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年度中国工业遗产研究学术报告.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3629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度中国工业遗产研究学术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2年度中国工业遗产研究学术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2年度中国工业遗产研究学术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24 卷 第 1 期2023 年 1 月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 24 No 1Jan.20232022 年度中国工业遗产研究学术报告韩 晗 孙崇辕摘 要 2022 年,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呈现“稳中有进”总态势,学界以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导向,形成了基础性研究、保护与再利用研究、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工业遗产研究等三大主要研究板块。在基础性研究中,集中于理论研究、遗产本体研究与价值认定研究三个范畴;在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中,集中于工业遗产旅游、多元主体参与、文化适地性解读及绿色生态与

2、可持续转型四个方面;而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工业遗产研究,则着力于遗产再利用路径、城市公共空间改造、“城市触媒”视角下的微更新改造以及“城市双修”下的整体性更新等四个部分。关键词 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城市更新;双碳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101(2023)01-0074-13收稿日期 2022-12-15DOI 10 19669/j issn 1009-5101 2023 01 009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研究”(18ZD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 韩晗,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武汉大学景园

3、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工业遗产研究;孙崇辕,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工业遗产研究。(武汉 430070)引引 言言2022 年,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大会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人类进入到工业革命时代以来,现代化很大程度上由工业化所体现,工业化是人类走向城市化、市民化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构建,当然也无法逾越工业化这一核心特征。工业化是一个绵延数百年的概念,早期工业化的遗存已然成为遍布各地的工业遗产,中国工业遗产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历史物证。当前,我国正逐步走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蓝海时代,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事

4、关未来国家发展大局。纵观 2022 年全年的中国工业遗产研究状况,足以发现,这一年是我国工业遗产工作备受社会重视的一年,政产学民各界通过各种渠道密集发声,呼吁加强对工业遗产研究的关注与实践应用。从政策上看,2022 年的中国工业遗产实践与研究都与 2021 年所密集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关系密切。举例而言,2021 年 4 月,2021 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 提出“在老城区推动老旧厂区等 三区一村 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行动,有条件的可开展建筑节能改造,探索老旧厂区和大型老旧街区改造”1。同年 5 月,工信部会同国家发改委、文旅部、国资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的 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

5、20212025 年)明确提出要把工业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强调并推动完善工业文化发展体系。2同年 6月至次年1 月,“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与 “十四五”文化47和旅游发展规划 分别就工业遗产的遗产形式与旅游资源属性进行确认。3上述文件政策均反映了:作为承接“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的 2022 年,我国工业遗产相关政策及规划呈现出了比以往更加鲜明的政策导向,而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全领域顶层规划,更具有高屋建瓴的决策意义。其中“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4等政策集中反映出了先前就工业遗产保护更新

6、的“绿色发展、节能改造”“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等“高质量”发展要求。而 2022 年 7 月 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 的颁布则意味着我国工业遗产管理正式迈向综合化、体系化、统筹化的成熟阶段,官方首次全面构建起针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体系以及保护与再利用路径,是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史上的里程碑文献。学界普遍认为,2002 年李蕾蕾发表的 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 一文是我国工业遗产研究之滥觞,迄 2022 年为止已逾二十载。二十年间,我国学界经由西风东渐到自构体系的学术历程,以工业遗产为主题的单篇中文论文超过 4000 篇,著述也超过百部。但从总体格局上看,我国工业遗产

7、理论并非是西方工业遗产理论全盘吸收的结果,而是结合中国特色,有着走向城市发展学研究的大趋势。5作为后发工业国家,我国工业生产与现代城市发展并驾齐驱,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工业遗产研究与西方工业考古学为源的历史研究有着本质、彻底的区别,而是在研究上更为聚焦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转型、城市发展与空间规划等工业遗产保护更新。从专著出版来看,在 2022 年度有多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遗产相关重要著述问世,展现出该研究领域多样视角、多方共建与多元参与的局面,如下仅举两例:一是 中国工业遗产史录丛书,该丛书选取工业遗产调查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成果突出的省份和城市继续推进编录,意味着学界编织起我国工业遗产的学术地图

8、及数据库,学术基底正不断夯实巩固;二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主编出版的 百年电力:首批文化遗产名录,该书为我国电力工业遗产认定开辟全新阵地,使得国内工业遗产研究所囊括的行业门类更为科学完备。上述两书为 2022 年我国工业遗产最具代表性的著述,一者为学者所撰,另一者为企业所编,但却各具特色,彰显出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学界与业界共同参与的格局。此外,社会舆论对于工业遗产及其研究的关注与日俱增,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多方媒体加大力度跟进报道宣传,客观上提高了我国工业遗产的曝光度。据统计,以“工业遗产”为标题的国内报纸发稿 242 篇,当中既包括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中国工业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青年报 等中央

9、级报刊,同时也包括 安徽日报 新华日报 等地方媒体,从格局上逐渐形成了全社会积极主动关注工业遗产命运、关心工业遗产工作的新局面。本文将基于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回顾 2022 年度中国工业遗产研究相关中文学术成果(对于国内学者在海外发表的相关成果暂不列入在内),并对该年度中国工业遗产学界着重关注的问题进行比较探讨,以期明晰当前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得失,并为未来研究提供实证建议。基于此,本研究按照目前国内工业遗产相关研究的格局划分,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即工业遗产基础性研究、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以及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工业遗产研究。一一、工工业业遗遗产产基基础础性性研研究究2022 年,国内学界在理论研究

10、、遗产本体研究及价值认定研究等基础性研究上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产生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著述,综合地呈现出了一方面推进跨学科、多学科研究,一方面重视基础研究的学术特征,彰显出了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促进理论创新、以建57韩 晗等 2022 年度中国工业遗产研究学术报告构中国工业遗产研究话语体系为目标的学术追求。虽为年度成果,但为今后我国工业遗产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一)理论研究因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研究并不属于工业遗产考古学,而是与城市发展学紧密相关,因此城市更新、文化旅游、区域规划等相关政策被认为是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上位规划,对工业遗产研究的理论走向、学术偏好及研究热点有着举足轻重的

11、影响。2022 年前后,中央及各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这对国内工业遗产实践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一系列重大工业遗产保护更新项目得到有效推动,部分城市相继出台了工业遗产与城市更新的地方条例与奖励办法。鉴于此,相关研究成果着重对工业遗产的文化资源属性,以及工业遗产在促进城市转型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部分学者以共轭理论6、双碳视野7、绿色共生理念8等理论视角,将工业遗产保护置于城市更新语境下进行分析,是对存量发展状态下的城市建设机制的进阶探索。9同时,从文化自信视阈10、文化经济学11、文化景观12、文化资本13等视角出发的文章也屡见不鲜。国内工业遗产理论结合政策语境与时俱进

12、的同时,其体系仍存在“先天不足”的现实问题。鉴于此,2022 年,部分学者回溯“工业考古”之学术滥觞,对工业遗产的中国化解读进行了再研判、再思考。有学者认为,过去国内学界对于“工业考古”案例研究、理论与方法探讨相对薄弱,近年来才逐渐展开研究工作,诸如刘伯英团队、徐苏斌团队与方一兵团队的相关考察研究,虽未提及“工业考古”概念,却从不同程度采用了“工业考古”方法。14除了工业遗产研究内容的“借古鉴今”,更有学者对“工业遗产”概念本身的辨析问题进行了批判分析,从概念史的角度探讨了日本之“产业遗产”译法对于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的适配度,为从理论根本上重新思索中国工业遗产话语体系构建的底层逻辑与未来路

13、径提供了理性声音。15上述相关研究在进一步揭示出工业遗产的文化资源属性的同时,将“工业考古”相关理论予以了在地化应用,使我国工业遗产研究话语体系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建构与完善。(二)遗产本体研究2022 年我国工业遗产研究最主体部分仍是对铁路、建筑、桥梁等工业遗产本体进行研究。例如,由刘伯英等主编的 中国工业遗产故事丛书 致力于对我国优秀工业遗产案例进行推广普及,以实际范例传递工业文明并打造现代文化标识。因此,针对工业遗产本体的基础性研究是我国工业遗产研究的一个传统,目至当下,包含如下几个范畴:其一,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路等线性遗产或遗产廊道相关研究成果自 2015 年后数量稳健上升,这一研究主题

14、在2022 年依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互为相似概念的文化线路与遗产廊道,隶属工业遗产的广义外延板块,也恰好分别对应着工业遗产的文化交流与生态保护属性16。其二,工艺流程17、数据记录、企业档案18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新的关注,对工业遗产精神内涵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体现了学界对工业遗产的理解逐渐趋于完整。其三,矿业废弃地依67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1 期如郭浩、马源工业遗产廊道模式下的江河沿岸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以广州珠江为例(工业建筑2022 年第 5 期第915 页),秦洛峰、陈煜琛京杭大运河杭州历史文化段滨水工业遗产现状及问题分析(建筑与文化2022 第 2 期第 228

15、229页),李美烨、莫畏遗产廊道视角下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与保护 以吉林段为例(工业设计2022 第 3 期第 134136 页)。如汪秋菊、王玥、马钰莹、张波废弃矿区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现状与展望(煤田地质与勘探2022 第 4 期第 18 页),胡安曼努埃尔卡诺桑奇斯,王冬冬矿业废弃地景观、文化与遗产价值(风景园林2022 第4 期第6776 页),范晓君工业遗产国家矿山公园的美学体验与地方情感共创 嘉阳国家矿山公园的案例(矿业研究与开发2022 第 8 期第 195200 页)。旧是工业遗产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文献数量在各种工业遗产类型中独占鳌头。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自 2019

16、 年始出版的论文集 中国工业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将“工矿遗产”单列专题进行论文汇编,足见文献产出之丰富。其四,工业遗产的文物研究已成传统,学界更以时不我待之精神跟进诸如“2022 北京冬奥首钢改造”19等社会热点展开研究,而且还对电子工业20等新兴产业的文化遗产价值进行探讨,体现了学界与时俱进的文化遗产观。其五,是对三线建设等红色工业遗产的持续关注、理论创新与案例深耕。(三)价值认定研究工业遗产的价值认定及价值体系构建,是工业遗产研究的基础性问题,目前虽然众声喧哗,但仍有研究共识。总的来说,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该纳入到文化遗产的认定、研究、管理体系当中。21如许凡等就在 黄石矿冶工

17、业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及保护利用研究 一书中,基于世界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体系框架,以整体观视角探索了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实践。22由此可见,2022 年度的国内学界对于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系研究继续深耕与拓展,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内工业遗产学界立足宏观层面,结合时代背景或借助某一方法,理论探讨工业遗产多维价值。刘伯英等回溯 1949 年以来工业化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从代表性工业遗产中提炼核心价值,以期为建立中国工业文明标识体系奠定研究基础。23黄秋实等认为现今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仍处于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初步阶段,对工业遗产本体价值评价研究的科学性不足,进而引入德尔菲法和层

18、次分析法对工业遗产价值进行定量分析,确定评价因子和权重。24乔治等则从记忆提取、记忆传承、记忆再塑视角探索主体遗产的工业精神、场所氛围、文化产业生产价值。25另一方面,国内学界扎根微观层面,借助单一案例,重点从某一价值要素入手进行纵深化分析。王冬冬等借助技术史集中探析工业遗产纯粹性的技术价值,与其他价值研究剥离开来。26范晓君专注对美学体验情境和互动仪式的分析,探讨工业遗产国家矿山公园美学体验的仪式化情境塑造及其对地方情感共创的作用,27等等。除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认定及体系等基础性研究的顺承延续,学界也对工业遗产价值的本质、传承、利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一是有关工业遗产的价值标准更为辩证多元。

19、目前国内外学界在探讨工业遗产价值时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想,即针对工业遗产价值天然地将“胜利主义”与“进步情绪”裹挟其中,却将背后的“殖民主义”“暴力征服”等属性选择性淡忘。因此,对我国这样的后发工业化国家而言,尤其需要保持清醒意识,客观探讨工业遗产的价值属性,尤其应当进一步重视工业遗产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历史大势的逻辑联系,而非仅仅停留在对“西学东渐”技术转移的片面关注中。当然,已有部分学者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并联合国际学者,进行发声呼吁。28二是对工业遗产价值判定全过程监管的科学完善。我国当下工业遗产申报流程中仍存有“申请即保护”的怠惰观念,缺乏对于地方政府工业遗产保护与价值认

20、定的全流程长期监管机制,损害了地方工业遗产价值的延续性。2022 年 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 的颁布明确规定了“五年复核”的动态管理模式。尽管国内学界有所探讨,例如刘力在 国内工业遗产更新的实践与后评价 一文中,以社会影响后评价、建成环境后评价、社区活力后评价等方面建立评价模型,并按更新类型选取适当的案例进行分析,29但学界对于建立长效评价管理机制理论及实践路径的细致研究仍不多见。三是针对工业遗产主客体互77韩 晗等 2022 年度中国工业遗产研究学术报告受疫情影响,2020 年中国第十一届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延期至 2021 年举办。因此,此处指2018 年中国第十届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与2

21、020 年中国第十一届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两年论文集。动性及外部性价值的研究逐步加强,形成了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视野。从总体格局来看,学界在 2022 年度不断加深对于工业遗产与人、城市、文化的“整体-个体”及互动性关系的探索,从文化传播机制、正负外部性影响30、地方性城市共生31等方面入手,揭橥工业遗产与人、工业遗产与城市集体、工业遗产与城市要素、工业遗产与其他文化等多向度衍生性使用价值。二二、工工业业遗遗产产保保护护与与再再利利用用研研究究保护与再利用研究是工业遗产应用实践的主要问题。自本世纪初国内学界正式引入“工业遗产”若干理论伊始,学者们曾长期聚焦于宏观视野中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

22、理论和模式研究,以及微观上的空间、景观具体设计方案研究,而且这一基础研究范式持续至今,蔚为大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及旅游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交织,至 2022 年,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基于稳定性研究框架,转向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32(一)工业遗产旅游工业遗产旅游不仅是早期国内工业遗产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且随着这一开发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至今已形成相当多的研究成果,33是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的基础板块。二十年来,我国工业遗产旅游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景区开发”与“游客感知”两方面,并以此勾勒出研究范

23、式与基本脉络。342022 年,工业遗产旅游研究重点呈现了三大热点领域,即旅游开发与遗产的整体保护、沉浸式体验与游客行为意图、身份构建与文化认同。35在旅游开发与遗产的整体保护方面,学界除了延续地区36或个案37分析之外,数字化38、人本化39、关注农村等欠发达地区40等新兴研究方向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跨学科视角。在沉浸式体验与游客行为意图方面,不同学者通过构建各自指标维度对游客意向进行衡量,如何亮辰等以逃避体验、娱乐体验、教育体验、审美体验四个维度对当代游客就三线建设遗迹旅游意向开展量化研究;41王拓宇则以场景价值、科技价值、认知价值和情感价值四个维度,分别探讨了其对游客满意度和重游意愿的影响。

24、42在身份构建与文化认同方面,学界倾向运用多元理论及视角进行分析,如史骥提倡应以后现代视角理解“工业遗产旅游”,并借助后现代怀旧机制解读游客经历性怀旧体验与获得性怀旧体验这两种文化身份认同路径;34张烨环等基于地方依恋理论从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和其他三个层面判断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旅游吸引力要素,发现地方认同层面中怀旧心理、文化认同将影响创意产业园的旅游吸引力。43上述研究皆与前沿理论对接,以新理论、新视角、新方法切入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研究,且以在读研究生或青年教师等年轻一代学人为主,可谓工业遗产研究领域的学术新风。(二)多元主体参与随着市场化改革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遗产管理体系正从政府“自

25、上而下”式决策向多元主体介入模式过渡,包括公众、企业、专家与行业协会等主体开始参与决策过程,以协调各方利益。2022 年出台的 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 规定,应“通过座谈会、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听取社会公众、专家智库的意见,科学决策,保持整体风貌,传承工业87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1 期相关研究多从传播学、文艺学等理论入手,探讨工业遗产美学价值议题。如韩晗红色工业遗产传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机制与路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 第 2 期第 71-78 页)、张萱城市传播视域下工业遗产改造为实体书店的价值研究(编辑之友2022 第 7 期第 13

26、-20 页)。文化”,保证了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过程中多方参与的程序正义。2022 年前后,部分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阈,44意在改善过去政府以外主体视角缺位的研究状况。例如,从工业遗产保护到文化产业转型研究 一书中,从高校带动、政府主导、工业企业主导、地厂商主导、文化产业公司主导及城市经营理念主导等多元主体入手开展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实证研究。45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文献丰富了工业遗产主体研究的视角:以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的政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博弈双方的演化稳定性及最优策略;46或指出单位大院是老工业基地的生活及管理单位组织,能够作为一种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元素纳入治理创新体

27、系中;47抑或于改革开放中“厂宅”是家庭工厂经济体的重要空间载体之一,后发壮大的企业集团根据地方特色“自下而上”地自发式改造保护;48还有基于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机制,以“公私合营”的方式实现协同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社会资本以此介入当地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全过程,49等等。(三)文化适地性解读在“退二进三”政策指导下,以科学可控的方式实现工业遗产的功能置换,唤醒建筑全新生机,成为贯穿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工作的主线。然而有学者指出,西方工业遗产话语体系并不适配于我国实际情况,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反差、落差与差异”,并认为遗产地的独有价值“文化记忆”将

28、是国内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理论破除西方桎梏的设计原点。50就 2022 年而言,国内学界从文化记忆视角、场所精神、城市文脉理论视角出发的文章数量显著增长,也侧面体现学界对于工业遗产的功能置换需求从“物质承载”转向“精神输出”;同时,目光更为聚焦,呈现出城市文化的因地制宜性,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始自城市精神提取,终于功能反哺城市。以上呈现出国内就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的理论反思,而以“文化记忆”理论作为微观的遗产本体与宏观的城市精神探讨的切入点,相关研究已初具规模。乔治等从记忆提取、记忆传承、记忆再塑视角探索主体遗产的工业精神、场所氛围、文化产业生产价值,强调了工业遗产的文化记忆价值与游客间的精

29、神共鸣与空间营造的关系;25王采莲等基于记忆主体、记忆纽带、记忆场所解析工业遗产文化记忆构成要素,总结工业遗产文化记忆特征,得出改造策略;50刘雅炜等认为“文化记忆”理论能够解决工业文化记忆因子的组成秩序分布、文化记忆空间有形和无形元素的识别转化植入问题,进而找到工业遗产“独有价值”与遗产地空间的匹配方法。51除此之外,城市文脉传承52、文化场所精神53等理论视角与之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彰显出了工业遗产研究与城市研究的关系密切之处。(四)绿色生态与可持续转型2022 年3 月,住建部发布 “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强调了绿色建筑转型是人民对美好居住环境向往的重要动力。此前颁布的 关

30、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 则重点指出,我国工业化已正式迈进绿色转化升级的重要阶段。基于此,在“碳中和、碳达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工业遗产保护和绿色转型系统化研究已是大势所趋。54徐苏斌等认为国内学界应从评估理论、改造策略与标准、解决策略与方向进一步定义工业遗产绿色转型的要素、框架与方法,建立不同层级工业遗产改造的评价模型。54除了对于学界研究“绿色转型”的顶层设计建议,也有不少学者以绿色原则指导工业遗产案例研究与实操,例如孙莹等人基于“双碳”视野对工业遗产中文化资本属性价值进行再探索,以首钢转型为例,通过再生文化资本提炼、产业文旅化及绿色功能置换、唤醒场所精神及社会共情等

31、方式,从根源上解决巨大的碳排放与能源消耗问题。7董元铮等则在工业遗产项目实操过程中,直陈所面97韩 晗等 2022 年度中国工业遗产研究学术报告对的环境问题,总结设计过程中采取的绿色策略。55延长工业遗产的生命周期是满足绿色发展要求的重要因素,因此,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是“双碳”背景下的另一关键研究分支。2022 年,国内学者关注到工业遗产作为“活态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应对其物质空间合理保留并延续所承载的文化活动,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文化遗产。54还有学者参鉴国外优秀工业遗产案例,以期为我国工业遗产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参考。例如,唐斌等从运营、范围、目标、策略、经济和评估可持续方面对英国布

32、莱纳文工业景观保护实践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剖析,并立足我国国情提出了相应的工业遗产保护建议与对策。56再如,朱怡晨等以美国马萨诸塞州当代艺术博物馆 MASS MoCA 为例,分析提炼了MASS MoCA 实现城市遗产与城市更新相互促进的实现机制,即秉持共享遗产理念,以价值共享、空间共享、利益共享下的可持续更新路径,在实现自身“长治久安”的同时,带动所处城市的经济复兴与文化繁荣。57由此看来,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海外学界提供了大量优质可参考性案例。因此,国内学界应以中国的工业遗产为切入点,辅助以国际化视角,考察遗产保护与绿色转型以及策略的差异和共性。54三三、城城市市更更新新视视角角下下的的工工业

33、业遗遗产产研研究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我国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并首次将“城市更新”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城市更新行动是继“城市双修”对存量发展状态下城市建设机制探索之后进一步锤炼的结果。9城市更新中工业遗产的价值意义不容忽视,通过与城市文化、都市生活有机结合,从城市“锈带”变“秀带”,工业遗产将带动区域转型发展、推动城市复兴,54是城市文明现代化的重要承载形式。与上文聚焦工业遗产本身的保护再利用研究不同,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工业遗产研究则是立足宏观视野,主动扎根上位政策规划,此时,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成为一种实现手段,其最终目标在于推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一)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再利用路径城市更新视

34、角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包括新的城市发展理念、新的解决问题路径、新的资源调配平台、新的项目统筹机制、新的市区联动模式、新的公众参与渠道等在内的城市更新,9为工业遗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工业遗产及资源是城市更新最先最易涉及的对象,54目前学界已对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从资源属性、先前弊端、价值体现、更新策略、改造模式等方面展开。与之前的研究视角不同的是,在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被视作一种城市空间资源,有着空间重构、经济重构、文化重构三方面要求,以再利用后实现综合价值最大化为最终导向,58究其本质,是在功能重置过程中对本身资源属性的综合性再衡量。基于此,从本质上清晰认识

35、工业遗产的利用潜力,进而改变过去我国因政策法律不健全、评估体系不完善59所造成的文化要素匮乏、功能置换错位及主题设置同质等问题。除此之外,不同学者还分别从提炼文化符号、强化功能表达、协助情感嫁接等内涵式提高,58以及完善法律法规、制定评估体系、分级分类保护等机制性优化59两方面提出策略建议,以求在城市存量转化的战略框架中,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与人文关怀的视野,科学推进工业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进程。(二)城市公共空间改造城市更新在很大程度上由公共空间改造所体现,因此工业遗产如何与城市公共空间“搭档”,助力城市现代化,成为城市发展研究与工业遗产研究的交汇点。相关学术成果重点提及了08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

36、学版)2023 年第 1 期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要“引入一些美育研学机构、社区书店、设计事务所、创意公司等具有公共文化空间属性的小微企业,促进社区内部整体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60,以提升公共空间内部的产业属性与经济活力;二则指出要关注工业遗产公共空间化改造的文化嫁接与人文关怀,例如,工业遗产社区作为工业乡愁、邻里情感和地方认同的记忆场所,应在地方性社会及文化语境下,保持文化记忆和新置换功能间的平衡与互构。61如上所述,作为学科交汇点,工业遗产社区成为 2022 年国内相关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譬如,孙淼在其 厂城共生:长三角地区“城中厂”的社区化更新 一书中明确提出,“城中厂”应充分发挥土地潜力,

37、既要提供居住、消费和公共服务等社区功能,也要作身份认同之载体,满足城区可持续发展。62除此之外还关注到让边缘化的工业遗产社区再度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既需要从交通道路系统、业态系统、建筑立面等技术层面予以改善;63也需要遵循工业遗产改造的真实性原则,警惕绅士化改造等带来的社区居民的记忆、精神与情感上的断裂问题,64保证原生居民的“可进入、可参与、可共享”,促成当地居民与工业遗产改造工作的和谐共生。同时,工业遗产社区的改造必然涉及资金问题,有学者指出,当从小样本到大基数改造时,政府财务压力倍增,可采取“分类施策,多方出资”以及“多小区捆绑,成片改造”的统筹方式提高政策可持续能力。9还有学者选择从公共

38、文化空间介入工业社区的前提、难点及模式这一较为完整的逻辑链入手,60尝试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路径进行概括,从而提供了宏观上的思维引导。(三)“城市触媒”视角下的微更新改造所谓“城市触媒”是指“策略性地引进新元素可以复苏城市中心现有元素且不需彻底改变他们,而且当触媒激起这样的新生命时,它也影响了相继引进之都市元素的形式、特色与品质”6512-14。“城市触媒”这一理论被译介进入中国之后,迅速得到在地化应用,并逐步为国内工业遗产学界所重视。学界多从触媒的更新原则、类型、应用策略等多个角度,与工业遗产理论实践相结合。66如强调城市触媒理论下工业遗产改造的全面性、阶段性、可持续性等基本原则,67或提取建筑

39、实体、公共空间、绿化景观等触媒元素类型,68以及从触媒角度、触媒载体、触媒元素的确定等层面设计更新策略,69等等。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多将城市触媒理论作为案例分析工具,但缺乏对理论在工业遗产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与深化,处于浅尝辄止的阶段。我国公共政策语境下的“微更新”与该理论息息相关,类似的还有“城市针灸”“城市修补”“有机更新”等理论视角。70与“城市触媒”相比,城市微更新的研究领域则更综合化,不局限于存量空间重构、空间品质提升等实体设计,还包括创意想法、生活方式转变、城市魅力塑造、激发活力等超出传统技术手段涉及范围的一系列内容。71国内学界也从不同方面展开工业遗产微更新模式分析,例如,吴静轩等分

40、析苏式老工业住区现状并确定微更新组合模式,从产权梳理、主题策划、功能识别与认定、业态策划、建筑单体改造设计、空间景观设计、更新运作模式等方面提出微更新设计构想,72其充分体现出“微更新”语境下所涉及研究范畴的综合化与全面化,但就其研究深度而言,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四)“城市双修”下的整体性更新2015 年,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双修”理念被提出,即指“生态修复”与“城市修复”,这是我国新时期城市工作的指导原则。2020 年以来,我国重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更新也因此成为政府部门集中关注的议题。城市更新本质上是对“城市双修”思想的战略延伸。在 2022 年的中国工业遗产研究中,“城市双修”理

41、念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视角。与“城市触媒”相关研究类似,“城市双修”理论视域下的工业遗产研究角度亦包括更新原则、类型、应用策略等,呈现整体性与统筹性特征。有观点指出,一方面,要遵循生态化、可18韩 晗等 2022 年度中国工业遗产研究学术报告持续化原则,通过修复水网绿网,73恢复土壤土质与植物环境等方式,74夯实生态基础;另一方面,应固守真实性、完整性原则,以人为本、以文为底 合理梳理空间肌理、布局建筑空间、完善基础设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75在节点重塑过程中,良好保存外立面,以相似材料修补等方式,尊重遗迹历史,赓续工业文脉。76相关研究应时所需,内涵完备,呈现出了我国工业遗产学者关切时代的

42、学术品格。四四、2 20 02 22 2 年年度度我我国国工工业业遗遗产产研研究究特特征征分分析析简而言之,2022 年,我国工业遗产研究总体呈现出“稳中有进”的态势。学界在基础性研究、保护与再利用研究、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工业遗产研究等范畴内持续探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绩,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工业遗产学术话语体系的征程中取得了值得肯定的进步。相关研究展现出较强的现代性与实践性,充分体现了理论来自实践并指导实践的学术格局。(一)研究特征及趋势就研究主题与内容而言,2022 年,我国工业遗产学界主要展现以下两点特征及趋势。一是工业遗产研究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一,对我国红色工业遗产77尤其是三线建设

43、时期工业遗产进行深耕研究。学界基于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过往研究进行总结概述,78从多学科视阈进行探讨,79全面深化对全国各地的案例分析,80并加强三线建设史的基础性研究,81深挖遗产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等。82其二,与我国时代大背景紧密结合。例如,相关研究成果关注到房地产开发浪潮下工业遗产的影响机制;农业遗产(含农村工业遗产)在工业文化冲击下的解构与重构;83以及 IP 打造、书店开发等文化创新业态的利用路径等,84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遗产价值判定及再利用模式。其三,逐步推进城市发展理论与工业遗产研究的融合,实现基于城市发展的理论体系建构。二是工业遗产研究以现实需求为根本导向。其一,在推进城市更

44、新指向下,工业遗产研究在微观层面上,偏向实务意义的“城市微更新”理论视角;宏观层面上,注重多维度、全层次、统筹性地对遗产进行规划的“城市双修”战略。在此过程中,在地性与真实性是工业遗产研究的重要出发点与落脚点。其二,在锚定“双碳”目标大势之下,工业遗产研究一方面致力于实现存量资源向绿色、生态、节能产业转型,另一方面也聚焦于满足人民对美好居住环境的向往与期盼。其三,在促进文旅融合的进程中,工业遗产研究表现出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强大优势,工业遗产旅游研究日益增多,且较前期研究,学界愈发关注游客的旅游意向和体验研究,而非工业遗产旅游空间的生产,体现了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在旅游领域逐渐从关注“生产者”向关注“

45、消费者”转换的趋势。34(二)研究不足2022 年,我国工业遗产学界相关研究也表现出明显不足。其一是跨学科视角较有限。目前,研究成果主要聚集在“建筑科学与技术”这一学科领域,而城乡规划、旅游学、公共政策等与工业遗产关联性较强的学科,则产出较少,这不利于我国工业遗产学术话语体系的全面构建。其二是定量研究方法存在局限。以线性文化遗产研究为例,多借助 GIS 与 RS 技术、层次分析28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1 期如张红丽、严洁老旧厂房改造对周边房价的时空异质效应分析 基于特征价格模型与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的检验(城市问题2022 第 6 期 5765 页),赵沁娜、李航工业遗产改造

46、对周边住宅价格的溢出价值研究 以合钢厂为例(中国资产评估2022 年第 7 期 4349 页)。法、德尔菲法研究模型,部分学者采取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熵技术、单因素方差分析、DEMATEL 模型等方法,85但与此同时,方法固化问题明显,对于统计学、城乡规划学相关理论模型的探索广度不够。其三是质性研究主题有待拓宽,尤其是对于工业遗产与工业史、工业遗产美学、工业遗产与社会意识形态关系等理论议题,在 2022 年的研究成果中占比极少,传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也缺乏参与主动性,这也使得我国工业遗产研究长期为应用研究,缺乏扎实的理论探究与必要的人文关怀,造成了基础研究的缺位,5难免给人以“工业遗产无学”

47、之错觉。结结 语语2022 年对我国工业遗产研究而言确实具有时代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今后我国工业遗产研究指明了重要的方向,学界不但实现了较有显示度的理论创新,而且在学术梯队、学术团队建设上也呈现出了令人期待的成就,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总体而言,我国工业遗产研究经历了 20 年的发展之后,在 2022 年形成了更为健全的理论体系与更为开阔的研究格局。与此同时,2022 年的我国工业遗产领域确实也在不断衍生出新的热门话题。一方面,因北京冬奥会“首钢 Big Air”大跳台改造项目,工业遗产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工业遗产研究的时代价值也愈发凸显。另一方面,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工作依然

48、任重道远,以“国保”建筑郑州二砂厂险被改设为“方舱医院”为代表的新闻事件不断吸引全社会关注工业遗产的命运。但无论如何,当下现实环境确实为我国工业遗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这是 2022 年我国工业遗产领域得以呈现出丰富的研究成果的物质基础,也必将成为未来我国工业遗产研究重要的学术基础。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2021 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EB/OL.(2022-04-08)2022-12-08.http: 光明网.国家工业遗产全新标准拟定EB/OL.(2022-07-11)2022-12-08.https: 中国工业新闻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

49、出台,怎么理解工业遗产与工业旅游?EB/OL.(2022-08-29)2022-12-08.http: 中国政府网.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2-12-08.http: 韩晗.走向城市发展学的我国工业遗产研究(20022021)基于中国知网中文学术期刊论文的知识图谱分析J.文化软实力研究,2022(6):36-48.6 许丽君.基于“共轭理论”的工业遗存更新改造模式研究 以郑煤机地块更新改造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2(1):70-77.7 孙莹,曲翠萃,

50、孙至喆,等.“双碳”视野下首钢工业遗产文化资本保护利用的思考J.中国文化遗产,2022(3):28-35.8 徐天祎,杨欢,张斌,等.绿色共生理念下工业建筑遗产改造探究 以江南水泥厂改造为例J.居舍,2022(7):172-174.38韩 晗等 2022 年度中国工业遗产研究学术报告 9 王富海,阳建强,王世福,等.如何理解推进城市更新行动J.城市规划,2022(2):20-24.10 戚萌.文化自信视域下吉林省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70-73.11 孙淼,马雨墨,邝远霄,等.文化经济学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数字化转型J.中国文化遗产,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