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白菜》中的生活--小议忻东旺的写生观.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3368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4.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菜》中的生活--小议忻东旺的写生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白菜》中的生活--小议忻东旺的写生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白菜》中的生活--小议忻东旺的写生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213 02 2023 北方美术NORTHERN ART 2023 02专题-时代与生活PARTICULAR SUBJECT TIMES AND LIFE存关系。作品中人物形象所呈现出的幽远沉静之感和整体画面所呈现出的一种沉郁冷峻与忧伤凄清之情皆依赖于张京生的色彩表达方式,而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蕴含着他对于生命、生存和哲学问题思考之后所提炼出来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观念。这种风格既有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理念在画面中的体现,同时也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画面上所呈现的独到思考。二、油画作品的哲学追问西方定义中,抽象与具象是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创作理念。抽象主义主张“艺术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

2、反映”,主张在艺术创作中注重心灵对外在事物的反映,在作品中蕴含着艺术家对于生命、生存和哲学的思考。具象艺术则更强调视觉的直观感受,主张画家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发现事物本质。具象与抽象没有绝对的界限,是可以相互依存共生的,它们都是从生活中得来,反映出艺术主体对社会、对现实生活和对历史思考的方法与深度。张京生的油画作品中强调人的主观意识,表现出对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的思考。他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用色彩意义加以表现;对画面构成形式进行分析与探索,使其油画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通过对人物精神面貌与生活状态等方面加以表现,从而使其油画作品中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色彩是绘画作品的灵魂,色彩的运用

3、在绘画作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是张京生画面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重视画面视觉感受,在造型和色彩上都相当有力度,并使它们得以完美结合。他在油画创作中把西方绘画传统中的具象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相结合,以油画材料为载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他运用这些方法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对色彩与画面构图所表现出来的美感具有非常深刻的见地。张京生作品中的色彩是抽象与具象相互交织与融合的,丰富多样而又有深度。他所运用的色彩技法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哲思内涵。这些绘画作品在其艺术创作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哲学思考和人文精神,具有前瞻性意义与深度思考的价值,这使其作品能够在当代语境中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4、。尤其是他对当下生活进行观察之后产生的一种强烈情感,对于现实语境中艺术语言与审美形态、当代艺术精神,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所做出的思考,使张京生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强烈、深邃,却又充满生命活力与张力的艺术意义。艺术是表达原始情感的方式:孤独、痛苦,以及不计其数的人类情感。在所有问题仍旧悬而未决的情况下,要如何守住信念,越过外界的刺耳纷扰和内心的恐惧,从而创作出最棒的作品,是艺术家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说,张京生是从现实语境中升华出了对生命与生存、哲学与文化精神,以及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一种思考,这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人文价值和内涵意义。自寻烦恼我和我,我和你,我和系列作品是在对

5、现实语境中的哲学思考和文化精神以及当代艺术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探讨后的结果,它们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强烈的情感内涵。众所周知,一种有形的意象可以赋予一幅图画一个概念意蕴,但概念意蕴和美学意蕴的结合,并不会直接影响一幅图画的品质。一张绘画作品,给了我们一些明确的定义,给了我们一种有形的颜色和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给了我们比艺术更多的东西。艺术作品的优劣,并不在于呈现了多少不同的含义,而在于那些含义的强度与深度。这种独特而又富有价值意义的效果往往是很多艺术家所难以做到的,也是张京生在油画创作过程中所要坚持和追求的目标与方向。作为一名从事美术教育与研究工作多年的艺术家,他在油画创作过程中仍然保持着对自身

6、艺术道路的不断探索与追求,并在其油画创作过程中体现出了对哲学思想、文化精神以及生命与生存等问题的思考,这些都成为其作品独特审美形态以及价值意义所在。三、结语在当今时代,艺术家已经不再满足于只了解中国绘画,而是要了解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以及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对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传统进行深入挖掘,了解我们民族文化中最深层的东西,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再创造。纵观张京生的油画创作,可以发现他在抽象与具象之间、形与意之间的探索,是一种艺术中的意义与哲学追问共生关系的体现。他强调了生命和存在的价值,从而使画作具有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他把抽象与具象之间的色彩意义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与探索,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活力

7、。这不仅对中国油画发展有积极意义,同时也为中国油画在当代社会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应有之义,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神韵、构图、意境等艺术精神运用到油画创作中,使之相得益彰,形成别具一格的油画作品,这对于中国油画表现民族特色、反映中国艺术精神、表达中国传统内涵,是一次十分有益的探索,也是张京生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注释:摘自美 特里巴雷特的为什么那是艺术当代艺术的美学和批评,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8年,第321页。参考文献:1张京生.画外的景观偶发逻辑的意义J.当代油画,2015(04):38-43.2张京生,金山.绘画异化的理由张京生访谈录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4(01):12-

8、19+3.宁婷婷: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艺术系讲师(责任编辑:赵 纯)白菜中的生活小议忻东旺的写生观Life Reflected in Chinese Cabbages:On Xin Dongwangs View of Painting from Nature沈 琪/Shen Qi忻东旺不同年份的写生白菜作品,在艺术市场上一度供不应求,忻东旺也曾因此笑言自己是“靠卖白菜为生”。白菜并非稀有菜品,以其入画的画家也不在少数,何以忻东旺画的白菜会受到人们如此青睐呢?对此,忻东旺认为,自己画的白菜之所以畅销,是因为白菜在民间具有高洁清廉和富贵招财的双重象征意味,贴近大众生活,因此雅俗共赏。显然,忻东旺的解释

9、只是表明了白菜的社会属性,对自己所画白菜的热卖现象却是避而未谈。事实上,对白菜这种中国北方家家户户过冬必备的食物,农民出身的忻东旺有着难以言说的感情。他曾经说过,没有思想支持的技艺如同没有精神统帅的军队,为谁而战不明确,战斗力必然衰竭。艺术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技艺也必然衰竭。1以忻东旺所画的白菜而论,其中展现出的对白菜的平凡特质的细致描绘与深刻理解,恰是画家对普通人生活的深切关注。在中国有六七千年种植历史的白菜,多分布于华北地区,产量高,易储藏,且一年四季都能种植,因而价格低廉,是名副其实的“平民菜”。又因白菜可跟多数美味菜肴搭配,是有名的“百搭菜”,故而在北方冬天餐桌上可谓十分常见。早些年冬

10、季蔬菜供应不足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囤上一些,因而形成了北方冬季的一个独特景观:在走廊,在墙头,在院脚,或竖立或平躺,一层层一摞摞,都是各家存储的白菜,平常得就如人们日常的生活,随处皆在又毫不起眼。白菜古时称“菘”,因味美而得文人赞美,“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2,北宋范成大的这首冬日田园杂兴盛赞冬日白菜比蜜藕还要香甜。大美食家苏轼眼中的白菜更是美味之极:“白菘似羔豚,冒土出熊蹯。”3直接将白菜与小羊羔、熊掌相媲美。白菜还具有药用价值,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说“白菜汁,甘温无毒,利肠胃,除胸烦,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嗽”,并说“冬汁尤佳”4。不仅是文人赞美白菜,在明清画家所作的一些果蔬图

11、中也可常见白菜的身影。近代白石老人尤喜作白菜,有大量相关作品存世。对于画白菜这件事,忻东旺也是很热爱的,并因热爱而在其作中呈现出别样的丰富。在他笔下,那些形态各异的白菜,有的以菜白示人,有的菜叶显露,或正或侧,亦白亦翠。从前面看,白菜帮充满水分,质地清脆偏硬。往后看,白菜叶有的无从表现,有的长势喜人却渐渐发黄,有的也要被其他白菜压上一压。我们可以见到,在忻东旺所画的“白菜”系列作品中,白菜并不都是完全翠绿的、新鲜的,更不是那些在超市里精心挑选的没有老叶、烂叶的完美白菜,其中不乏发黄或是干枯的叶子,一如平常人家那从菜地里拔出来后略做收拾即储存备用的白菜。对忻东旺而言,每一棵白菜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

12、体,有的茎叶外展,有的茎叶内收,有的根系饱满,有的略显单薄像一个个鲜活的平凡、普通的人。画家的描绘没有丝毫的刻意美化修饰,那些白菜根系间的泥土似乎是农人干活时蹭到身上的草灰或泥垢,也许会有些灰头土脸的感觉,但那正是生活留下的真实痕迹,其叶之鲜活或枯黄,恰似普通人的生活,虽有不同的发展境遇与表现,却依旧在平常中。这就是忻东旺的白菜所要展示的真实,也是他对平静、平凡的乡村生活的体验与认识。在艺术的呈现中,很多人都想要追求最完美无瑕的一面,但是忻东旺追求的是不加矫饰的真实与纯粹。忻东旺笔下的白菜尽管环境恶劣天气寒冷依然面目翠绿,即使叶子蔫萎,白菜帮依然挺直,即使外面的叶子枯萎了发烂了,中间的菜心依然

13、清脆爽口。这样的感觉我见过,是无钱无势依然乐得自在的普通人,是被现实压垮依然坚守内心的底层人,是日日奔波依然昂首挺胸直面岁月的平凡人他们尽管受到了生活中风风雨雨的摧残,眼里依旧有光,依旧热爱生活。忻东旺生长在北方的乡村,对农民生活和农作物有更深切的感受和认识,所以他要通过这种不加修饰的描绘,把岁月的点点印记,在最朴素的白菜中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他曾这样说道:“画白菜是我生命中最朴素的选择,也是生活中平淡的境遇。选择它表明了我的一种生活态度和艺术的情怀。另外这也是我对油画语言最简单的体验,油画颜料的黏稠、笔意所表现出白菜的生命特征是最令我着迷的。”5为了达成这样的真实,忻东旺一直坚持写生。与那种

14、精细描绘的画风不同,忻东旺用刮刀宽大的刮痕形成斑驳的肌理,既有菜帮的紧致又有菜叶的蓬松,在厚实凝重的画面中,白菜灿然若真。虽然纯熟的技巧令人惊叹,忻东旺14 专题-时代与生活02 2 0 2 3 北方美术忻东 旺白 菜 布 面 油 彩 忻东旺白菜布面油彩65 x50cm 2007年 50 x 60cm 2012年却说这只适来姒于农民丄在墙I:刮腻+的感觉。6以此而 观.作为新现实.卞义画家.忻东旺以白菜久画固然贴近生 活.M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正在于这样的作品在细节与技 巧中都能体现出人的平凡和可贵.观众可以在这S 作品中感 受到白菜的真实与纯粹.以及如同自身样的真实人生。1 斤东旺用最普通的

15、白菜形象展现出深刻的人文.卞义情 怀,在这些朴素的画面中,我们感受到的&对平W大众的关 注、对人的尊重、对生命万物的欣赏与热爱.W此他的画面 平静而闪着光辉。人似白菜.白菜喻人.忻东旺的 白菜 适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写照.他们生于土地.生而平凡。他 们)力经生活风雨面n沧桑.生活磨砺了他们.而经丨力也丰富 着支撑着他们,恰似白菜上一条条交横的白莲,是成长的痕 迹。忻东旺的作品没有华丽的粉饰.没有矫揉造作.他以极 平常的题村、接近生活的现实.卞义绘画方式描绘了棵棵平 凡的、生动的、真实的白菜。以物观人,寄情于画,作品描 绘了作为平凡人自身的美好特质.这适 白菜带来的体 悟.也适千千万万个普通人w之

16、而起的感动。作为艺术家的忻东旺.-面感受着生活带来的辛苦与 艰 难.面也感受着万事万物的生命与美丽。他曾说过.自己在画白菜、桃+、石榴这炎小品时.已然超出了描 孽自然的范畴.把对象3 成个像人样在不断变化的生 命体。1因此,从小家庭生活贫困、早已认清现实的忻东 旺并未W挣钱就潦草画画.也并不W“耑白菜为生”的说 法而感到难过。他总能在.K中找到自己的关注点.也不会 丨大丨此对自己的.卞要U常创作有丝毫放松。他认为毕竞画画 并不适只为了卖钱.难道不赚钱就不画画了?忻东旺认真 对待每幅画.从来没有敷衍;eL-面生于现实.-面 心 存理想.这也适我们大多数人真实生活的写照。他所画的 白菜.W体 现

17、出 人 的“热爱”而 可 贵 中 所 具 有 的 人 文 情怀和人性力量,使每一个人都好像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 子,从而引发人们去反思我们的社会,反省我们自己。忻东旺曾在自述中这样写道:“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 人文关怀的精神.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民族的气质.我希 望我的绘画具有3 代文化的深度.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人 炎审美的教养”7而这样的作品本身就带有满满的善 意.他以劳苦大众喜闻乐见的现实.卞义创作方式刻画了普忻东旺 白菜 布面油 彩 65 x50cm 2006年通群众.也传达了普通人民的生产生活精神.体现了对底 5 人民的尊重弓关切:这样的作品.W为体现出人的“善 意”而可贵.具有强烈的人性的

18、感染力。对此.水天中评 价道:“对于中国文学艺术来说.底5 民(特别适背井 离乡的农民)总适会引发某种丨力史联想以质朴而具有 f性 色 彩 的 写 实 手 法.创 造 了 新 颖 的 底 形 染.这 适 忻东旺对3 代中国绘画的丨力史性贡献。”s1 斤东旺是如此地热爱生活,即使生命走至最后一程,他也没有绝望过.也不曾低落消迷。忻东旺淋巴癌住院_ M,朋友送来了束郁金香,忻东旺召着这束来自祝福的花 说:“叶+有力地蔟拥着脆弱的花.就像亲人在护持他的生 命。”于 他 催 促 夫 人 赶 紧E家取来纸笔画下了这束花.取 名 生命的托举。他展示出的积极的人生倍号和人与人 之M的关切与爱.反映了 对生命

19、的热爱与追求.这也适他 在“白菜”系列写生作品中给我们传达的艺术.卞张:带着热 爱感语人M的-切.带着热爱感受着身边的人和生活本身::参考文献:1 金思梦.t 志勇+忻东旺不甘干现实J.市场周刊(艺术财 经),2013(01):66-73.2 王小雄白菜史话J.当代蔬菜,2 5(5):46.3 冬吃白菜除烦生津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2016(23):68.4 王昊鑫乾隆白菜J.华北电业,2022(01):73.5 施洪敬.浅析忻东旺油画艺术D .烟台:鲁东大学,2013.6 陈敏思,陈顺和.忻东旺对弗洛伊德绘画语言的借鉴与创新J.晋中学院学报,2022,39(03):25-28+35

20、.7 肖惠敏.忻东旺写实油画中的本土性和民族精神追求J .美 术文献,2022(04):72-74.8 忻东旺我的自述J.晋中学院学报,2014(02):1-5+13+126.沈 琪: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责任编辑:赵 纯)108海外美术研究02 2023 北方美术旁边的货真价实的科鲁兹汽车。通过引入物的实体,照片中工人们所制造的产品以可触可感的形式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它生动地提醒金属框架之中的工人和框架之外的观众:工业流水线上的汽车,既是他们的幸福之因,又是他们的不幸之果。汽车,改变甚至统治了照片里那些工人们的生活。人类驱使汽车,反过来也可以被汽车所驱使。虚拟和现实,借由汽

21、车实体的入侵与在场,成为拉康笔下的“镜像”。观众穿梭在最后的科鲁兹当中,获得了一种跨越边界、多重叙述的审美张力。有意思的是,在我多次走访和调研维克斯纳艺术中心的过程中,我发现拉托娅的最后的科鲁兹是相对来说人气最高的一个作品。观众们三五成群近距离观赏、触摸并穿梭往返于作品所建构的时空。但是,观众们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一辆崭新的科鲁兹汽车,而不是拉托娅精心拍摄并经过后期处理的摄影照片。维克斯纳艺术中心里所陈列的汽车,就是很多年前杜尚摆在博物馆的男用小便池的翻版。只不过拉托娅在杜尚“解构传统”的基础上又多走了一步。最后的科鲁兹这部作品的高明之处是:它由艺术家创作的视觉艺术以及商店里买来的汽车共同组成。

22、拉托娅把观展的选择权,交换给了观众,她没有在导览和作品说明里对此进行任何具有倾向性的提示,而是给予观众充分的互动自由。面对视觉艺术与工业产品的并列展览,观众们用脚投票,纷纷忽视了金属框架上的照片及其详细的叙事文本,而是对于那辆最新款的科鲁兹汽车表现出了巨大的热情。工业时代的流水线里可复制和批量生产的既有现成物品,吸引了展厅里绝大多数的流量与注意的目光。反倒是艺术家通过“人工”创作、倾注心血的、传统意义的视觉艺术作品却少有人问津,这是当代艺术对于所谓“传统”的戏谑与反讽。七、结语安汉密尔顿、霍尔泽、玛雅林、萨迪本宁以及拉托娅都是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及其附近地区)的国际知名女性艺术家。她们的作品代

23、表了五大湖地区,乃至整个北美当代艺术的前沿和高峰。她们用艺术创作鼓励甚至强调观众的参与互动,取消了传统艺术接受美学里的距离与深度,将观众的在场也纳为作品的一部分。当代艺术的越界性与互动性,使得她们的作品变成了复杂的、有生命的景观,进而弥合并重叠了绘画与文学、绘画与影像、绘画与雕塑、绘画与戏剧的分野。她们用充满争议与模棱两可的观念输出,去启发观众的哲学思考;她们用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既有的现成物去削弱甚至取代传统的视觉艺术品,使得当代艺术不仅来源于生活且能够反作用于生活。注释:Terry Smith.“The State of Art History:Contemporary Art.”The Ar

24、t Bulletin,Vol.92.No.4,2010,pp.366-383.Susan Wyngaard.“Living in Peter Eisenmans Library,or Managing the Mundane in Postmodern Paradise.”Art Documentation,Vol.15,No.2,1996,pp.37-39.Peter Eisenman.“Eisenmans Doubt.”LOG,No.13,2008,pp.185-191Mary McLeod.“Architecture and Politics in the Reagan Era:From

25、 Postmodernism to Deconstructivism.”Assemblage,No.8,1989.pp.22-59.Peter Eisenman.“The End of the Classical:The End of the Beginning,the End of the End.”Perspecta,Vol.21,1984,pp.154-173.Paul Goldberger.“The Museum That Theory Built.”The New York Times,5 Nov.1989.Thomas Patin.“From Deep Structure to a

26、n Architecture in Suspense:Peter Eisenman,Structuralism and Deconstruction.”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Vol.47,No.2,1993,pp.88-100Amei Wallach.“A Conversation with Ann Hamilton in Ohio.”American Art,Vol.22,No.1,2008,pp.52-77.Steven Goldsmith.“The Readymades of Marcel Duchamp:The Ambiguities o

27、f an Aesthetic Revolution.”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Vol.42,No.2,1983,pp.197-208.Ann Hamilton.“The Event of a Thread.”PAJ:A Journal of Performance and Art,Vol.35,No.2,2014,pp.70-76.Mary Katherine Coffey.“Histories that Haunt:A Conversation with Ann Hamilton.”Art Journal,Vol.60,No.3

28、,2001,pp.10-23.Karen Barad.Meeting the Universe Halfway:Quantum Physics and the Entanglement of Matter and Meaning.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7,p.183.Seth Cohen and Jenny Holzer.“An Interview with Jenny Holzer.”Columbia: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No.15,1990,pp.149-159.Jenny Holzer and Lili

29、 Kobielski.“Xenon for Baltic.”Columbia: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No.57,2019,p.101.Carter Ratcliff.Jenny Holzer.The Print Collectors Newsletter,Vol.13,No.5,1982,pp.149-152.Ulrich Beck.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Los Angeles:Sage,2009,p.54.Gordon Hughs.“Powers Script:Or,Jenny Holzers Ar

30、t after Art after Philosophy.”Oxford Art Journal,Vol.29,No.3,2006,pp.419-440.Daniel Inquiry.“Maya Lin and the 1960s:Monuments,Time Lines and Minimalism.”Critical Inquiry,Vol.22,No.4,1996,pp.679-709.Kirk Savage.“The Obsolescence of Sculpture.”American Art,Vol.24,No.1,2010,pp.9-14.Brumo Latour.Reassem

31、bling the Social: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p.238.Dina Deitsch.“Maya Lins Perpetual Landscapes Storm King Wavefield.”Womans Art Journal,Vol.30,No.1,2009,pp.3-10.Linda Yablonsky.“Sadie Benning.”BOMB,No.44,1993,pp.18-20.Sadie Benning.“Flat is Beautifu

32、l.”PAJ:A Journal of Performance and Art,Vol.24,No.2,2002,pp.28-29.Bill Horrigan.“Sadie Benning or the Secret Annex.”Art Journal,Vol.54,No.4,1995,pp.26-29.Matthew Causey.Theater and Performance in Digital Culture.New York:Routledge,2006,p.96.Lex Morgan Lancaster.“The Wipe:Sadie Bennings Queer Abstrac

33、tion.”Discourse,Vol.39,No.1,2017,pp.92-116.Kellie Jones and LaToya Ruby Frazier.“Witness:The Unfinished Work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s.”Aperture Quarterly Journal,No.227,2017,pp.20-27.LaToya Ruby Frazier.“The Notion of Family.”The Massachusetts Review,Vol.56,No.1,2015,pp.73-80.周宏亮: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美学博士(责任编辑:蒙佳亮)忻东旺 白菜 布面油彩 6550cm 2009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