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传统色彩的英译研究——以二十四节气代表色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20334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传统色彩的英译研究——以二十四节气代表色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传统色彩的英译研究——以二十四节气代表色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传统色彩的英译研究——以二十四节气代表色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Tel:027-87158992ENGLISH SQUARE作者简介:鲍怡婷,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研究方向:翻译学、跨文化交际。陈钰,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叶南希,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收稿日期:2023-9-22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传统色彩的英译研究以二十四节气代表色为例 鲍怡婷 陈 钰 叶南希摘 要 生态翻译学以“文本生命”“译者生存”“翻译生态”为内核,为译者提供了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的方法论。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以二十四节气代表色为案例,对比传统色彩词汇的不同英译版本,从“三维转换”角度提出合理翻译建议,以期

2、为色彩词英译提供不同思路。研究发现,在色彩词的英译过程中,重视语言、文化、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有助于展现源语词汇的意义及文化背景,促进目的语读者理解,从而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色彩词翻译;三维转换;二十四节气代表色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167(2024)10-0048-05 1 研究背景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将目光转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二十四节气代表色体系作为创新性成果之一,融合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时历和美学意蕴,具有推动文化交流传播的潜力。在翻译工作中,生态翻译学为具有中国独特语境的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然而,在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研

3、究中,与传统色彩词相关的英译资料较少。因此,本文运用生态翻译学对中国传统色彩词汇进行英译研究,并从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出发,探讨如何在英译过程中实现适应性选择转换和生态平衡。2 生态翻译学2.1 理论基础生态翻译学以“文本生命”“译者生存”“翻译生态”为内核。生态翻译学包括对翻译文本生态、翻译群落生态和翻译环境生态的整合性研究,形成了文本、译者与读者、译境“三效合一”的翻译体系。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的基础原则是“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其中包括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三维转换”。在英译中国传统色彩词时,译者可以运用“三维转换”的方法,实现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4、,从而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其中,语言维转换注重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传达色彩的意蕴和历史背景;文化维转换重视传达双语文化内涵,并考虑语境效果;交际维转换强调根据交际意图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促进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总之,“三维转换”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实现生态平衡以及传递色彩词的意义和美学内涵。2.2 优势在色彩词翻译研究中,中国译者的侧重点多集中在文学性与语篇内容方面。例如,许渊冲(1984:10)在唐诗翻译中采用直译法,将王之涣凉州词中的“黄”译为yellow,将“白”译为white,通过色彩词本身的感染力加深读者对作者心境和创作环境的理解。叶492024年4月(总第26

5、2期)英语广场朝成等(2016)除了关注语言信息转换和文化内涵传递外,也注重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交际层面的意图,将翻译重点放在交际意图上。为了弥补我国在色彩词翻译研究中的不足,我们可以将生态翻译学中的“交际生态移植”属性与翻译研究相结合。生态翻译学具有交际意图优势,可以帮助译者充分理解原文交际意图,从而在译文中实现色彩词含义的准确传达。此外,中国的生态翻译学源于中国文明,以中国生态智慧为核心,与西方翻译理论有所不同。因此,借助生态翻译学,我们可以将中国智慧和特色融入色彩词翻译中,促进研究的民族化和本土化。生态翻译学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构建多维度的色彩翻译研究,使翻译在文本、文化和翻译生态

6、之间达到有机统一。综上,生态翻译学为色彩词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将生态翻译学应用于这一领域,可以弥补当前我国色彩词翻译研究的不足。通过生态翻译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达色彩词的意义和美学内涵,实现色彩词翻译的多维化、生态化和有机化融合。3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二十四节气代表色的英译3.1 二十四节气代表色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悠久的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代表色的翻译困难主要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生态翻译学中的语言、文化、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有助于译者跨越文化交流的阻碍,用更富有逻辑性的语言翻译出最贴近原文化的色彩名称。在中国传统民

7、俗文化中,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金、木、水、火、土”代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形成了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基础。五色观与五行的颜色一一对应,分别为金白、木青、水黑、火红、土黄。色彩不仅与空间方位相关,也与时间联系紧密。四季的变化伴随着草木枯荣,人们在色彩的变化中感受着四季冷暖的转换。因此,一年四季可以用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金、木、水、火代表,即春木、夏火、秋金、冬水。春季五行属木,代表色系为青;夏季五行属火,代表色系为红;秋季五行属金,代表色系为白;冬季五行属水,代表色系为黑。二十四节气也可以系统地使用以青、红、白、黑为主色体的颜色来表达。这些颜色名称的翻译需要结合生态翻译学的三维特点,以实现最贴近原文化的翻

8、译效果。3.2 从语言维度角度,探索色彩翻译胡庚申(2011)认为,语言维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中英两种语言存在着较大差异,涉及词汇、句型、语态等不同层面。因此,译者应从不同角度观照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力求更贴切地翻译出不同节气的色彩。例1:水红译文:translucent red水红,雨水之承色(雨水:东风解冻,春雨潺潺)。中国传统颜料里有水色、石色之分。通透感较强的颜色,为水色,通常从植物染料提取而得。相对而言,遮盖感比较强的,为石色。杨光善题武夷咏:“幔亭烟带凌霄紫,玉女霜华照水红。”通透而柔情似水的水红,比粉红略深,介于鲜红色和和

9、玫瑰红之间,象征着青春靓丽。现有“水红色”的翻译为bright pink(亮粉色),是偏向粉红色的颜色;还有一种翻译为cerise(樱桃色),是一种鲜红的颜色。显然,这两种翻译无论从色彩的呈现还是实际意义的表达上都无法准确地描述出中国传统色里的水红色。从语言维角度来看,译者在翻译该色彩词时可以使用translucent(半透明的)来让读者真正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颜料中 Tel:027-87158992ENGLISH SQUARE的“水色”,其不仅能诠释出颜色的通透感,而且能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色之水红。例2:凝夜紫译文:cold night purple凝夜紫,清明之合色(清明:春阳临照,草木

10、萌动)。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道:“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里的“紫”形容北境悲凉的暗夜天色。从语言维层面来看,为了防止翻译语言过于生硬,译者并没有采用直译法用coagulate(凝结的)来翻译“凝”,而是使用了cold来代替。“凝”指凝结,只能在寒冷的环境下发生。译者用“寒冷的”来代替“凝结的”,使得译文更富有逻辑性,更通俗易懂。同时,cold night(寒冷的夜)交代颜色产生的场景,更好地展现出颜色的内涵与氛围,突出寒冷的夜色与悲凉的血色相互交融所呈现出来的紫。例3:夕岚译文:misty sunset red 夕岚,大暑之起色(大暑:高温酷热,湿热交蒸)。大暑时节,因湿气积聚而时

11、常大雨滂沱,经常有大的雷雨。雨过天睛,日暮时分,残阳染得山间雾气都微微泛红。这种雾霭的颜色就是夕岚,其名字出自王维的“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岚,山林中的雾气。译者如果直接将“夕岚”翻译成“夕阳红”,那么译文便缺少了一种云雾缭绕的朦胧之美,且无法准确地表达该色彩。雨过天晴的雾气应该是薄雾,所以不能选择foggy,而是应该选择misty,微微泛红的暮色便呈现在眼前。3.3 从文化维角度,探索色彩翻译胡庚申(2011)认为,文化维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译者需要多加留意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避免让读者产生误解。汉英文化差异颇大,同时,中国传统色内涵丰富,历史悠久

12、。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文化意象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力求克服文化障碍。例4:群青译文:rainwashed sky blue群青,立秋之合色(立秋:秋风习习,天气转凉)。“群而有集,青出金石”,用青金石研磨出的颜色有一个特有名称“群青”色,从东方传入西方有四千年历史,也被称为东方颜色。群青色是从雨过“天青”处采得清雅的蓝。王世贞在袁黄岩寄雁荡图及新诗见示颇怀壮游之感中道:“如分雁荡群青过,忽挟龙湫万玉来。”虽然群青色如今已经有确切的翻译,即ultramarine,代表极致的海洋之色,但该词与中国传统色彩的内涵没有直接联系。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寓意,群青是雨过“天青”的颜色,所以译者将其翻译为rai

13、nwashed sky blue更为贴切,可以更好地体现中国传统色的文化内涵。例5:爵头译文:ceremonial cap red爵头,霜降之合色(霜降:霜花降临,秋燥显然)。爵通雀,爵头色代表红色带微黑的雀鸟头部颜色。郑玄注:“爵弁者,冕之次,其色赤而微黑,如爵头然。”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礼,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加冠三次。第三次加爵弁,即由爵头色布所制的冕形制帽,同时穿黑色丝质上衣、纁色下裳,赤黄色蔽膝,象征能文。直译爵头会使人难以理解,将其翻译为鸟雀头部的颜色又未免太宽泛。根据传统文化历史,这种色彩的意象即加冠礼之帽,所以翻译为ceremonial cap red较为合适。例6:半见

14、译文:willow bud yellow半见,立冬之合色(立冬:冰河初现,万物收藏)。其色相来自春柳枝头上嫩叶的颜色,唐代官员张季略写过一首小苑春望宫池柳色:“韶光归汉苑,柳色发春城。半见离宫出,才分远水明。”半见是隐约可见的黄512024年4月(总第262期)英语广场色,其色彩呈现于黄白之间,黄色半出而不是全显现。对于这样一种影影绰绰、充满柔美与神秘感的色彩,译者在翻译时可以进行具象化的处理,将其意象作为翻译对象,从而很好地寄托半见色的寓意和内涵。从古代文学中可以了解到,半见色的意象可以是初春刚生出嫩芽的柳梢,充满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和柔美。至此,半见色可以翻译为willow bud

15、yellow。3.4 从交际维角度,探索色彩翻译交际维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08)。翻译的目的是将原文所表达的信息经过适应性选择转换,通过另一种语言传递出来。“任何信息如果不起交际作用,都是毫无用处的”(谭载喜,1999),就此而言,在翻译过程中除了对语言维、文化维的考量外,对源语言文本交际意图的适应性转换更是必不可少的。中国传统色彩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可能会对英语语言国家的读者造成一定的困扰。因此,译者在翻译此类色彩词时,需要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以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例7:黄白游译文:tellow diamond黄白游,

16、立春之起色(立春:风和日暖,大地复苏)。“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该句出自汤显祖的有友人怜予乏劝为黄山白岳之游,其中“黄白”即是立春首位代表色的出处。黄白,既是具象的黄山与白岳、黄金与白银,也是抽象的神仙梦、富贵梦。该句的现有译文版本为“Men oft travel Mt.White and Mt.Yellow,/Hoping to get a feel of silver and gold.”,由此可以看出,黄白游色其实是指黄色与银色相交融后形成的极淡的、泛着光晕的色彩。译者若将其直译为mixture of yellow and silver,会极大地损失其中的“闪耀”之感。在英语词汇中,

17、primrose指色调很浅的白色和亮黄色,和“黄白游”色彩本意较为相近,虽然非常适合形容浅黄色颜料,甚至刚亮的天空,但其中仍然缺少“闪烁”之感,和上述译文版本一样,不能让英语读者真正感知到“黄白游”的色彩意义。译者可以将其译为yellow diamond,不仅可以很好地保留该色彩“闪烁”的本意,还可以与其“神仙梦”“富贵梦”的引申意义相照应。例8:姜黄译文:turmeric姜黄,立冬之合色(立冬:冰霜初现,万物收藏)。姜黄作为中国传统色彩和立冬节气的代表色,在明史靖江宝卷中均有提及,它具体指的是姜黄粉的颜色,即黄与红按比混合后形成的一种更为深沉的黄色。姜黄色少了柠檬黄的刺眼张扬,却又不像土黄色

18、一般暗淡,因此英语词汇中的lemon(柠檬黄)和tawny(土黄色)并不适用于翻译姜黄。目 前 对 于“姜 黄”最 普 遍 的 翻 译 是ginger,而ginger在英语语言国家有其引申意义,即an offensive word for a person with red hair。因此,译者若将“姜黄”译为ginger,极有可能在中英读者的交流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根据姜黄色的来历,译者可以选择用英语中姜黄粉(turmeric)一词来进行翻译。在剑桥词典中turmeric意为a yellow powder made from the root of an Asian plant,不仅能够

19、很好地传达姜黄色彩的意义,还更为尊重英语语言读者,有助于促进双方的友好交流。4 结语综上所述,相较于西方翻译理论,创始于中国本土的生态翻译学在中国传统词汇的翻译实践中更具有指导性。生态翻译学扎根于中国文明并融合中西方生态思想的话语体系,闪耀着中国特色与中国智慧,可以更大程度地展现中国语 Tel:027-87158992ENGLISH SQUARE中外生物博士论文摘要语言复杂度对比分析 高世腾 摘 要 本文以生物类博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为研究对象,选取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与英语本族语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各100篇建成小型语料库,从句法复杂度与词汇复杂度视角对两类博士论文摘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句

20、法层面,中国博士生较少使用结构较为复杂的长难句;在词汇层面,中国博士生较少使用高级动词,且倾向于使用相同词汇构建语篇。本文对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关键词 英文摘要;语料库;语言复杂度中图分类号 H0-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167(2024)10-0052-05 1 研究背景学术论文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如今,学术交流的国际化趋势正对我国研究者的二语写作(Second Language Writing,L2 Writing)能力提出了挑战(韩萍 等,2012)。然而,我国博士生的L2写作能力依然存在不足(郭强,2006)。针对这一现状,我国学者已从多个视角

21、开展了关于L2写作的一系列研究。如Lu et al.(2019)通过分析中美博士论文摘要中词块使用的差异,从词汇角度揭示了中国博士生写作的局限性。Liu et al.(2022)从人际话语的视角,对比分析中美材料学博士论文摘要中的立场话语,以揭示中国博士生学术英语写作的独特特色。在这收稿日期:2023-9-12言、中国文化的意蕴。本文结合二十四节气代表色英译实例,研究发现以生态翻译学为出发点的“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理论可以为中国传统色彩的英译开拓多维转换的新视角,从而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英语读者,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参考文献1 YANG X Y,YANG G.A dream of red ma

22、nsion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08.2 白冰.“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国传统色彩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3 胡庚申,王园.生态翻译学研究范式:定位、内涵与特征J.外语教学,2021,42(6):1-6.4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创新与国际发展J.浙江大学学报,2021(1)178-179.5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32(2):5-9+95.6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29(6):11-15+92.7 陆彦璇,李凤萍.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俗语的英译研究以我不是药神电影字幕为例J

23、.汉字文化,2022(23):152-154.8 石旺君.中英颜色词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20(4):135-137.9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0 王硕.京城二十四节气色彩意象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8.11 项睿.跨文化背景下中英颜色词内涵差异的探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98-99.12 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一百五十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13 杨梦迪.论许渊冲对唐诗色彩词的翻译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7):69.14 叶朝成,柳琴.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文本移植与生态补偿赏析武汉特色小吃的英译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6(2):62-63.15 张德福.翻译研究的跨文化交际视角以颜色词的翻译策略为例J.疯狂英语,2008(2):122-125.16 张苗苗.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赎罪的汉译研究J.英语广场,2022(32):15-19.(责任编辑:周宇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