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认知语用学视角下语言多义现象的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17805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语用学视角下语言多义现象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认知语用学视角下语言多义现象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认知语用学视角下语言多义现象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12024年4月(总第262期)英语广场收稿日期:2023-9-18认知语用学视角下语言多义现象的研究 卜维庆作者简介:卜维庆,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认知语用学、心理语言学。摘 要 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对语言多义现象的研究。语言系统中的语音、词汇、句子、语篇等形式受到具体语境的影响,具有多义性特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语言多义现象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概括归纳多义现象的产生机制,进而借助语境和关联理论提出消除歧义、明确语义的方法。关键词 认知语用学;多义现象;产生机制;消除歧义中图分类号 H0-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167(2024)10-0061-04

2、由于符号的有限性和语言经济原则等客观条件的要求,多义性在人类语言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以多义词和多义句为例,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研究语言的多义现象。在多义词层面上,词义的拓展主要源自隐喻。在特定语境下,人们会产生并处理语言中的隐喻含义,这些隐喻义的产生旨在满足具体的交际需求。而在多义句层面上,人们在交流中所表达的意义通常超越了字面意义,在具体语境中,这些句子并非说话者无意间造成的歧义句,而实际上是一种用以传达说话者意图的言外行为。1 研究综述国内外学者对语言多义现象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本文从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语言多义现象进行综合评述。1.1 多义现象的语用学研究言语行为

3、理论(Speech Act Theory)认为言语行为包括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Austin,1962)。Grice(1975)提出了合作原则,强调在特定交际情境中,说话者通常依据具体语境来遵守或违背合作准则,听者可以通过这些推断出说话者的“会话含义”。这些研究属于基于语境研究话语多重含义的范畴。Thomas(1995)引入了语用模糊的概念,描述说话者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模棱两可、不清晰或间接表达的话语,以传递多种言外行为或影响的现象。俞东明等(2004)继承了Thomas的动态语用学理论,探讨了处于强势一方有意限制处于弱势一方使用模糊或间接话语的情况,提出了两类消除语用模糊的会话

4、策略:话语层次和语篇层次的会话策略。1.2 多义现象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方面,Lakoff et al.(1980)提出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这一观点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Taylor(1989)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应用到多义词的研究中,提出语义链理论,认为多义词的意义通过家族相似性相互联系。国内也涌现出一大批研究语言多义现象的学者,如白解红(2001)提出词义变化时必须经过两义并存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一词多义;林正军等(2005)、王寅(2007)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多义词和多义句。近年来,学者从多角度分析多义现象,进行动态的、综合的语义表征研究,揭示语言

5、表达和理解的认知规律(黄洁,2018)。 Tel:027-87158992ENGLISH SQUARE1.3 多义现象的认知语用学研究余璐(2009)提出了采用认知语用学理论的新视角来解读歧义现象。然而,这一观点目前尚未得到广泛讨论。针对语言多义现象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忽视了认知语用学的研究,只有少数学者从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交叉研究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因此,进一步丰富语言多义现象的研究视角是一个重要的方向。2 多义现象的产生机制多义现象的产生和语言本身的特性有关。这些语言特性主要包括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语言的结构特征以及隐喻性。2.1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是导致语言多义现象的一个动因

6、。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简化的趋势,人们试图用更少的语言单位传达更多的信息。在描述客观现实时,现实变化速度远快于语言变化速度,这导致语言的表达能力有限。因此,一个词可能需要承担表达多种含义的任务,这最终导致一种符号具有多种含义,人们在使用时容易造成歧义。歧义在词汇层面上表现为词汇歧义,是语言多义现象的典型代表。例1:She cannot bear children.(bear同音同形异义)她不会生孩子。/她受不了孩子。例2:I went to the bank.(bank同音同形异义)我去了银行。/我去了河岸。例3:Is he really that kind?(kind一词多性

7、)他真是那种人吗?/他真的那样和蔼吗?例4:Tom tossed down his lunch.(toss一词多义)汤姆狼吞虎咽地吃了午饭。/汤姆倒掉了午饭。2.2 语言的结构特征语言符号的水平分布结构性特征导致横向组合上会产生多种组合关系,不同的组合会带来不同的意义。例5:We bought her cat food.结构1:We/bought/her cat food.我们买了她的猫粮。结构2:We/bought/her/cat food.我们给她买了猫粮。例5展示了语言结构特征对语义的影响。人们在使用有限的语言工具时,会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从而引起歧义。语言结构的有限性与意义的无限性之间

8、的不平衡导致了语言表达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多义现象。2.3 多义现象的隐喻性在语言中,多义现象不仅源于语言本身的经济原则和结构特征,也与人类概念隐喻认知密切相关。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能够使得句子产生引申意义。通过隐喻的认知过程,人们会在保留本意的同时理解引申意义。这种特性正是多义现象的隐喻性。例6:I killed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字面意义:I used one stone to hit two birds to death.隐喻意义:I doubled the result with one effort.例7: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

9、e worm字面意义:The bird who gets up early can get the worm.隐喻意义:One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get the chance.3 明确语义的方法同一句话在不同情境下可能具有不同的语义。为了深入理解言语,并准确把握其含义,本文认为认知语用学提供了有力支持(齐超,2008)。从认知语用学角度,人们可以通过三种方法明确语义。3.1 通过语用充实明确语义在语言的隐喻性中,词语的意义信息不仅仅包括其核心意义信息,还包括需要认知推理的隐含信息。语用认知推理过程是以词语的原型意义为基础,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假设等因素,并

10、从二者中寻求最具有关联性的推理过程(张天伟 等,2007)。632024年4月(总第262期)英语广场例8:All soldiers had drinks at the celebration party.例8中的drink并不是指其核心意义“饮料”,而是在具体语境中的联想意义“酒”。词汇的意义会在特定语境中得到丰富,变得更具体。因此,人们在理解例8这句话时,不能仅仅考虑词语的基本含义,而必须通过推理来揭示其中的隐含信息。人们只有借助语境判断和关联性推理,才能准确领悟被具体化后的语义。具体而言,听到例8后,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在庆功宴上,士兵通常需要喝酒来庆祝。因此,drink在军队庆功宴的背景中

11、,从一般的“饮料”意义具体化为更加具体的含义,即“酒”。在这种情况下,词汇的基本含义经过了语用充实,人们通过语用推理过程,得到与语境相关性最高的语义,进而确定最终的含义。3.2 通过语境明确语义语境就是语言交际所发生的环境或场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言内语境,指语言内部上下文的语境关系;二是情景语境,指话语与体验世界的关系,比如交际对象之间的关系、交际场合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交际对象掌握的背景知识等。对话语的理解是建立在共享知识的基础上的,因此,语言多义引起的歧义可以借助共享知识来规避,听者通过分析语境可以消除语句中的歧义,因为特定的语境中会有许多提示信息和修正信息帮助听者确定语义。3.3

12、 通过关联明确语义关联理论是一种交际理论,旨在解释“明示推理”这一交际过程。成功的交际必须依赖于信息的关联性,并符合普遍认知心理和人类认知的基本事实。该理论基于信息处理的一般认知理论,来解释话语的理解过程。在这个模式中,语言只是交际成功的一个因素,而非唯一因素。其作用不在于传递信息,而在于对语境进行制约。关联理论强调了信息处理时的语境重要性,以确保有效的沟通与理解(Sperber et al.,1995)。关联理论对话语的分析包括“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所以通过关联理论明确语义可以从明示过程和推理过程展开分析。3.3.1 沟通中的明示过程从说话者的角度来看,沟通是一个明示过程,说话者需使用清晰

13、无误的陈述来传达信息意图。说话者运用语言符号或其他方式作为向听者传递信息意图的明示手段(Sperber et al.,1995)。听者相信说话者在选择符号时会挑选最具关联性的,以减少听者的认知负担,同时激发最容易的理解,使语句清晰明确。所选符号的恰当性直接影响听者对语句多义性的判断和解读。例9:I want to go to the bank.例9中的同形异义词bank既可以指“河岸”也可以指“银行”,这两个词义在句中皆合乎逻辑。然而,在缺乏语境的情况下,若说话者未提供额外的明示手段或刺激信号,听者可能会将“我要去河岸”或“我要去银行”都视作正确理解。但是,若说话者手持渔具、戴遮阳帽、表现轻松

14、并指向当地的河流,或直接表示想吃鱼,这些明显的线索可以帮助听者排除“银行”含义假设,推断“河岸”与话语更相关,从而消除歧义。这展示了从说话者角度通过明示过程消除歧义的方法。3.3.2 沟通中的推理过程从听者的角度来看,交际是需要推理的过程。这就要求听者从说话者提供的明示信息中推断出说话者所要传达的交际意图。关联语用学的认知原理指出,在面对输入的信息时,人类的认知机制会选择最具有潜在相关性的信息,然后记忆检索机制也会自动选择相关的假设。与此同时,人们的语用推理系统也能有效地处理这些信息(何自然 等,2001)。在这项活动中,人们倾向于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人们需要关注最具关联性的信

15、息。听者的理解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推理过程,听者基于说话者在话语内部提供的信息在认知语境假设中不断寻求话语最佳相关性。根据关联语用学的交际原则,在语篇理解中,听者通常认为说话者提供的信息是相关的,值得听者注意和处理,即他们不会无故提供其他信息。因此,听者会选择最经济省力的方式来处理话语的显性含义,然后在此基础上推导话语 Tel:027-87158992ENGLISH SQUARE的隐含信息,直到获得预期的语用关联结果(冉永平,2005)。当确定了语义时,语句的语用处理也就立即停止了,同形异义词或多义词可能导致的歧义也就不复存在了。在例9的情形下,听者可以根据说话者的兴趣爱好、穿着的服饰、所处天气或

16、时间等情境以及说话者的特定手势,通过推理和分析,比较哪个语义更具关联性,从而确定语义。如果说话者在别的语句中提到去钓鱼的日程安排,那么“河岸”最具关联性。听者通过分析,确定了最具关联性的语义,那么由同形异义词引发的歧义问题便得以消解。可见,在认知语用学视角下,对语言多义现象的分析是通过认知推理,在众多可能的语义中选出最符合说话者意图的语义(齐超,2008)。4 结语本文主要以多义词和多义句为例,从认知语用学的视角对语言多义现象进行了研究。语言系统中的语音、词汇、句子、语篇等形式受具体语境影响,经人们运用后都具有多义性,这源于语言本身的内在特征。在认知语用学的框架下,本文探讨了多义现象的产生机制

17、,包括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结构特征以及人类认知的概念隐喻性。本文总结并归纳了消除歧义、明确语义的方法,即通过语用充实、语境和关联来明确语义。参考文献1 AUSTIN J 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1962.2 GRICE H P.Logic and conversationC/COLE P,MORGAN J,eds.Syntax and semantics,vol.3: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41-58.3LAKOFF G,JOHNSON M.Me

18、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4 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5 TAYLOR J.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6 THOMAS J.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

19、o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group,1995.7 白解红.多义聚合现象的认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9-10+22.8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9 黄洁.认知词汇语义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外语,2018,41(6):864-874.10 林正军,杨忠.一词多义现象的历时和认知解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362-367+401.11 齐超.同形异义词歧义问题的认知语用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110-113.12 冉永平.词汇语用学及语用充实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343-350.13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4 余璐.英语歧义现象的认知语用诠释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3):56-59.15 俞东明,左进.语用模糊、会话策略与戏剧人物刻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6(5):379-384.16 张天伟,赵卓伦.多义词语用充实问题的词汇语用思考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117-119.(特约编辑:张媛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