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喜相逢纹样的历史演变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35320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喜相逢纹样的历史演变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喜相逢纹样的历史演变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喜相逢纹样的历史演变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80美学技术喜相逢纹样依太极图延展制作,将中华传统“偶”文化运用在装饰艺术领域,既展现了动静相随、变化统一的美学特征,也是解读特定历史时期人文、社会观念的重要理论参考。笔者梳理喜相逢纹样相关研究发现,目前该领域多数学者根据新石器时期陶纺轮上的喜相逢纹样来追溯其源流或探讨其精神内涵,对其特定历史时期的详细介绍也只集中在新石器时期与明清时期。吴卫以论证新石器时期陶纺轮上的喜相逢纹样为双鱼纹,点明喜相逢纹样是先民生殖崇拜的产物1。杨永波从符号学角度探究明清时期喜相逢的纹样形式2,杨妍均基于笔记小说对明清时期织物上的喜相逢纹样进行论述3。然而,对喜相逢纹样的系统论述较少。1 喜相逢纹样概述在中国传统

2、纹样中,喜相逢纹样又称推磨式、旋子法纹。它的结构类似太极图,以“S”形为骨骼构成一条虚拟的曲线,此线由外圈向中心回旋,穿过圆心将纹样一分为二,构成一正一反、阴阳相随的图案,兼具动态循环美和静态均衡美。构成纹样的图样还可根据需要任意搭配,人们常常将具有吉祥含义的图样组合使用,再加上纹样名称自带喜意,双喜叠加,更具喜庆祥和之意。2 喜相逢纹样的历史演变2.1 萌芽时期的新石器涡旋式图 1 陶纺轮纹饰喜相逢纹样的表现形式孕育于古人的原始宇宙观之中,易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4三五历记云:“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

3、日九变。”5由此可以看出,原始人民认为天地万物离不开阴阳,这些观念直接影响了古人的审美,也进一步造就了阴阳相随的喜相逢纹样。可考证的最早出土的喜相逢纹样出现喜相逢纹样的历史演变研究魏瑜薇,张毅(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摘要:目的:喜相逢纹样作为中国装饰艺术史中的重要纹样之一,寓意深刻,装饰载体十分广泛,无论是在金银器、瓷器、丝毛染织品,还是在石雕、壁画上都可见其身影。方法:文章以喜相逢纹样为研究对象,基于考古出土、历史文献和图像资料,探究喜相逢纹样的演变历程。结果:研究表明,喜相逢纹样最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期,它们常饰于陶纺轮和盆罐内底等圆形装饰区域,作二元交汇状概念图式

4、。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装饰载体的增多,喜相逢纹样开始出现在铁器、青铜器、漆器上,纹样轮廓也不再局限于正圆形,纹样题材的形态较之前更为写实,开始出现抽象动物题材。秦朝,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影响,总体艺术风格恢宏而又富于现实精神,因此这一时期的喜相逢纹样并不严格遵循“S”形骨线构图,出现了斜线式。至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希腊植物装饰和印度佛教造型等传入,喜相逢纹样造型开始发生变化,并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在漆器上最为常见。唐代物质的富足使人们逐渐开始注重精神追求,喜相逢纹样因此侧重于情感表达,有了“喜”的呈现,多用于金银器上,晚唐开始频繁出现在丝织品上。宋代,太极图广为流行,太极图式结合花草植物纹

5、成为宋代喜相逢纹样的主要表现形式,被广泛应用于织物、器物、壁画等载体上。明清时期,喜相逢纹样更加多元繁复,结构排列也有所变化,自由的团花形式取而代之。结论:文章通过文献调研法与实地考察法对喜相逢纹样的历史演变进行论述,以期完善喜相逢纹样研究体系,为现代喜相逢纹样的创新设计提供灵感。关键词:传统纹样;喜相逢纹样;历史演变中图分类号:J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3-0180-03181第 37 卷第 3 期 2024 年 2 月Vol.37 No.3February 2024艺术科技于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上,一般装饰在陶纺轮、盆罐的内底等圆形区域内,呈阴阳交合状。湖

6、北省天门市石家河出土的陶纺轮纹饰6,由深浅两色绘制出由边缘向内回环的螺旋式图形(见图 1),图形简练,作二元交汇状。可以想象,古人纺织时,纺轮上装饰的喜相逢纹样因快速旋转在视觉上浑然一体,这正是对天地阴阳混沌为一体的模拟。2.2 神采初具的先秦“S”式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工艺美术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装饰载体增多,喜相逢纹样开始出现在铁器、青铜器和漆器上。随着能工巧匠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喜相逢纹样也不再局限于正圆形,而呈现出形式化和抽象化的特征。民国二十四年刊行的尊古斋古兵精拓印有一把短戈(见图 2)7,其手柄末端处饰有两条蛇纹,两蛇首尾相接,构成相环而绕的喜相逢纹样。春秋战国时期,

7、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较大发展,喜相逢纹样在自由争鸣、彼此交流的背景下日益活跃,纹样形态日益趋向写实,并随着动物题材的流行及装饰纹样的具象化发展,开始有了些许生命气息。例如,湖南长沙出土的凤凰纹彩漆铜镜,两凤旋转对称,回首相望,别有一番趣味。图 2 蛇纹短戈2.3 庄重威严的秦汉斜线式秦王朝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纷争的局面,开创了一个相对统一的历史新时期,展现出恢宏、庞大而又富于现实精神的时代特色。这一时代特色促使喜相逢纹样呈现出严谨规范的风格,多为斜线式对称(见图 3)8,但构成纹样的两主体还呈首尾相接的反转状态,可谓实现了喜相逢纹样的演进。汉代是我国多民族统一的强盛时代,文化和经济都得到空前发展,

8、掀起了我国艺术发展史的第一次高潮,喜相逢纹样广泛见于此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等载体上。另外,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希腊植物装饰和印度佛教造型等传入,喜相逢纹样较之前而言多了几分流动与飘逸,呈现出秀骨清像之容。山东临沂云雀山出土的一件针刻云纹漆器,其上镌刻有云气纹,云气缥缈灵动,绘出一条清晰的“S”形骨线,但整体还处于斜截式骨架之中。安徽阜阳双古堆汝阴侯墓出土过一件草叶纹漆耳杯,草叶灵动纤细,宛如私语一般对弯相向,巧妙勾勒出一条隐约的“S”形骨线。图 3 秦 龙凤椭圆奁2.4 神形兼备的唐代动物式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呈现出繁荣、开放和包容的特点,逐渐开始追求人的主

9、体性地位。喜相逢纹样也随之变得生动活泼、华丽丰满,其多为具象动物题材,还出现了具有异域风情的狮子、石榴等题材,并开始注重情感表达,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喜”,多出现在金银器物上。例如,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弧腹银碗,内底两摩羯纹首尾相接呈现出标准的喜相逢纹样,于相互回首间流露出深深的情谊。晚唐时期,喜相逢纹样开始频繁出现在织绣品上,如法国吉美博物馆藏的红地彩绘团雁纹麻幡头,幡上有团雁纹,雁翅高展,体态圆润,以雁头的回首向往构成活灵活现的喜相逢纹样,饱含对相随相伴的美好祈愿。2.5 婀娜多姿的宋元植物式两宋文治天下,士人阶级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部分,其审美品格为宋代审美文化注入活力。“画者,文之极也。”

10、9绘画成为文人精神的绝佳表达载体,由宗教殿堂走向文人理想,绘画题材也由佛道人物转为山水花鸟。花鸟画的兴盛使植物纹样装饰在宋代日趋成熟10,喜相逢纹样也被植物题材所拥揽。随着宋代装饰纹样日益趋向写实,喜相逢纹样开始进入一个更细腻、更自然的时期,以新疆阿拉尔墓出土的重莲纹锦最为经典(见图 4)11,织物上印有一正一反182美学技术的莲花题材喜相逢纹样,两花缠绵相聚,花头却悄然回首,别有一番情趣。同时,随着宋代经济的繁荣和手工业的发展,喜相逢纹样的题材更加全面、载体更加丰富。三教合一的背景促进了太极图式的流行,又进一步为喜相逢纹样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太极图式结合花草植物纹构成宋代生动细腻的喜相逢纹

11、样,喜相逢纹样开始广泛出现在瓷器、壁画、植物、铜镜等各种载体上,并呈现出模式化的特点,但正是这种模式化加深了后人对喜相逢纹样的认知,使其从此作为范式纹样之一流传于世。图 4 宋代织物上的重莲纹2.6 自由随意的明清团花式明清时期,经过封建社会漫长的积累,生产力达到较高水平,商品经济日渐繁荣。金钱物欲淡化了人们对风雅闲适的渴求,喜相逢纹样一反宋代的清丽淡雅风格,变得华丽繁复,载体也更加丰富,大到建筑雕塑,小到瓷盘漆器都可见其身影。梳理大量历史文献,可以发现清代喜相逢纹样弱化了“S”形中心骨线的存在感,构图更加宽松,结构更加多样,花形图案没有固定的搭配方式,整体造型主要呈团状,并多点缀其他辅助纹样

12、,再配以浓烈鲜艳的色彩,形成繁复的视觉效果。以故宫博物院馆藏的乾隆年间的香色纳纱单袍为例,袍上绣有蝴蝶题材喜相逢纹样,两蝶展翅呼应,蝶翅绣有精美繁复的花纹,以规律的组合方式展现出规整又灵动的造型。四周还辅以牡丹等花卉,各花大小不同,疏密得宜,色彩明快,使得喜相逢纹样更加生动,整体构图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呈现出对称均衡的形式美。3 结语屈家岭文化的彩陶纺轮,萌芽于秦汉,发展于隋唐,成熟于宋辽,延续于明清,纵观喜相逢纹样的发展,可谓一个从多元化到程式化再到多元化的过程。其特征之一在于图案结构,构成纹样的两主体顺“S”形骨骼结构旋转对称构成单位整体,兼具动态循环美和静态均衡美,子纹样题材可以自由搭配

13、,呈包罗万象之势。纹样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和合精神与吉祥祈盼。笔者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喜相逢作为蕴含着对立统一与和合精神等深层民族心理的本土纹样,在吸收外来纹样特点的同时,又始终保持一种对文化同化的警觉。今后可从丝绸之路视域出发,以喜相逢纹样为切入点,探究本土纹样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演变特征及其变迁背后的社会内涵,以进一步拓展东西方文化交流下装饰艺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参考文献:1 吴卫.中国传统纹样“喜相逢”解读J.艺术评论,2010(12):97-100.2 杨勇波.明清时期“喜相逢”纹样艺术符号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2:22-81.3 杨妍均,陈芳.

14、从明清笔记小说探析织物上的“喜相逢”纹样 J.中国美术研究,2020(1):170-174.4 乔继堂.中国吉祥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308.5 于成鲲.中国原始神话与传说注解本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2:5.6 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 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1938-1984.7 杨妍均.明清服饰纹样“喜相逢”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7:13.8 陈振裕,胡志华.中国古代漆器造型纹饰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119.9 周积寅.中国画论大辞典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88.10 张晓霞.花鸟画对宋代植物装饰纹样的影响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7-19.11 蔡欣,赵丰.中国历代丝绸艺术:宋代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37.作者简介:魏瑜薇(1999),女,山东临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家纺服饰面料设计与文化研究。张毅(1967),男,江苏南通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家纺服饰面料设计与文化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