居委会4事业单位(因为不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责,因而不属于政府机构):如地震局、气象局十二、机构编制管理1领导体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2管理机关:党中央、国务院设立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设机构编制委员会。3主要任务a职能管理: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b机构管理;c人员编制管理:即人员总额、人员结构、领导职数、职位配置注:政府机
21、构的名称一般包括:域名(表明地理位置或管理范围)、矢名(表明管理内容)、格名(表明规格级别)。十三、职能优先原则主要有四层意思:1职能是机构存在的前提(因职能而设机构)2科学界定政府总体职能3科学配置和划分政府总体职能4以政府职能是否顺利实现来检验政府机构设置的合理性十四、完整统一原则主要有三层意思:1政府职能是完整统一的2行政权力是完整统一的3政府机构设置是完整统一的 十五、管理幅度与层次相适应的原则在实际运用中,要遵循以下几条规律:1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和层次成反比2管理幅度与事务的难易程度成反比3管理幅度同管理者的能力及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成正比4管理幅度与下属人员的能力
22、成正比5管理层次与组织效率成反比十六、权责一致原则有三层意思:1设计合理的职位体系2权责相称的制约机制3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注:一般来讲,上级对下级的权力应负连带责任。十七、精简与效能的原则1机构设置要精简2人员编制要精干3办事程序要简化十八、依法设置的原则1政府机构设置程序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2有关政府机构的各项规范要由法律法规来确定十九、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a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b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c精简机构和人员的需要d减轻财政负担的需要e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二十、中央人民政府的架构1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2国务院的组织体制:(1)国务院组成人员: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部长、委员会主任、
23、审计长、秘书长(2)任期:5年,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3)领导体制:总理负责制(4)会议制度:国务院实行全体会议、常务会议、总理办公会议制度。注: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3国务院行政机构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国家行政机构、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注:(1)国务院组成部门包括: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2)国务院直属机构具有独立行政管理职能,但行政首长不属于国务院组成人员,但可列席国务院全体会议。(3)国务院办事机构不具有独立的行政管理职能。二十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架构1地方各
24、级人民政府组成:a省、地级市设秘书长。秘书长是领导职务。b乡镇原则上不设工作部门。2任期:省、市、县(区),五年;乡镇,三年;正副行政首长均由人大选举产生。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即省长、市长、镇长负责制。4地方政府工作部门与上级垂直管理部门、派出机构的关系:a地方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合并,要由本级政府报请上级政府批准,并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b实行中央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机构有:中国人民银行、海关、国家税务。c实行省级政府垂直的有:地方税务、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5派出机构。它不属于一级行政机关,但它有权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管理,并在管理效力上与派出它的政府或政府部门
25、相同。 二十二、我国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1内部监督主要包括:a一般监督(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监督;职能部门和主管业务部门的监督)b专门监督(主要指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2行政监察:指政府系统内部的专门监察机构,主要是监察部、地方各级监察厅、局。(1)监察对象:政府各部门及其国家公务员、政府任命的其他人员、下一级政府及其领导人员(2)领导体制:监察机关实行双重领导,既受本级人民政府领导,又受上一级监察机关领导。(3)程序:立项、调查、提出检查处理情况报告、作出监察决定或建议3审计监督:(1)审计机关拥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处理权(2)审计机关的领导体制:双重领导体制。二十三、我国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1外部监督主要包括:a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b人民法院的监督c人民检察院的监督d政党监督e社会及舆论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