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四种日本古写经《玄应音义》卷六引《尔雅》考释.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21732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种日本古写经《玄应音义》卷六引《尔雅》考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种日本古写经《玄应音义》卷六引《尔雅》考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四种日本古写经《玄应音义》卷六引《尔雅》考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9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尔雅异文整理与研究”(20JZD048)子项目“域外尔雅异文整理与研究”(20JZD048-001)作者简介:侯立睿,女,文学博士,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种日本古写经玄应音义卷六引尔雅考释侯立睿(山西大学 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摘 要:日本古写经四种是指石山寺本、七寺本、金刚寺本、西方寺本玄应音义。以这四种古写经卷六所引尔雅为研究对象,参照宋监本尔雅,结合汉魏六朝隋唐时期的文字特点,从内容和文字两方面来考探异文。这四种写本反映了尔雅在唐代及唐前时代的文字特点,绝大多数为俗写文字;四种写本的文字内容、具体字形存在一定

2、差异,说明这四个写本并非源自同一个母本;它们与宋监本 尔雅 在内容、文字方面多有不同。它们彼此之间既具有日本写本的共性,也体现出各自的独特个性。关键词:日本古写本;玄应音义;尔雅;引考2024年第2期总第740期MODERN CHINESENo2General No.740现 代 语 文本文所论四种日本古写经玄应音义分别是:京都大学文学部国语学国文学研究室藏石山寺本二卷、大阪河内金刚寺本二十一卷、名古屋七寺本二十卷、西方寺藏本九卷。四种古写经均收录于 玄应撰 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日本古写经善本丛刊第一辑),该书由日本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学术实行委员会编撰,株式会社高山于 2006 年 3月影印

3、出版。除此四种外,该书还收录有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藏七寺本一卷。这些写经大致形成于 12、13 世纪,其中,石山寺本成书于 11741181 年1(P39);金刚寺本成书于12361237 年间;七寺本成书于 11751179 年间;西方寺本三分之二成书于平安时代,三分之一书于镰仓时期2(P15-19)。虞思徴指出,日本古写经 玄应音义“多为十二三世纪时所抄录,但其传入之年代应在唐朝”,具体来说,玄应音义传入日本,“当在公元662 年至公元 757 年之间”3(P156。也就是说,这些写本虽然成书较晚,但所据的写本则在唐代已经传入日本。这些写本是对中土传入玄应音义的传抄,保留了玄应音义的写本面貌

4、,具有文字学、文献学研究的双重价值。为了通过写本形态的玄应音义来探察尔雅的写本形态,本文选取这系列写本中样本数量最多的卷六作为研究对象(除东京大学所藏七寺本一卷外,其余四种古写经都保留有卷六),着重探讨其文本、文字上的共性与差异。本文还以宋监本尔雅为参照对象,拟从文字和内容两个方面展开讨论。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行文的方便,玄应音义引文部分只引尔雅内容,其他内容均略去;为了忠实于原文,引例一律使用繁体。同时,按照尔雅出现在玄应音义卷六的先后为序进行编号。为方便比较,将四本写经列为一组,其中,石山寺本为 A,七寺本为40B,金刚寺本为 C,西方寺本为 D。引文后标注其所在页码,以便于读者查阅。宋监本

5、则不再一一标注页码。这里的宋监本 尔雅 是指南宋国子监本 尔雅郭注,为现存最早的郭注本,故宫博物院1931年影印收入 天禄琳琅丛书。本文所据宋监本为周祖谟尔雅校笺对故宫博物院影印本的标点版。1.逮得A.逮得:尒雅云:,及也。(1345)B.逮得:尒雅云:,及也。(689)C.逮得:尒云:,及也。(111)按:此条引自 释言。宋监本 尔雅 释言:“逮,及也。”三种写经内容与宋监本一致。文字上,“逮”字形体各异。其中,七寺本“逮”字与宋监本同。干禄字书 去声已录有此字形:“逮逯:上及也下人姓。”4(P13)为唐时正体文字。五经文字 辶部:“逮:音代,及也。”5(卷上,P10)石山寺本则与法藏敦煌写

6、本伯 3719尔雅白文所收俗字“”字一致6,并与同本“建”字同形7(P170),为唐俗写文字。金刚寺本字形则未见于他书。2.加趺A.加趺:尒雅:加,重也。(1347)B.加趺:尒雅:加,重也。(691)C.加趺:尒:加,重也。(112)按:“趺”字,石山寺本作“”,七寺本作“”,金刚寺本作“”。此条引自释诂。宋监本尔雅 释诂:“從、申、神、加、弼、崇,重也。”三种写经节引了此条内容,文字与宋监本尔雅一致。3.靡不A.靡不:尒雅:靡、,元也。(1348)B.靡不:尒雅云:靡、,无也。(691)C.靡不:尒云:靡、,也。(112)按:此条引自释言。宋监本尔雅 释言:“靡、罔,無也。”三种写经与宋监

7、本内容一致。文字上,“罔”“无”两字字形与宋监本不同。“罔”字,石山寺本、七寺本字形一致,作“”。此字形北魏碑刻多见,如北魏正光二年(521)王僧男墓志、太昌元年(532)杨暐墓志等录有此字。吴继刚对此曾列举多例说明7(P222),可参阅。敦煌俗字典收有此字8(P419),为唐时俗字。徐时仪对此已有辨析9(P4),可参阅。金刚寺本“罔”字,限于学力,未见于其他文字资料。“無”字,七寺本记作“无”,说文解字 亾部将“无”录为“無”字的重文:“无,奇字无,通于元者。”“无”,为“無”草书字形简化的结果,东汉熹平石经 易经、北齐张思文造像、隋郭休墓志、唐石经周易等,都有此形10(P913)。石山寺本

8、、金刚寺本字形一致,记作“元”,为“无”的俗写。北魏正光五年(524)孙辽浮图铭记11(P936)、东魏仟造像10(P913),均作此字形。三种古写经的“无”“元”为“無”的唐时俗写字。4.教诏A.教:尒雅:,導也。(1352)B.教:尒雅:,導也。(695)C.教:尒:,遵也。(114)按:金刚寺本该条列入“肴膳”条下。此条引自释诂。宋监本尔雅 释诂:“詔、左、右、相,導也。”三种写经节引了此条内容。文字上,“诏”字,三种写经一律记作“”,与宋监本不同,为北魏时期碑刻中常见字形,如正始二年(505)李蕤墓志、神龟二年(519)慧静墓志等,均作“”11(P1187)。凡从“召”字都作“”的俗写

9、方式,从北魏一直延续到唐代。干禄字书 去声:“召,上俗中下正,诸从召者准此。”4(P14)可见,写经“”为唐时俗写字。此外,金刚寺本“遵”当为“導”之讹。5.瞻察A.瞻察:察,審也尔疋云:寮也。(1352)B.无C.无按:此条引自释诂。宋监本尔雅 释诂:“寀、寮,官也。”石山寺本与宋监本内容小异。七寺本、金刚寺本未引此条。潘牧天曾梳理出石山寺本包括“瞻察”“懈怠”在内的 9 个条目,为诸本未有12(P140)。文字上,“審”字与宋监本不同。依写经卷六此条文意,石山寺本的“審”对应 释诂 此条的“宷”。“審”字,五经文字 釆部收有此字形5(卷上,P8),表明为唐时正体文字。6.懈怠A.怠:尒:,

10、怠也。(1353)B.无C.无按:此条引自 释言。宋监本 尔雅 释言:“懈,怠也。”石山寺本与宋监本内容一致。七寺本、金刚寺本未引此条。文字上,“懈”字字形与宋监本不同。石山寺本“”字,将“忄”记作“十”,该本玄41应音义中,“忄”“十”混用的现象较多7(P81),但汉魏六朝碑刻材料、唐代以来的字书,均未收此字形。可见,它是石山寺本的文本特色之一。7.犹豫A.:尒雅云:,如,木。(1354)B.:又尒雅云:,如,求。(696)C.:又尒云:,如,木。(116)按:七寺本“尒雅”中的“尒”,原文写作“人小”,当为“尒”之讹写。此条引自释兽。宋监本尔雅 释兽:“猶,如麂,善登木。”三种写经与宋监本

11、内容相同。文字上,写经“猶”“麂”“善”“登”字形与宋监本不同。其中,“猶”字,石山寺本、金刚寺本作“”,北魏碑刻有此字形,如建义元年(528)元彝墓志录有此字11(P1113)。七寺本作“”,北魏永安二年(529)尔朱绍墓志、隋代房山华严经等录有此字11(P1113)。两字形唐代碑刻仍然延用10(P601)。“麂”字,三种写经各不同。石山寺本“”,将“麂”字构件“比”异化为“小”;七寺本“”,将“麂”字构件“比”省略;金刚寺本“”,“几”字作“儿”。均为“麂”字异写。“善”字,七寺本作“”,敦煌俗字典收有此字8(P354)。石山寺、金刚寺本同,作“”,比七寺本“”旁多一点,为笔画增繁现象。“

12、登”字,石山寺本作“”,北魏孝昌二年(526)染华墓志录有此字11(P155)。七寺本、金刚寺本同,作“”,北魏孝昌二年(526)元濬妻于仙姬墓志录有此字11(P155)。写经“猶”“麂”“善”“登”或为俗写或为异写。此外,七寺本“木”作“求”,当为形近讹字。8.不豫A.不:尒雅:、及,也。(1356)B.不:尒雅:、,也。(698)C.不:尒:、及,也。(117)按:此条引自 释诂。宋监本 尔雅 释诂:“逮、及、暨,與也。”三种写经内容与宋监本小异。文字上,写经“逮”“與”二字字形与宋监本不同。“逮”字,三本相同,均作“”,条目 1 已有论及,为唐时俗写。“與”字,三种写经字形同,为北朝时期

13、碑刻常见字形,如北凉承平三年(445)沮渠安周造像记等载有此字11(P1130)。为唐前俗写字。此外,七寺本“及”作“反”,当为形近讹字。9.深奥A.深:尒雅:西南隅謂之。(1356)B.深:尒雅:西南謂之。(699)C.:尒:西南隅謂之。(117)按:此条引自释宫。宋监本尔雅 释宫:“西南隅謂之奧。”三种写经内容与宋监本相同。“奥”字,七寺本作“奥”,石山寺本、金刚寺本作“”,下框“冂”为合口,北齐高僧护墓志“奥”字下框合口10(P269),为“奥”的俗写。此外,七寺本“隅”作“陽”,当为形近讹字。10.梁棟A.:尒雅:謂之。(1357)B.棟:尒雅:謂之。(699)C.棟:尒:謂之。(11

14、8)按:七寺本“尒雅”中的“雅”,原文写作“邪”,当为“雅”之误写。此条引自 释宫。宋监本 尔雅 释宫:“杗廇謂之。”三种写经内容与宋监本相同。文字上,“杗”“廇”“梁”字形与宋监本不同。“杗”字,三种写经同,在“亡”字上多加一点,这种在原字形上增加点画的书写方式,是写经中一种独特的文字“增繁”现象。具体可参阅吴继刚的相关研究7(P69-71)。“廇”字,金刚寺本“”的构字部件“”,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已出现10(P1048-1049),延至唐代,仍为通行文字。干禄字书 平声:“留,上通下正。”4(P8)“”大概为唐时“廇”字的通行文字。石山寺本“”、七寺本“”字形,均不见于其他文字材料

15、,二形变异可能是由构件“留”的异化造成的。“梁”字,监本作“”,三种写经同,将三点水旁减为两点水,作“”。水旁和冰旁由于形近,往往相混,北魏碑刻时常见此字形。如北魏景明二年(501)元羽墓志、延昌三年(514)司马景及妻孟敬训墓志等录有此字形11(P531),并延至隋唐,如隋代张贵男墓志、唐代徐盼墓志10(P556),为“梁”的俗写字。11.四衢A.四:尒雅:四謂之。(1358)B.四衢:尒雅:四謂之衢。(700)C.四衢:尒:四謂之衢。(118)按:此条引自释宫。宋监本尔雅 释宫:“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歧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三种写经节引了原文,并前加“路”予以说明。文字上,“路

16、”“达”字,三种写经字形各不同。“路”字,七寺本构件“足”为行书体,构件“夂”作“久”,为形近导致的讹写。石山寺本构件“足”作“長”,42也为行书“足”与“長”形近导致的讹写。金刚寺本“”,进一步将讹写的构件“長”记为草书体,讹上加讹。“達”字,三种写本各不同。石山寺本、金刚寺本“”字,构件“羊”上两点与上部“土”的下一横交叉,北魏碑刻如延昌四年(515)皇甫驎墓志、正光二年(521)王遗女墓志等录有此字形11(P137)。七寺本“”比“”字又多一横,可能是讹写。此外,石山寺本将“衢”省去了构件“亍”作“忂”,当为漏掉部件的讹写。12.圮坼A.:尒雅:地覆也。(1359)B.:尒雅:地覆也。(

17、701)C.:,也。,裂也。尒雅:,覆也。(119)按:金刚寺本将该条内容列入“颓毁”条下。此条引自 释言。宋监本 尔雅 释言:“、敗,覆也。”三种写经与宋监本内容不同。石山寺本、七寺本都在“覆”前加“地”字。“圮坼”,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的底本高丽藏本,作“圯坼”,徐先生认为,据文意当作“圮”9(P132)。此见当确。“圮”字,开成石经作“圮”13(P8),为唐代正体文字。五经文字 土部:“圮,捕美反。從戊己之己。”5(卷中,P20)石山寺本“”为“圮”的异体字。干禄字书 上声:“圯,上毁,下圯橋。”4(P10)此“毁”即“圮毁”,“”为“圮”的异体字。七寺本“”,应该是将“”的“土

18、”旁讹写为“扌”旁。金刚寺本的“圯”,应是与“圮”形近而讹混,干禄字书认为,“圯”字本指“土桥”。但这种讹混很早就产生了,北魏正光二年(521)张安姬墓志“圮”即作“圯”字,所不同者,还对“土”旁加点进行繁化11(P670)。篆隶万象名义 也收录了“圯”字:“翼之反。覆也。”14(P9)语音保留了原“圯”字音,意义已变为“圮”的意义。龙龛手鉴中已将“圯”录为“毁覆”义的正字。龙龛手鉴 土部:“圯,皮美反。毁也,覆也。又支反,土橋名也。”15(第 2 册,P23)此外,金刚寺本尔雅中的“”,应为受前面“”的“古”旁影响而形成的讹写。13.覆苫A.覆:尒雅:白蓋謂之。(1359)B.覆:尒雅:白謂

19、之。(701)C.覆:尒雅:謂之苫。(119)按:此条引自释器。宋监本尔雅 释器:“白蓋謂之。”石山寺本、七寺本与宋监本内容相同,金刚寺本“白”作“曰”。文字上,“蓋”,七寺本、金刚寺本作“”,将“去”的上一横画变为“丶”。耿铭指出,玄应音义 常常把“二”写成“亠”16(P323)。此处“”的写法当属这种混用造成的。“苫”字的草字头,五经文字 部作“”,是由篆体“艸”隶省而来的,宋监本仍保持了“”旁,三种写经则简省为“艹”旁。这种简省在唐代碑刻中已经出现,如杜日荣墓志 洪君妻墓志“苦”字,已作“艹”旁10(P1271),为“”旁俗写。14.鵄枭A.梟:案尒雅:。(1359)B.梟:案尒雅:狂,

20、。(702)C.梟:按:尒:狂,鵄。(120)按:此条引自释鸟。宋监本尔雅 释鸟:“狂,茅鴟,怪鴟,梟鴟。”三种写经为尔雅内容的节引,石山寺本较七寺本、金刚寺本少一“狂”字。文字上,“茅”,三本字形各不同。石山寺本把“茅”的“乛”讹写作“冖”,七寺本“茅”作“苐”,金刚寺本“茅”作“茀”。三种字形都为“茅”的异写。“鴟”,三本字形各不同。金刚寺本作“鵄”,东汉汉安二年(143)景君碑就已出现11(P96),龙龛手鉴 鸟部视此字为通用字15(第 2 册,P60)。七寺本的“殦”为俗体字。石山寺本“”的构件“歹”则变作“夕”。吴继刚曾列举了多例七寺本 玄应音义“夕”变为“歹”的情况7(P76),与

21、此正相反。15.蝮蠍A.:案尒雅:,三寸,首大如。(1360)B.蝮:按:尒雅: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702)C.:按:尒雅:虺,三寸,首大如。(120)按:此条引自释鱼。宋监本尔雅 释鱼:“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三种写经与宋监本内容相同。文字上,“蝮”,三本字形各不同。石山寺本“虫”旁将最后一点省去,首笔上多加一撇。这种字形上的变化,吴继刚认为是一种增繁现象,并指出北魏时已出现7(P186)。但从所举用例与此条的字形上看,它应是一种异写,既有增笔,又有省笔,恐怕不宜简单视作43笔画的增繁。金刚寺本则将“复”字的上部变为“卝”,应为讹写。“博”,石山寺本、金刚寺本“十”写作“忄”。这种

22、混用北魏时期已经出现,正始三年(506)寇猛墓志11(P53)、延昌二年(513)囗伯超墓志11(P53)等,“博”都作“”。延续到唐代,仍为“博”的俗字。干禄字书 入声:“愽博,上通下正。”4(P17)16.狖貍A.貍:尒雅“,而長尾”是也。(1361)B.貍:尒雅:“,而長尾”是也。(703)C.貍:尒“,而長尾”是也。(121)按:此条引自 释兽。宋监本 尔雅 释兽:“蜼,卬鼻而長尾。時善乘領。”三种写经为尔雅此条的节引。文字上,“蜼”,三本字形各不同。石山寺本“虫”旁字形同上一条,首笔多加一撇,尾笔省去一点。七寺本“虫”旁作“釆”。金刚寺本“虫”部则尾笔少一点。“仰”,三本字形与宋监本

23、不同,彼此也不同。石山寺本“”、金刚寺本“”在汉魏六朝碑刻中都已出现,七寺本“”字形未见于其他文献,概为讹写。“鼻”字,三本同,构件“丌”均写作“大”。吴继刚曾列举了 4例“鼻”的构件“丌”写作“大”的情况7(P85),可参看。17.鼷鼠A.:尒雅:。(1361)B.:尒雅:。(703)C.:尒:。(121)按:此条引自释兽。宋监本尔雅 释兽:“鼠屬。”三种写经为 尔雅 此条的节引。文字上,“鼷鼠”二字,三种写经与宋监本不同,主要差异在构件“鼠”上。石山寺本、七寺本的“鼠”形字形相近,与睡虎地秦简中日甲四“”、日甲二六背中的“”接近17(卷 8,P627)。金刚寺本则书写粗疏潦草。18.蟒身A

24、.身:尒雅:,王。(1365)B.蟒身:尒雅:蜼蟒,王虵。(707)C.蟒身:尒:蟒,王虵。(124)按:此条引自释鱼。宋监本尔雅 释鱼:“蟒,王蛇。”石山寺本、金刚寺本与宋监本内容相同,七寺本多一“蜼”字。文字上,“虵”,汉魏六朝碑刻中常见。东汉王升汉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碑文中就载有此字形10(P1161)。石山寺本作“”,虫旁同例 15、例 16 一样,“”的虫旁也是如此。19.依怙A.依:尒雅:,也。(1365)B.依:尒雅:,也。(708)C.依:尒:,也。(124)按:此条内容引自释言。宋监本尔雅 释言:“恀、怙,恃也。”三种写经是尔雅此条的节引。文字上,“怙”“恃”,三种写经文字各

25、有特点。石山寺本“怙”“恃”的“忄”都写作“十”;七寺本“”的“忄”作“十”,“恃”仍作“忄”,这仍然属于“忄”“十”的混用7(P81);金刚寺本“恃”的“忄”则作“扌”。20.俞急A.俞:又作愈,爾雅:愈,也。(1368)B.俞:又作愈,爾雅:愈,也。(710)C.俞:又作愈。尒:愈,也。(126)按:此条引自 释训。宋监本 尔雅释训:“佻佻、契契,愈遐急也。”三种写经内容与宋监本差异较大。文字上,七寺本“急”字,把“彐”中间的横划变作了竖划,这应该是行草书楷化的结果。21.憔悴A.无B.无C.:尒疋:,病也。(126)按:此条引自释诂。宋监本尔雅 释诂:“痡、顇,病也。”金刚寺本为此条内容

26、的节引。石山寺本、七寺本未收此条。文字上,金刚寺本“顇”的“卒”旁作“卆”,吴继刚将七寺本玄应音义中的这种现象视作一种异化7(P77),这种异化情况也同样出现在金刚寺本中。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整理出“悴、忰、顇”一组异体字9(P6),可增列金刚寺本的“”字。22.夙夜A.夜:爾:、,早也。(1369)B.夙夜:爾雅:、,早也。(711)C.夜:尒:、,早也。(126)按:石山寺本“爾”中的“”,应为“雅”之讹。此条引自 释诂。宋监本 尔雅 释诂:“朝、旦、夙、晨、晙,早也。”三种写经是尔雅此条的节引。文字上,石山寺本、七寺本“夙”的构件“歹”作“夕”,这种简化异写现象在北魏碑刻中已经出

27、现,如北魏永平四年(511)司马绍墓志铭中就存在此种字形11(P847)。同例 14,石山寺本将“殦”写作“”。23.谿谷44A.谿谷:爾雅:水注川曰谿。李巡曰:水出川曰注谿曰谷。(1369)B.谿谷:爾雅: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711)C.谷:尒:水注川曰,注曰谷。(127)按:此条引自释水。宋监本尔雅 释水:“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七寺本、金刚寺本与宋监本此条内容一致。石山寺本多“李巡曰:水出於川曰”八字。据玉函山房辑佚 尔雅汉注,此处的李巡注是:“水出于山、入于川曰谿,水相會曰谷。”17(P2914)据此,石山寺本此条应是因所引李巡注“水出於川曰”有所缺漏,又掺进正文而形成的。24.

28、卉木A.卉木:雅:卉,草。(1369)B.卉木:爾雅:卉,草。(711)C.卉木:尒:卉,草。(127)按:此条引自释草。宋监本尔雅 释草:“卉,草。”三种写经与宋监本内容、文字完全一致。25.溝壑A.:爾雅:水深則成,亦池也。(1373)B.:爾雅:水則成,亦也。(714)C.:尒:水則成,亦池也。(129)按:三种写经内容完全一致。今宋监本无此条,概为释水篇。流,石山寺本作“流”,干禄字书录为正字;七寺本、金刚寺本则作“”,省“”上一点,干禄字书 平声录为俗字4(P8)。三本的“壑”字字形各不同。石山寺本“沟壑”词条的“”,五经文字 歹部收录5(卷下,P20),词条下所引尔雅的“”字形与之

29、小异,下部“土”字改为“玄”字。七寺本“”与唐代 善悟塔铭 所记字形相同10(P249)。金刚寺本“”,其他字书未见,右部“巠”概是“圣”字的讹写。26.臺觀A.:雅:四方而髙曰。又云:謂之。(1373)B.:爾雅:四髙曰。又云:謂之。(714)C.:尒:四方而髙曰。又云:謂之。(129)按:此二条内容均引自释宫。宋监本尔雅 释宫:“室有東西廂曰廟,四方而高曰臺。”又:“觀謂之闕。”石山寺本、金刚寺本与宋监本内容相同,七寺本“四”字后少一“方”字。文字上,三种写经均将“臺”之“吉”字上部“士”写作“土”,并且竖划通过下一横划,此为隶书笔法,东汉尚博残碑10(P1149)、隋代高虬墓志10(P1

30、150)等均作此形。“觀”字,三种写经均简省构件“吅”。唐代邓夫人墓志 李术墓志等均有这种字形10(P1464)。为唐时俗写。吴继刚指出,七寺本亦存在这种简省现象,并列举多例简省“吅”7(P224),可参看。由此可知,三种写经均保留了唐时这种文字的俗写形式。27.贸易A.易:尔疋:賣,市買也。郭璞曰:字,從貝,從,音。(1374)B.无C.无按:石山寺本此条引自释言。宋监本尔雅 释言:“貿、賈,市也。”又有:“貿,買也。”石山寺本与宋监本上述内容都不同。七寺本、金刚寺本未收此条。周祖谟尔雅校笺中曾引用一条材料,与石山寺本此条内容稍有不同。周先生在“贸贾市也”下校笺云:“玄应 音义 卷十四 更贸

31、 条引 尔雅:贸、贾、市、买也。郭璞曰:交易物为贸,诗云:抱布贸丝是也。”18(P192)潘牧天则将石山寺本此条标点为:“,賣市買也。”恐有误。又误将“从貝,从夘,音冒”的“貝”记作“具”,“冒”记作“酉”。作者认为,石山寺本比其他版本多出的内容,“极可能是后来的本子作了删减,石山寺本所据之本应是较早期的抄本,保存了玄应音义早期写本面貌。我们猜测,这些删减有可能是玄应本人所为”12(P148)。笔者认为,此条尔雅内容有再分析的必要。文字上,石山寺本“”字,隋代萧瑒墓志、唐代梁有意墓志等录有此字10(P1447)。为唐时俗写文字。28.捐捨A.捨:尒雅:,捨也。(1375)B.:尒雅:,也。(7

32、16)C.:尒疋:,也。(131)按:此条引自释诂。宋监本尔雅 释诂:“廢、稅、赦,也。”三种写经是尔雅此条内容的节引。文字上,宋监本“”字,三种写经皆作“捨”。唐代之前,表“舍弃”义的“”皆作“捨”,与“居舍”义系统的“舍”,是有着严格的区分的。写经的45“捨”仍然保留了唐时的文字特点。“廢”字,七寺本构件“广”作“疒”。魏晋南北朝碑刻中,表“舍弃”义的“廢”也常作“癈”。东汉华山庙碑“脩癈起顿”即作此“癈”10(P408)。北魏孝昌元年(525)元焕墓志“无癈朝夕”亦作此“癈”11(P217)。到唐代时,“廢”“癈”的意义有了明确分工。干禄字书 去声:“廢癈:上妨廢,下癈疾。”4(P13)

33、七寺本“癈”保留了唐之前文字混用的特点。29.我適A.我:尒雅:,也。(1381)B.我:爾雅:,也。(721)C.我:尒:,也。(135)D.我:尒疋:,也。(1278)按:此条引自 释诂。宋监本 尔雅 释诂:“如、適、之、嫁、徂、逝,往也。”四种写经是对尔雅此条内容的节引。文字上,四种写经“適”都作“”,这种写法,可追溯到西汉居延新简、东汉马姜墓志10(P1535)。延至隋唐,隋代张姜墓志、唐代白知礼墓志等仍沿用此形10(P1535)。吴继刚指出,在石山寺本玄应音义中,存在大量的“啇”“商”讹混现象7(P85-86)。事实上,四种写经都有这种讹混现象。“往”,四种写经的“主”均作“生”,反

34、映了隶书特点,睡虎地秦简“往”即作此形,延至唐代,卢士琼墓志仍沿用此形。30.怨敵A.:尒雅:,也。(1381)B.:爾雅:,也。(721)C.:尒疋:,也。(135)D.:尒疋:,也。(1278)按:此条引自 释诂。宋监本 尔雅 释诂:“仇、讎、敵、妃、知、儀,匹也。”四种写经是对尔雅此条内容的节引。文字上,“敵”字,石山寺本、七寺本、西方寺本“攵”作“欠”,在唐代是俗字写法。干禄字书 入声:“歒敵,上俗下正。”4(P16)金刚寺本“敵”之“攵”作“皮”,应为讹写。“匹”字,四种写经写法趋同,这种写法可上溯至北魏韩震墓志10(P51),至唐代仍沿用,如杨执一墓志10(P51)等。31.猒油A

35、.尒雅:押,輔也。B.无C.尒疋:押,輔也。D.尔疋:押,輔也。按:此条内容出现在卷六三藏法师玄奘译文部分,七寺本未引。这条内容并非来自尔雅,实为广雅内容。广雅 释诂:“拔、拂、榜、挟、押、翼,辅也。”朱乐川也对此条进行了辨析19(P206)。通过上文对四种日本写经玄应音义卷六引用尔雅的分析,可以发现,四种古写经引用尔雅的数量并不相同。其中,石山寺本卷六共引尔雅29 处(1 处误引广雅例除外),与宋监本尔雅相同者有 11 处,节引者有 11 处,小异者有 2 处,与宋监本不同者有 4 处,宋监本无者有 1 处。七寺本卷六共引尔雅26 处,与宋监本尔雅相同者有 9 处,节引者有 11 处,小异者

36、有 1 处,与宋监本不同者有 4 处,宋监本无者有 1 处。金刚寺本卷六共引尔雅27 处(1 处误引广雅例除外),与宋监本尔雅相同者有 10 处,节引者有 12 处,小异者有 1 处,与宋监本不同者有 3 处,宋监本无者有 1 处。西方寺本卷六共引尔雅2 处(1 处误引广雅例除外),均为节引。可见,玄应音义在征引尔雅时,并非完全照录原文,而是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从这四种写本的文字特点来看,它们均反映了 尔雅在唐及唐之前时代的文字特征,并且绝大多数为俗写文字。同时,四种写本彼此之间的文字内容、具体字形存在诸多不同,说明这四个写本并非源自同一个母本。就文字特征而言,字形上的诸多异写情况,有的是由于

37、选取不同俗写文字所致,有的则是由于汉文化、文字水平不高,造成仿似临摹、草率书写而形成的文字异写。潘牧天认为,石山寺本应为较早的玄应音义写本的转抄本,其内容最详,金刚寺本、西方寺本、七寺本应为略本的早期转抄本,四种写本皆保留了早期传写本的面貌,多有相同之处12(P151)。如果从用字特点角度来分析四个写本的传写系统的话,恐怕会得出与潘先生不一致的结论。尤其是金刚寺本诸多无法溯源的异写情况,以及其 尔雅 的“疋(雅)”字形与其余三种古写本的不同,都体现出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日本古写本玄应音义系统的祖本传本、先后承继关系,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同时,古写本中较刻本尔雅多出的部分或相异的部分,对尔雅

38、文本的重建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46参考文献:1 张娜丽.京都大学文学部国语学国文学研究室藏玄应撰一切经音义的相关研究 A.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学术实行委员会.玄应撰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 C.东京:株式会社高山,2006.2 日 箕浦尚美.金刚寺、七寺、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西方寺藏玄应撰一切经音义的相关研究 A.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学术实行委员会.玄应撰一切经音义 二十五卷 C.东京:株式会社高山,2006.3 虞思徴.玄应音义传入日本情形考 A.徐时仪,梁晓红,松江崇编.佛经音义研究第三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4 唐 颜元孙.干禄字书 M.明嘉靖

39、六年(1527)孙沐万玉堂刻本.5 唐 张参.五经文字 M.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项絪群玉书堂刻本.6 法 国 国 家 图 书 馆 藏.法 藏 敦 煌 写 本 尔 雅 白 文EB/OL.2023-10-23.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http:/ 吴继刚.七寺本玄应音义文字研究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8 黄征.敦煌俗字典 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 徐时仪校注.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0 臧克和.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 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11 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 Z.北京:中华书局,2014.12

40、潘牧天.日本古写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略探 A.徐时仪,梁晓红,松江崇编.佛经音义研究第三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13十三经辞典编纂委员会.十三经辞典尔雅卷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14日释空海.篆隶万象名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5.15 辽 释行均.龙龛手鉴 M.国家图书馆藏明影宋抄本.16 耿铭.玄应音义文献与语言文字研究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7 朱祖延.尔雅诂林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8 周祖谟.尔雅校笺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19 朱乐川.玄应音义引尔雅 尔雅注考 A.徐时仪,梁晓

41、红,松江崇编.佛经音义研究第三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Study on Erya(尔雅)Cited in Volume 6 of Four Kinds of Ancient Japanese Scriptures Xuanying Yinyi(玄应音义)Hou Lirui(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Abstract:The four kinds of ancient Japanese scriptures ref

42、er to scriptures of Ishiyama Temple,Shichiji Temple,Kongoji Temple,and Western Temple.Mainly researches on Erya(尔雅)cited in Volume 6 of the four Japanese scriptures,takes Song Jianben(宋监本)of Erya(尔雅)as a reference,combines featur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from Han dynasty to Tang dynasty,and discusses

43、 various materials based on their contents and characters.The four kinds reflect characters characteristics in Erya(尔雅)in Tang and before Tang dynasty,and the most of them are unofficial characters.The contents and shapes of the characters among the four kinds differ in a certain scale,which means t

44、he four kinds dont originate from the same source.Whats more,they are profoundly different from Song Jianben(宋监本)in contents and shapes of characters.The four kinds share the commonalities of Japanese scriptures,while they also show their individuality from each other.Key words:ancient Japanese scriptures;Xuanying Yinyi(玄应音义);Erya(尔雅);research on cit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