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的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躯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2.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3.社区发展:也称社区发展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区合作精神、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有计划的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4.规则系统:社会制度都包含着一整套活动规则即规范系统,用以规定在这个制
2、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等)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5.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6.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人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成。7.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乃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它是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概念。8.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
3、为规范的行为。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9.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由哪些成员组成和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10.人文区位学:又称人文生态学,是指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空间上的居住与活动分布,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1.“第三次浪潮”: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人类从农业革命文明,进入工业革命文明,又进入新技术、新材料开发的文明时期,他称该时期为“第三次浪潮”。也有人称之
4、为“第四次产业革命”.12.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13.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14.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社会规范占优先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先。15.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16.优势需要: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
5、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17.社会交往: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18.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19.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20. 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21.社会问题:是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
6、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社会问题既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也是人们心理反映的问题22. 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23.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24.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25.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与特征.26.全球发展理论:是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提出了各种全球性问题
7、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全球发展理论的一个突出的研究机构是罗马俱乐部.1.社会角色:由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社会期望和个体的行为模式之间的统一。1)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密切相关;2)角色是一种社会的客官期待;3)角色是一种个人的主管表演。2.继续社会化: 一个人在完成基本社会化之后,为适应社会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是一种成年期的社会化。3.群体领袖:社会群体中提供了这样一种职位,使某部分人能对另一部分人实施权利,称这部分人为群体领袖。4.家庭暴力:指家庭成员之间,以压制对方或发泄敌对情绪为目的,直接或间接的身体接触,包括推揉拉扯殴打残害等方式,分为理性暴力和非理性
8、暴力两重性。5.角色丛:围绕主要社会地位而存在的诸多社会角色的集合。为了说明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角色行为的多样性,社会学家用角色丛这个词来描绘与行动者的各个身份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6.再社会化:有意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重新学习和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1)强制性(监狱,劳动改造等)2)非强制性(改革开放后,新兵入伍,移民国外)7.差序格局: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关系为本位的社会,人们的社会关系是以个人为中心逐渐推出去的,整个社会就是私人关系构成的网络,费孝通成此为差序格局。8.同辈群体: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类似的人组成的,非正式初级群体。不一定是亲密的朋友。9
9、.角色失调:人们扮演角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会出现矛盾,障碍,甚至失败。1)角色冲突 2)角色紧张 3)角色中断 4)角色失败10.社会互动:社会成员,针对他人采取的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做出反应的过程。11.社会群体:社会成员之间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组成的,彼此有共同行为模式的共同体。12.社会行动:行动者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采取手段,并对客观情境条件加以控制和利用,并遵循一定规范的行动。13.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社会群体的特征之一。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说这个群体是具有凝聚力的群体。群体凝聚力不仅反应在群体的团结,还可能出现对其他群
10、体的排斥倾向。意义:是维系群体存在的基础;保持群体的整体性,协调性,统一性;控制群体成员,使其有自信心和安全感。14.趣缘群体:与地缘,血缘群体一样,是群体的一种类型。形成的原因是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因此群体成员的多样性程度相对较高。1. 马克思主义著作里对社会的解释主要分三点:他认为一是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自身,创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组成了不同于其他动物靠本能而结合的社会;三是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2.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
11、键的位置,表现在:一是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人的行为追求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二是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三是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3社会交往的意义表现在:一是人类离不开交往.二是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三是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四是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人们的共同活
12、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是传授生活技能.包括基本生活的各种动作技巧,社会交往技能,即学习语言和其他文化,谋求一定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二是教导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的关系,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共事.三是指点生活目标,生活目标即人生观,一个人的人生观对于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如何通过社会化指点青年人生观的健康发展,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四是提供角色人选,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5社会组织的含义及特征: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
13、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特征:一是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二是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三是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四是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五是成员的可替代性强.6道德与法律作用的区别:道德与法律在产生的时间,形成的方式上都有不同.道德产生的时间早于法律,并且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是自发形成的,而法律在人类社会中不是永恒的.具体说来区别在于: 一,二者作用的范围不同.道德比法律作用的范围要广泛得多,不道德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而法律只干涉破坏它所维护的社会秩序,触犯法律的那些行为,违法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的行为. 二,
14、二者被支持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强制的力量来支持的而道德靠社会舆论的力量来支持的. 三,二者的作用的性质和控制的强度不同.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人们一定行为的限制和禁止,违法者就要被处罚,甚至剥夺生命,而道德则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示范和劝阻,违反道德的人仅受到社会舆论的攻击.7.社会分工与社会分化的关系: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一般说来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就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的内部
15、也有分化.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8. 社会制度的构成:社会制度是一个系统,它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概念系统,它是说明该社会制度存在的理由,及它所起的作用的一套理论.这些理论支持和维护该社会制度的存在.它包括社会学说,社会理论,社会价值观等.规则系统是一整套用来指导人们行为的规则.作为人们以往活动经验结晶,它指出在既定情况下人们该如何行动以保证更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标.9.社会问题产生的一般原因:有两点。一是人与环境关系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原生环境问题,即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和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至威胁
16、.次生环境问题,即被人类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威胁,另外,人类对环境压力过大,环境资源难以承载这种压力. 二是社会关系失调,人们之间关系不协调状态主要表现在: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10.社会控制的功能:一是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正常运行.秩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保持社会安定,统治阶级或社会利益的代表力量就要对越轨行为进行控制.二是维持正常生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就要用社会控制手段对破坏生活秩序者以约束制裁,缺乏这种控制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三是促进社会发展.没有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社会就不能顺利发展,社会的正常发展,生活
17、质量的提高是在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实现的,社会在运行过程中的有序是依靠社会控制来达到和保障的.四是社会控制的反功能: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另外,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社会控制所维护的社会规范体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建立的,而创新行为,改革则以原规范的破坏为前提,僵硬的社会控制所起的作用是维持原体系,阻止创新行为,僵硬的社会控制常常会积累矛盾,酿成更严重的社会冲突,冲击社会的正常秩序.11.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是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发展不起来之原因理论.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阿根廷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普雷毕什提出的核心与边陲国家不平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
18、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和边陲构成(即由西方发达国家和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构成).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关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剥削不发达国家,从而导致后者不发达.本理论基础的另一代表人物弗兰克引申了核心边陲的概念认为核心也可称为宗主.边陲也可称为卫星,宗主与卫星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而且还存在于卫星国之内的不同地域,后者是前者的翻版.结论是不发达国家必须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自力更生,才能摆脱不发达的境地.这一理论看到了不发达国家落后的重要原因,对要摆脱传统社会到达现代社会只有走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理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对不发达国家如何走正确的发展道路,显然是一个
19、拳的分析观点.另外其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的设想很难做到.12.社会保障的含义与特点: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社会保障的特点:一是经济保障.社会保障主要是经济上的保障. 二是社会性.在现代社会里,社会保障是一种全民性保障,国家对其所有公民都负有进行基本生活保障的义务. 三是合法性.近现代的社会保障都是依法进行的. 四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是人们对其同类所抱有的同情,爱护的感情与理性,是社会保障的哲学,伦理学基础.13.社会工作的功能及含义:一是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社会工作是针对遇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群体的.通过向受助者提供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帮助,解决
20、他们的实际困难,保障他们的生活. 二是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注重调动受助者的潜能,促进其发展. 三是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 四是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助人性质及其涉及领域的广泛,决定了社会工作类型的多样化.14.初级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及功能:形成条件:保持较小的规模,进行直接地面对面地互动,保持相互持久的互动关系.功能:一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人的社会化的初始是在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的,为人进一步社会化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个人
21、的成长影响深远.二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人们为了需要结成群体,但不同的群体满足成员需要的程度不同.三人们走向社会的桥梁.人们在初级群体中学习基本生活技能,掌握必要的谋生手段,学会待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很快适应更大范围的社会生活.人们经过初级群体这个桥梁沟通与社会的联系,并跨越这道桥梁走向社会.四初级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人们对初级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他们愿意自我约束,不做有损于本社会群体的事,这就在客观上维持了社会秩序.15.社会变迁的含义与原因:社会变迁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其原因有:1,自然环境的变化。自然环境的
22、变化是人类社会变迁的最主要的最原始的因素之一。2,人口的变动。人口是社会的主体,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基础。人口的发展变化,对社会必然带来一定的影响。3,文化、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与传播,最终引起社会的变迁。4,社会生产力的变化。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原始因素。16社会制度的特征:1普遍性,从人们现在能够看到的社会或能够发掘到的古代人类社会遗迹,已经认识到普遍存在着社会制度。2,变异性,社会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下的产物,是随着条件变化而变化的。3,相对稳定性,社会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规范化的社会结构之一。4,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制度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阶级的烙印
23、。17.农村社区的特征有:1,居住特征:从农村社会的区位结构来看,农村社区基本上采取了大聚居、小分居的居住方式。2,产业特征:农村社区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包括农田种植业、林也、牧业、渔业。3,社会关系特征: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是农村社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4,生活特征:农村人的生活特征是与其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生活节奏慢;自给性强;生活水平低;农村生活的同质性高。18.社会流动的类型:分为一是按照流动的主体划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群体流动;二是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三按流动参照物来划分,有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意义:社会流动可以有广义,狭义两方面的涵义.从广义上讲是个人,家庭
24、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社会流动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19.社会学的特点:1,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2,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3,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社会学的整体观、系统观和一社会关系、社会行为入手的方法论,导致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4,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关系方针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5,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20构成社区的要素:一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
25、要条件.二是一定的有界线的地域.包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资源,这是人们活动的志气是人们进行共同生活的依据.三是共同的社会生活.这是社区的本质特征.四有自己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风俗和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社区其文化不同.五是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21.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和特殊社会化的异同:1,三者的相同点:都是对人进行生活化,都是让人学习社会化,价值与行为规范。2三者的不同点:第一,继续社会化对前一段社会化是肯定的,而再社会化对前一段是否定的,而特殊社会化在正常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第二,继续社会化是非强制性的,再社会化是强制性的,特殊社会化是专门化的
26、。22.社会现代化的内容:第一,以工业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它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第二,政治现代化。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没有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很难推进和持久。第三,文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所有人类创造的文化的各方面都有一个现代化的问题。第四,城乡社区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是二者繁荣到一个水平上,打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分彼此,融为一个新一体的现代化。第五,群体组织代化。是指从小到家庭,大到企业,在组织结构,活动规律、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也可以说是组织管理的科层制。第六,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事业的主体,是一切现代生活的主宰者。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马克思认为,阶级的产生是
27、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现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剩余产品的出现就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出现.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是剥削,列宁指出,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由于以上不同,其中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本质是剥削,阶级必然随着私有制的消灭现时消灭.2.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28、中主要论题之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迁的经典理论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二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 三是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四是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着阻滞的作用.这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概括的结论.3.科层制及其功能: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行
29、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的普遍适应。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之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科层制作为一种组织和管理方式,对无规则低效率的传统管理方式来讲是一种进步。它可以推动。保障组织和机构的顺利运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科层制最大优点在于高效率。但是,韦伯的科层制不是现实的,二是纯粹理想型的,
30、实际上,社会组织的环境与加入组织的成员都在不断变化,预先的详细规定往往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从而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影响组织效率。 因此,科层制一方面具有提高组织效率的功能;另一方面又产生降低组织效率的负功能。这就要求尽量发挥其功能而避免其负功能,即通过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制定规则来促进组织运行,但又不造成对组织成员积极性、主动性的限制。4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1,社会问题阻碍了社会发展:(1)社会问题加大了社会运行的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2)社会问题直接给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以威胁,以致造成痛苦。(3)社会问题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障碍。2,社会通过解决问题不断发展。(1)社会问题的出现有利于对
31、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2)社会问题的解决为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积累了经验。5.社会制度的功能:社会制度满足着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具体来说,社会制度的功能包括:1,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求。社会制度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作为人类生活经验的结晶,它能够指导人们最有效地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血药是社会制度的最本质的特点。 2,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社会制度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结晶,新的社会成员要参加社会生活并期望成功时就必须学习以往的经验,实践有效的行为规则,这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都由社会制度确定。另外,社会的有秩序的变化是靠社会制度来进
32、行的、社会制度对社会成员的有秩序的流动起着指导和筛选作用。 3,对社会起整合作用。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淀而成的社会制度是一个内部结构合理的系统。靠着这个系统,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整合。人们如果按照社会制度规定的规范体系刑事,社会就有序;反之,社会在结构上就会陷入混乱。 4,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从本质意义上讲,社会制度也是社会文化,是经过人们筛选保留下来的文化。因此,文化是社会制度中保存的,也是在人们实践社会制度的过程中传播的。当然,社会制度的功能并不总是积极的。当社会制度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规则已落后于现实社会和人们需要时,它就对社会成员合理需要的满足和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在
33、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任务就是进行制度改革。6.我国的就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劳动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其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来自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解决隐性失业和体制改革造成的失业问题.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广开就业渠道.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7.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的关系: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受以下条件的限制:一,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
34、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的.二,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一、如何解决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问题1.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在继续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促进更多的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市民化的同时,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村的发展和繁荣。显然,加快城市化,是减少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最重要途径。2、从经济政策上,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支持力度,为更多的农业劳动者和工人提供从事个体经济活动的机会。对底层的人来说,
35、改善他们的经济条件,对于他们获得向上流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形成一个向上流动的梯次进程。3、加大调整国家教育资源内部分配、城乡分配、区域分配格局的力度,构建一个覆盖农业劳动者和工人的技能培训网络和体系,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水平,以适应经济发展对非农劳动力素质的需求。教育、技能是现代化社会主导社会流动的最重要的后致性机制。4、把创造就业机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首选目标。就业问题始终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不提供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和机会,首当其冲的就是大量工人和农业劳动者不能实现就业,罔论实现向上流动了。因此,国家不论在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上还是在科技创新上,都要把创造就业机会作为首要的任务去对待,才能带动社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