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元评价检测(二)
(第五单元 第二、三章)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5·荆州质检)体育锻炼对关节的影响很大,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体育锻炼能增加关节的灵活性
B.体育锻炼能增加关节的牢固性
C.体育锻炼能增加关节周围的肌肉数量
D.体育锻炼能加强关节的延展性
【解析】选C。本题考查体育锻炼对关节的影响。体育锻炼可使关节软骨增厚,提高了关节的缓冲能力;关节囊和韧带等胶原组织增生,抗拉伸的能力增强;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增强,使关节牢固性增大;还可使关节囊、韧带及关节周围的肌肉延展性增大,增大关节的灵活性。关节周围的肌肉数量不会改变。
2.下列属于骨骼的是 ( )
A.胫骨 B.腓骨 C.肱骨 D.下肢骨
【解析】选D。本题考查骨骼的概念及判断。骨骼是多块骨通过骨连接而形成的整体,胫骨、腓骨和肱骨都是单块的骨,下肢骨则是由股骨、膝盖骨、胫骨、腓骨等多块骨形成的整体,属于骨骼。
3.(2015·晋江质检)骨在运动中的作用是 ( )
A.杠杆作用 B.动力作用
C.支点作用 D.调节作用
【解析】选A。本题考查骨在运动中的作用。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后收缩,牵拉所附着的骨绕关节活动,从而使躯体产生运动,可见,在运动中,骨相当于杠杆,关节相当于支点,骨骼肌提供动力。
4.(2014·广东学业考)下列关于人体运动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运动系统由骨骼、关节、骨骼肌组成
B.关节由关节头、关节腔和关节软骨组成
C.骨骼肌既可以牵拉骨,又能推开骨
D.人体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的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分析。
【解析】选D。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骨骼肌组成;关节由关节头、关节窝、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骨骼肌收缩只能牵拉骨,不能推开骨;当骨骼肌接收神经传来的刺激后收缩,牵拉附着的骨绕关节活动产生运动,故人体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的。
5.某人骑车摔伤,其腿部肌肉完好无损,结果出现小腿肌肉瘫痪现象,造成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
A.小腿相应的关节受到损害
B.控制小腿肌肉的神经受到损害
C.肌肉内的乳酸太多
D.小腿肌肉内的血管受到损害,使肌肉供血不足
【解析】选B。骨骼肌只有接收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才能收缩,如果支配肌肉的神经受损伤,无法将神经冲动传递给骨骼肌,则该骨骼肌将无法收缩进而不能产生运动,出现瘫痪现象。
6.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B.关节能够活动
C.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D.运动都是由运动系统独立完成的
【解析】选D。本题考查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相连形成骨骼;关节是能够活动的,在运动中相当于支点;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大部分;运动主要靠运动系统完成,但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互动探究】
(1)上题中提到的骨骼是由什么组成的?举例说明它与骨的关系。
提示: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相连形成骨骼;如脊椎骨是单块的骨,而脊柱则是由20多块脊椎骨通过椎间盘相连而形成的一个整体。
(2)上题中的肌腱和肌腹主要属于哪种组织?一块骨骼肌属于组织还是器官?
提示:肌腱属于结缔组织,肌腹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属于肌肉组织;一块骨骼肌是由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和上皮组织按照一定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属于器官。
7.(2015·西安质检)不属于动物行为的一项是 ( )
A.鸟儿鸣叫
B.鲸鱼“喷”水
C.狼捕食,鹿奔跑
D.避役经常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体色
【解析】选B。本题考查动物的行为。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生存和繁衍后代的活动,叫做动物的行为。鲸鱼“喷”水是在进行呼气,是自身的生理活动,不属于动物的行为。
【拓展归纳】
(1)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
(2)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
(3)动物的注目凝视、静止不动也属于动物的行为。
(4)动物体内的生理活动,如心跳、消化、呼吸等不属于动物的行为。
8.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
A.海狮表演顶球
B.小猪吃奶
C.鸡听到主人叫唤后赶来吃食
D.黑猩猩叠木箱摘香蕉
【解析】选B。本题考查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小猪吃奶是生来就有的,受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本能活动,属于先天性行为。海狮表演顶球、鸡听到主人叫唤后赶来吃食和黑猩猩叠木箱摘香蕉,都是动物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积累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都属于学习行为。
9.(2014·龙岩学业考)刚出生的小袋鼠掉在母袋鼠的尾巴根部,它可以靠本能爬向母袋鼠腹部的育儿袋,从育儿袋中吃奶。根据行为的发生来看,这种行为属
于( )
A.学习行为 B.先天性行为
C.取食行为 D.防御行为
【解析】选B。本题考查动物行为的类型。由题意可知,该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先天性行为。
10.小宇同学和几位好朋友在看马戏团表演时,发现马戏团的狗能用叫声表演“算算术”,狗的这种行为是 ( )
A.学习行为 B.遗传行为
C.先天性行为 D.A、B、C都不对
【解析】选A。马戏团的狗能用叫声表演“算算术”,这种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而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新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11.如图是同一实验条件下不同的动物所需要的“尝试与错误”次数的曲线图,由此可知下列行为的生理基础由简单到复杂的是 ( )
①蚯蚓走迷宫 ②猩猩设法取高处的香蕉
③鸡绕道取食 ④小学生的识字学习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①③②④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
(1)识图:认真观察曲线图,找出动物种类与“尝试与错误”次数的关系。
(2)分析作答:根据图中数据关系,结合生活实例分析作答。
【解析】选D。本题考查动物的学习能力。由图中曲线及数据可知,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蚯蚓最低等,鸡次之,猩猩较高等,人最高等。
12.(2015·重庆质检)小狗在人们训练下,能够在一定地点取食、大小便,这种行为属于 ( )
A.先天性行为 B.学习行为
C.社会行为 D.防御行为
【解析】选B。经过训练的小狗能够在一定地点取食、大小便,这种行为不是小狗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不断学习、训练和积累经验形成的,属于学习行为。
13.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蚂蚁主要是用哪种“语言”进行交流
的 ( )
A.跳舞 B.气味 C.声音 D.表情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蚂蚁的感觉器官的特点分析。
【解析】选B。蚂蚁的触角是它的感觉器官,具有触觉和嗅觉作用,因此,蚂蚁可通过触碰触角和感知气味进行个体间的信息交流。
14.蝶蛾类昆虫的雌虫,体表的腺体能够分泌吸引雄虫的物质——性外激素,用性外激素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是利用了 ( )
A.昆虫的取食行为
B.昆虫之间的通讯
C.昆虫的学习行为
D.昆虫的迁徙行为
【解析】选B。本题考查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及应用。蝶蛾类昆虫通过雌性个体释放的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吸引雄虫前来交尾繁殖后代,人们根据这一特点,利用性外激素引诱雄虫,集中灭杀,能够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这是充分利用了昆虫间的通讯。
15.(2014·菏泽学业考)以下有关动物运动和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关节囊使关节更加牢固
B.海豚顶球表演是一种学习行为
C.蜜蜂利用舞蹈传递食物信息
D.蚂蚁不具有社会行为
【解析】选D。蚂蚁营群体生活,各个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群体由蚁后、蚁王、工蚁和兵蚁组成,它们之间有等级之分,相互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具有社会行为。
16.(2014·泉州学业考)蜂巢中,蜜蜂的数量可达几千只,蜂后负责产卵、雄蜂交配、工蜂采蜜。这些行为从发生看是先天性行为,从功能看是社会行为,判断这两种行为的依据分别是 ( )
A.与生俱有,数量多 B.与生俱有,分工合作
C.学习获得,数量多 D.学习获得,分工合作
【解析】选B。蜜蜂的群体中,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从获得途径来看,这是蜜蜂与生俱来的先天性行为,从功能上看,它们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具有社会行为。
17.(2014·长沙学业考)昆虫的雌虫能分泌一种物质,吸引雄虫前来交尾。我省农业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在农田中设点诱杀雄虫。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雌虫分泌的是性外激素
B.雌雄虫交尾是无性生殖
C.这种信息传递方式是声音
D.这种灭虫方法会污染环境
【解析】选A。昆虫的雌虫能分泌一种物质,吸引雄虫前来交尾,这种物质实际上是一种性外激素,通过气味进行个体间的信息交流。
18.我们必须保护青蛙,其意义在于 ( )
A.青蛙体表有颜色,适于观赏
B.青蛙的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
C.青蛙预测天气变化
D.青蛙能捕食大量害虫
【解析】选D。青蛙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能够捕食大量农业害虫,是庄稼的保护神,因此,我们要大力保护青蛙。
19.如图表示草原上狼和野兔的数量变化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 )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
(1)识图:认真观察图中的曲线,明确两种动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
(2)分析:根据狼与野兔之间的捕食关系,分析图中的曲线。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理解和运用。草原生态系统中有草→野兔→狼的食物链,当狼的数量增加时,野兔的数量会减少,当野兔的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狼因缺乏食物而减少,因狼的减少,野兔的数量又会增加,这正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体现。
20.(2014·临沂学业考)关于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 ( )
A.动物可以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B.进入动物体内的食物经过消化释放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物质
C.动物的遗体或粪便经过分解者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
D.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组成自身物质
【解析】选B。动物可以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动物的遗体或粪便经过分解者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组成自身物质;进入动物体内的食物经过消化,变成小分子物质,此过程不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物质。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共60分)
21.(6分)将左栏的动物行为类别与右栏的实例连在一起:
A.取食行为 a.麋鹿争斗
B.攻击行为 b.蜜蜂采蜜
C.防御行为 c.孔雀开屏
D.繁殖行为 d.大雁南飞
E.迁徙行为 e.狼群围猎
F.社会行为 f.壁虎断尾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的行为。麋鹿争斗属于攻击行为;蜜蜂采蜜属于取食行为;孔雀开屏是雄孔雀向雌孔雀求偶繁殖,属于繁殖行为;大雁南飞是迁徙行为;狼群围猎能够借助群体的力量,更好地获取食物,属于社会行为;壁虎断尾,借助断尾吸引敌害的注意,自己借机逃跑,属于防御行为。
答案:A-b B-a C-f D-c E-d F-e
22.(11分)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读图,填出各部分名称:
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
(2)骨骼肌有受到刺激而收缩的特性,但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________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________活动的。
(3)关节对运动的意义是:在运动中起________的作用。
(4)屈肘时(图甲)肱二头肌________,肱三头肌__________;
伸肘时(图丙)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________。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
(1)识图:认真观察每一幅图片,准确识别各序号代表的结构名称。
(2)分析作答:根据图中各结构的名称,与其功能相联系,综合作答。
【解析】本题考查关节、肌肉的结构及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1)由图可知,②是肌腹,③是肱二头肌,④是肱骨,⑥是关节头,⑦是关节窝。
(2)骨骼肌收缩只能牵拉所附着的骨绕关节活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3)运动时,骨骼肌收缩牵拉所附着的骨绕关节活动产生运动,因此,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的作用。
(4)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牵拉前臂骨绕肘关节向内翻转完成屈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牵拉前臂骨绕肘关节向外翻转完成伸肘。
答案:(1)肌腹 肱二头肌 肱骨 关节头 关节窝
(2)推开 配合 (3)支点 (4)收缩 舒张 舒张
23.(12分)(2014·德州学业考改编)阅读下列短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春天到了,森林里一派生机勃勃,在这个美好的季节,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召开了。许多动物都来参加,有的当运动员,有的当拉拉队员,有的当观众。看,鹅、鸭游泳比赛开始了。游泳池里,一只白鹅和一只白鸭昂首挺胸做准备。裁判小熊猫举起发令枪,高喊一声“预备——‘砰’!”的一声枪响,鹅和鸭奋力向前游去,真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啊!它们都使劲摆动翅膀,拨着脚掌,游呀游呀,一会儿鸭子落后了,鸭子拉拉队员们高喊:“鸭子加油、加油!”白鸭拼命向前,赶上了。白鹅也不服输,在一片“加油”声中,白鹅又冲上去了。它们你追我赶,谁也不甘心失败。到了最后,白鹅抢先一点,得到第一名。
接着,猴子和松鼠比赛爬树,狐狸和梅花鹿赛跑,狗熊和大熊猫摔跤……每项比赛都十分精彩。每届森林运动会,都是以哺乳动物为主角的盛会,各种动物都发挥着自己的特长、优势,表达着对生命和健康的热爱,体现出大自然的和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剑齿虎、猛犸象等很多种动物退出了比赛,运动场上再也看不到它们的身影。
(1)短文中提到的鹅鸭适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外形特征主要是____________。
(2)哺乳动物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它们的运动系统都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的。
(3)马戏团表演时可看到,驯兽员一声令下,“狗熊踩单车”“小狗算算术”“老虎钻火圈”……一些动物会做出很多不可思议的动作。动物个体完成这些复杂的动作,都是由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系统的支配和其他系统的辅助下共同完成的。
(4)“狗熊踩单车”“小狗算算术”“老虎钻火圈”都属于动物的________行为。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运动及动物的行为。
(1)鹅鸭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外形特征主要是趾间有蹼,利于划水。
(2)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骨和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连接形成骨骼。
(3)动物的运动不是仅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的,还要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在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的配合下完成。
(4)“狗熊踩单车”“小狗算算术”“老虎钻火圈”等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训练和积累经验逐渐形成的,属于学习行为。
答案:(1)趾间有蹼 (2)骨骼 骨骼肌
(3)运动系统 神经 (4)学习
24.(10分)实验探究题:
实验1:用线吊着一只小蝗虫逗引一只饥饿的蟾蜍,蟾蜍会立即张口把小蝗虫吃掉。
实验2:换成用线吊着一只形状和颜色都很像大野蜂,但却没有毒刺的盗虻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会像对付小蝗虫那样吞掉盗虻。
实验3:接着用线吊着大野蜂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仍是张口去吞,不过,大野蜂蜇了一下蟾蜍的舌头,蟾蜍立刻把大野蜂吐了出来。
实验4:再次用大野蜂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伏着头不予理睬了。
实验5:改用盗虻再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也不去吞吃了。
实验6:最后,还是用线吊着小蝗虫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又把小蝗虫吃了,显示出蟾蜍并没有吃饱。
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实验1、2、3说明了蟾蜍有捕食昆虫的本能,这是______________行为。
(2)实验4说明了蟾蜍通过____________,对大野蜂有了识别,因而不再吞吃,这是____________行为。
(3)实验5说明了由于蟾蜍是两栖动物,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比较____________。
(4)实验6证明了蟾蜍在实验3、4、5中确实建立起新的____________。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
(1)审读实验步骤:认真阅读实验的每一步骤,将其实验现象与动物行为相联系。
(2)区别两种行为:明确哪种现象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哪种现象是生活经验。
【解析】本题通过实验探究考查蟾蜍的行为。
(1)蟾蜍有捕食昆虫的本能,这是蟾蜍生来就有的,受体内遗传物质控制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2)实验4说明了蟾蜍第一次吞食大野蜂被蜇后,再次看到大野蜂后,不再吞食,这是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积累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3)改用盗虻再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也不去吞吃了,说明蟾蜍的学习能力比较低,没有真正分清大野蜂与盗虻。
(4)实验6证明了蟾蜍不敢吞食大野蜂和与大野蜂相似的盗虻,说明在实验3、4、5中确实建立起新的学习行为。
答案:(1)先天性
(2)生活经验(学习) 学习 (3)低
(4)生活经验(学习行为)
25.(13分)在一个草原上生活着草、野兔、牛、羊、狼等生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__,消费者是________,分解者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冬天,草减少,野兔的数量____________,狼的数量__________;春天雨量充沛,草增多,此时野兔等草食动物的数量__________,狼的数量____________。在一般情况下,这些生物的数量在一年中虽然有些变化,但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____。
(3)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曾组织过大规模的猎捕狼的活动。随后野兔数量剧增,草场退化。引起野兔剧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态平衡。
(1)由题意可知,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草,消费者是野兔、牛、羊和狼,分解者是细菌、真菌。
(2)冬天,草大量减少,野兔由于食物的缺乏,数量也会减少,狼的食物减少,导致其数量也减少;当春天雨量充沛,草增多,野兔的食物充足,会大量繁殖导致野兔的数量增多,狼的食物充足了,其数量也会增多。一年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作生态平衡。
(3)牧民组织大规模的猎捕狼的活动,使狼的数量减少,失去了对野兔的制约,会使野兔大量繁殖而数量剧增。最终对草场造成严重破坏,使草场退化,可见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遵循生态规律,维持生态平衡,不可随意灭杀某种动物,否则就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
答案:(1)草 野兔、牛、羊和狼 细菌 真菌
(2)减少 减少 增多 增多 生态平衡
(3)狼的大量减少,失去了对野兔的制约 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遵循生态规律,维持生态平衡,不可随意灭杀某种动物,否则就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表述合理即可)
【互动探究】上题(2)中,生态系统为什么能够维持平衡?原因是什么?
提示: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26.(8分)(2014·威海学业考)在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的叶上,常常能看到一些深绿色的小肉虫,这就是菜青虫,而在芹菜等非十字花科植物的叶上则看不到这种昆虫。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为吗?请回答在探究这一问题的制订计划环节中,有关提高实验结果和结论可靠性的问题。
(1)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否恰当,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下图是菜青虫发育要经过的几个阶段,本实验选________作初始实验材料,理由是____________。
(2)要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需要设计对照实验。本探究活动对照实验的设计为:用十字花科植物汁液涂抹的滤纸与____________进行对照。
(3)控制单一变量,是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的关键因素。下图是实验材料放置的几种方式,其中只有丙能保持单一变量。请分别说出其他两种放置方式影响变量单一的原因。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实验进行到什么程度时计数,计数时机的设置标准也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本实验中判断菜青虫取食的标准应是 ( )
A.菜青虫离“叶片”比较近时
B.菜青虫爬到了“叶片”上时
C.菜青虫开始吃“叶片”时
D.菜青虫把“叶片”吃完时
(5)证据越充足,所得出的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就越高。如果给你提供白菜、油菜、卷心菜、萝卜4种十字花科植物和芹菜、莴苣、韭菜、葱4种非十字花科植物,为获得最为充足的证据,应如何选择使用这些实验材料,请将你设计的放置方式填写在右图中的空白圆圈内;如果按你的上述设计进行实验,要获得更为充足的证据,还应进行的实验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的实验设计。
(1)选择受精卵作为初始实验材料,从受精卵开始隔离饲养,才能观察或检验菜青虫孵化出来就具有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避免后天学习获得的学习行为,提高该探究实验的可信度。
(2)该实验要探究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否是先天性行为,设计的探究实验的变量就应该是菜青虫取食的植物是否是十字花科植物,所以应用涂抹过十字花科植物汁液的滤纸和涂抹过非十字花科植物汁液的滤纸进行对照。
(3)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保证除了变量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甲图中实验材料除了滤纸上涂抹的植物汁液不同之外,滤纸距离菜青虫的远近也不同,有两个变量,影响实验效果;乙图中实验材料除了滤纸上涂抹的植物汁液不同之外,滤纸的形状大小不同,也有两个变量,影响实验效果。
(4)本实验中判断菜青虫取食的标准应是菜青虫开始吃“叶片”时。
(5)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应该多用几种植物的叶子,它们应该距离菜青虫的距离相等且间隔均匀。为进一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减小实验误差,应该设置重复组。
答案:(1)受精卵 避免菜青虫获得学习行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
(2)非十字花科植物汁液涂抹的滤纸
(3)滤纸和菜青虫之间的距离 滤纸的形状大小
(4)C (5)如下图 设置重复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